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並不強大的北周為何最終滅掉北齊,為隋朝的統一奠定基礎?

2020-12-14 小雨的故事呀

從嚴格意義來說西魏和東魏都是傀儡政權,分別是宇文泰和高歡掌握實權,積累的力量足夠了,就開始篡奪政權,分別建立了北周和北齊。北齊建立於550年,北周建立於557年,有七年的差距。西魏、北周一脈相承,東魏、北齊一脈相承,北周能夠消滅北齊必須從東西魏談起。東魏、西魏、南梁三國鼎立。534年,在高歡的主導下建立東魏;535年,在宇文泰的主導下建立西魏,此時形成了典型的三國鼎立時期,如下圖:(535-540年,三國鼎立態勢圖)東西魏分裂之後,南梁的戰爭壓力日趨平緩下來,此時的南梁政權卻日趨衰落,根本沒有把握住良好的機會發展壯大自己。

在梁武帝蕭衍的統治下,又沒有多少戰爭的壓力,士大夫集團日漸驕奢淫逸,整個一個坐山觀虎鬥的架勢。三國鼎立的絕大部分時間的戰爭是在東西魏之間展開的。東西魏之間的大戰共有五次,全部是東魏攻打西魏,可以想見東魏的國家綜合實力是高於西魏的。此時東魏、北齊佔據的是黃河中下遊地區,當時的經濟中心已經東移到黃河中下遊地區,也開始向南方長江中下遊轉移。西魏佔據的關中地區已經開始衰落,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東魏攻打西魏的五次戰役分別是:1、536-537年的潼關之戰(小關之戰)。東魏趁著西魏關中大旱,糧食歉收,發兵攻打西魏。宇文泰擊潰高歡一部,高歡撤退。

2、537-538年的沙苑之戰。東魏高歡戰敗,洛陽、梁州、滎陽等東魏州郡歸順西魏。3、538年的河橋之戰。東魏、西魏相持不下。4、543年的邙山之戰。西魏宇文泰部被高歡擊潰主力,損失六成兵力,宇文泰差點被俘。(邙山之戰如)5、546年的玉璧之戰。東魏高歡猛攻玉璧關,雙方相持不下,高歡因自己病重和士氣低落的原因撤圍,不久高歡去世。如此看來,東魏、西魏火拼,南梁是坐山觀虎鬥的架勢。西魏崛起的三大事件。在宇文泰主導的西魏有三大事件對西魏影響非常巨大,分別是三大戰爭事件,兩次勝利,一次失敗,對西魏影響巨大。一、沙苑之戰——西魏進軍中原。

537-538年的沙苑之戰,東魏高歡佔據優勢,手下大將侯景建議前後兩軍分列前進;而斛律羌則建議分兵偷襲長安。這兩位大將的建議對西魏來說無疑都是致命,但高歡不聽,導致輕敵,軍隊在撤退之中被追擊、落水者甚多。宇文泰憑藉此戰,奪取了洛陽、滎陽、梁州等地,觸角進入中原腹地。二、邙山之戰——漢人武裝大規模進入西魏軍隊。543年,宇文泰部10萬主力於東魏高歡戰於邙山。主要是東魏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被高歡兒子高澄調戲所致,高仲密投降了西魏,高歡起兵討伐。宇文泰的主力約有10萬人,一戰被東魏擊潰,6萬多人被殺,精銳喪失殆盡,宇文泰差點被俘。

如果高歡繼續進軍的話,可以輕易統一西魏,但高歡卻撤軍了,喪失了統一北方的大好機會。這對宇文泰來說卻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原來北魏以及之後的東西魏的軍隊絕大多是鮮卑人,而漢人一般不允許加入軍隊之中的。西魏宇文泰一戰主力喪失,關中地區少鮮卑人居住,如何招收新的兵源是成了大問題。辦法很好找,當時關隴地區漢人地主豪強大都養有私人武裝,這一部分是屬於地方武裝,尚沒有解散。於是宇文泰廣泛招募豪強地主率地方武裝加入西魏的正規軍,並讓關中地區有名望的漢人率領,這也是關隴漢人貴族的崛起之時,這對西魏以及北周的未來走向非常重要。

三、侯景之亂——西魏奪取巴蜀、江陵。侯景原為高歡部將,高歡臨死之際囑咐自己兒子要小心侯景。果不其然,高歡一死,侯景立馬叛變,他率領河南十三州之地先投靠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對他十分小心,並且要求他解除兵權到長安。侯景自然不願意,於是南梁接受了侯景的投降。547年侯景投降,548年他就反叛進攻南梁國都,551年稱帝,552年敗亡。侯景叛亂對三國之中南梁的影響最大,西魏趁機奪取了襄陽以上的長江上遊地區,主要有四川、漢水流域等地。554年,攻佔江陵。如下圖:(相對於西魏初期疆域,到西魏末期疆域擴大了一倍多,民眾也顯著增多)經過這三次大的歷史事件,西魏國力大增,漢人武裝大規模進入軍隊,西魏的上層建築之中不單單是鮮卑人,融合了很多漢人。

北周為何能快速滅亡北齊?北周之所以能夠消滅北齊,從四個方面闡述原因:一、兵源分析對比。東西魏都是承襲北魏的兵制,鮮卑人主要負責軍隊和軍事作戰,漢人負責生產,截然分開,以保障鮮卑人統治。純鮮卑人或者有鮮卑血統(主要按照父系)的人是軍隊士兵主要組成部分。543年的邙山之戰對西魏打擊非常大,鮮卑士兵精銳喪失殆盡。宇文泰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將大量的漢人武裝編入軍隊作戰。這對西魏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從此開始漢人很快佔據了軍隊主體,一大部分人漢人成為西魏、北周上層建築的一份子。而北齊疆域是鮮卑人生活的主要區域,鮮卑兵源充足,鮮卑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權威,而漢人在上層建築中雖然有,但是左右不了北齊的大局。

後期雖然有了漢人兵勇,但地位都非常低,改變不了北齊的大局勢。(李虎像,鮮卑賜姓大野氏,李淵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漢人進入西魏乃至北周上層建築的典型標誌之一)西魏、北周按照鮮卑八部設置了八柱國將軍制度,鮮卑人、漢人都有擔任柱國將軍。如李虎、獨孤信等,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獨孤信的女兒和隋唐皇室都有姻親關係。邙山之戰後,西魏、東魏的歷史走向開始分野。二、民族融合對比。西魏、北周時漢人進入軍隊乃至上層建築,必然要求漢人同鮮卑人分享權力。西魏、北周的統治者面對這種情況,自然也讓渡不少權力給漢人,這使得鮮卑人和漢人的融合加劇,很多漢人高層的妻子大都是鮮卑人血統。

譬如隋唐時期皇室之中都有鮮明的鮮卑血統,這是分享權力,民族融合的重要標誌。西魏民族融合的比較快,形成的國力合力比較大,反觀北齊鮮卑人享有特權、漢人只負責生產的狀況相比,北齊民族矛盾加重,內部在政治上有明顯的差異。三、綜合國力發展對比。西魏、北周延續發展,國土疆域納入中原部分地區、荊州、巴蜀、漢中地區等,疆域幾乎誇大了一半,這樣綜合國力節節上升。與之相對比,南梁、南陳明顯縮水了不少;東魏丟失了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北魏及其之後的西魏、東魏、北周、北齊以及南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崇信佛教。佛教寺院及其僧侶們都享有特權,形成鮮明的寺院經濟。

寺院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自政權的支持,寺院的田地不用交稅,僧人不用服勞役。長此以往,很多地主和百姓將土地納入寺廟體系,人也歸寺廟,這樣省去的賦稅、勞役就會與寺院分肥。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家賦稅減少很快,勞役人員也減少不少。(北周武帝宇文扈像,推行府兵制、均田制、剷除佛道特權——滅佛)周武帝宇文扈時期,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他下令毀佛,史稱「周武帝毀佛」。釋放了不少寺院土地,不少民眾也脫離寺院,也有很多寺院被拆毀。如此下來,均田制、府兵製得以順利推進,兵源增加了,國家賦稅增加了,國家實力更加昌盛了。反觀北齊,由於鮮卑人有特權,他們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奢靡生活,奴役民眾,在經濟上沒有做大的改革。

國力日趨下降,雖然佔據經濟中心位置,仍舊免不了衰落的趨勢。四、北周、北齊領導者對比。北齊立國自550-577年,凡六帝,除了高歡之外,幾乎個個都是暴虐兇狠淫亂,被後人稱為「禽獸王朝」。除了高演還算是一個明君,不過即位不到兩年就病死了。而北周都是宇文家族控制,有著名的權臣宇文泰、周武帝宇文扈治理,國家日漸強盛。一強一弱對比之下,北周立國20年就消滅了北齊政權,速度不可謂不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滅北齊四年後篡權建立隋朝。

相關焦點

  • 北齊滅亡是因為紅顏禍水嗎?北周是如何滅掉北齊的
    北魏後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又都被篡權,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再後來,北周滅亡北齊,統一了北方,楊堅又篡奪了北周的皇位,建立隋朝,隋朝以後的歷史就比較清楚了。所以,北齊和北周是北朝最後兩個並立的朝代,北齊在東,北周在西。01.強大的北齊北齊和北周雖然並立於北方,但實力並不相當。
  • 北齊:比北周更強的皇朝,為何最終亡於北周
    中興二年(532年),高歡殺爾朱兆,立孝武帝,女兒高氏則為孝武帝皇后,自此掌握北魏朝廷。永熙三年(534年),不甘心當傀儡皇帝的孝武帝逃往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因此另立元善見為帝,北魏自此分裂為東西魏。高歡控制中原,實力強大,多次率兵討伐西魏,企圖一統北方。由於他驕傲輕敵,導致屢次慘敗,未能成功。高歡雖未能消滅西魏,但為以後北齊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 平陽之戰奠定北周滅北齊的基礎,高緯戰前自毀長城,戰時又中圈套
    除了在晉陽城下打了場惡仗外,北周相對容易的快速平定了北齊各地反抗勢力,實現了北方一統,而平陽之戰則是北周滅北齊的關鍵一戰,軍事遭受重創的北齊,在後主高緯的「玩弄下」,徹底分崩離析,北周一舉統一北方。 在建德四年,也就是公元575年,周武帝率軍第一次東徵北齊的時候,周武帝就下令,不得砍伐樹木以及踐踏毀壞莊稼,這就能看出周武帝的心思,他東徵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蠶食北齊,削弱其國力,而是為了得到北齊百姓的人心,不然的話,是不用考慮這些的,當然也不排除周武帝也有為周軍後勤的考量,也就是一旦和北齊的戰事持久,那麼北齊境內地裡的莊稼成熟後,可以就地補充周軍軍糧。
  • 北周:以弱克強,消滅北齊,統一北方的政權
    557年西魏權臣宇文護強迫西魏恭帝退位,禪位於其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統一北方。大定元年(581年),北周被隋朝取代。那麼北周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宇文泰奠基
  • 擁有堅固城池數十萬精兵的北齊,為何會被同實力的北周滅國?
    北周與北齊,起碼在初期來看,北齊的實力是強於北周的。北周不僅建國更晚,基礎也要比北齊差。北齊建立初期,在當時西魏、北齊和南梁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北齊的實力是最強的。當時的北齊皇帝高洋成功的將禍水侯景引到南梁,向南接收了淮南江北不少的州縣,向北痛擊剛剛起勢的突厥,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北齊看起來是那個更接近統一中國的人。誰知道它卻是最早滅亡的,讓北周統一了北方,為未來隋朝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1、矛盾重重的北齊。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北齊也不例外。漢鮮之爭。
  • 從地圖看南北朝疆域的變遷:南朝不斷縮小,最終被隋朝統一
    首先來說北魏的統一。前秦滅亡後,鮮卑族的拓跋珪於386年在漠南建立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隨後北魏不斷擴展,於397年滅後燕、431年滅大夏、436年滅北燕、439年徵服北涼,於是統一了北方。為了防止遷入中原的各民族反叛,北魏下令所有的部族組織解散,並且逐漸推行了漢化政策,導致中原的主要民族都融入了漢族。
  • 隋朝能夠統一中國,原是雄才偉略的北周武帝打下了基礎
    如果說,後來北周武帝統一北方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那麼,同樣也可以說,宇文泰的一系列內政舉措和對外擴張為北周武帝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然而,多年徵戰和治國的辛勞損傷了宇文泰的身體,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他病逝於雲陽宮,年僅五十歲。由於諸子年幼,臨終前,宇文泰便將自己創下的基業託付給了侄子宇文護。
  • 北周滅北齊之戰:北方的再次統一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俘虜北齊後主高緯、幼主高恆,消滅北齊,完成了北方的統一。那麼北周是如何消滅北齊,完成統一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北魏分裂
  • 一代雄主宇文邕,使北周國力翻倍,最終消滅北齊,統一北方
    我們都知道,北齊是被北周所消滅的。但北周的基礎明明比北齊差很多、而且建國比北齊晚的北周,內部也有眾多矛盾,那麼為什麼最後是北周統一了北方呢?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覺登基時只有15歲,是中國歷史上年紀最小的開國君主。但是實際權力並不在手中,而是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矛盾也就由此產生了。
  • 北周武帝宇文邕:如果多活10年,將會一統天下
    其中,就北周、北齊、南陳這三個國家,就形成了一段時間的天下三分局面。當然,大家都知道,先是北周消滅了北齊,然後隋文帝楊堅取代了北周,建立了隋朝。隋朝建立之後,又消滅了南陳,從而一統天下,並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南北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在隋文帝楊堅之前,還有一位皇帝有望一統天下,這就是本文所要說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如果宇文邕多活10年的話,將會一統天下。
  • 北周、北齊、隋帝王世系
    次年初,宇文氏廢西魏恭帝建國,國號周,建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 北周逆襲,滅了國力強大的北齊,這是怎麼回事?
    北魏、北齊和北周在南北朝時期,相對於南放的政權來講,在北方因此前面加一個北字。接下來認識一下北齊和北周,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兩個國家分不清,不管是建立者還是大致的位置,其實很簡單,不用背不用記,我來替你一梳理,你立馬就明白!
  • 耗盡心力完成一統北方偉業的皇帝,卻為隋文帝楊堅做了嫁衣
    隋文帝目光深遠、布局宏大,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使得華夏大一統的局面從此不可動搖,他首創的科舉制度雖然還很不完善,但卻為後世帝王消除豪門世族壟斷朝堂的局面奠定了基礎,在文治上的功勞也足以彪炳千秋。不過不管楊堅如何英明神武,他統一天下的基業本身卻是站在一位巨人的肩膀上的,此人為他平滅北齊、逐退突厥,基本掃清了統一之路上的大障礙、 只留下此時已衰落不堪的南陳,讓楊堅能輕而易舉地完成晉末以來南北雙方眾多雄才大略的君主們夢寐以求的偉業,登上榮譽的頂峰。這個有些悲情的君主就是一代人傑——北周武帝宇文邕,他是北周帝國的第三任皇帝,也是把北周帝國推向頂峰的雄主。
  • 北周貧弱,為何卻能反殺有絕對優勢的北齊?
    儘管南朝皇帝如走馬燈一樣輪番登場,但多數時期仍能夠統一在一起,反觀北方在短暫的輝煌之後卻再次分裂為東西兩部,也就是被高歡和宇文泰把持的東魏和西魏。此後不久高氏和宇文氏分別取代魏國皇室建立齊、周兩朝,史稱「北周」和「北齊」。
  • 隋文帝楊堅有兄弟四人,隋朝滅亡前,他們為何不出來力挽狂瀾?
    在關鍵時刻,還是自己人能靠得住。所以歷代開國皇帝在稱帝後,都會大肆分封皇族。如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朱元璋則將最有實力的九個兒子封在邊塞,人稱「戍邊九王」。當然,皇帝分封他們也不是讓他們吃閒飯的,當朝廷的中央政權受到威脅時,他們有義務護駕勤王。但隋文帝楊堅有四個兄弟,為何在隋朝滅亡前夕,不見他們出來救世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問題。
  • 隋朝建國後,國內有一個重要矛盾沒有解決,從而導致國家急轉直下
    535年,北魏分裂局勢擴大,形成了東西兩大勢力;577年,北齊被北周覆滅,同時,北周統一了北方地區;589年,隋朝打敗陳朝,完成了統一。 不過,雖然國家統一了,但是,國家內部的爭鬥卻並沒有因此消亡。西魏和北周,東魏和北齊,其實,本屬「一族」,但是,由於多年的徵伐,使得各方對彼此都持有非常強烈的敵意。
  • 北齊和北周雙雄對峙,為什麼最後的勝利者是北周?
    蕭繹在這一大功基礎上,在荊州稱帝,宣示自己為正統。不過眾所周知,漢中是巴蜀門戶,蕭繹把漢中割給了宇文泰,巴蜀還能保住?所以宇文泰趁蕭繹與侯景大戰時,就派兵把巴蜀攻陷了。高洋看到宇文泰下手了,他也出兵,攻陷了南梁的淮南地區。南梁的國土,有一半就這麼被西魏和北齊趁亂奪了去。
  • 【解讀】菩薩的衣著——北齊、北周
  • 宇文泰:被低估的賭神式人物,為隋文帝楊堅打下的帝國基礎
    我們知道,公元6世紀的中國以西魏—北周—隋朝作為歷史的出口,重新統一併主導了帝國的走向。楊堅建立的隋朝,實際上繼承的是宇文泰家族控制的西魏—北周政權,完成的也是宇文泰家族未竟的統一大業。然而,一開始沒有人看好西魏。假如你不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現在讓你押注南梁、東魏、西魏三國分立的牌局,你會挑選哪一家作為最後的贏家?
  • 影響深遠的兵制改革:西魏北周因禍得福,隋唐兩朝由此強盛
    然而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最終攻滅北齊,為隋朝的統一奠定基礎。北周以來雙方實力對比的逆轉,由諸多原因構成,傳統史家就將此歸於宇文邕的英明有為與北齊諸帝的昏庸無道,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則鮮為人知。故而,本文從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的兵制改革,試分析雙方局勢變化的制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