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人的逆襲:清朝是如何徵服上億人口的大明的

2021-02-07 沉思的託克維爾

滿洲人用他們的狡詐與果敢,實現了17世紀最大的逆襲。


當滿洲人的鐵蹄剛剛踏入中原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區區數百萬人的部族竟能徵服整個中原,並穩固統治266年之久。無論是當時的西方傳教士還是今日的歷史學家,都對這一看似荒謬的結果驚嘆不已。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國運」。這一曾經證據確鑿的斷言卻在滿洲人的成就面前不攻自破。



很多人將滿洲人的徵服視作一種偶然,試圖通過將罪責推給農民軍的方式來洗刷祖先的恥辱。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滿洲人與明帝國的實力對比實在太過懸殊,就算有五分之一的漢人起來堅決反抗,滿洲人都斷難獲得勝利。但實情確是,在滿洲領導層刻意的離間和賄賂下,漢族的軍閥和精英們一個接一個的投向了滿族人,為了暫時的榮華犧牲了應有的責任,滿洲人用他們無與倫比的政治韜略,將這個看似強大的帝國化成了毫無凝聚的一盤散沙,最終,實現了這一17世紀最大的屌絲逆襲。



從剛踏入中原的一刻起,多爾袞就清楚的意識到,單靠滿洲人的力量是絕無可能徵服中原的,多爾袞清晰的認識到了滿洲與明帝國之間的實力差距,無論八旗子弟多麼的驍勇善戰,面對人口上億,土地廣袤的中原地區,他們都將手無足措。



多爾袞明白,要想降服這個龐大的帝國,終究還是要靠漢人,而只要給予高官厚祿,那些漢族軍閥會很樂意為他這個異族統治者效犬馬之勞。在吳三桂、洪承疇這些漢族軍閥的幫助下,滿清迅速掃平了前明軍隊,在中原地區建立了統治。為何漢族軍閥願意為滿清效命,原因無他,不過是滿清給予了前明皇帝不可能給予的物質好處。



明朝末年,財政困難,政府已無力供應足量的軍餉,因此到了明末,很多軍隊都要依靠將領自主籌措糧餉,而一旦將領掌握了財權,他就成了軍隊無可置疑的領袖,軍隊也因此從國家的軍隊變為了私人的軍隊。

朝廷長期的欠餉使得朝廷的威望蕩然無存,將領們的自負盈虧也使得他們對於中央的依賴越來越小,漸漸演變為了不聽號令的獨立王國。因此,對於明末的軍閥來講,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籌措糧餉,以此保住軍隊的忠心,進而穩固自己的地位,誰能給他更多的物質好處,他就會毫不猶豫的投奔他。而滿清,完美做到了這一點。

對於投降清朝的前明將領,無不高官厚祿,糧餉充足,多爾袞甚至不惜分封土地,以犧牲集權的方式來換取忠心。前明將領,諸如吳三桂之流,無不成了坐擁一方的大諸侯,儼然帝國內的獨立王國,這一割據情況直到三藩之亂時才解除。



相比於滿清,李自成做的實在是差太遠,李自成入京後,清算所有前明大臣,盡數抄家,讓前明將領驚懼不已。吳三桂背棄李自成,表面上看是因為陳圓圓,實際上,不過是害怕落得前明大臣一樣的下場罷了。

相比於李自成的殘暴,似乎滿清顯得可靠的多,只有能保住自己的權力,前明將領顯然是不在意為誰效命的。而某種程度上,滿清比明朝還要好,前明由於財政崩潰,早已無力發放軍餉,而多疑的崇禎皇帝也會時不時對他們進行猜忌。如今滿清給予如此大的好處和信任,從功利主義講,似乎是前明將領們最好的選擇。

前明將領被高官厚祿降服,並成為了割據一方的王爺。但滿清顯然不會長期容忍他們,這一矛盾在三藩之亂時終於爆發。當吳三桂舉起反清大旗準備自救時,他才驚恐的發現,因為他的背叛行徑,他已得不到任何大眾的任何支持,他做了一次危險的賭博,而最終,他還是滿盤皆輸。


(吳三桂數次背信棄義的行為喪失掉了所有支持)

雖然明知滿清不會長期容忍他們,但他們還是在糖衣炮彈下迅速屈服了,滿清利用人性的弱點徹底擊垮了最大的阻礙。

除了收買將領,滿清還意識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他們明白,如果不依靠讀書人,他們在中原的統治將寸步難行。這一點要比蒙古人明智的多。

蒙古人之所以只維持了90多年的統治,很大程度在於他們拒絕接受儒學,並廢除了讀書人階級晉升的唯一通道——科舉。不僅如此,蒙古人居然還任用穆斯林來擔任高職,用其他文化的人來統治漢族精英,則對於讀書人來說是難以容忍的恥辱。讀書人可以容忍一個異族皇帝,只要他接受儒家文化(比如拓跋宏),但他們卻無法接受一個背棄儒學的異端,就算是漢族也不行(比如洪秀全)。蒙古人最終因為他們的傲慢丟掉了天下,而滿洲人顯然不願重蹈覆轍。




滿清入關後,多爾袞立即下令開科取士,並且重點保護孔廟文廟,康熙更是親自到孔廟跪拜,表達尊敬之意。滿清統治者的一系列舉措迅速收服了天下知識分子的心。與滿清的舉動相比,李自成的農民軍卻接連破壞孔廟,對儒學沒有絲毫尊重,從而傷透了讀書人的心。

對於他們來說,文化認同遠比民族重要的多,他們秉持孟子的觀點,認為夷狄如華夏則華夏之,只要君主擁護儒學,實行仁政,那麼何必問他來自哪裡呢?而科舉的恢復也讓讀書人有了晉升的機會,既然通過考試就能獲取榮華富貴,既然滿洲人願意維護過往的傳統,又何必反抗呢?雖然漢臣始終不如滿臣,有晉升天花板,但知識分子依然是容忍了。



就這樣,讀書人歸順了滿清,滿清從此不僅有強大的武力,還擁有了統治的合法性,剩餘的前明政權再也無力與之抗爭。


在擁有了武力和合法性之後,滿清統治者很快就開始重建秩序。通過剿滅農民軍,保護地主階層的私有財產,從而很快恢復了生產,贏得了民心。

我們知道,明末的農民軍,已經成了為害一方的流寇,他們雖然是不得以才造反的普通人,但他們肆無忌憚的行為卻進一步加劇了動蕩。李自成雖然名為闖王,卻無力約束手下的行為,農民軍所過之處,為了籌集補給、維持士氣,皆燒殺搶掠、毀壞文廟,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



張獻忠在四川的暴行以及農民軍烹煮福王食之的劣跡早已傳遍了天下,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尤其是坐擁田產的士紳階層,在李自成主導的秩序下,完全無法保有產權。因此,在滿清宣布要重建秩序後,士紳階層很快就倒向了滿清,畢竟,在這個紛繁的亂世,生存和力量遠比所謂的名譽要重要的多。

滿清顯示出了比前明更強的力量,顯然更能保障士紳的利益,在這種利益誘惑下,士紳階層也迅速投靠了滿清。而依賴士紳階層的支持,滿清也得以徹底穩固統治,這種忠誠一直持續到戊戌變法,清末之所以能苟延殘喘,全在於漢族士紳的鼎力支持。


滿洲人用高官厚祿收買了前明將領,用恢復科舉收買了知識分子,用保護產權穩固了士紳階層,有了這三大階層的支持,滿清的統治足以穩固千秋萬代,至於老百姓,只要穩固秩序,趕上好年景,就足以讓其走向溫飽,進而支持新政權。

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少有的務實溫和的人民,只要有口飯吃,能勉強活下去,他們都會不遺餘力的支持政府。滿清統治者只要穩住了漢族的精英階層,就可以高枕無憂。


(辛亥革命前,大部分的漢族百姓並沒有民族主義意識,吃飯活下去永遠是最大的目標)

數百年後,日本人也想模仿滿洲人的功績,實現屌絲逆襲的奇蹟,但是很可惜,他們完全沒有滿洲人的韜略與狡詐,更重要的是,那時的中國,已經是一個民族國家,單靠小恩小惠,已經完全無法讓這個國家臣服了。


戳圖閱讀


(坐寇理論的失效:明朝拒絕向利益集團徵稅)


(政治早熟的代價:明清的發展為何趨於停滯)



掃碼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歐立德:清代滿洲人的民族主體意識與滿洲人的中國統治
    其中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基本問題就是所謂「以少數人進行統治的問題」,即滿洲作為不及漢族人口350分之1的少數民族,為什麼能夠徵服並維持對中國的統治長達近300年。郭沫若曾說,清人入主中國200多年實在是一個奇蹟。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並非漢民族自身,而是不同於漢人的通古斯族系滿洲人在中國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裡治理中國,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 高麗人眼中的滿洲人(上)
    而這種'前理解'與當時朝鮮李朝對清朝的社會總體想像又是不盡相同的。"①金昌業此行撰寫的遊記是《老稼齋燕行日記》,其中記載了金昌業一行自朝鮮都城漢陽出發一直到中國都城燕京、再由燕京返回漢陽途中的所見所聞,記載了他在北京逗留期間所考察到的清朝的各種制度、方物以及與清朝文士交往的情況。
  • 滿洲人不都是旗人,也有沒入旗的滿洲人
    有許多人認為滿洲人都是旗人,旗人都是滿洲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旗人是清朝的軍事組織,也就是世襲軍戶。
  • 滿洲人愛玩扳指和核桃,可不僅僅是文玩那麼簡單!
    上邊是幾張現代滿洲人騎射的照片,有清一代,歷代皇帝都強調國語騎射為滿洲之本,此文通過幾段視頻,給大家講一下滿洲人與射箭有關的一些知識,滿洲人愛玩的扳指和核桃,也是為射箭而用,並非是為了單純的玩。  下邊是通過研究清代人物肖像畫,可以看出當時滿洲人的相貌。現代模仿的畫往往不了解這點,以至於畫錯。下邊請看視頻。  (視頻中音樂演唱者卡瑪薩樂隊主唱恩特合達)  判斷一張畫是否屬於清朝真跡,如果是清朝的人物肖像畫,就可以從清朝滿洲人的相貌特徵去判斷。
  • 歐洲眼中的滿洲人
    (他們稱韃靼人)性格、習俗、外表方面的描寫,感覺與中國史書的記述及習慣性的印象有諸多不同,雖然不能說他們記述的完全正確,但近距離描寫滿洲人的書籍畢竟不多,因此將書中部分內容寫出來,大家看看當時的滿洲人與清朝定鼎後以及後世的滿洲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其中又有哪些內容是我們不曾知道的。
  • 滿洲人是通古斯人嗎?
    滿族人的滿語屬於滿洲通古斯語族,但是滿族人不是通古斯人,滿族也不起源於通古斯,滿族是肅慎——女真人後裔,和歷史上建立高句麗的扶餘人是近親,並有部分鮮卑人、契丹人加入。滿洲自古就是以肅慎——女真係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區,所以滿洲文化上也繼承有扶餘高句麗文化、鮮卑文化和契丹文化。但要明確,語言上或民族學上大的劃分,不代表這個民族就是某另一民族。
  • 【邊疆時空】李勤璞 |關於清朝國號:駁斥M.C. Elliott
    大元、大明、大清三朝,只有大元建國號詔書上說明了國號是取自《易經》。大明、大清則沒有說明取國號的根據,成為後世的疑問。日本市村瓚次郎(1864-1947)最早考究清朝國號(1909),至今百年間常有研究者,各種解釋都在漢文、漢文化以內。這是正確的,因為一統天下的「中國」,國號年號必用漢字文義。探求國號的意義,可以了解其國體。美國Mark C.
  • 東北人是滿洲人與山東人的融合體
    闖關東以後,特別是新中國解放後,開發建設東北,大量移民黑土地,使漢族人口迅速增加,遠遠多於世居東北大地的滿族。 直到今天,漢族成為了東北人口的絕對多數,東北文化融合了滿洲文化與外來移民文化,東北人的性格也呈現出滿洲性格與外來性格的合二為一。 在外來文化中,尤其以山東文化最為佔據優勢。
  • 匈奴鮮卑蒙古困擾中原兩千年,到清朝為何就不行了?
    然而到了清朝,遊牧與農耕的矛盾恍如一夜之間蒸發一般,盡數歸於大清的治理之下,那麼清朝究竟有什麼過人的地方呢?在後金誕生之初,東亞陸地上有三支主要力量,分別是代表中原的大明王朝、四分五裂的蒙古諸部和強勢崛起的後金女真。從綜合實力上看,明朝的力量顯然是最雄厚的,其次是雄踞北方的蒙古諸部,後金女真反倒是最弱小的,不過隨後的歷史很快就證明,「英雄不問出處」。
  • 清朝統一天下倚靠「國語騎射」?專家:錯!靠的是融合中華文化
    於是就產生了矛盾:一方面認為從歷史到現實中,是存在超越部族、民族血緣界限,具有共同文化認同的文化層次上的「共同體」的事實,一方面卻又認為滿洲文化「共同體」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時間上並沒有被中華文化的認同所重新構建。
  • 明朝夾在元朝和清朝之間,對於漢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們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而漢族人也是我們的最多,漢族人的文化,從遠古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延續了幾千年,到現在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現在我們主要談談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這一王朝的存在有點尷尬,前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後朝是由滿洲人建立的,這對處於中間的明朝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明末清初的衰落是不是意味著漢人文化的衰落?
  • 中國滿洲人和朝鮮人到底有何歷史緣淵?
    呂海峰   按理說,中國歷史上的滿洲人,最早是屬於女真人,他們和中國歷史上的金朝建立者,屬於同一民族,而女真人最早的話,則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肅慎的後裔,存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它本是朝鮮半島上南方的新羅、高句麗以及一部分漢人的融合體,所以說,朝鮮人跟滿洲人其實除了都受過漢族文化的巨大影響之外,根本並沒有多少的共同點。然而,有一點它們二者卻是共同的,那就是,滿語和朝鮮語屬於同一語系。換言之,滿洲人的語言,正是結合了朝鮮的新羅、 靺鞨 和渤海等語言特徵才得以誕生。當然,在後來的滿文中,又融合進了一些蒙古族語言。
  • 清朝起源東北的白山黑水,為啥要以藏區的藏傳佛教為國教
    這還得先說說西藏與蒙古的關係,曾經叱吒風雲的蒙古人在歷史上多次與西藏互相扶持、互相聯合。只不過唐宋時叫「吐蕃」,元代叫「烏斯藏」。正是這種蒙藏聯合,讓雪域高原發生了巨大變化,藏傳佛教藉助蒙古的徵服世界,也獲得了更廣泛的傳播與改變,最終變成今天的樣子,也就有了活佛喇嘛的政教合一制度。大清入關的力量哪裡來的呢?不是吳三桂的投降,大清沒實力,就是遍地吳三桂也是徵服不了中原的。
  • 許倬雲 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徵服王朝
    明代建國,東北部的族群,並沒有統一的單位,紛紛以羈縻衛所的名義,歸屬大明。這些遙遠地區,實際上各自為政,並不受中央的幹預,僅在東北地區有事時,中央政府才徵發他們,參與戰爭。例如,明朝救援朝鮮,抵制日本侵略時,東北的衛所也參加戰爭。中國本部和東北之間,雖以長城為界,卻也有許多漢人移民,開發關外廣大的地區。
  • 清朝的辮子有多醜?簡直不堪入目,不要再被清宮劇騙了!
    尤其是這些清朝的皇帝和王爺們全是這種陰陽頭,前半部分剃乾淨,後半部分編成髮辮。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實際上清朝的髮型比這個還要醜!!!要醜!!!醜!!! 大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入關的滿洲貴族下令全體漢人無論官民都必須學滿洲人削髮垂辮,但凡不從者一律斬首。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伴隨著這項政策的推行,整個中國處於一片腥風血海之中,凡是不肯剃髮的中國人盡數被殺,死者千萬之多。人口最密集的四川當時甚至被砍成了無人區...
  • 流血的遼東戰場,上億大明軍隊,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在這場規模盛大的"開國大典"上,東北諸族、蒙古一些部落皆跪地俯首歡呼,只有兩個人拒不跪拜。這兩個人是朝鮮使臣羅德憲和李廓,面對皇太極的淫威,兩人將生死置之度外,淡然地說:"臣墮地之初, 只聞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虜, 偷安僅存, 縱延晷刻, 其於祖宗何, 其於天下何, 其於後世何?"這兩個頂天立地的朝鮮使者,堅定地認為,天下只有一個天子,就是大明天子。
  • 為什麼中國人口在清朝時會暴增到4億?且看這三個原因
    接下來便會發生因人口過多而發生人地比例失調、人均資源下降、流民增加等破壞社會穩定的情況,也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馬爾薩斯陷阱」。而道光時代的清朝正處於其人口的巔峰時期,馬爾薩斯陷阱還沒有展現其最具破壞性的一面(不等於說完全沒有馬爾薩斯陷阱,乾隆時期,流民現象就越來越嚴重。
  •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清朝?其實是清朝自己種的因
    昨天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清朝?其實,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清朝在歷史上也是有其自身的貢獻的,比如它奠定了中國如今的疆域等。但既然出現很多人不喜歡它,總歸是有原因的,縱觀清朝入主中原後的二百多年裡,打著「反清復明」口號奪地造反的也不在少數,雖然有一部分個人野心膨脹的因素存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清朝歷來不太遭人們喜歡,而如今的人們也同樣如此,甚至在網文界出現「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的話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是清朝自己種的因。
  • 清朝人口在不到200年裡從2千萬增長到4億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而清朝的人口在不到200年裡就從2千萬增長到4億多,原因又在哪裡呢?在清朝入關後,還有一些宗教信徒也來到了中國。所以說這個近代社會最突出的特點,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時候就已經在中國產生影響了。但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卻是西方的殖民者從他們較早的殖民地美洲那裡帶到世界上各個地區的高產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