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成績
三場硬仗取得決定性戰果
戰疫
狠抓阻隔和救治兩個關鍵環節,從一開始就實現「床位等人」,確診病例在全省率先清零、感染率全省最低、病亡率低、治癒率高,常態化精準防控措施全面落實,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為全省、全國疫情防控作出了恩施貢獻。
戰洪
發動近5萬名「尖刀班」成員和下沉社區幹部奔赴一線,緊急轉移安置13.14萬人,有效應對恩施州城近50年一遇、建始縣超1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成功預報、處置恩施市沙子壩地質滑坡災害。
戰貧
狠抓「兩不愁、三保障」和「六個鞏固提升」,探索建立穩定脫貧「331」工作模式,8縣市達到脫貧標準和條件,109萬人整體脫貧,脫貧攻堅普查數據通過國家驗收,絕對貧困、全域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
經濟運行逆勢向好
核心指標全省領先
前三季度,全州GDP高於全省2.6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8%,高於全省6.3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二。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高於全省19.1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增速排名全省第一。金融機構存款餘額、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8.8%、11.1%,存貸比排名全省第三。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6.2%,提高了1.5個百分點,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恢復重振力度空前
統籌1.62億元財政資金,抓返崗就業、復工復產,企業產能恢復率、市場經營等指標持續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建立「企業金融服務方艙」,為1088家企業發放貸款近30億元。深入開展減稅、減費、減息、減租、減支行動,預計全年減稅降費14億元。大力實施「百企千品進央企」和硒品入杭、入京、入津,市場消費加快回補。
市場主體逆勢增長
市場主體增長速度保持在全省前列,全州實有市場主體32.8萬戶,同比增長12.2%;實有企業類市場主體6.3萬戶,同比增長12.5%;預計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0家以上。
高質量發展蓄勢啟航
發展動能加快聚集
全年實施省級、州級重點項目160個,完成投資256.23億元。預計全年新籤約、新開工、新投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分別達180個、109個、50個,同比分別增長195%、12.4%、25%。科技部明確支持「以升促建」創建國家高新區。
特色產業加快轉型
全州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698萬畝,州級以上產業龍頭企業達184家,四大產業集群持續壯大,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騰龍洞景區成功晉級5A,綠蔥坡滑雪場開業營運,全國首張「富有機硒產品認證證書」花落恩施,醫療防護物資行業從零起步,頁巖氣開發正式進入工業試採,立訊精密、達翔電子等一批企業快速成長。
基礎短板加快補齊
州城人口突破50萬人,邁入中等規模城市行列,縣市城區功能不斷完善,城市承載力和引領力進一步增強。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簡政放權提速
州、縣市下放一級審批事項分別達87項、151項,州、縣兩級政務事項可網辦率達100%,「一事聯辦」「一網通辦」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在全省率先開展政府公開承諾,放寬市場準入,強化金融支持,從嚴控制涉企會議、調研及檢查,審慎辦理涉企案件,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改革成效顯現
「鄉村善治推進鄉村振興」經驗入圍全國50個改革典型案例之一,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供銷社綜合改革等多項改革成果或經驗在中央和省級媒體推介。政府性擔保公司實現8縣市和州高新區全覆蓋,類金融機構監管出清成效明顯,鄂旅股份上市即將上報證監會審定。
開放步伐加快
口岸正式開放工作進展順利,全州首家進出口產品交易市場在宣恩縣開市,1-11月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3%、增幅全省第五,直接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08.7%、增幅全省第一。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在財政收支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民生支出不降反增,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3.4%,同比增長12.1%。累計為44.3萬人疫後返崗提供就業服務,城鎮新增就業4.2萬人,遠超省定2.4萬人的目標任務。社保、住房等保障全面加強,預計全年累計發放社會救助資金、臨時救助資金14.6億元。
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宜業
試點推進鄉村振興,打造了洞下槽村、二官寨村、黃坪村等一批美麗鄉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所有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標,8縣市城區空氣品質平均優良率達到98.6%,較上年上升1.1個百分點,位居全省前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向好。
社會大局更加安定穩定
全州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事件,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奮力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州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注重需求側管理,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奮力推進「一谷兩基地三示範區四大產業集群」建設,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6%-28%,城鎮新增就業2.8萬人,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環境質量全面完成省定目標任務。
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堅定不移做強做大產業集群,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做強做大「4+N」產業集群。要大力推動生態文化旅遊業提檔升級,加快推進硒食品精深加工業產業化發展,不斷延伸生物醫藥產業鏈條,全力推動清潔能源產業提升產能。
搭建高水平發展平臺。要建好高新區平臺、金融服務平臺、開放平臺、物流平臺、科技創新平臺。
強力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要聚焦產業轉移抓招商,要聚焦創新方式抓招商,要聚焦籤約落地抓招商。
全力以赴擴大有效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固穩回升
項目謀劃要有深度。搶抓「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機遇期,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謀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在項目包裝儲備上實現突破,確保一批項目進入國家、省規劃籠子。
項目爭取要有力度。持續加強對上匯報銜接的力度,確保資金爭取穩中有增。要堅持重點項目重點跑、特殊項目特殊跑,力爭安恩張鐵路、恩黔鐵路納入國家及省「十四五」規劃,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恩施機場遷建要爭取兩年內開工建設。
項目建設要有強度。續建項目抓復工,新建項目抓開工,籤約項目抓落地,儲備項目抓前期,力爭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形成儲備充足、梯次推進、有效接續的項目工作格局。
項目服務要有溫度。全力保障項目用地、資金等需求,確保能開則開、能快則快。關於資金要素,在抓好政府性投資的同時,要拓寬視野,大力爭取金融資金,充分激活社會資本、民間投資,加大技改資金投入,多點發力。
千方百計激活消費,增強疫後重振復甦動力
全力推動旅遊消費復甦。今年的目標是恢復到疫情之前70%的水平。刺激政策要加力,研究制定州級刺激旅遊消費接續政策,充分發揮省、州、縣政策的疊加效應,進一步加大對宣傳促銷、企業獎補、紓困解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旅遊產品要升級,加快推動3A創4A、4A創5A,支持恩施大峽谷、恩施土司城等景區延伸開發,巴東巫峽口、利川龍船水鄉、恩施龍麟宮等景區要開門迎客,鹹豐唐崖土司城址、恩施青雲崖、宣恩土家泛博物館等要加快進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冰雪旅遊,豐富旅遊業態。旅遊配套要完善,要加快改善旅遊交通條件,深化「網際網路+旅遊」,加快推動景區停車場、旅遊集散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智能化改造,提高遊客體驗度、舒適度、滿意度。行業創建要深化,提高全域旅遊發展標準化、規範化水平,力爭新增1家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1家4A級景區、1家五星級飯店,把巴東綠蔥坡建成冰雪運動小鎮。
著力培育消費新業態。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鼓勵公共消費。
堅持不懈優化營商環境,提昇州域發展競爭力
要緊盯「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目標,一鼓作氣,一抓到底。今年要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方陣的水平,爭取進全省前三名。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
打造更加公正的法治環境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做強州城,增強一核支撐力。大力實施「強州城」戰略,強化州城經濟龍頭的地位,全面提昇州城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打造核中之核。
建好縣城,增強縣域發展承載力。要至少按照4A級景區標準建好各縣市城區,實現差異發展、特色發展。
擦亮小城鎮,增強發展活力。要全面落實「擦亮小城鎮」建設三年行動,堅持以人居環境整治為著力點,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打造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特色小鎮。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用好5年政策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抓緊抓好農業生產。要扭住種子和耕地這兩個要害,穩定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全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要在產業提檔升級、培育龍頭企業、品牌打造、全域綠色化等方面下功夫。
統籌推進農村改革和鄉村建設。今年新建改農村戶廁1.4萬戶,建設美麗鄉村示範村100個、整治村380個。
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大提升
加快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大力開展排汙權、碳排放交易,在我州清江流域上下遊縣市之間實施橫向生態補償。要認真對照「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中的8項評估指標,加快補齊制度創新、生態經濟、資金保障等短板。要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創建,新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1個,新增省級生態鄉鎮3個、示範村40個。
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繼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確保生態環保約束性指標、環境質量指標始終保持高位。
切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要鞏固「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成果,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確保77個垃圾中轉站有效運行。要抓好清江流域綜合治理,全面推進長江、清江禁捕退捕。要強化山體保護修復,完成植樹造林10萬畝、裸露山體生態修復治理4191畝。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財稅保障能力
穩定和擴大就業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抓好民生兜底保障
確保大慶之年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