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難免為「三碗面」所累:人面、情面、場面。
但王陽明卻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他說:「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生是非雜亂,總有不稱人心,生活紛擾冗長,總有不盡人意。是是非非,不會事事都如己意;紛紛擾擾,不會處處都悅己心。
在王陽明看來,為人處世,若是掌握了這「三不管」,真的會自在灑脫許多,否則只會越活越累。
1、不管人非笑
王陽明認為,人活在世,難免被閒人抓住一些話柄。所以,當碰上沒什麼實質性意義的嘲笑時,我們完全可以不用在乎。
不然總是活在別人的口中,把別人的片面評價看得很重,我們會越活越累,畢竟錢是自己掙的,衣服是自己買的,吃的也是自家飯,和別人完全不搭邊,何必讓別人佔用我們太多的精力呢?
2、不管人毀謗
人活在世,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那麼面對他人的毀謗和指責,我們該怎麼做呢?
王陽明認為:「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翁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如果自己能將極度憤怒的情緒與狀態,消餌於無形,則是丈夫所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儘管行端坐正,謠言自會止於智者。
真正聰明的人,在為人處事上:遇事不爭,是一種氣度;遇謗不辯,是一種坦蕩;遇人不怨,更是一份自信。
3、不管人榮辱
王陽明曾兩次科舉考試落榜,但他的父親是當朝有名的狀元,狀元之子連續兩次落榜,恥辱不?可王陽明卻不這樣認為,他說「別人以落榜為恥,我以落榜之後動心為恥。」
大道至簡,當你淡泊名利,心態積極而平衡,只是做一個純粹真實的自己時,就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和低谷所困,最後也容易收穫成功。
有時候,人的痛苦就是心念與欲望在作祟,心胸寬闊的人,榮辱得失處之泰然,常常無心求福而得福,不求避禍卻無禍。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一生傳奇,從一個叛逆少年成長為一代聖賢,他的心學智慧更是被學者奉為圭臬。
《知行合一——王陽明》影響了無數人,都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曾國藩等人對王陽明也非常推崇,「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
不同的年齡段讀這本書都會有新的認知,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學習運用心學則是在利我們人生的器。
很多人說古人的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看不明白,這本書含有注釋,淺白易懂,大人小孩都可以看明白。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