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保定快跤

2021-02-13 蕭鐵僧國術館

保定摔跤據說始於清道光年間,當時有京城善撲營跤手來保定挑戰,被保定回族跤手馬常春摔服,保定快跤因此名聲鵲起。我的師太平敬一先生,是馬常春先生的弟子。平敬一先生也是回民,在保定南大街路西開了一家包子鋪,叫平家包子鋪。名為包子鋪,實為鏢局,平敬一先生也幫別人保鏢護院,教少林拳和摔跤。我的師爺張鳳巖是平敬一先生的徒弟。師爺曾是我祖父的部下,所以先父在十六歲時就拜張鳳巖師爺為師,習練摔跤和少林拳、器械等技能。先父十八歲從軍,就靠這一身技能,由一個士兵很短時間內就被提升為班長、排長。

在六十年代,父親帶我在保定蓮池教武術時,有一天來了兩位陌生人,一位老遠見了我父親就喊「老排長」,另一位還納悶,問「這都什麼年頭了,還叫老排長?」。等走近一看,我父親認出來了,喊老排長的是他帶過的兵回民林子英,同行者是馬文奎老師。馬老師也是張鳳巖師爺的徒弟,此前和我父親並不認識,因為我父親從軍離鄉早,兩人沒見過面,但是知道有這位師兄,因為父親是張鳳巖師爺第一個徒弟。當時父親為了學習摔跤搬到回民區白衣庵住,並且一生不吃豬肉。師叔們來我家,喝茶前父親必當面用鹼水將茶具煮過,反而使得他們不好意思,總說「師兄不用這麼著,咱誰不知道誰啊」,他們在我家吃喝十分放心。

師叔們總去家裡找我父親,有一天馬老師說:「師兄,鐵僧叫他跟我練去吧,我剛成立了一個業餘摔跤隊,正好有一幫小朋友,他在家一個人練也孤單,我保證三個月就讓他變個樣,小鬼臉(胸肌)就得練出來」,此後我便開始跟馬老師練習摔跤。

當時我們一塊練的有張玉良、吳二剛、王成貴、高騰、杜三、老墩等一幫小朋友,對了,還有張增泉。我們在一起練的時候,是從站馬步樁開始的,大家站一排,老師走過來,先看我們臉前因流汗在土地上砸出來的坑;再看姿勢,不行的就挨罵了;然後就圍著操場走矮子步,雙手叉腰,半蹲前行。後來教我們推槓鈴、拉滑車、抖皮條、擰棒子、拋沙袋。再後來練跤架、跤絆、倒功等。到最後兩人對練拉扯,再後來師兄帶著摔。摔是摔跤裡一個很複雜的運動過程,雖然看著好看覺著好玩,不下點真功夫,那可是被摔跤了。

我當時為了練摔跤,中午趁農民午休時間,去鄉下高粱地裡一手倒提高粱杆,一腳把高粱根踢出來,一小時後,如同桑拿房出來的一樣。如果穿短袖兩個胳膊被高粱葉割破了,汗水一浸,那個滋味大家可想而知。畢竟是毀人莊稼,還得像做賊一樣,百般的小心。如果叫人抓住,後果不堪設想。

我當時還去跑墳頭練挑勾子,就是一口氣跑至墳頭頂上的同時,屈身下抱站立腿呈金雞獨立狀,而另一腿後撩呈直挑沖天狀,此謂「挑勾子」,因為跑上去的過程有衝勁,墳頭又是尖頂,力度不容易把握,容易滾下去挨摔,我因此被蒺藜和小石塊等扎破脊背。

摔跤必須得皮糙肉厚,不怕摔碰,而且柔軟功夫必須有。當時我還去農村找泥土路被馬車軋過後留下的車轍(泥土路下過雨後,會留下很深的兩道車轍。現在沒有了,都是柏油路和水泥路面了),練習邁車道溝,即右腳向左邁、左腳向右邁,以此練胯關節。此外,還有下腰等都得練。

摔跤的基本功有十三太保童子功、二十四式,講究大絆三十六、小絆似牛毛,動作有搵別扛拉挑、樁砍磨踢抱、裡倒勾、外得合、揀腿、抹脖等,步法有蓋步、背步、側進步、跳躍步等,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詳細解說。

相關焦點

  • 保定快跤
    他們把快跤術傳給保定人。保定當地的回族人由於人單勢孤,素有尚武之風,為了更好的防身自衛,有好多回族人便求平家兄弟傳授摔跤技術(其實,保定摔跤並非由平家兄弟傳入,因保定自古便是兵家重地,所以摔跤本身就很盛行,他們不過是當時的代表人物),於是保定的回族摔跤便由此開始。
  • 痴心傳承 百年快跤 訪市級非遺保定武術快跤傳承人安鴻喜
    民國時期保定的摔跤手們繼承、發展了前人的摔跤技藝,使其更加實用和系統。後經歷代武術快跤大師的傳承發展、完善推廣,保定快跤體系完備、技法豐富,動作瀟灑,外在美與內在美並重,有很高的觀賞娛樂價值。現如今,保定快跤已不僅是一項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體育運動,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及經濟價值。
  • 保定「快跤」帥 代代有傳承
    它重快速,輕蠻力,融合了武術手法、步法技巧,經過長期的實戰經驗,形成「活步、散手、快摔」的風格。在蓮池區南溝頭村就活躍著一群熱愛「快跤」的人,今天您就跟著我們的鏡頭走近他們,走近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上午10時,在喜慶的鑼鼓聲中,快跤表演在保定市南市區南溝頭村的文化活動廣場拉開陣勢。
  • 常達偉:秉承先輩宏願,弘揚保定快跤
    保定快跤作為中國式摔跤的一大流派,以鮮明的風格特點、高效的實用價值聞名於世,在近、現代湧現出眾多威震跤壇的高手,其中的佼佼者「花蝴蝶」常東升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末旅居臺灣,不僅在寶島傳承保定快跤,還將其推廣到歐洲、美國、東南亞等世界各國,被譽為「現代摔跤之父」(見《保定體育志》),其長孫常達偉先生不僅繼承了祖父跤技,還秉承他弘揚保定快跤的宏願,30多年來不辭辛勞,奔波於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傳承、推廣
  • 直隸國術館 保定快跤傳承的希望
    全功功夫網訊 2015年8月1日上午九點,在保定清苑縣南溝頭村的直隸國術館舉行「直隸國術館2015年赴京參加武交會獲獎的頒獎儀式
  • 【知識百科】河北保定快跤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保定式快跤被稱為保定的武魂,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
  • 保定跤師——白運章
    身逢亂世,白運章先是在昔日「馬號」西邊「兩益街」耍功夫賣「大力丸」,後開起「白運章」包子鋪,急公好義,弘揚武術,成為保定跤壇名人。跤壇英雄傳兄弟三人自幼拜於保定快跤大師平敬一先生門下,習得一身好跤術。白運章還練了一身好氣功,100多斤的大石頭不用費勁就一舉過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大師平敬一的一幫弟子,將旗人武術教師爺關洛胤打死,人命關天,大案驚動了官府。官府派人前去追捕,弟子們四處逃散,有的去了武漢、天津、北京,有的逃到鄉下。
  • 保定競秀公園,這個運動項目太神奇了
    比如,保定競秀公園,這幾位常年不輟練習丟沙袋神技的朋友,他們的堅持,已經成為保定競秀公園的一道神秘景觀,每次去競秀公園閒得溜達,總要去看看扔沙袋的那幾位不曾相識總是相見的老友。本期攝影專集,一日看盡保定城、直隸尚書房公眾號和保定城市攝影愛好者微信群聯合推薦。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一句話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從清末到解放初期,北京流傳著一句老話,叫做「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其實這句話才說了一半,後半句是「十個京油子鬥不過一個衛嘴子,十個衛嘴子鬥不過一個狗腿子。」
  • 傳統武術中國跤,何以能夠傳承千年而不衰?
    角牴是秦漢時期對摔跤的統稱;據《夢粱錄》《武林舊事》等記載,宋代杭州不僅有男子相撲,還有「黑四娘」「囂三娘」「女急快」等女相撲手;南宋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紀勝》記載:「相撲爭交,謂之角牴之戲,別有使拳,自為一家,與相僕曲折相反,而與軍頭司大士相近也。」這說明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中國跤和散打兩種不同的規則賽事雛形。
  • 全國摔跤冠軍為什麼大都出自保定,記世界跤王花蝴蝶常東升
    大明初年,因隨朱棣靖康之變奪得皇位的一對蒙古兄弟受皇封,移居保定置業。也就是現在的平家胡同後改為平嘉胡同(分前後胡同),因蒙古人酷愛摔跤,也就把摔跤帶到了保定,開啟了中國近代保定快跤的歷史。保定自古民風彪悍,尚武之風由來已久。
  • 中國跤實戰功夫,散打雲手掀源自傳武!
    中國跤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跤是以摔的技術為主體的,起源於徒手武術中的一門專門技術。它是中國武術中的踢、打、摔、拿四大主技之一。後來它和踢、打、拿分開了,集武術各個門派擇取的精華徒手動作,自成一門。
  • 中國跤壇元老、原國家摔跤隊總教練李寶如:中國跤不會消失
    一、曾經一度火熱的中國跤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跤壇非常熱鬧,像北京隊迎戰天津隊這樣的兩地對抗賽,就曾出現觀眾擠掉或擠倒體育場大門的事情發生。兩個地區的中國跤風格不同,特點突出。北京跤手法細膩、技巧多樣,而河北的保定跤則以「快捷、迅速」而聞名。中國跤對於武術散打的貢獻良多,武術散打的許多摔法技擊動作便是源於中國跤。中國武術散打王名將中也有許多人自幼練習中國跤。
  • 中國跤壇元老、原國家摔跤隊總教練李寶如:中國跤不會消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跤壇非常熱鬧,像北京隊迎戰天津隊這樣的兩地對抗賽,就曾出現觀眾擠掉或擠倒體育場大門的事情發生。兩個地區的中國跤風格不同,特點突出。北京跤手法細膩、技巧多樣,而河北的保定跤則以「快捷、迅速」而聞名。中國跤對於武術散打的貢獻良多,武術散打的許多摔法技擊動作便是源於中國跤。中國武術散打王名將中也有許多人自幼練習中國跤。
  •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明末清初時,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叫「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說北京、天津、保定三地人的不同性格。「京油子」,這難道不是說北京人油腔滑調,會抖機靈嗎?「保定府的狗腿子」,這難道不是說保定人喜歡在官府衙門當差嗎?其實,這種理解是大錯特錯的。我們還是從頭說起吧。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為了剪除鰲拜,悄悄地在內廷設立了一支善撲營。
  • 完美的中國跤技術——附中國跤現狀分析及全國中國跤場館及師父分布
    視頻中年近六十身高僅一米七的中國跤教練用一記完美的中國跤技術「支別」將一米八多的年輕人脆快的摔倒在地,贏得了其他學員的喝彩。
  • 傳武高手在民間,聊一下北京的中國跤高手!
    李老師的師傅楊八爺是保定人,有著神奇的傳說,據說功夫了得。八爺有時候也到我們的練習場來,人個兒不高,1.60米上下,精神奕奕,乾淨精煉,話很少,在場都是李蘭田師傅教我們練。先練一腳踢,又練麻花掰,我們幾個同學就像著了魔一般。
  • 李寶如老師說摔跤——中國跤也有擒拿和地面控制?
    摔跤世界上有很多種,就我們國家有以北京跤為基礎的叫中國式摔跤!其中有蒙古族的摔跤叫搏克,有藏族摔跤叫北嘎,有新疆少數民族的摔跤叫切裡西,還有鮮跤,回族的絆跤,北京地區的叫撂跤!五十年代,引進了國際式摔跤,也就是羅馬的古典式摔跤和中世紀埃及的自由式摔跤稱為國際式摔跤,把我們國家固有的摔跤叫中國式摔跤,顧名思義,範圍大了,就不是京跤了。
  • 「跤痴」李寶如先生——北京的私跤場
    京跤是清王朝善撲營撲戶們傳到民間的,民國時期又有廟會跤場。北京男孩受其影響,習武練跤者很多。但限於當時的經濟影響,真正規範的習練者不多,只有家庭生活富足者才能有條件練跤習武。那時一套跤衣能傳輩,有跤衣的家庭屈指可數。飯都吃不飽,還習武練跤?為什麼北京習武者要早晚練功?
  • 保定16歲小將斬獲中國式摔跤冠軍
    隊友走了,他就自己摔跤人,50kg的跤人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重量,正常使用能用好幾個月,因為他給自己訓練強度太大了,一星期就摔爛了。訓練場上的安達青筋暴起,緊咬著牙齒,爆發力十足。已是寒冬,訓練基地裡沒有暖氣,身著短袖跤衣的安達已經大汗淋漓。他的教練,著名快跤運動員劉天勝盛讚他「天賦卓越」。「他的能力讓學習5、6年的人都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