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後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2020-12-16 心理相先生

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小時候不被喜歡,不被愛的人,長大後,在很多關係中,他們可能也會不被愛,不被喜歡。

而那些小時候被愛,被喜歡的人,長大後,他們獲得被愛,被喜歡的概率要比那些小時候不被愛,不被喜歡的人大很多。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後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那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客體關係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小時候會把撫養者對待自己的方式,內化到潛意識裡,默認為這是別人愛自己的方式,這就是整個世界對待自己的方式。

儘管長大之後,在意識上他也知道,小時候撫養者對待自己的有些方式是有問題的,但是潛意識裡的內容不會變,依然很穩定。

而我們知道潛意識才是我們人生的「幕後黑手」,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每一個感受和行為都受制於潛意識。

1、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後如何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後如何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呢?這是因為他潛意識裡面的自我期待,即潛意識裡他期待別人不喜歡自己。

期待有的時候是正向的,但也有可能是負向的,當然這個正負只是意識層面的理性判斷,在潛意識層面似乎沒有這樣的判斷。

比如在潛意識裡有的人就期望自己被別人不喜歡,因為他從小給自己下的判斷就是自己不被別人喜歡,這是一個結論,讓自己下過的判斷成真,這是人的本性,於是潛意識就會幫他實現。

比如下面的心理諮詢例子:

來訪者王靜(化名),她出生在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包括她的父母見她是一個女孩,都不喜歡她,所以她從小就認為自己不受歡迎,不被喜歡,這就是她的命。

讀書的時候,她也覺得同學不喜歡自己,參加工作之後,也是這樣覺得,因此她不喜歡出門,不喜歡和別人在一起。

而真實的狀況是,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多人不喜她,是她這樣期待別人,她找到很多別人不喜歡她的證據,去驗證,去猜測和懷疑。

然後她就會改變對別人的態度,比如有一次一個同事在走廊裡沒有和她打招呼,她就心想,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事,對方不喜歡自己了。

既然對方不喜歡自己,自己也不必喜歡對方了,於是下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故意忽視對方,對方見她這樣的態度,就疏遠她了,就這樣,時間長了,很多人都不喜歡和她在一起了。

於是她潛意識裡的期待成真了,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自己不受歡迎,於是她變得憤怒,對周圍的人有怨恨,她的這份怨恨會讓人感受到,使得別人更加遠離她。

所以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就好比在他心中有了一個鉤子,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2、不被喜歡才是熟悉的感覺,而熟悉是一種安全感的來源

有一句俗語叫「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狗窩,是熟悉的,而熟悉的才踏實,才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人類需求層次,最底層的需求,這種力量非常巨大。

從小就不被別人喜歡,一直就這樣習慣了,突然有一天被別人喜歡,反倒是不習慣,因此會排斥。

所以很多人會在潛意識的作用下,讓別人不喜歡自己,為的是使得自己回到一直以來不被喜歡的軌道上,體驗熟悉的感覺,以此獲得安全感。

比如上面的案例中,來訪者王靜她也有這樣的目的,一開始並不是所有人不喜歡她,相反很多人是喜歡她的,但是她不適應,她不舒服,她沒有安全感。

所以她會下意識地做出一些行為,使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即她勾引起了別人的不喜歡,其目的就是回到自己不被別人喜歡的軌道上,以使得自己獲得安全感。

3、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怎麼樣才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怎麼樣才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呢?關鍵在自身,首先是需要意識到有這樣一種心理反應,意識到之後自己就有了一份察覺,這份覺察本身就會帶來一種力量。

其次就是要從自己的過往經歷,特別是成長經歷入手,看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不被人喜歡,或者你感覺,一直以來,自己是否被別人喜歡。

對,最終要回到自己的感覺上來,如果你感覺小時候,有很多時候,你是不被人喜歡的,那些記憶你至今都能回憶起來,那說明那些記憶中依然隱藏著情緒,特別是恨意,沒有表達出來。

沒有表達的一直會尋求表達,所以會使得你去重複構建別人不喜歡你的關係,為的是表達情緒。

比如下面的例子:

來訪者王俊(化名),他告訴諮詢師,他小的時候媽媽偏愛弟弟,親戚們都說他長的醜,加上不聽話,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

但是現在他好像還是在重複構建這樣的關係,周圍的人也都不怎麼喜歡他,經過諮詢師的分析,他明白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要表達情緒。

比如小的時候,父母、親戚們不喜歡自己,自己是對他們有恨意的,而那些恨意都被壓抑到了潛意識,沒有表達出來。

被壓抑的一直會尋求表達,因為潛意識分不清時間,它要表達,就需要構建關係,在關係中表達,構建與小時候相似的關係,即構建自己不被喜歡的關係,在關係中表達恨意。

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你越是對別人有恨意,別人就越是不喜歡你,別人越是不喜歡你,你就越是對別人有恨意。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把小時候的恨意表達出來,向那些當年不喜歡自己的人表達,如果當面不能表達那就象徵性地表達,當然這樣的表達最好有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比如在心理諮詢中,如果一個人有對父母的恨意,諮詢師會用一張空椅子代替父母,讓他向這個空椅子傾訴、表達,當然具體的操作會視情況有所不同。

這裡要說的就是表達恨意,有直接表達,有象徵性地表達,怎麼樣去表達,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就是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長大之後要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需要把小時候不被喜歡時的情緒表達出來,這一頁才能翻過去,重複才會停止!

好了,最好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我們今天論述的話題是小時候不被人喜歡的人,長大後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這個話題:

1、小時候不被人喜歡的人,之所以會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原因在於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給自己下了一個判斷,他就認為別人不喜歡自己,這個判斷成為了一種期待,期待足夠強烈的時候,就成真了;

2、小時候不被人喜歡的人,他熟悉了不被喜歡,而熟悉是一種安全感的來源,所以長大之後為了獲得安全感,所以他會做一些事情,讓別人不喜歡自己;

3、從小不被人喜歡的人,怎麼樣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呢?其一意識到這個心理現象的存在;其二,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去回憶,去感受自己,有沒有對當年不喜歡自己的那些人的恨意,有的話,要表達,或者象徵性地表達,表達了,這一頁才能翻過去,才能不去重複構建自己不被喜歡的關係,即才能不勾引起別人的不喜歡。

好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犬夜叉》:小時候喜歡犬夜叉,長大了喜歡殺生丸
    小時候看《犬夜叉》,真的很喜歡性格拽拽的又有些傲嬌的犬夜叉,對於女孩子來說,或許是因為他和我們小時候看的言情小說裡的大多數男主角都很像,有著不好的身世和過去,愛上過傷害自己的人,表面上愛答不理其實心裡十分在意。
  • 小時候看封神榜不喜歡截教,為何長大後看卻不喜歡闡教?
    闡教之所以會讓人產生反感,是因為闡教本身主張仁義,一副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形象,做的事卻是用見不得人的手段,遇到事情也並不講道理。 你看看這個道理講得硬不硬,明明殺了人不肯道歉,反而說是天數。 石磯娘娘自然氣不過,就與太乙真人打了起來,結果太乙真人一點都不覺得理虧,還用火把石磯娘娘給燒死了。
  • 心理學:小時候越是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就越可能一事無成
    是他們一手將孩子變成這樣的,到頭來還要責怪孩子太懦弱,不懂得與人爭,這豈不可笑?最失敗的父母莫過於教出一個懂事的孩子。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些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越是一事無成。孩子懂事的背後,可能要以犧牲自我為提前。懂事的孩子總是太在意別人的感受,以至於漸漸的迷失了自我。懂事的孩子還可能會遭受到更多的不公平。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如何讓別人快速喜歡你
    為什麼唐玄宗愛上楊貴妃後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不惜損害李唐王朝的利益都要滿足楊貴妃的要求呢?因為我們總願意對自己喜歡的人付出,答應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在心理學中我們稱為喜好原理。原來你與一個人相處時常常覺得開心快樂,大腦就會分泌一種神經物質叫做多巴胺,它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感覺,長久以往,一旦我們養成習慣與依賴,便會喜歡上一個人。如果日後這個人離你遠去,多巴胺便會下降,你就會感覺鬱悶與悲傷。怎麼樣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呢?
  • 心理學:孩子睡姿體現長大後的性格特徵,還不瞧瞧你娃是哪種?
    就像有些孩子白天大大咧咧,看著很活潑開朗,可一到睡覺,就喜歡貼著牆睡,還要挨得緊緊的。在心理學上看來,這樣的孩子明顯就是缺乏安全感,或是特別膽小,做事情喜歡畏首畏尾。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睡姿,是很有依據的。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睡姿,判斷他長大後的性格特徵,還不瞧瞧你娃是哪種?
  • 心理學:你會不會別人對你看法?如何讓別人喜歡你?
    你會不會有時候很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當遇到有人對你表示反感的時候會感到沮喪,心裡問自己為什麼別人不喜歡我,這時候請你擺正心態,人無完人嘛,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你,我們又不是人民幣。做好以下3點,會讓大部分的人都喜歡你。
  • 心理學:不喜歡被人看朋友圈,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病態的自我保護,會讓人漸漸走向自閉。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在空間發布心情,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朋友圈。可是他們同時還有這樣一種心理:擔心不懷好意的人,每天來空間、朋友圈瀏覽自己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 心理學:戾氣很重的人,外表不一定很兇,但喜歡說這幾句話
    文/老K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進入社會後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有的會幫助你,但有些甚至會嚴重影響你,尤其那些性格不好的人,可以說稍微說不好聽的就要和你吵的人。不過上述的還好,起碼性格不好能夠表現出來,但有一類人他們不僅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還會掩蓋自己,經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以我們利用心理學的技術提前了解這個人的陰暗面非常重要,從心理學角度看,分析暴躁背後的原因,你會發現,喜歡這麼說話的人,往往都個性很差。
  • 小時候最喜歡的句子,句句可愛,長大卻覺得萌萌噠!
    小時候最喜歡的句子,句句可愛,長大卻覺得萌萌噠我什麼都可以聽,我什麼都可以信,可是我我卻沒有好好學習。I can listen to anything, I can believe anything, but I didn't study hard.
  • 姆巴佩被問時表示小時候喜歡C羅長大後梅西和C羅都喜歡
    北京時間9月5日,姆巴佩被提及兒時偶像時,這位法國球星表示,自己小時候喜歡克裡斯蒂亞諾-羅納爾多,不過現在克裡斯蒂亞諾-羅納爾多和裡奧梅西他都很喜歡。姆巴佩:「小的時候喜歡克裡斯蒂亞諾-羅納爾多,但是後來我也開始向裡奧梅西學習,因為小時候你是克裡斯蒂亞諾-羅納爾多的球迷的話,就會讓人很難意識到其實裡奧梅西也很強,但現在我已經長大了
  • 小時候喜歡悟空,長大了卻更喜歡貝吉塔,為什麼?
    異性緣這個東西,能讓異性與你交流時,這種好感不一定是愛情,也可以是他人想與你多交流的一種感覺,好處不必言說。2.財富雄厚,世界首富的男人,不愁吃穿。3.妻子的支持,布爾瑪確實非常適合貝吉塔,因為物質生活足夠優越的布爾瑪可以對他的丈夫更多的理解。
  • 小時候喜歡劉備,長大卻又喜歡曹操,劉備這個「完人」過於完美
    小時候喜歡劉備,是對是非黑白界限的明確,長大後喜歡曹操,是對人情世故的圓滑和包容。小時候的純真,體現在誰有「理」而喜歡誰,誰弱誰更容易博得同情,而劉備則站在了「理」與「弱」的雙重製高點,所以年幼之時才會覺得劉皇叔應該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理所當然。儘管這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但對孩童時期的我們來說,這便是歷史。
  • 王一博童年照,小時候的肉嘟嘟和長大後的帥氣相比,你喜歡哪個?
    今天時兒童節,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不止是小孩子過這樣的節日了,也有許多還沒結婚的成人來湊一湊熱鬧,更多的是對自己童年時光的懷念。在看到王一博在微博上發出的照片後,許多網友在下面評論道:小時候肉嘟嘟的樣子太可愛了、小時候也太帥氣了等等各種不一樣的評論。小編認為對於男孩子而言,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都是「肉嘟嘟」的樣子,尤其是腮部看起來特別明顯,那這也充分地證明了小時候的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
  • 心理學:總喜歡貶低別人的人 其實內心很自卑
    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和他交往呢?其實他也沒什麼大的毛病,即不溜奸耍滑也不背後搞陰謀。就是嘴不好,喜歡挖苦和貶低別人,弄得別人都挺怕他也很煩他。因為不知道啥時候,他嘴裡就會冒出這樣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懟他吧,又覺得他是開玩笑,反倒顯得自己小氣了。不理他吧,他就沒完沒了,一點都不識趣。所以,大家對他都是能躲就躲,能少說話就少說話。
  • 心理學:越是情商低的人,越喜歡與人交往
    隨著人們對於高情商的理解,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情商高的人,他的身邊的朋友就多。更有些人覺得情商高的人很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在人際關係裡運籌帷幄。的確情商高的人能夠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很好,但是他們並不喜歡與人交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發現越是那些情商低的人,越喜歡與人交往。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一個人長大後是否有作為,和其情商與智商的高低分不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爾曼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智商僅佔20%,80%靠情商」。環顧四周,不難發現:情商高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會讓人感覺很舒服,如沐春風;而情商低的人,開口說話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 飯局不喜歡給別人夾菜,也不喜歡別人給自己夾菜的人,都是三類人
    飯局上有的人為了顯得熱情好客,把所有人照顧周到,總喜歡幫別人斟茶倒水或是夾菜,十分客氣。對於夾菜這個行為,表面上顯得客氣,但卻是惹人嫌棄的,有些人不喜歡給別人夾菜,也厭惡別人總是幫自己夾菜,這樣的人基本都是這三類人:1、不喜歡被勉強的人。畢竟每個人口味和喜好不一樣,別人喜好吃的,不一定就合自己的口味。所以每當別人給自己夾菜或者是給別人夾菜,相當於一種強加於人。
  • 我是最不喜歡自己的人——心理學:無法自我接納的3個真實原因
    你喜歡自己嗎?這聽起來是一個有點奇怪,但卻很重要的問題。很多人可能都在期待著遇見一個真心愛著自己的人,卻依然在心裡深深的厭惡著自己。每次看評論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大家這樣的留言。「全中,感覺說的就是我。」
  • 越長大,越不喜歡說話的星座,沉穩內斂,能被他們認可的人不多
    文 | 上上籤 人生閱歷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會發生改變,變得成熟。當真正長大後,有的人會變得沉默寡言,很少去跟人交流,不再是年少時那個每天總有說不完話的人了。
  • 李玫瑾教授坦言:小時候都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都很低。因此家長應該及時糾正,並且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