老保定的衙門——蒙元時的順天路與保定路衙署在何處

2020-12-16 澎湃新聞

公元1206年蒙古人鐵木真建立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蒙古國和元朝時,今保定先後叫過順天路總管府(簡稱順天府)和保定路,這兩個行政建制的衙署具體在何處?有過什麼變化?本文分別試做些介紹。

01

順天路總管府總管

《元史·張柔傳》中有這樣的時間記載:1227年張柔重修被蒙古所毀的保州城,並將其都元帥衙門移至保州。1232年張柔奉調離開保州去南方伐金。1234年金亡。1235年在南方的張柔開始率軍伐南宋。1239年,張柔受命節制河南諸翼兵馬徵行事。1241年,蒙古太宗窩闊臺升保州為「順天路總管府」,簡稱「順天路」或「順天府」。

按照上述記載,張柔從1227年至1232年,總共在保州城的時間只有5年。但是,儘管1232年張柔已經離開保州去南方,保州卻一直是他的大本營,併兼任著保州的行政職務。包括1241年保州升為「順天路總管府」之後,張柔仍有在保州的順天路總管府的軍民總管職務。這由下列事實可以印證:1232年﹐他奉調伐金拿下汴京城時﹐張柔將汴京史館《金實錄》和大量秘府圖書運回保州,並將汴京城金朝留下的不少耆舊望族﹐護送北歸保州;1234年正月,攻克金朝蔡州時,於戰俘中發現了狀元王鶚,並將他接回保州禮養,體現了張柔尊重知識、愛老敬賢、看重人才的素質和胸懷,以及對保州社會、文化與政權建設的用心。

《元史·張弘略傳》載:「(張弘略)歲乙卯(1255年),入朝憲宗,授金符,權順天萬戶。從徵蜀,以其幼,賜錦衣,令還鎮。柔既致仕(1260年),授弘略金虎符、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仍總宣德、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屯亳者。」

這段記載說明,張柔第八子張弘略於1255年入朝被蒙古憲宗召見,「授金符,權順天萬戶」。按照元朝「各路設總管府以治民,萬戶府以統軍」的規定,這時張弘略「權順天萬戶」,只是暫時代理統軍職務,還無地方職務。說明這時的順天路總管府總管的地方職務還是張柔兼著。而且,張弘略蒙恩賞職後仍隨父親南徵四川,因為年歲實在太小,被準予暫回鎮守之地安徽亳州留守。

五年後(1260年),張柔退休。第二年(1261年)蒙古憲宗授予張弘略「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的地方和軍隊雙重職務。只是,他並不在保州上班,而是駐守安徽亳州的大本營,管轄宣德、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可惜,至1262年張弘略因事連坐,被調去京城宿衛,相當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去後任了何職不詳。

《元史·張弘範傳》載:「至元元年(1264年),弘略既入宿衛,帝召見,意其兄弟有可代守順天者,且念弘範有濟南之功,授順天路管民總管,佩金虎符。二年(1265年),移守大名。」

這說明張弘略被連坐免職入京做京城宿衛後,1264年忽必烈曾召見了他,期間問到在他們的兄弟中,有誰可以承擔順天路總管府的職務。看來忽必烈的意思是這順天路管民總管的職務張弘略不能再兼了。見忽必烈徵求他的意見,張弘略便推薦了張弘範。忽必烈考慮張弘範有攻打濟南之功,便把順天路管民總管的職務給了張弘範。這一年是1264年。只是,第二年即1265年,張弘範就移守大名路去了。

之後,順天路總管府的領導職務,既不再由張家擔任。對此,元朝時容城大儒劉因寫的《宣化堂記》提供了一些線索:

順天治中周侯孟戡,故都運公之長子也。學業淹博,才術通濟而深識治體。昔郡牧劉公病且卒,而繼者未至。侯以備員主治有聲,曾於時豐政暇之際,新其府之公堂。謂是堂者,一道聽政之所也,上之化由是而宣。乃大書其匾,曰「宣化堂」。蓋亦有意於宣上之化也。且請予記之,以為執事律。予申之曰堂以是名,人登斯堂,苟俸祿於此,待日月於此,行賄輅於此,教化不行,則歸之上,風化不美,則歸之下,如是則雖有斯名,安用斯名?嗚呼,堂既以是名矣,登斯堂者,無負我候,無愧斯名。至元庚午(1270年)十二月朔。易川記。

可見,從1265年張弘範移守大名,到1270年劉因寫《宣化堂記》的這5年中,在保州的順天路總管府的一把手已不再是張家的人了。這期間,有一個姓劉的做該路總管,後來此人較長一段時間患病,直至在任上病逝。劉姓病逝後,朝廷一直沒顧上派繼任正職過來,這期間順天路的工作便由一個叫周孟戡的「治中」主持。所謂治中,即路級機構的副職,應該算三把手(順天路總管府的官員配置詳見下節)。按劉因的記載,周孟戡主持工作期間聲譽很好,受到讚揚。

02

順天路總管府衙署變遷

現在我們再看看順天路總管府的衙署的變化情況。從以上資料分析可以看出,張柔於1227年在今保定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建都元帥府後,這裡一直是張柔的大本營。1241年順天路總管府建立後,張柔任總管府總管,這裡即成為順天路總管府的衙署。1261年張弘略接替張柔任總管府總管,及1264年張弘範接任總管職務,其衙署仍在原址。這樣順天路總管府衙署在張柔都元帥府原址的時間共14年。

關於順天路總管府後來的搬遷及其搬遷時間,元朝的典籍除去劉因的《宣化堂記》有一些並不明確的顯示外,其他均看不到記載。但是,到後來的明清民國時期寫的志書,有關記載便多了起來,也具體了,都認為位於西大街的這順天路總管府後來做了搬遷。

在劉因的《宣化堂記》中,說順天路總管府治中周孟戡主持工作期間,利用工作不太繁忙,事情較少的檔口,對其總管府的公堂即大堂進行了重建,並取名「宣化堂」,意思是在這樣一處聽政之所,他要代替皇上宣傳教化官民。但是,劉因並沒說這「宣化堂」在哪裡,沒說是在今保定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的順天路總管府原址,也沒說是在另外一個新地方。

但是明清民國時期的志書卻眾口一詞,說這「宣化堂」絕對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而不是在原來西大街的順天路總管府,具體說所搬遷到的另一個地方就是今天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基址內。這在《大明一統志》、光緒《畿輔通志》、光緒《保定府志》和民國《清苑縣誌》都有提到。例如《大明一統志》說:「 (宣化堂)在(明朝的)大寧都司治,今後堂即其遺址,元為順天路廳,至元中治中周孟戡建,為一道承流宣化之所。」光緒《畿輔通志》說:「宣化堂……為大寧都司後堂。」

眾所周知,這個「大寧都司」是明朝的軍事機構,是由大寧(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西)內遷到保定來的,該機構遷保定後其衙署所在地即今天的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處。

按照明清民國時期的志書的意見,順天路總管府的這個「宣化堂」既然是建在了明朝的大寧都司衙署所在地,那說明順天路總管府也搬遷到了這裡,即今天的直隸總督署所在地。

那麼順天路總管府是什麼時候從西大街遷到了裕華路?典籍資料上沒有明確記載。對此我們可以分析:1264年張弘範接任順天路總管府總管職務,第二年即1265年張弘範離開位於今保定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的順天路總管府移守大名,順天路總管府的衙署應該是這時候做的搬遷,時間約在1265年之後。

另外,從劉因的《宣化堂記》也可以看出,遷新址後的總管府總管也開始由非範姓之人承擔,這正好與《宣化堂記》中提到的劉姓總管和治中周孟戡相銜接。

很顯然,順天路總管府衙署搬到今裕華路總督署處之前,今總督署這個地方原來還沒有任何官署建築,這個新建的總管府衙署就是今裕華路總督署基址上最早建立的第一個衙署。

03

順天路總管府的官員配置

路為元代行省之下的二級政區。元代路設置總管府,「總管一路之政」,負責轄區司法、行政、財政等項事務。路一般領有府、州、司、縣。按《元史·百官志》載,元朝路總管府設「長官」達魯花赤和總管。

忽必烈規定:「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

——《元史·世祖紀三》

達魯花赤,即「督官」,也叫「監治官」,亦稱「官民長官」,掌管總管府印信,雖然品秩與路總管相同,但實權大於路總管,地位在路總管之上。

除去達魯花赤和總管以外,總管府還設有佐貳官同知、治中、判官、推官各一人。這些官員協助總管處理政務,同知,治中均為副職,判官負有維持地方治安之責。推官負責對州縣呈報的刑獄進行預審,有單獨的衙署名推官廳。

即「凡遇刑名詞訟,推官先行窮問,須要獄成,與其餘府官再行審責,完籤案牘文字。」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二》)

在佐貳官之下,還有總領六曹、職掌案牘的被稱為「首領官」的三個職位,即經歷、知事和照磨。首領官職責是統領衙門胥吏,胥吏包括司吏、通事、譯史等職,分理官府案牘和日常事務。

總管府還有一些附屬機構。除去轉運司(負責財富徵收和運轉)隸屬總管府外,各路均設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人,專管課稅徵收。後改設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各路還設有平準行用庫,置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其他還置有學校、倉庫、司獄、織造等機構和官員。

04

順天路總管府更名保定路

自1265年後順天路總管府衙署遷址到今天的直隸總督署基址之後,只過了大約五年左右時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政府又將順天路改為了保定路。我們今天的「保定」之名,即是從那時開始的。順天路改為了保定路,雖然名稱變了,但級別沒有變,內部機構和官員設置也未變,衙署地點仍在順天路總管府遷址後的今直隸總督署處。元朝該處衙署一直存在到明朝建立,時間長達90餘年。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的衙門》,作者李佔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老保定的衙門——蒙元時的順天路與保定路衙署在何處》

相關焦點

  • 老保定的衙門——張柔重建保州與「北衙」設立
    這是因為元朝的時候保州是「順天路總管府」所在地,所以簡稱「順天府」。元好問的這篇文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了解張柔其人和保定那段城建史的資料。在他這篇文章中,先簡要客觀介紹了張柔的個人歷史,以及他重建保州的原因。接著敘述了張柔來保州立足、網羅城建人才、引水入城、挖置塘溪的過程。文章肯定了張柔在城建方面的才華和周密構思,如:「侯心計手授,具有成算。」「乃度地之勢,作為新渠。」
  • 老保定的衙門——清朝雍正後有四座直隸總督署
    位於今保定市裕華西路的第二座直隸總督署今保定直隸總督署之處,在元明清三朝600餘年的歲月中,曾有順天路總管府、保定路、保定府、大寧都司、參將署、直隸總督署等六個軍地衙署相繼建在這裡。這些衙署長期主導過保定歷史上的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活動,曾是眾多政治人物的重要舞臺。
  • 古蓮花池講座第18講:西夏人與保定
    梁松濤先生在《〈河西老索神道碑銘〉考釋》中對此碑有完整的錄文,由此可知,碑文記載了老索家族四代人從蒙古汗國至元末的主要情況,是研究西夏遺民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根據碑文,老索死後「葬於清苑縣太靜鄉之先塋」即今天的保定市區韓莊、頡莊一帶,進一步證明早在元代保定就生活著西夏人,這與明代保定的西夏移民是一脈相承的。
  • 【百城故事】少白讀城之九:保定,素有「文化古城」和「學生城」之稱
    此為現保定築城之始。1239年,元朝改順天軍為順天路,寓「順應天命」之意,保州為路治所在。因為保州為元代大都的南大門,1275年順天路改為保定路,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有。來到保定的人一定要知道保定有三寶,鐵球,面醬,春不老。
  • 保定在中國的第一,你知道嗎?
    今年保定進行區域調整,三區變五區,市區面積增加七倍多,在省內次於唐山市,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保定」,人口在全國排名第七,成功躋身「大城市」之列。走在保定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免費充電樁。英利光伏充電樁在保定市區內作為新型市政公共設施規模化推廣,我市先於紐約成為全球首個免費充電城市。
  • 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起源於河北保定
    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歷代封建王朝為保護皇權,鎮壓人民反抗,長期實行政警不分、軍警不分的體制,各地的治安由駐防軍隊和衙門中的捕役負責維持
  • 保定公交先期恢復8路、101路、K1路線路運營
    從保定市公交總公司獲悉,2月25日起,先期恢復8路、101路、K1路3條公交線路。自今日開始,市公交總公司先期恢復8路、101路、K1路3條公交線路。K1路線路為保定東站往返保定火車站西廣場、8路線路為客運中心往返列電、101路線路為變壓器廠二區往返客運中心,3條公交線路均沿途停靠公交站點。運營時間均為7時—8時30分、11時30分—13時30分、16時30分—18時30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
  • 保定公示407家「善美保定·誠信商家」
    13 保定五洲朝陽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14 河北亞太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保定天鵝西路營業廳15 保定國際俱樂部有限公司16 河北保百集團購物廣場有限公司17 保定高新區老街坊院子餐廳18 保定軒宇齊陽汽車銷售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 直隸保定槐茂醬業
    明清兩代稱保定府,設直隸總督衙門於這裡,曾為省會所在。是河北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機關林立(昔日保定設有大小七十二道衙門),學校較多,常駐重兵,消費人口密集,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市場相當繁榮。由於保定處於華北大平原中心地帶,土地肥沃,農業發達,而又盛產小麥、蔬菜。上述環境,為加工農產品的醬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在以上客觀需要和自然條件的促使下,保定醬業發展很早。
  • 【古城老味道】一碗白肉罩火燒裡的保定傳奇
    老李今年48歲,是土生土長的保定人,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這口老味道,只有老保定才懂!」精選肥瘦適宜的新鮮豬肉,浸泡衝洗乾淨,經秘制湯頭文火慢燉。火燒打得外脆裡嫩,撕開後似彩雲狀,將煮熟的肉切成薄片,大蔥切段,同盛在碗內。繼而執勺如飛,用開鍋頭湯反覆澆至罩透,一氣呵成,再略盛少量湯汁……還沒吃到嘴裡,光看這「罩」的過程,已是足夠精彩。入口更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軟而不爛。
  • 談保定快跤
    保定摔跤據說始於清道光年間,當時有京城善撲營跤手來保定挑戰,被保定回族跤手馬常春摔服,保定快跤因此名聲鵲起。
  • 保定的小吃
    這在保定鐘樓商廈可真實存在,每人限購三個,即使這樣,還經常是人多得從負一層排到三層。鐘樓大麵包,簡直就是麵包中的「戰鬥包」。皮薄有筋道,肉餡鮮香,回味無窮。能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齊名的是保定白運章包子,白運章包子鋪創建於1919年,是名聲遐邇的中華老字號。
  • 保定舞蹈班報名 保定舞蹈班價目表-保定e舞舞蹈
    保定舞蹈班報名 保定舞蹈班價目表-保定談到爵士舞的基本功,很多初學爵士舞的學員都很疑惑,我該怎麼學?如何學才能進步得更快。下保定e舞舞蹈爵士舞培訓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保定舞蹈班報名 保定舞蹈班價目表-保定e舞舞蹈(百度可查)一. 韌帶韌帶對爵士舞比較重要,因為爵士舞是需要舒展的,該放的時候要能放出去。如何練習?
  • 直隸總督李紱在保定囚死康熙皇子允禟
    康熙九子允禟受盡折磨,「病死保定幽所」,就是這一案件,引出了一個將皇子幽禁致死的直隸總督。本文敘述直隸總督李紱保定囚禁康熙皇子允禟致死的歷史事件。直隸總督李紱在接到雍正的口諭以後,為給允禟在直隸省會保定預備住處,在雍正四年(1726)五月十一日,向雍正上一奏摺,內云:「現在於臣衙門前預備小房三間,四面加砌牆垣,前門堅固,俟允禟至日,立即送人居住(《文獻叢編》第1輯《允禩允禟案》·《李紱奏報為允禟在保定預備住處折》)」。
  • 黑馬|保定那座城隍廟,我在北京牽掛你
    黑馬,是個老保定,是個對老保定有著老感情的老保定。黑馬,在老保定成長,在河北大學學習。後來,黑馬長期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但是,他的心一直牽掛著老保定。直隸尚書房曾經多次刊發黑馬先生的文章:黑馬|保定有條護城河,我家曾在岸上住黑馬|我「扮演」了老舍黑馬|我的保定,落地生根為故鄉今天推薦一篇黑馬先生寫的關於老保定城隍廟的文章,原文刊在保定晚報。跟著黑馬一起回味當年的老保定故事吧。可以和我們之前發過的關於保定城隍廟的其他文章一起觀看。文章末尾有相關連結。
  • 1966年,在美國的衛星圖裡找到了古城保定
    這條路原西起護城河的新華橋、東至環城東路,路長近1800米,此路以南大街口為界,西段稱裕華西路,東段稱裕華東路。▲1966年的保定一中。一起來回憶保定的大街小巷:裕華路,新華路,興華路,中華路,光華路,永華路,青年路,環城東、西、南、北路。南大街,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東、西、南、北關大街。建新街,建北街,北關斜街,國公街。
  • 明代布政司 現今保定巷
    宋代該街一帶為御史衙署,元代為汴梁路官署,明代為布政司署。相傳名稱來歷有二:其一,明初朱元璋曾住此,並商議將國都「定鼎」於開封,故人將此街呼為寶鼎街,後訛為「保定街」「保定巷」。其二,該街清代有保定人居住,建祠堂,故名保定巷,為居民區。後保定巷,主街呈「L」形,東口通大坑沿街,南口接前保定巷,西北部通大廳門街。南北主街長130米,東西主街長170米、寬4米至5米,所含自然街合計總長490米。
  • 保定快跤
    俗話說: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勾腿子,勾腿子指得就是保定的摔跤。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老大布彥不花,老二布呼爾皈依伊斯蘭教,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立有戰功。朱棣稱帝後,封二人為副千戶,賜姓平,名毅良、毅清,定居保定,並在保定平嘉胡同建造府第,就是人們後來就俗稱平家胡同。
  • 保定公交7路恢復原線路運行 31路增早對發車輛
    保定清苑區內蓮池南大街、新華路主體路面工程已基本結束,市公交總公司於12月13日恢復7路運行原線路,結束臨時繞行朝陽大街、清苑區發展路。因蓮池大街修路期間7路臨時走向調整幅度較大,現對7路線路走向進行說明:陽光大街(火車站西廣場)——建華大街——裕華路——永華大街——三豐路——利民大街——南二環——蓮池大街至清苑區新華路開始單向循環富強街、中心路、振興街、新華路轉蓮池大街回程。
  • 保定易水湖畔,發現一群有仙氣的「長脖兒老等」
    本期攝影專集《保定易水湖畔,發現一群有仙氣的長脖兒老等》,一日看盡保定城、直隸尚書房公眾號和保定城市攝影愛好者微信群聯合推薦。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攝影師:史建方保定易水湖,就是原來的安格莊水庫。不,它的名子說出來土得掉渣,當地老鄉們都叫它長脖兒老等。這仙氣飄飄的神鳥,竟然叫長脖兒老等,簡直是逗死人了。它脖子是夠長的,可是腿也長呀,怎麼不叫長腿兒老等呢?老等,它等的又是誰呢?是它愛慕著的另一隻長脖兒老等嗎?還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