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摔跤據說始於清道光年間,當時有京城善撲營跤手來保定挑戰,被保定回族跤手馬常春摔服,保定快跤因此名聲鵲起。我的師太平敬一先生,是馬常春先生的弟子。平敬一先生也是回民,在保定南大街路西開了一家包子鋪,叫平家包子鋪。名為包子鋪,實為鏢局,平敬一先生也幫別人保鏢護院,教少林拳和摔跤。我的師爺張鳳巖是平敬一先生的徒弟。師爺曾是我祖父的部下,所以先父在十六歲時就拜張鳳巖師爺為師,習練摔跤和少林拳、器械等技能。先父十八歲從軍,就靠這一身技能,由一個士兵很短時間內就被提升為班長、排長。
在六十年代,父親帶我在保定蓮池教武術時,有一天來了兩位陌生人,一位老遠見了我父親就喊「老排長」,另一位還納悶,問「這都什麼年頭了,還叫老排長?」。等走近一看,我父親認出來了,喊老排長的是他帶過的兵回民林子英,同行者是馬文奎老師。馬老師也是張鳳巖師爺的徒弟,此前和我父親並不認識,因為我父親從軍離鄉早,兩人沒見過面,但是知道有這位師兄,因為父親是張鳳巖師爺第一個徒弟。當時父親為了學習摔跤搬到回民區白衣庵住,並且一生不吃豬肉。師叔們來我家,喝茶前父親必當面用鹼水將茶具煮過,反而使得他們不好意思,總說「師兄不用這麼著,咱誰不知道誰啊」,他們在我家吃喝十分放心。
師叔們總去家裡找我父親,有一天馬老師說:「師兄,鐵僧叫他跟我練去吧,我剛成立了一個業餘摔跤隊,正好有一幫小朋友,他在家一個人練也孤單,我保證三個月就讓他變個樣,小鬼臉(胸肌)就得練出來」,此後我便開始跟馬老師練習摔跤。
當時我們一塊練的有張玉良、吳二剛、王成貴、高騰、杜三、老墩等一幫小朋友,對了,還有張增泉。我們在一起練的時候,是從站馬步樁開始的,大家站一排,老師走過來,先看我們臉前因流汗在土地上砸出來的坑;再看姿勢,不行的就挨罵了;然後就圍著操場走矮子步,雙手叉腰,半蹲前行。後來教我們推槓鈴、拉滑車、抖皮條、擰棒子、拋沙袋。再後來練跤架、跤絆、倒功等。到最後兩人對練拉扯,再後來師兄帶著摔。摔是摔跤裡一個很複雜的運動過程,雖然看著好看覺著好玩,不下點真功夫,那可是被摔跤了。
我當時為了練摔跤,中午趁農民午休時間,去鄉下高粱地裡一手倒提高粱杆,一腳把高粱根踢出來,一小時後,如同桑拿房出來的一樣。如果穿短袖兩個胳膊被高粱葉割破了,汗水一浸,那個滋味大家可想而知。畢竟是毀人莊稼,還得像做賊一樣,百般的小心。如果叫人抓住,後果不堪設想。
我當時還去跑墳頭練挑勾子,就是一口氣跑至墳頭頂上的同時,屈身下抱站立腿呈金雞獨立狀,而另一腿後撩呈直挑沖天狀,此謂「挑勾子」,因為跑上去的過程有衝勁,墳頭又是尖頂,力度不容易把握,容易滾下去挨摔,我因此被蒺藜和小石塊等扎破脊背。
摔跤必須得皮糙肉厚,不怕摔碰,而且柔軟功夫必須有。當時我還去農村找泥土路被馬車軋過後留下的車轍(泥土路下過雨後,會留下很深的兩道車轍。現在沒有了,都是柏油路和水泥路面了),練習邁車道溝,即右腳向左邁、左腳向右邁,以此練胯關節。此外,還有下腰等都得練。
摔跤的基本功有十三太保童子功、二十四式,講究大絆三十六、小絆似牛毛,動作有搵別扛拉挑、樁砍磨踢抱、裡倒勾、外得合、揀腿、抹脖等,步法有蓋步、背步、側進步、跳躍步等,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詳細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