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蒙古人鐵木真建立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蒙古國和元朝時,今保定先後叫過順天路總管府(簡稱順天府)和保定路,這兩個行政建制的衙署具體在何處?有過什麼變化?本文分別試做些介紹。
01
順天路總管府總管
《元史·張柔傳》中有這樣的時間記載:1227年張柔重修被蒙古所毀的保州城,並將其都元帥衙門移至保州。1232年張柔奉調離開保州去南方伐金。1234年金亡。1235年在南方的張柔開始率軍伐南宋。1239年,張柔受命節制河南諸翼兵馬徵行事。1241年,蒙古太宗窩闊臺升保州為「順天路總管府」,簡稱「順天路」或「順天府」。
按照上述記載,張柔從1227年至1232年,總共在保州城的時間只有5年。但是,儘管1232年張柔已經離開保州去南方,保州卻一直是他的大本營,併兼任著保州的行政職務。包括1241年保州升為「順天路總管府」之後,張柔仍有在保州的順天路總管府的軍民總管職務。這由下列事實可以印證:1232年﹐他奉調伐金拿下汴京城時﹐張柔將汴京史館《金實錄》和大量秘府圖書運回保州,並將汴京城金朝留下的不少耆舊望族﹐護送北歸保州;1234年正月,攻克金朝蔡州時,於戰俘中發現了狀元王鶚,並將他接回保州禮養,體現了張柔尊重知識、愛老敬賢、看重人才的素質和胸懷,以及對保州社會、文化與政權建設的用心。
《元史·張弘略傳》載:「(張弘略)歲乙卯(1255年),入朝憲宗,授金符,權順天萬戶。從徵蜀,以其幼,賜錦衣,令還鎮。柔既致仕(1260年),授弘略金虎符、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仍總宣德、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屯亳者。」
這段記載說明,張柔第八子張弘略於1255年入朝被蒙古憲宗召見,「授金符,權順天萬戶」。按照元朝「各路設總管府以治民,萬戶府以統軍」的規定,這時張弘略「權順天萬戶」,只是暫時代理統軍職務,還無地方職務。說明這時的順天路總管府總管的地方職務還是張柔兼著。而且,張弘略蒙恩賞職後仍隨父親南徵四川,因為年歲實在太小,被準予暫回鎮守之地安徽亳州留守。
五年後(1260年),張柔退休。第二年(1261年)蒙古憲宗授予張弘略「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的地方和軍隊雙重職務。只是,他並不在保州上班,而是駐守安徽亳州的大本營,管轄宣德、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可惜,至1262年張弘略因事連坐,被調去京城宿衛,相當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去後任了何職不詳。
《元史·張弘範傳》載:「至元元年(1264年),弘略既入宿衛,帝召見,意其兄弟有可代守順天者,且念弘範有濟南之功,授順天路管民總管,佩金虎符。二年(1265年),移守大名。」
這說明張弘略被連坐免職入京做京城宿衛後,1264年忽必烈曾召見了他,期間問到在他們的兄弟中,有誰可以承擔順天路總管府的職務。看來忽必烈的意思是這順天路管民總管的職務張弘略不能再兼了。見忽必烈徵求他的意見,張弘略便推薦了張弘範。忽必烈考慮張弘範有攻打濟南之功,便把順天路管民總管的職務給了張弘範。這一年是1264年。只是,第二年即1265年,張弘範就移守大名路去了。
之後,順天路總管府的領導職務,既不再由張家擔任。對此,元朝時容城大儒劉因寫的《宣化堂記》提供了一些線索:
順天治中周侯孟戡,故都運公之長子也。學業淹博,才術通濟而深識治體。昔郡牧劉公病且卒,而繼者未至。侯以備員主治有聲,曾於時豐政暇之際,新其府之公堂。謂是堂者,一道聽政之所也,上之化由是而宣。乃大書其匾,曰「宣化堂」。蓋亦有意於宣上之化也。且請予記之,以為執事律。予申之曰堂以是名,人登斯堂,苟俸祿於此,待日月於此,行賄輅於此,教化不行,則歸之上,風化不美,則歸之下,如是則雖有斯名,安用斯名?嗚呼,堂既以是名矣,登斯堂者,無負我候,無愧斯名。至元庚午(1270年)十二月朔。易川記。
可見,從1265年張弘範移守大名,到1270年劉因寫《宣化堂記》的這5年中,在保州的順天路總管府的一把手已不再是張家的人了。這期間,有一個姓劉的做該路總管,後來此人較長一段時間患病,直至在任上病逝。劉姓病逝後,朝廷一直沒顧上派繼任正職過來,這期間順天路的工作便由一個叫周孟戡的「治中」主持。所謂治中,即路級機構的副職,應該算三把手(順天路總管府的官員配置詳見下節)。按劉因的記載,周孟戡主持工作期間聲譽很好,受到讚揚。
02
順天路總管府衙署變遷
現在我們再看看順天路總管府的衙署的變化情況。從以上資料分析可以看出,張柔於1227年在今保定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建都元帥府後,這裡一直是張柔的大本營。1241年順天路總管府建立後,張柔任總管府總管,這裡即成為順天路總管府的衙署。1261年張弘略接替張柔任總管府總管,及1264年張弘範接任總管職務,其衙署仍在原址。這樣順天路總管府衙署在張柔都元帥府原址的時間共14年。
關於順天路總管府後來的搬遷及其搬遷時間,元朝的典籍除去劉因的《宣化堂記》有一些並不明確的顯示外,其他均看不到記載。但是,到後來的明清民國時期寫的志書,有關記載便多了起來,也具體了,都認為位於西大街的這順天路總管府後來做了搬遷。
在劉因的《宣化堂記》中,說順天路總管府治中周孟戡主持工作期間,利用工作不太繁忙,事情較少的檔口,對其總管府的公堂即大堂進行了重建,並取名「宣化堂」,意思是在這樣一處聽政之所,他要代替皇上宣傳教化官民。但是,劉因並沒說這「宣化堂」在哪裡,沒說是在今保定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的順天路總管府原址,也沒說是在另外一個新地方。
但是明清民國時期的志書卻眾口一詞,說這「宣化堂」絕對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而不是在原來西大街的順天路總管府,具體說所搬遷到的另一個地方就是今天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基址內。這在《大明一統志》、光緒《畿輔通志》、光緒《保定府志》和民國《清苑縣誌》都有提到。例如《大明一統志》說:「 (宣化堂)在(明朝的)大寧都司治,今後堂即其遺址,元為順天路廳,至元中治中周孟戡建,為一道承流宣化之所。」光緒《畿輔通志》說:「宣化堂……為大寧都司後堂。」
眾所周知,這個「大寧都司」是明朝的軍事機構,是由大寧(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西)內遷到保定來的,該機構遷保定後其衙署所在地即今天的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處。
按照明清民國時期的志書的意見,順天路總管府的這個「宣化堂」既然是建在了明朝的大寧都司衙署所在地,那說明順天路總管府也搬遷到了這裡,即今天的直隸總督署所在地。
那麼順天路總管府是什麼時候從西大街遷到了裕華路?典籍資料上沒有明確記載。對此我們可以分析:1264年張弘範接任順天路總管府總管職務,第二年即1265年張弘範離開位於今保定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的順天路總管府移守大名,順天路總管府的衙署應該是這時候做的搬遷,時間約在1265年之後。
另外,從劉因的《宣化堂記》也可以看出,遷新址後的總管府總管也開始由非範姓之人承擔,這正好與《宣化堂記》中提到的劉姓總管和治中周孟戡相銜接。
很顯然,順天路總管府衙署搬到今裕華路總督署處之前,今總督署這個地方原來還沒有任何官署建築,這個新建的總管府衙署就是今裕華路總督署基址上最早建立的第一個衙署。
03
順天路總管府的官員配置
路為元代行省之下的二級政區。元代路設置總管府,「總管一路之政」,負責轄區司法、行政、財政等項事務。路一般領有府、州、司、縣。按《元史·百官志》載,元朝路總管府設「長官」達魯花赤和總管。
忽必烈規定:「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
——《元史·世祖紀三》
達魯花赤,即「督官」,也叫「監治官」,亦稱「官民長官」,掌管總管府印信,雖然品秩與路總管相同,但實權大於路總管,地位在路總管之上。
除去達魯花赤和總管以外,總管府還設有佐貳官同知、治中、判官、推官各一人。這些官員協助總管處理政務,同知,治中均為副職,判官負有維持地方治安之責。推官負責對州縣呈報的刑獄進行預審,有單獨的衙署名推官廳。
即「凡遇刑名詞訟,推官先行窮問,須要獄成,與其餘府官再行審責,完籤案牘文字。」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二》)
在佐貳官之下,還有總領六曹、職掌案牘的被稱為「首領官」的三個職位,即經歷、知事和照磨。首領官職責是統領衙門胥吏,胥吏包括司吏、通事、譯史等職,分理官府案牘和日常事務。
總管府還有一些附屬機構。除去轉運司(負責財富徵收和運轉)隸屬總管府外,各路均設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人,專管課稅徵收。後改設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各路還設有平準行用庫,置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其他還置有學校、倉庫、司獄、織造等機構和官員。
04
順天路總管府更名保定路
自1265年後順天路總管府衙署遷址到今天的直隸總督署基址之後,只過了大約五年左右時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政府又將順天路改為了保定路。我們今天的「保定」之名,即是從那時開始的。順天路改為了保定路,雖然名稱變了,但級別沒有變,內部機構和官員設置也未變,衙署地點仍在順天路總管府遷址後的今直隸總督署處。元朝該處衙署一直存在到明朝建立,時間長達90餘年。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的衙門》,作者李佔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老保定的衙門——蒙元時的順天路與保定路衙署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