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小時候不被喜歡,不被愛的人,長大後,在很多關係中,他們可能也會不被愛,不被喜歡。
而那些小時候被愛,被喜歡的人,長大後,他們獲得被愛,被喜歡的概率要比那些小時候不被愛,不被喜歡的人大很多。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後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那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客體關係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小時候會把撫養者對待自己的方式,內化到潛意識裡,默認為這是別人愛自己的方式,這就是整個世界對待自己的方式。
儘管長大之後,在意識上他也知道,小時候撫養者對待自己的有些方式是有問題的,但是潛意識裡的內容不會變,依然很穩定。
而我們知道潛意識才是我們人生的「幕後黑手」,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每一個感受和行為都受制於潛意識。
1、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後如何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後如何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呢?這是因為他潛意識裡面的自我期待,即潛意識裡他期待別人不喜歡自己。
期待有的時候是正向的,但也有可能是負向的,當然這個正負只是意識層面的理性判斷,在潛意識層面似乎沒有這樣的判斷。
比如在潛意識裡有的人就期望自己被別人不喜歡,因為他從小給自己下的判斷就是自己不被別人喜歡,這是一個結論,讓自己下過的判斷成真,這是人的本性,於是潛意識就會幫他實現。
比如下面的心理諮詢例子:
來訪者王靜(化名),她出生在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包括她的父母見她是一個女孩,都不喜歡她,所以她從小就認為自己不受歡迎,不被喜歡,這就是她的命。
讀書的時候,她也覺得同學不喜歡自己,參加工作之後,也是這樣覺得,因此她不喜歡出門,不喜歡和別人在一起。
而真實的狀況是,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多人不喜她,是她這樣期待別人,她找到很多別人不喜歡她的證據,去驗證,去猜測和懷疑。
然後她就會改變對別人的態度,比如有一次一個同事在走廊裡沒有和她打招呼,她就心想,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事,對方不喜歡自己了。
既然對方不喜歡自己,自己也不必喜歡對方了,於是下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故意忽視對方,對方見她這樣的態度,就疏遠她了,就這樣,時間長了,很多人都不喜歡和她在一起了。
於是她潛意識裡的期待成真了,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自己不受歡迎,於是她變得憤怒,對周圍的人有怨恨,她的這份怨恨會讓人感受到,使得別人更加遠離她。
所以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就好比在他心中有了一個鉤子,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2、不被喜歡才是熟悉的感覺,而熟悉是一種安全感的來源
有一句俗語叫「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狗窩,是熟悉的,而熟悉的才踏實,才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人類需求層次,最底層的需求,這種力量非常巨大。
從小就不被別人喜歡,一直就這樣習慣了,突然有一天被別人喜歡,反倒是不習慣,因此會排斥。
所以很多人會在潛意識的作用下,讓別人不喜歡自己,為的是使得自己回到一直以來不被喜歡的軌道上,體驗熟悉的感覺,以此獲得安全感。
比如上面的案例中,來訪者王靜她也有這樣的目的,一開始並不是所有人不喜歡她,相反很多人是喜歡她的,但是她不適應,她不舒服,她沒有安全感。
所以她會下意識地做出一些行為,使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即她勾引起了別人的不喜歡,其目的就是回到自己不被別人喜歡的軌道上,以使得自己獲得安全感。
3、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怎麼樣才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怎麼樣才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呢?關鍵在自身,首先是需要意識到有這樣一種心理反應,意識到之後自己就有了一份察覺,這份覺察本身就會帶來一種力量。
其次就是要從自己的過往經歷,特別是成長經歷入手,看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不被人喜歡,或者你感覺,一直以來,自己是否被別人喜歡。
對,最終要回到自己的感覺上來,如果你感覺小時候,有很多時候,你是不被人喜歡的,那些記憶你至今都能回憶起來,那說明那些記憶中依然隱藏著情緒,特別是恨意,沒有表達出來。
沒有表達的一直會尋求表達,所以會使得你去重複構建別人不喜歡你的關係,為的是表達情緒。
比如下面的例子:
來訪者王俊(化名),他告訴諮詢師,他小的時候媽媽偏愛弟弟,親戚們都說他長的醜,加上不聽話,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
但是現在他好像還是在重複構建這樣的關係,周圍的人也都不怎麼喜歡他,經過諮詢師的分析,他明白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要表達情緒。
比如小的時候,父母、親戚們不喜歡自己,自己是對他們有恨意的,而那些恨意都被壓抑到了潛意識,沒有表達出來。
被壓抑的一直會尋求表達,因為潛意識分不清時間,它要表達,就需要構建關係,在關係中表達,構建與小時候相似的關係,即構建自己不被喜歡的關係,在關係中表達恨意。
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你越是對別人有恨意,別人就越是不喜歡你,別人越是不喜歡你,你就越是對別人有恨意。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把小時候的恨意表達出來,向那些當年不喜歡自己的人表達,如果當面不能表達那就象徵性地表達,當然這樣的表達最好有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比如在心理諮詢中,如果一個人有對父母的恨意,諮詢師會用一張空椅子代替父母,讓他向這個空椅子傾訴、表達,當然具體的操作會視情況有所不同。
這裡要說的就是表達恨意,有直接表達,有象徵性地表達,怎麼樣去表達,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就是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之後要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需要把小時候不被喜歡時的情緒表達出來,這一頁才能翻過去,重複才會停止!
好了,最好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我們今天論述的話題是小時候不被人喜歡的人,長大後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這個話題:
1、小時候不被人喜歡的人,之所以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原因在於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給自己下了一個判斷,他就認為別人不喜歡自己,這個判斷成為了一種期待,期待足夠強烈的時候,就成真了;
2、小時候不被人喜歡的人,他熟悉了不被喜歡,而熟悉是一種安全感的來源,所以長大之後為了獲得安全感,所以他會做一些事情,讓別人不喜歡自己;
3、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怎麼樣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呢?其一意識到這個心理現象的存在;其二,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去回憶,去感受自己,有沒有對當年不喜歡自己的那些人的恨意,有的話,要表達,或者象徵性地表達,表達了,這一頁才能翻過去,才能不去重複構建自己不被喜歡的關係,即才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好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