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怡
來恩施快兩個月了,兩個月的時間裡,因為種種原因,我一直待在學校,沒能夠去認識和了解恩施,只覺頗為遺憾。終於,尋得一個閒暇周末,與二三同學,四處走走。
對恩施印象最深的還是初來的那一段時間——豔陽高照,潮溼悶熱。在恩施待久了,發現這裡不總是晴天,潮溼是真的。猶記軍訓後,雨一下就是好幾天,某日我拿下晾著的衣服,發現白色的衣服上竟然有了黴點,其溼度可見。在恩施的這段日子裡,除軍訓的半個月外,剩下的日子或是陰天,或是雨天。這兒的雨不大,卻尤為綿長,從早上到深夜,總是星星點點。天空像是有一層厚厚的霧籠罩著,遠處的山若隱若現,很難一見其全貌,好像要人猜上一猜。
但恩施的晴天也會讓人吃驚。天晴時,所有的水霧都散去,天空也會露出純淨的藍色。這時,便有幸能看一看遠山、城市。一切明朗清麗,清澈美好。校園裡也熱鬧起來,時光仿佛回到春天,萬物可愛。
初來恩施時,我驚訝於她的風情。這種風情也體現在她的建築上。走出校園,經常能看到藍瓦白牆的現代樓房,或是帶有古韻的樓房。白牆藍瓦,藍色琉璃瓦與澄淨的天空相襯,天地之間,只此一寸之距。古韻建築,多在旅遊景點,從硒都茶城便可以看出。灰牆灰瓦,融於陰雨綿綿的秋季,霧重雲深,置身其中,莊重而古樸。
我曾想,在這楚文化繁衍的地方,是否楚人的一切也融入這風情之中,以不同的形式,再次繁衍生息?透過時間的維度,恩施的清麗婉約、大氣秀美,不知是否會與千年之前的楚文化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邂逅?
除了遠山的紅葉染成醉人的秋色,走在恩施街上,最吸引人的便是一家家茶鋪。恩施的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華陽國志·巴志》之中。陸羽也在《茶經》中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而今,恩施的茶也在以不同的形式推陳出新。
行於恩施,在一片灰磚白牆的樓房中穿梭,時常看到茶鋪外放有二三盆栽。綠色植物與紅色柱子相遇,註定是一場別致的邂逅。走進茶鋪,茶香悠悠。屋外細雨綿綿,室內茶煙嫋娜而上。
與恩施的邂逅,恰似茶水相遇,因水之甘洌相溶成香茗,令人回味無窮,像多年以後一縷淡淡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