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格意義來說西魏和東魏都是傀儡政權,分別是宇文泰和高歡掌握實權,積累的力量足夠了,就開始篡奪政權,分別建立了北周和北齊。北齊建立於550年,北周建立於557年,有七年的差距。西魏、北周一脈相承,東魏、北齊一脈相承,北周能夠消滅北齊必須從東西魏談起。東魏、西魏、南梁三國鼎立。534年,在高歡的主導下建立東魏;535年,在宇文泰的主導下建立西魏,此時形成了典型的三國鼎立時期,如下圖:(535-540年,三國鼎立態勢圖)東西魏分裂之後,南梁的戰爭壓力日趨平緩下來,此時的南梁政權卻日趨衰落,根本沒有把握住良好的機會發展壯大自己。
在梁武帝蕭衍的統治下,又沒有多少戰爭的壓力,士大夫集團日漸驕奢淫逸,整個一個坐山觀虎鬥的架勢。三國鼎立的絕大部分時間的戰爭是在東西魏之間展開的。東西魏之間的大戰共有五次,全部是東魏攻打西魏,可以想見東魏的國家綜合實力是高於西魏的。此時東魏、北齊佔據的是黃河中下遊地區,當時的經濟中心已經東移到黃河中下遊地區,也開始向南方長江中下遊轉移。西魏佔據的關中地區已經開始衰落,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東魏攻打西魏的五次戰役分別是:1、536-537年的潼關之戰(小關之戰)。東魏趁著西魏關中大旱,糧食歉收,發兵攻打西魏。宇文泰擊潰高歡一部,高歡撤退。
2、537-538年的沙苑之戰。東魏高歡戰敗,洛陽、梁州、滎陽等東魏州郡歸順西魏。3、538年的河橋之戰。東魏、西魏相持不下。4、543年的邙山之戰。西魏宇文泰部被高歡擊潰主力,損失六成兵力,宇文泰差點被俘。(邙山之戰如)5、546年的玉璧之戰。東魏高歡猛攻玉璧關,雙方相持不下,高歡因自己病重和士氣低落的原因撤圍,不久高歡去世。如此看來,東魏、西魏火拼,南梁是坐山觀虎鬥的架勢。西魏崛起的三大事件。在宇文泰主導的西魏有三大事件對西魏影響非常巨大,分別是三大戰爭事件,兩次勝利,一次失敗,對西魏影響巨大。一、沙苑之戰——西魏進軍中原。
537-538年的沙苑之戰,東魏高歡佔據優勢,手下大將侯景建議前後兩軍分列前進;而斛律羌則建議分兵偷襲長安。這兩位大將的建議對西魏來說無疑都是致命,但高歡不聽,導致輕敵,軍隊在撤退之中被追擊、落水者甚多。宇文泰憑藉此戰,奪取了洛陽、滎陽、梁州等地,觸角進入中原腹地。二、邙山之戰——漢人武裝大規模進入西魏軍隊。543年,宇文泰部10萬主力於東魏高歡戰於邙山。主要是東魏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被高歡兒子高澄調戲所致,高仲密投降了西魏,高歡起兵討伐。宇文泰的主力約有10萬人,一戰被東魏擊潰,6萬多人被殺,精銳喪失殆盡,宇文泰差點被俘。
如果高歡繼續進軍的話,可以輕易統一西魏,但高歡卻撤軍了,喪失了統一北方的大好機會。這對宇文泰來說卻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原來北魏以及之後的東西魏的軍隊絕大多是鮮卑人,而漢人一般不允許加入軍隊之中的。西魏宇文泰一戰主力喪失,關中地區少鮮卑人居住,如何招收新的兵源是成了大問題。辦法很好找,當時關隴地區漢人地主豪強大都養有私人武裝,這一部分是屬於地方武裝,尚沒有解散。於是宇文泰廣泛招募豪強地主率地方武裝加入西魏的正規軍,並讓關中地區有名望的漢人率領,這也是關隴漢人貴族的崛起之時,這對西魏以及北周的未來走向非常重要。
三、侯景之亂——西魏奪取巴蜀、江陵。侯景原為高歡部將,高歡臨死之際囑咐自己兒子要小心侯景。果不其然,高歡一死,侯景立馬叛變,他率領河南十三州之地先投靠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對他十分小心,並且要求他解除兵權到長安。侯景自然不願意,於是南梁接受了侯景的投降。547年侯景投降,548年他就反叛進攻南梁國都,551年稱帝,552年敗亡。侯景叛亂對三國之中南梁的影響最大,西魏趁機奪取了襄陽以上的長江上遊地區,主要有四川、漢水流域等地。554年,攻佔江陵。如下圖:(相對於西魏初期疆域,到西魏末期疆域擴大了一倍多,民眾也顯著增多)經過這三次大的歷史事件,西魏國力大增,漢人武裝大規模進入軍隊,西魏的上層建築之中不單單是鮮卑人,融合了很多漢人。
北周為何能快速滅亡北齊?北周之所以能夠消滅北齊,從四個方面闡述原因:一、兵源分析對比。東西魏都是承襲北魏的兵制,鮮卑人主要負責軍隊和軍事作戰,漢人負責生產,截然分開,以保障鮮卑人統治。純鮮卑人或者有鮮卑血統(主要按照父系)的人是軍隊士兵主要組成部分。543年的邙山之戰對西魏打擊非常大,鮮卑士兵精銳喪失殆盡。宇文泰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將大量的漢人武裝編入軍隊作戰。這對西魏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從此開始漢人很快佔據了軍隊主體,一大部分人漢人成為西魏、北周上層建築的一份子。而北齊疆域是鮮卑人生活的主要區域,鮮卑兵源充足,鮮卑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權威,而漢人在上層建築中雖然有,但是左右不了北齊的大局。
後期雖然有了漢人兵勇,但地位都非常低,改變不了北齊的大局勢。(李虎像,鮮卑賜姓大野氏,李淵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漢人進入西魏乃至北周上層建築的典型標誌之一)西魏、北周按照鮮卑八部設置了八柱國將軍制度,鮮卑人、漢人都有擔任柱國將軍。如李虎、獨孤信等,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獨孤信的女兒和隋唐皇室都有姻親關係。邙山之戰後,西魏、東魏的歷史走向開始分野。二、民族融合對比。西魏、北周時漢人進入軍隊乃至上層建築,必然要求漢人同鮮卑人分享權力。西魏、北周的統治者面對這種情況,自然也讓渡不少權力給漢人,這使得鮮卑人和漢人的融合加劇,很多漢人高層的妻子大都是鮮卑人血統。
譬如隋唐時期皇室之中都有鮮明的鮮卑血統,這是分享權力,民族融合的重要標誌。西魏民族融合的比較快,形成的國力合力比較大,反觀北齊鮮卑人享有特權、漢人只負責生產的狀況相比,北齊民族矛盾加重,內部在政治上有明顯的差異。三、綜合國力發展對比。西魏、北周延續發展,國土疆域納入中原部分地區、荊州、巴蜀、漢中地區等,疆域幾乎誇大了一半,這樣綜合國力節節上升。與之相對比,南梁、南陳明顯縮水了不少;東魏丟失了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北魏及其之後的西魏、東魏、北周、北齊以及南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崇信佛教。佛教寺院及其僧侶們都享有特權,形成鮮明的寺院經濟。
寺院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自政權的支持,寺院的田地不用交稅,僧人不用服勞役。長此以往,很多地主和百姓將土地納入寺廟體系,人也歸寺廟,這樣省去的賦稅、勞役就會與寺院分肥。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家賦稅減少很快,勞役人員也減少不少。(北周武帝宇文扈像,推行府兵制、均田制、剷除佛道特權——滅佛)周武帝宇文扈時期,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他下令毀佛,史稱「周武帝毀佛」。釋放了不少寺院土地,不少民眾也脫離寺院,也有很多寺院被拆毀。如此下來,均田制、府兵製得以順利推進,兵源增加了,國家賦稅增加了,國家實力更加昌盛了。反觀北齊,由於鮮卑人有特權,他們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奢靡生活,奴役民眾,在經濟上沒有做大的改革。
國力日趨下降,雖然佔據經濟中心位置,仍舊免不了衰落的趨勢。四、北周、北齊領導者對比。北齊立國自550-577年,凡六帝,除了高歡之外,幾乎個個都是暴虐兇狠淫亂,被後人稱為「禽獸王朝」。除了高演還算是一個明君,不過即位不到兩年就病死了。而北周都是宇文家族控制,有著名的權臣宇文泰、周武帝宇文扈治理,國家日漸強盛。一強一弱對比之下,北周立國20年就消滅了北齊政權,速度不可謂不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滅北齊四年後篡權建立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