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36座獨具特色的姚氏祠堂,您最愛哪一座?

2021-02-23 姚氏宗親網

以下省市「最美姚氏祠堂」投票進行中:

【投票】浙江省24座精美姚氏祠堂,你最愛哪一座?

最多得票:10號,浙江省永康市黃棠村姚氏宗祠;

【投票】江蘇省最美姚氏祠堂

最多得票:1號,江蘇常州姚氏祠堂;

【投票】河南省最美姚氏祠堂

最多得票:3號,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姚公祠;

【投票】安徽省最美姚氏祠堂評選

最多得票:8號,安徽安慶市樅陽會宮姚氏祠堂。

引言:


旅加攝影師姚廷明,用了四年(2013~2017)時間縱橫國內八萬裡,走了21個省市自治區,拍攝了200多座姚氏祠堂,搜集了200多個祠堂簡介,完成了大型民族畫冊《中國姚氏祠堂》的編創,並於2017年5月1日面向姚氏家族限量發行。

為了讓全球宗親更清晰、更直觀了解我姚族精美絕倫的祠堂文化,特制定本專輯,請各地宗親在了解自己祠堂的同時,將你心目中最愛的姚氏祠堂評選出來(投票下方附每個祠堂的詳細介紹),我們將於8月31揭曉投票結果。

1、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蘭溪新村姚氏宗祠

 

蘭溪新村姚氏宗祠位於增城區的東部,正果的南部,與正果鎮區距離11公裡,南部與惠州相鄰,東與畲族相鄰。村民300餘人,祠堂坐東向西。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傳統瓦房結構。

 

始祖:正恩,正紀,本融(舜120世,宗卿14世:舜121世,宗卿15世)堂號不詳,始建大約在清朝時間不詳。漢族普通祠堂建築。此祠歷經多年的風吹雨打,得後人多次修理與,在1990年左右己殘損。經本村多次商議發起重修,並得到眾叔兄弟及各屆熱心人士大力支持,於2005年正式動工。2006年春完工及祖先進座入夥。

 

宗祠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也為我們今人提供了一個聚族儀事、宗論敘親、交流信息的平臺。同時也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份豐厚的遺產,更是我們姚氏共同精神家園。

 

本祠堂理事會成員:姚揚灶,姚錦江,姚水房

 

2、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東山村姚氏祠堂

 

東山村祠堂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中心區南部,約建於明代中期,至今約600年歷史,以豐考為一世祖,現已繁衍到31代。

 

東山村又名東山新圍,相傳因村址建在飛鵝嶺下,太陽東升時,霞光萬道,人們從東山日出看到了希望與前途,故取名東山。村境東南鄰橋頭鎮大洲村,西鄰橫瀝鎮,南鄰常平鎮白花瀝村,北與鐵爐坑村相望。整個村子呈多邊形狀分布,東西寬2.2公裡,南北長2.98公裡,總面積5.8平方公裡,佔企石鎮總面積的11.4%。

 

東山祠堂原建於明末,1997年至1999年期間由東山村集體出資重修,重修部分包括姚氏宗祠、康勝公祠、霞月公祠和康寧公祠,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均為紅石青磚琉璃瓦仿古建築,其中康勝公祠、霞月公祠、康寧公祠同圍門並排而立,姚氏宗祠距離圍門靠後60米。祠堂有木雕、嵌瓷、漆畫,題材以寄意吉祥幸福的圖案和廣為流傳的故事為主。

 

供稿人:姚灼軒

 

3、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深巷村怡雲姚氏公祠

 

怡雲公名喜富,字怡雲(舜120,宗輔14,豐考9世)是深巷村一世祖山甫公之玄孫,生於明洪武丙子年九月初十日,終於成化壬寅年八月十四日。生三子:松隱、竹隱、梅隱,號三房。怡雲姚公祠是三房後人為祀念怡雲公而建。故稱三房廳或三房祠堂,堂號居敬堂。

 

怡雲姚公祠建於何時?並無史料記述留傳,傳聞是明季世廷獻、兆熊中舉後倡導建立,在2008年全國文物普查時上報為崇禎十二年,已有近四百年歷史。初時為三進,道光三年重修,後面增加一進為四進祠堂,這是東莞地方少有的。

 

怡雲姚公祠坐落於深巷村舊圍面中心部位,坐東北向西南,寬10.3米,長33.7米,佔地面積347平方米。怡雲姚公祠是磚木建築結構,用料講究,有很高藝術性,公祠的四周,全部是用紅石作為基礎,上面砌的是雙層水磨青磚。祠內用紅石柱、硬木柱支撐,採用中軸線對稱布局、抬梁式。每進前有屏風、天井。硬山頂、船形灰塑龍鳳圖案的脊梁。脊吻的兩端,立有昂首相望的陶製鰲獅。打磨過的紅石和大件的木料,手工也非常精細。梁桁柱,立臂鬥拱,搭接緊密,簷楣大部分都裝飾有造型精美的木雕圖像,非常講究。公祠內,有兩個廳堂,三個明天井。後兩個天井的兩邊,建有迴廊。在第四進裡,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廂房。

 

祠堂的大門兩邊有一副對聯:「世業陶漁耕稼,家聲詩禮春秋。」歌頌祖德和詩禮傳家之宗風。祠內懸褂「旨賞藍翎匾」和「父子高魁匾」,三進楹柱上的對聯是「九世累栽培松竹梅秀挺滄洲喜見枝繁綿舊澤;三陽當發育桃李杏香聞深巷笑看花放賀新春」。怡雲公三房後人出過三位舉人和一名進士。文舉姚廷獻(豐考16世),姚洪仁(廷獻之子),稱為父子高魁,武舉姚兆熊;姚夢鯉(豐考19世),清雍正甲辰科進士。祠內後進供著歷代祖先牌位,第三進供著天后娘和文昌君的塑像,每逢初一、十五、逢年過節,村人去拜祖先,拜天后娘、文昌君,其風俗延至今。

 

深巷怡雲姚公祠,在民國時期,被拆掉了二、三進的屏風改作學校。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的遊擊隊員常到深巷村,駐紮在怡雲姚公祠,東縱的領導人王作堯、盧克敏等曾在祠堂內設立臨時指揮部,他們入住祠堂時間不一,有時只作短暫休息,有時住一二天,甚至一個多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怡雲姚公祠受到嚴重破壞。大躍進時屋面的瓦被間拆去三分之一,「文革」時屋脊和簷口橫楣的精美雕塑遭嚴重毀壞,加上年久失修,祠堂內外建築構件已相當殘陋。

 

這座有著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祠堂一直以來都是默默無聞。直至2002年,東莞市進行大範圍文物普查,怡雲姚公祠的歷史文物價值才讓外界發現,此後公祠被東莞市列為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更好地保護和延續公祠獨有的歷史價值,2015年底,我村開始著手籌備祠堂修繕工作,在市文物局和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繕工程於2016年5月動工。重修後的怡雲姚公祠面貌一新,仍保存古色古香質樸的特色。

 

撰稿人:姚楊志

 

注:滄洲,深巷村以前三面環水,稱為洲地,現土名有洲頭,洲尾,洲仔邊,故滄洲指深巷範圍的土地。

 

4、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下截村姚氏宗祠


下截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中心東部,阰鄰鐵爐坑村、舊圍村、東山村和上截村。明初,祖先由博羅龍崗嶺蛤湖遷至東莞深巷居住,至今六百餘年,初稱「東山」。之後部分子孫遷往新圍(現東山村)居住,後又由東山村分枝繁洐至東平(現東平村),原居住地稱東山舊圍,後改稱下截村,並沿用至今。

 

下截村現有轄區面積0.98平方公裡,分一、二、三自然村,戶籍人口1512人,另有1000多人居住在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目前,下截村經濟基本以工業為主。

姚氏宗祠位於下截村,佔地面積300平方米,1994年由下截、東山、東平三村共同出資重修,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供稿人:姚海棠

 

5、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大文教村姚氏祠堂

 

大文教村姚氏祠堂坐落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和順白崗大文教村。建有祠堂兩間,一間是姚氏宗祠,建於明朝年間,另一間攀爵姚公祠建於清朝嘉慶年間。

大文教姚氏是以舜帝為一世。一直傳到一百零七世姚宗卿是入鄉之祖,姚宗卿,嘉祐三年(1057)進士,官拜廣東提刑後為一世,傳至第十世姚泰由增城沙頭,明朝年間遷居南海大文教村為姚氏始遷祖,自此之後,姚泰子孫在人傑地靈的大文教村土地上生息繁衍至現在。大文教村由始祖姚泰公繁衍至今,已發展到二十四世,現姚姓人口350多人。

 

該祠堂字輩:遠紹一德生成卓永昌仁傑開華國亦啟文章。

 

從大文教姚氏族譜記載,姚大寧武狀元,是大文教村姚氏支系第十七代子孫。姚大寧,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73年)生於大文教村。姚大寧少年讀私塾時,聰慧敏捷,喜歡練武,素為同輩所擁戴。十五歲時,由父親帶到廣西桂平,在一間米鋪當夥計,晚上時常到附近武館看人練武,後來武館教頭鍾江洪見他身材魁梧,氣力超人,便收他為徒。從此姚大寧工餘精心練武,苦練大刀。乾隆六十年(1795年)鍾師父見姚大寧藝有所成,便叫他參加廣東武舉鄉試,果然考中了第38名舉人,到嘉慶六年(1801年)朝廷舉行武科舉會試。在殿試之上,嘉慶皇帝親自監考,51名有殿試資格的考生必須通過弓箭決擊,前10名才有資格進行最後的器械比賽。姚大寧發九箭中紅心,順利晉級。器械比賽時,姚大寧手提80斤重的九環大刀,時而獨劈華山,時而泰山壓頂,虎步熊腰,威猛異常,看得嘉慶皇帝頻頻點頭示好。正當大寧準備收勢時,大刀突然脫手凌空,大刀將要下地時,大寧把腳一伸,對大刀又是一腳,硬是把80斤重大刀踢過頭頂,然後雙手穩穩接住,嘉慶皇帝大呼精彩,問是何招式,大寧回答是魁星踢鬥,嘉慶皇帝連聲說妙、妙、妙!當即封姚大寧為新科武狀元,嘉慶十二年(1807年)侍衛聖駕出古北口狩獵,得病返京,不治而卒,享年35歲。

 

姚大寧在家鄉時間不長,遺物不多,他的九環大刀在五十年代五投一獻運動被獻了出去,下落不明,還有兩間祠堂都有旗杆夾四個,其中兩個是舉人,兩個是狀元,早在五十年代已經毀壞,還有姚大寧的衣冠冡在裏水鎮和順石塘村螺絲崗上,現也被盜墓者通通毀壞,還有兩間祠堂都掛有頭等侍衛府牌匾,六十所代已被毀破,現緊存有狀元袍六件,但由於保管不善,部分已經開始破碎,還有狀元坊石匾一個,還有狀元及第一件,是按原版所仿造。

 

聯繫人:姚湛光、姚利信

 

6、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何布(㘵)村萬康姚公祠

 

萬康姚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何布(㘵)村姚家街25號,坐西朝東,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祠堂為水泥結構共二層,堂號為「永業堂」。始建於光緒甲申年(公元1884年)的漢族祠堂建築,距今已逾132年,因年遠日久滄海桑田面目殘損,重建於公元1997年。幸其子孫後裔為繼承先輩遺產,緬懷先祖,弘揚姚氏文化。由本村兄弟姚偉發起重修,並得到本村眾叔伯兄弟及各界熱心人士大力支持,歷時半載還其面目,舊貌新顏。姚偉曾擔任趙子陽的貼身警衛,後擔任廣東邊防海關16處處長一職。

 

姚萬康公屬今廣州花都區秀全街道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三世,宏基公一世,宏基公祥開五桂。長子東園遷花都岐山。次子南嶽、三子西湖住花都馬溪。四子北海遷花都望崗。五子中齡遷江高大田,生三子:長子萬石住大田,次子萬興遷小塘,三子萬康遷何布(㘵)。萬康公支系2016年已發展到26世,人口約600人左右。

 

字派:詩-禮-相-傳-克-紹-典-型-綿-世-澤,智-仁-交-勉-永-承-彝-訓-振-家-聲。

 

本祠堂現任理事會成員:姚紹恩,姚萬富,姚日桓,姚瑞霜,周麗歡(姚家媳婦)。

 

供稿人:姚德泉

 

7、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滄桑古祠昕傳奇—瑞嶺村矮嶺姚氏祠堂

 

瑞嶺村是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地處赤坭鎮西北部,山前大道路邊,面積約10.45平方公裡,下轄4個大片,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66人,散居海外姚氏後裔2000多人。瑞嶺村歷來有「盆景之鄉」之美譽,多年來,村民利用本地的特點,以盆景作為經濟支柱,生產的盆景以樹木(樹樁)盆景為主,九裡香、松樹,榕樹是瑞嶺盆景主要的應用樹種,瑞嶺盆景既繼承了嶺南派盆景得蒼勁、自然、飄逸、豪放的藝術特色,又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姚氏宗祠位於瑞嶺村下轄的片區之一矮嶺。

 

姚氏宗祠也稱「姚氏百家祠」,是所有姚氏(包括遷到其他地方的後裔)逢年過節來祭拜的地方。

 

姚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大門門楣上方刻有「姚氏宗祠」四個大字,為姚氏秀才姚如稀書寫。

 

大門匾額上方繪有壁畫《三星耍樂圖》,描繪的是福星、祿星、壽星齊聚一堂的歡樂景象,象徵幸福美滿、大吉大利。《三星耍樂圖》左右各有一副「為善」「做人」

題字和《伏女傳經》《五穀豐登》《鹿位高升》《連登鼎甲》等壁畫,由李鑑泉繪。書法別具一格,壁畫饒有意趣。

 

姚氏宗祠前有一個寬闊的水泥廣場,人們會在這兒打球、曬穀、跳舞,停車,據說這個廣場以前是一個很大的風水塘。

 

宗祠坐北朝南,三間兩進,木質結構,其總面闊11.8米,建築佔地235平方米。由於當時條件限制,姚氏宗祠籌措資金相當困難,建成的宗祠面積並不大。中路建築是人字封火山牆,硬山頂,灰博古脊,綠灰筒瓦,夯土牆基,盡顯嶺南建築特色。頭門面闊三間11.8米,進深兩間6.1米共十一架。後堂面闊三間11.8米,進深三間7.4米共十三架,杉木金柱。後堂前帶兩廊,六架卷棚。宗祠內牆面改刷石灰水。

 

如今,姚氏宗祠主要的功能是用作舉行祭拜或者舉辦酒席,酒席可擺放多達80圍。祠堂日常為姚氏後裔納涼、小憩之地。

 

本簡介由矮嶺村姚海生,姚煥軍,姚密營,姚標民,姚立志等人提供歷史資料,姚文輝編輯。

 

8、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長裕姚公祠

矮嶺姚氏,始於廣東平遠。平遠姚氏的開基祖為景清公,其先祖居福建寧化。姚景清於宋朝末年任梅州驛丞元初棄官歸隱,居程鄉韓莆都均田村(今梅縣梅西)。他實施墾荒殖民,不及十年,口齒日繁。景清公生有四子,即祖德、祖隆、祖盛、祖章。長子遷居海陽(今潮州),四子移居江西虔州(今贛州),三子遷居平遠石正,次子移居大柘。矮嶺姚氏就是從平遠大柘遷徙而來,長裕太公為矮嶺姚氏始祖。

 

長裕太公生於康熙八年9月17日,實際為舜帝之一百二十世孫。長裕太公1662由平遠大柘遷至矮嶺。由於矮嶺地利優勢較弱,與外界不通,附近村民以農耕為主。長裕太公剛好有一手造犁鏵的手藝,於是便在矮嶺專門以造犁為生。長裕太公把耕犁改用鐵轅,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空槽,用木楔來固定鐵轅和調節深淺,使犁身結構簡化耐用而不影響耕地功效,既延長了犁的使用時間,又節約了生產成本。長裕太公用自己的手藝養活了自己的兒孫,也讓自己在矮嶺深深軋下根來,子孫延綿不斷。長裕太公康熙年間由平遠大柘遷居此地,至今已延續了遠臣、心、常、貞、靖、卿、士、若、尹、良、史等二十幾代人,已走過了350多年的歷史長河。另外,由矮嶺搬遷至獅嶺鎮石九崗姚屋村、白坭馬鞍崗及清遠石角鎮南興寮,白沙上寮,東屈,錢姚姚氏後裔,達數千人。

 

長裕姚公祠位於矮嶺自然村大東片,是矮嶺本村姚氏祭拜的地方。長裕太公於康熙年間由梅州平遠大柘遷居於此地。

 

長裕姚公祠始建於清代,民國十六年(1926)重修,坐北朝南。門前一口風水塘,站在風水塘南望,視野極佳,風景無限。在風水塘右側,有一對旗杆夾石,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歲賜予姚氏後裔姚炳文「明經進士」而立。

 

長裕姚公祠為三間三進,總面闊11.9米,總進深31.7米,建築佔地394平方米。人字形火山牆,灰塑博古脊屋頂,綠灰筒瓦,綠色玻璃瓦當,青磚牆,花崗巖石腳,紅階磚鋪地。

 

長裕公後裔名人有滿清秀才姚如稀和道光皇帝御賜的「明經進士」姚炳文。

 

值得一提的還有姚敬修,曾任新中國成立前的鄉長、聯民局長。他為人豪爽仗義。1926年,長裕姚公祠就是在姚敬修的呼籲奔走下,族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共同籌建的。

 

本簡介由長裕公後人姚海生,姚煥軍,姚密營,姚標民,姚立志等人提供歷史資料,交由姚文輝編輯。

 

9、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道南嶽大街南渭姚公祠

 

南渭姚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馬溪村南嶽大街,公祠坐南向北、佔地面積393平方米、建築面積282平方米。為兩進祠堂,取用紅砂石、青磚、木、瓦結構的漢族祠堂建築。支柱有:木樑柱、青石柱、紅砂石柱、大理石柱四種柱。簷口木板浮雕,栩栩如生。

 

據從福建甫田遠遷徙至花縣馬埗坳,立姚村。宏基姚公起壹世祖,其得五子,(長子東園、次子南嶽、三子西湖、四子北海、五子中齡)南嶽公為二世,得一子(凌波)為三世,得三子(淮陽、南陽、渭陽)公。

 

南渭祖祠屬實南陽、渭陽兄弟倆公所合建,堂號:文明堂。於清朝光緒癸卯年(公元1903年)迄今已近百餘年歷史,因年遠日久、滄海桑田、面目殘損,幸其子孫後裔,為承先輩遺產,緬懷宗親,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榮耀門庭,在(1994)年遂齊心合力,內捐外助,籌措資金,群策群力、舊貌新顏,此舉乃鄉親夙願,眾望所歸,為此立碑以記告後人,功德千秋。至今已發展到26世約1000人。

 

(十九世起)字輩:詩禮相傳克紹典型綿世澤智仁交勉永承彝訓振家聲

 

理事會:姚樂熙、姚耀芳

 

供稿人:馬溪南嶽房姚文幹

 

10、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馬溪村西湖姚公祠

 

西湖姚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馬溪村西湖社1號公祠坐南向北,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建築面積296平方米,中間有一條青雲巷與廣福書舍連成一體,兩祠堂門前廣場全部鋪設大理石,大理石圍欄,成為村中格外醒目的古建築群。

 

西湖姚公祠為兩進祠堂,紅砂石青磚木瓦結構的漢族祠堂建築,堂號「紹德堂」始建年代明朝(具體不詳)歷史記載於清嘉慶二年重建至2014年已有217年歷史,因年代久遠長年受風雨侵蝕,瓦面大面積倒塌,牆體傾斜,雜草叢生,破敗不堪,為緬懷先祖,繼承先輩遺產,由西湖房眾叔伯兄弟及各界熱心人士大力支持於2014年籌款200餘萬重建西湖姚公祠及重修廣福書舍,於2014年10月動工歷時一年多於2015年12月竣工。

 

姚西湖公屬廣州花都區秀全街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二世,宏基公一世,宏基公祥開五桂。長子東元遷花都岐山,次子南嶽,三子西湖住花都馬溪,四子北海遷花都望崗,五子中齡遷江高大田。西湖公生子姚泗,姚泗生子姚祖德,姚祖德生三子,廣珍,廣福,廣發,廣發無嗣,2016年已發展到26世,人口約1000人,(含遷清遠白粉村,花都區五星村)。解放初期廣珍公後裔曾回鄉尋親,據聞明朝時遷廣西,解放初期人口已經有3000餘人,因歷史原因沒有相認,至今失聯。

 

字派(十九世起):詩禮相傳克紹典型綿世澤,智仁交勉永承彝訓振家聲。

 

祠堂理事會成員:姚耀華、姚偉光、姚順來供稿人:馬溪西湖房姚耀華

 

11、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馬溪村振全姚公祠

 

馬溪村位於花都區西南方,與廣州市白雲區神山鎮接壤,距離花都區中心10公裡,距離廣州市中心28公裡。

 

馬溪姚氏宗祠共有十座,依山而建,連成一體。遠觀祠堂青色的外觀,正脊灰塑獅獸、花鳥蟲魚,給人靜穆端麗的感覺。姚氏十座祠堂中以「振全姚宗祠」為最大,外觀古樸典雅,華麗端莊。

 

振全姚公祠坐落於馬溪村的中央位置,祠堂前面是風水池塘,背後是玄母山,依山而建。公祠始建於1817年,起初是一間回牆結構的泥磚牆平房,幾經修葺後已不成祠。1826年,為紀念先祖姚振全的功德,擴建成一座三進三間約660平方米新祠,並保全至今。

 

振全姚公祠長22米,寬30米。屋頂裝飾有鑊耳、風火山、博古脊和綠灰筒瓦。牆面由青磚砌成,以紅階磚板鋪。祠內有花崗巖石角和九間回天井。門前教坊主要作用是曬稻穀、集會和教武。教坊兩側立有「姚大寧」狀元及第花崗巖石墩旗杆。

振全姚公祠分為三進,前進有3間,長22米,進深7.5米。前廊四步,梁架上有託墩、鬥拱、上面雕刻有人物及花鳥蟲魚。大門嵌花崗巖門夾,石門雕刻有「振全姚公祠」五個大字。

 

中堂面闊22米,進深14.5米。一根實木金柱,一道大屏風橫立中堂背後。後堂正梁灰塑獅獸、花鳥蟲魚紋飾。兩次間半月形側門上飾有蝙蝠吊全錢及灰塑紋飾,作父老聚會、處理族內要事及演武之用。從兩邊拱門進入第二天井,步三級階石板入三進後堂,面闊22米,進深三間8.8米,中間兩幅青牆及木柱承重。前梁託墩,鬥拱雀替,施有流雲人物及花草紋飾圖案。後堂是族人用作祭祀祖先用的,平時不準進內。內設有祖先靈位和神像,其格局雄偉嚴肅莊重,工藝結構精湛,雕有魚蝦蟹、飛禽走獸、花草果鮮、蒼松翠竹、日月披星、宇宙人像等。

 

祠堂另有兩個偏間,左邊為三間,用作擺放習武器械、醒獅道具及整理祠堂帳目;右邊為三間,頭間用作看護人宿宅,二、三間作族人喜慶擺酒之用。

 

聯繫人:姚炳洲撰稿人:姚紹楨

 

12、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道白蟮塘村姚姓祠

 

白蟮塘姚姓祠,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道)白蟮塘村環路南164號,坐北向南。始建於清(約公元1615年),距今逾400餘年。因年遠日久,在民國後期崩塌,大半個世紀來已淪為平地。為繼承先輩遺產、緬懷先祖和弘揚姚氏文化,本村眾父老兄弟踴躍捐資,並得到本村及各界熱心人士大力支持,於2014年初在原址重建,歷時半年落成。重建後祠堂佔地面積130平方米,為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

 

白蟮塘姚姓祠是馬溪姚宏基公的九世孫國祿公的祠堂。一世宏基公有五子分五房:長子東園遷花都岐山村;次子南嶽、三子西湖住花都馬溪村;四子北海遷花都望崗;五子中齡遷番禺大田(今屬廣州白雲區江高鎮)。九世國祿公屬北海房,支系至2016年已發展到25世,人口約200人。

 

白蟮塘姚氏字派(即是馬溪姚祠堂的神龕聯),從十九傳起用:詩禮相傳克紹典型綿世澤;智仁交勉永承彝訓振家聲。

 

供稿人:姚德煥祠堂現任理事會成員:姚德煥,姚德針,姚潤根。

 

13、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清布(㘵)村裔高姚公祠

 

裔高姚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清布(㘵)村9隊,正門向南,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祠堂為土木結構共二進,堂號為"敦裕堂"。

 

始建於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年(公元1849年)的漢族祠堂建築,距今已逾168年,因年遠日久滄海桑田面目殘損,重修於公元2013年2月17日。幸其子孫後裔為繼承先輩遺產,緬懷先祖,弘揚姚氏文化。由本村兄弟姚志樟帶頭捐資維修。並得到本村眾叔伯兄弟及各屆熱心人士大力支持,還其面目,舊貌新顏。

 

姚裔高公屬今廣州花都區秀全街道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十五世,宏基公一世,屬南嶽房分支遷清布(㘵)村。宏基公祥開五桂。長子東園遷清遠岐山。

 

次子南嶽、三子西湖住花都馬溪。四子北海遷花都望崗。五子中齡遷江高大田。宏基-南嶽-凌波-南陽-(五世至13世不詳)14世宗遺生三子:長子裔宏、次子裔康、三子裔高,裔高公生四子:長子姚權、次子姚坤、三子姚富、四子姚貴,裔高公支系2016年已發展到25世,人口約300人左右。

 

字派:詩-禮-相-傳-克-紹-典-型-綿-世-澤,智-仁-交-勉-永-承-彝-訓-振-家-聲。

本祠堂現任理事會成員:理事姚國錦、姚家榥、姚泉爐、姚志樟。祠堂簡介由裔高公支系姚志樟和廣西馬平道治山姚德泉搜集整理。

 

14、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潭村姚氏宗祠·潛德堂



潭村潛德堂坐落於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潭村西北角。潭村姚氏是舜裔第107世孫,始祖名宗卿公,字印巖,宋嘉祐年間進士,官拜廣州提刑案察,為姚氏自閩入粵後當官第一人。宗卿始祖子孫後代遍布廣東各地及海內外。其中十三世先祖名觀文,文採超卓,編纂族志,明洪武年間進士,官拜監察御使,為官清廉。後辭官回粵,居住西江,頤養天年,教育英才。其第四子名太行,字秀嶽,雄才大略,定居金鼎(現廣州市黃埔區深井村),育有四子,分別取名「英」「雄」「豪」「傑」。次子後雄,別字金盈,遷居潭村,開枝散葉,子孫繁衍。潭村姚氏家譜自第七代起字派:世華文士秀,序遠振豪昌,永啟承家世,創興繼祖光,偉業傳萬世,文章耀祖光。潛德堂歷經幾百年風雨,已成危房,後族人捐資重修宗祠,2008年竣工。宗祠現還保留有明代「鴨屎石」六角石柱一對、清代木雕和清代壁畫等。

潭村姚氏族人秉承祖訓,傳承薪火,和諧團結,開創新篇,族人人囗1500多人。

供稿人:姚永實

15、廣東廣州市姚氏大宗祠·鳯儀堂

 

廣州姚氏大宗祠「鳯儀堂」坐落在揚箕村北面,為揚箕、寺右兩村的開基祖祠堂。存耕太祖乃江西臨江府新淦縣路口司下泉鄉人(今江西新幹縣金川鎮路口村),以元世至元中舉孝廉成進士,官至廣東宣慰廉訪司副使,吏治嚴明,士民爰戴,攜家眷來粵。太祖夫人嚴氏生四子,任滿旋籍歸田。存耕太祖第四子禮廷始祖留於羊城,隨田入籍,在元末明初肇基番禺東門外永泰鄉簸箕裡(今揚箕村)北面,名老黎園。

 

禮廷始祖夫人劉氏生二子:長孑「聯菴」;次子「筠菴」。長子聯菴生二子「源安」、「源盛」。次子筠菴生一子「源深」。長房四世「萬松」於明朝中葉卜居寺右之東。筠菴後人五世「一山」之後,「齊山」之孫遷居寺右之南。故寺右有「東約」,「南約」之稱。寺右東約清初又分枝高州梅綠,廣州東門外白灰裡,龍運裡,黃華塘。寺右南約清初又分枝廣州海珠區沙園和石溪。長房次子「源盛」的後人居住揚箕之東;筠菴後人「兩山」、「中山"、「萬山"的後人居住揚箕之南,故揚箕也有「東社」和「南社」之稱。

 

元末明初至今,揚箕,寺右兩村約690年又25傳,由第十傳起字派:認美光庭教;居貞顯國維;昌朝隆萬紀;敷錫與天齊。長房四世「萬松"祖人居寺右之東約,由十二傳起字派:尚紹元迪應;宏昭繼述垂;傳家世有守;經業定良維;傑仕成章遠;光/興,邦/遊,廣澤揚。鳳儀堂於明朝始建,祖祠乃坐午向子兼丙壬,後遇洪水之災,籌資重建。清初又遭兵燹所毀,雍正九年兩房集議,復建大宗祠,祠竣列祖列宗升座。

 

之後,大宗祠用作學校。時至公元2011年揚箕村城中村改造,大宗祠復建得到省各界人士鼎力支持,得原址復建。公元2015年,大宗祠竣工。公元2015年農曆十二月十九日,公曆2016年元月二十八日大宗祠重光,列祖列宗升座。

 

現今揚箕村2500多人;寺右村3000多人。

供稿人:姚健湛

 

16、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三江金蘭寺村姚氏宗祠

 

金蘭寺姚氏宗祠坐落於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金蘭寺村東,相傳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1426年,距今590年。祠堂建築面積1.25畝,四周建有圍牆,正門前有一個約兩2畝地大的廣場,作每年新春期間宗親們前來聚會和慶典之用。廣場前面還有一口面積約五畝的大水塘,傳說這是祠堂建築風水結構所需要的。

 

金蘭寺姚氏宗祠在增城第二座大祠堂,同時也是最宏觀的祠堂。說最宏觀,是因為它的建築面積比一般祠堂大近1倍。傳統常理學說,三棟祠堂、兩棟廟,金蘭寺祠堂是建了假四棟的。建築師為了不違反常理,把第二棟的瓦面建成貝形結構,就是所說的假四棟真三棟了。

 

祠堂正前門有副對聯:寶慶發其祥豸史留芳傳奕世,金蘭安厥宇雲峰毓秀拓鴻基。字寫得很有氣勢,也耐人尋味。據說對聯是當時增城一叫劉鄭的秀才撰寫的。為什麼上聯是「寶慶發其祥豸史留芳傳奕世」呢?明朝在位皇帝共16位,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等等,因為「寶慶」就是宣德年間的朱瞻基,所住府弟被冊封為寶慶付,寶慶發其祥是由此而來。祠堂橫批是「姚氏宗詞」,第二棟屏風上方掛有一橫匾,上面標示有建造和維修的時間,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正堂屏風上方有一幅大橫匾,上書「繩谷堂」三字。

 

祠堂後面有一棟氣勢更為壯觀的房屋,這就是大神樓。大神樓門前花廳上方有一書有「玄興燕碩」四字的橫匾,裡面自上而下按梯形擺放著歷代姚氏祖先的牌位。整座神樓都是用抗腐耐磨的鐵力木(明代廣東、香港叫東京木)雕成鏤空的各式飛禽走獸的形狀,雕刻精美,很有觀賞價值。

 

金蘭寺姚氏宗祠的牆體,除牆腳和轉角位用水磨紅石外,全部都是用當時堅固耐用的大青磚建成。屋梁均用紅石柱、花崗巖石柱和抗腐耐磨的鐵力木混合調配承託而建成,非常堅固。每幅牆的頂端都畫有0.7米高的明代流行的壁畫和古代的人物畫。

 

目前,金蘭寺姚氏宗祠的總體結構和瓦面保存得還很完整,幾百年都無大修,因為一直以來都是被用作學校才得以保存下來,現為省級保護文物。

 

撰稿人:姚炳清

 

17、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舊山嚇村姚氏大宗祠

 

舊山嚇村姚氏大宗祠始建於明代宜德年間。先祖名宗卿,字希德,號印巖,自宋時來粵,26歲時授廣東提刑巡按,育有七子,分別是達顯、達仁、達義、達禮、達智、達信、達行。始祖世居舊山嚇村,晨祖世居元崗,遜祖世居博羅石灣,忠祖世居沙頭,志祖世居元崗。

 

姚氏大宗祠由舊山嚇始祖淋江傳至十四世祖,至今有六百餘年歷史,增城縣文物館有記載。宗祠於1997年重修。

 

聯繫人:姚建懷

 

18、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仙村鎮沙角村姚氏宗祠

 

本宗祠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仙村鎮沙角村,緊靠東江河畔,是塊人傑地靈、風景優美的勝地。宗祠始建於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經歷了「文革」時期政治風波動蕩「紅衛兵」破毀了本宗祠的「敬本堂」牌匾,和頂脊梁上的鰲魚,還破壞了宗祠門口兩柱上橫簷的部分木雕塑造人物,變得支離殘缺等。幾經滄桑,宗祠已經變得木朽牆殘,牆體剝落,大有不勝重負行將倒塌之虞。為使我村族人感知其本,共識其源,頌揚祖功,傳承祖德,謹記祖訓,敬祖敬宗,經村委幹部,父老鄉親商議決定重建宗祠,重建經費需要140萬元,村委會出資85萬元,再組織了籌建委員會,向各位村民倡議捐款重建宗祠善舉,得到村民的鼎力支持,慷慨解囊,共捐得款項68萬元,共計153萬元。宗祠能順利地在甲午年仲冬(2014年12月)按原址、原貌、原面積400平方米重建,現在面貌煥然一新,激勵後人,尊祖敬宗。

 

該支姚氏以舜為始祖,舜生於姚圩(即離山東省菏澤市五十裡)(略),舜後世系至壹佰零七世到宗卿公。宗卿公字希得,諱號印巖。以宗卿公在增城山下分支開族為一世。因宗卿公先居南雄黃沙珠璣巷,宗仁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至1077年)隨官遷移(授廣東提刑)。傳到舜119世宗卿13世傳到茂生公由舊山下遷居下蔚定居,茂生公生有四子。維奕是茂生長子,又生有三子,大珠、二珠、美珠(宗卿15世)。

 

美珠公是沙角村開基創業的始祖。據傳說美珠始祖先從舊山下遷到增城區新塘鎮白石圩,再遷沙角宅居繁衍至今,

 

據說美珠始祖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遷居沙角村的。距今約480年左右。傳到今日已到23世了,到今為止已發展了2500人。

 

聯繫人:姚穩全

  

19、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到蔚村增城姚氏大宗祠

 

正果鎮到蔚村姚氏大宗祠位於增城縣城東面,距離縣城14公裡。S119省道在村前經過,設有到蔚村站。到蔚既是自然村,也是行政村,轄到蔚、鴉崗和霞角嶺3個自然村。3個村都姓姚,一世祖名叫姚宗卿,開村祖宗為卿公四世孫姚含。

姚宗卿,字希德,號印巖,福建莆田人,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進士,授廣東提刑而入粵。生七子:達顯、達仁、達義、達禮、達智、達信、達行,增城姚氏以此劃分為七房。今增城和珠三角的姚姓村,大多數是宗卿公派下七房後人,已傳至代到三十九代,人口超過十萬。

增城姚氏大宗祠享保堂在到蔚村內,由長房六世姚智柔創建於南宋光宗紹熙初年(公元1190),最後一次重修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3)。因為奉祀始祖宗卿公,所以「宗祠」之前冠一個「大」字。

祠堂坐西北向東南。外牆用麻石或紅石墊腳、青磚到頂,對稱的鍋耳狀牆體高聳。五開間門面22.8米,三進(前堂,大堂,內堂)二天井,套以廂房廊廓,縱深53.6米,面積1220多平方米。

祠堂大門口上方懸掛「姚氏大宗祠」匾額。大堂前門出1.66米蟹口的前端橫梁,掛著「享保堂」堂號匾。兩邊掛有木雕長聯:系譜瀛州,溯浙陰閩莆而增江,祖德宗功源流久遠;派傳笏繡,由箕裡圓崗而曲水,子繁孫衍澤世綿長。

祠堂前面是對開的210平方米廣場,緊接廣場配以風水池塘,形成了氣勢恢弘的典型的嶺南祠堂格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這樣品評大宗祠:一條地伏,兩樘四扇,三度蟹口,五間相連,六條石柱,七米縱深,八面玲瓏,九行長石,十夾圍杆。「十夾圍杆」是指祠堂外廣場豎立著十對用花崗巖打造的旗杆夾,是對古代10位姚氏先賢所立的功名標誌。

大宗祠不單是族人祭祀祖先和族中議事的場所,也兼有多方面的用途,諸如到蔚驛鋪、習武、基層(地保,鄉長)行政辦公、私塾、學校等等。

大宗祠自古以來是辦學之地,培養了大量人才。明清用祖業收益聘請西賓管教龍山、南溪、松庵、萬祿4房子弟,全村兒童皆免費入學。1919年秋,私塾改為新式的享保學校,在村民中推選校長,到廣州高薪聘請教師,本村人士免費入讀。姚松年是第一任校長。抗戰時期到蔚村屬增城縣梅崗鄉,享保學校也易名增城縣梅崗鄉第二中心小學。新中國成立後又易名為到蔚小學。

大宗祠的這些學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到蔚人,走出了眾多人才,諸如:姚虎臣(黃埔軍校生,民國中央情報處處長,臺灣「中央」警備司令)、姚子謀(留日生,創辦增城清華學校、正果中學等,民國增城縣參議長)、姚泰鑫和姚名灝兄弟(都是民國中央高官)、姚柏貞(無線電專業學校畢業生,臺灣少將)、姚錦池(淮化軍區某部主任,金橋幹部學校校長,支部書記)、姚化育(廣東河源市武警分隊隊長,河源市人大代表,廣東省國土廳任職),等等。

然而,歲月滄桑,往昔的大宗祠已不復存在。1938年日軍飛機炸塌內堂。「文革」期間被造反派拆毀了廣場上祖先的功名標誌和整個大堂。今天的大宗祠幾乎一片廢墟,只剩下殘破不全的大門廳(前堂)默默地暗示昔日的不凡。

 

供稿人:姚佛勝

20、廣東省河源市紫金中埔村荷樹坪姚氏宗祠祠堂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姚氏宗祠,位於縣城西部十二公裡的紫城鎮中埔村荷樹坪。為廣東平遠景清公十一世孫,紫金姚氏始祖仰雲公創建,距今約350年。

 

祖祠坐西向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房前為田園小溪。靠山為象形,佔地面積為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

 

祖祠原系土木結構客家民居。由於年代久遠,風雨鏽蝕,外貌已顯蒼老破舊。經族人商定:2012年按原風貌重修。堂號「虹瑞堂」。

 

仰雲後裔,目前有聯絡的在3500人左右,出於經濟,戰亂原因,本祠支派以外遷居多。仍在本縣安居者只有近千人。遷往廣西貴港,廣西賀州有2500餘人。深圳、惠州約為200人。從紫金始祖算起,目前繁衍了有14代之多。

 

聯繫人:姚其中

 

21、廣東省博羅縣羅浮山腳下的橫河西群姚坑村姚氏宗祠

 

橫河姚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博羅縣羅浮山腳下的橫河西群姚坑村,村約人口260人,祠堂坐向位於(乾山兼亥),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水泥鋼筋結構。始祖:虓孟公(舜第115世,宗卿9世)堂號為「吳興堂」。祠堂初建於1897年間,漢族普通祠廟建築。

 

此祠「文革」時期被毀,後得後人修理過兩次,但由於泥磚結構經不起風吹雨打,在2000年已殘損。經本村多次商儀發起重修,並得到眾叔兄弟及各界熱心人士大力支持,於2016年農曆三月初六日正式動工。八月廿八日完工及祖先進座入夥。

宗祠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也為我們今人提供了一個聚族儀事、宗論敘親、交流信息的平臺。同時也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份豐厚的遺產,更是我們姚氏共同精神家園。

 

本祠理事成員:姚運強、姚錦添、姚五漢、姚偉金、姚愛平。

 

22、廣東省博羅縣石灣鎮姚屋村姚氏宗祠

 

石灣鎮姚屋村姚氏宗祠坐落於廣東省博羅縣石灣鎮姚屋村,堂號:永錫堂。據本村祖傳的舊譜記錄:(舜107世)宗卿公於北宋年間從廣州遷博羅鸞崗,再遷往增城山嚇定居。直到(舜111世)宗卿五世遜公,字大化,號居謙,始遷石灣。遜公生於北宋宣和庚子年(公元1120年)八月初一,卒於南宋淳熙丁未年(公元1187年)五月初一。由此推算:遜公應於1140年至1160年到本村開基,繁衍生息,距今已達八百多年。按2014年本村重修的《石灣姚屋姚氏族譜》統計,這支姚姓族人已繁衍到第三十代,現本地常住族人約1500人。

 

石灣姚屋歷史悠久,而本村祠堂建於何年?由於找不到相關記錄又沒有人能說出具體可信的時間而難以考究。據民國版《博羅縣誌》記載:石灣早在宋朝已建立「清灣書院」,因石灣姚屋姚氏宗祠建於「清灣書院」旁,建築風格又相似,由此推算本村祠堂應始建於宋末或元初;而據本村一年長的村民透露:該祠堂在1997年重修時,發現大門門楣上放著清代乾隆年間的銅錢,所以又有說祠堂應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石灣姚屋人才輩出,名人眾多,諸如:清朝同治年間進士姚朝英、舉人姚軾、光緒年間武進士姚洪階;現代名人有前東莞市副市長姚錦柏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祠堂曾被政府徵用作糧倉。直到1986年,本村和海外同胞及社會熱心人士,幾經努力,終於收回祠堂產權。由於年代久遠,日久失修,當時的祠堂已相當殘舊。於是在1997年,本村對祠堂進行了簡單的重修。2009年,本村得到本地族人、海外赤子和社會賢達的慷慨捐資,在原祠堂舊址第二次重修姚氏宗祠。二次重修後的姚氏宗祠仍然是坐西北向東南,磚木和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約578平方米,為三進二天井格局;整座祠堂有正大門、儀門、天井、走廊、正廳和神龕。

 

祠堂大門的楹聯是:陶漁耕稼,禮樂冠裳。正廳上方懸「永錫堂」匾額。宗祠二次重修選擇了嶺南特色的古建築風格進行建設,選料上乘,木雕、石刻手藝精湛。

 

祠堂是我們緬懷祖先,族人尋根問祖的凝聚點,也是吾族世代相傳的歷史文化遺產。

 

聯繫人:姚美錦

 

23、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博羅車村姚娘廟

 

廣東姚氏第一廟堂姚娘廟坐落於博羅縣泰美鎮車村東江古河道岸邊,佔地1000多平方米。廟前門額上書「姚夫人廟」,門聯:英靈光宇宙,節烈播乾坤。神像上方兩側有「漢朝古廟」和「明代精存」兩個牌匾。

 

姚娘是史書中記載最早的廣東姚姓人。姚家世代為平民。姚娘奉侍父母遜順孝敬,貞淑為鄉裡稱道。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前25年)卒於家。鄉人於盤陀鄉居所立廟祀之,稱夫人廟。以上是《廣東歷史人物辭典》(管林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P587)根據清光緒《惠州府志》卷13和民國《博羅縣誌》卷1對漢代博羅姚娘的簡要記載。

 

宋代以來方志記載的多是姚娘靈應的傳說。

 

宋人劉斧所撰《青瑣高議姚娘記》記述:大丞相文惠陳公,向授潮州通判稅漕,權刺惠州。率潮州之秀民許申偕行,中道艤舟古岸,江風頗淨,新月初出水面,舟人方去未久。俄有介冑百輩,乘騎數人,指呼甚明雲:「今丞相、漕使宿此,其或疏虞,毫釐不赦」公與申指對驚喜,固不知孰相也、孰漕也。明日行,詢其地只有娘娘廟存焉。公自東復還朝,親為文祭之。後公果居鈞軸,申亦作本路漕,皆如向所言。公嘗自京遣人就其地祭享,以神其事。

 

清代光緒年潮陽縣誌也有類似的記載:宋鹹平間(998-1003),陳堯佐以潮倅守惠州,攜潮士許申偕行,晚艤舟於岸。舟子方擊柝,俄有騎數輩、卒百餘,指呼甚嚴雲:「今夕丞相、漕使會宿於此,慎勿疏虞」。公與申相對驚喜,不知孰相孰漕。明日,行訪其地,有姚娘廟。姚娘者,漢河平間居民姚氏女也,貞淑為鄉族所稱,卒後立廟於博羅縣盤陀灣,及登相位,遣人祭告。申亦任本路轉運使。

 

大丞相文惠陳公是指宋代的陳堯佐,鹹平間是潮州府通判兼權刺惠州,後來離潮到京晉升為宰相。當時他與參幕潮陽人許申同行,從水路到惠州(許後為轉運使)。陳許二人停舟夜宿於廟附近,其身世一一如神靈姚娘所預言。其後政和年間(1111-1117),唐庚謫居惠州,在詩中就有「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姚娘」及「何時返棲息,誰為問姚娘」之句來感懷自己的身世。

 

至今,車氏村民中傳誦著「姚夫人託夢御史公,車邦佑忠誠救天子」的傳說。車村人監察御史車邦佑,大約於明嘉靖年中(1536)重修姚娘廟。

 

姚娘廟「文革」期間遭到徹底摧毀,裡面的東西蕩然無存。今之姚夫人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原來的廢墟重新修建的。車村人同心協力,自籌資金,歷時15年。廟裡,只有「康熙元年碑記」石碑和兩個紅石巖柱礎,是唯一原物。

 

二千多年來,姚娘依然活在車氏村民心裡,備受尊崇,姚夫人廟長年香火不斷。每年姚夫人誕農曆十二月十五和四月四、正月初六這3個日子,是祭祀姚娘的特別日期。尤其是年初六,會舉行盛大的巡遊祭祀活動,十裡八鄉的信眾和港澳臺的車氏宗親都趕來參加,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撰稿人:廣州姚鍾堯

 

24、廣東省梅州市平遠姚氏

 

平遠姚氏始祖念一公,字景清,福建莆田人,生於1205年。南宋末為梅州驛,後辭官落籍程鄉(今梅縣)均田村。娶鄒氏,生四子:祖德、祖隆、祖盛、祖章。祖德遷海陽,祖隆遷平遠大柘,祖盛遷平遠石正,祖章遷江西安遠。

 

平遠縣地處粵東山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因人多地少,歷來有向外遷移之風氣。明清時期已有平遠族人向外拓展,只是當時路遙閉塞,知之甚少。今日交通方便,資訊發達,各地景清公後裔紛紛聯繫尋找和上門尋根問祖。已知有外遷族居地方:在廣東地區,有梅縣、梅江、紫金、博羅、花都、清遠、陽山、連南、連州、韶關和陽西;在外省區市,有廣西、福建、江西、湖南、重慶和四川。在外地族人約30萬人。平遠姚四房皆盛,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經有識之士組織,2015年11月29日,全國各地400宗親匯集於平遠,成立了景清公後裔聯誼總會,姚若南任會長,姚江南任永遠名譽會長和監事會主席。

 

平遠姚氏興盛發達,歷代人才輩出。單以平遠本土來說,入載地方志人物多不勝數,如清康熙年間徽州、杭州知府(兩郡太守)匯川公姚尷,進士姚璋,歷任福建各地知縣的舉人人臣(廷格)、個臣兄弟,臺灣知縣姚陽叔等。近代,清末南洋開礦巨富姚德勝,國民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上將,抗日英烈姚中英中將、姚子青少將,民國平遠縣縣長姚海珊等。近代,文化部副部長姚琬卿(後改名呂志先),二炮姚史燃少將,愛國華僑姚美良、姚森良兄弟,廣州歐派集團董事長姚良松,均是平遠姚氏族人驕傲的傑出人物。

 

平遠景清公祠虹名號「瑞堂」,新中國成立後被改建成學校,房屋已拆除。現景清公後裔在姚若南會長的領導下,正在籌集資金,計劃重建景清公祠堂和續修平遠姚氏五修族譜。

 

供稿人:姚仕忠

 

25、廣東省連南寨崗福常姚公祠

 

福常姚公祠坐落在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社墩村。丁山癸向,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1832)動工興建,清道光十三年落成喜慶。至今186年。因風銷雨蝕、棟梁摧頹、牆體剝落,祠堂莊嚴頓減。經本門宗親多次商議,於2001年4月按原結構重修,同年8月完工。

福常姚公祠的開基祖姚福常,諱垂陽,號對廷,是平遠姚氏始祖景清公的十八世裔孫。清嘉慶元年丙辰歲(公元1796)從梅州平遠隻身來陽山鞘豪坑稱

架村(今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南稱架村),經營生業、頗有餘資,置田園,立家室,奠定基業。清道光十一年在寨崗井塘尋得寶地創建新宅定居(即現今的福常姚公祠)。從此人丁興旺,繁衍至今9代裔孫,有1000多人。

福常公後裔輩字,一直沿用平遠姚氏班行名字雙表——名派:一人垂拱御,方宇仰鴻猷,發育齊天峻,昭明如日周。字派:臣心常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長。

供稿人:姚國培

26、廣東省英德市白沙鎮上姚老圍村福公祠

 

福公祠坐落於英德市白沙鎮太平街道上姚村,公祠坐乙向辛兼辰戌吉度分金,祠堂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山環水抱,地勢窩圓。綠山稻果,長勢欣欣。前趨旗鼓,左右送護。案上樓臺,照應祖堂。門匾書刻:姚氏宗祠。四點金式。前面磚瓦門樓。磚牆灰瓦,行梁穿鬥,硬山屋頂。樓閣簡室,歷居賢祖。樸實無華,流溢祖上知儉養德風格。外廊繪畫,山水明秀。門廳簡樸,墩石擎柱,貫梁文匾:祖德流芳。中池宏盛,陣矩樵石。行廊鬥託,明廳廂房,簡陋脫俗,供案香龕,祖諱謹列,崇宗敬祖。蓬蓽增丁,世衍繁榮。

 

福公生於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約公元1488年前後。是新溪村的我房入粵始祖宗卿公十五世孫,宗卿公。英德市白沙鎮太平街道上姚村始祖令達公長子。福公生二子,長子為文珍,次子文瓚。文瓚生五子,長子仕聰,次子仕寧,三子仕成,四子仕任,五子仕滿。仕寧公生亮公,亮公生慶顯公、慶昌公、慶昂公,慶顯公生春公,春公生見龍公、雲龍公、泮龍公。胄裔潤育繁衍至今,令公廿一代,福公廿代人。

 

因時隔久遠,各房字輩有異。

 

下水江字輩:龍啟兆餘文,道成定德立,宏開科元名,朝廷高厚祿,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輩:令福文仕亮慶春,龍啟兆予聞,道誠定德立,宏開科元名,朝廷高厚祿,奕必世其昌!雲浮字輩:龍啟兆予文,道成定德立,宏開科元明,盛世必其昌!四會字輩:悅啟兆於文,道成仁.餘下與下水江村的相同。

 

見龍公胄裔居白沙鎮太平街道上姚新樓村、老圍村、方塘村、墩頭村和陽山等分支。雲龍公五世孫文簡公胄裔居雲浮市雲城區都楊鎮黃茅咀村、南山新村、大尖村、高要區牛圍村委文塱村。雲龍公五世孫文蘭公遷高要區雙馬鄉皮山村、鎮南鄉洪塘村、都楊鎮南山新村。仕任公裔居上姚新樓村。悅龍公裔有四會市上觀鄉坑尾大竹園村、逕口崗北莨、逕口舊石莨、新石莨、鳳山村等分支。福公之裔有聯繫的分支共計人口2500人。待尋覓分支人數不詳!

 

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末年秀才。黃茅咀村成能公、成傑公為清朝末年監生。大尖村成興公,清朝時期鐵打名醫。清末民初賢醫,烹滅群匪、震懾四極的保鄉衛族名宿定安公。至今人才輩出,祁泰不否!

 

供稿人:姚新華、姚開河、姚元械(本祠堂圖片有當地宗親提供)

 

27、廣東潮陽姚氏大宗祠

 

潮陽姚氏大宗祠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棉城中山中路,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距今已四百餘年。祠初衷為紀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陽縣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鳳」:順天府治中、撫州府通判、京闈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舉人姚璦,南京戶部主事、廣西參議、進士姚紹等名臣而建。

 

姚氏大宗祠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祠堂為土木結構,三進二正官廳格,正中分祖廳、拜亭、官廳,兩旁有廂房、走廊、內外天井、外陽埕,堂號為「保元堂」。祠堂屋頂裝飾著潮汕嵌瓷,人物花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祠內有歷代聖旨牌十塊,有各國金漆賀匾四塊,官廳屏風、祖龕案幾、名人柱聯四十對,雕梁畫棟、金漆木雕、泥塑、青石麒麟浮雕、鏤空的青石雕花籃4個和青石雕雌雄獅一對,工藝精細,美輪美奐,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1995年,新加坡愛國僑領姚志騰先生號召海外華僑和臺、港、澳同胞不要忘記祖國及家鄉,鼓勵海外赤子回鄉尋根問祖,聯絡鄉誼,為家鄉建設事業作貢獻。他帶頭捐資568萬元,並親力親為,不辭艱辛,促動海內外鄉親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祠堂修葺一新。重修工程從1995年開始,歷經十年,於2005年全面竣工。

2011年3月,在汕頭市潮陽區文廣新局、區人民政府及汕頭市文廣新局和汕頭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及關心下,姚氏大宗祠和明代「潮中三鳳」的姚琛墓、姚璦墓、姚紹墓獲汕頭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汕頭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和文物遺產做出積極的貢獻。

 

姚氏大宗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技巧,被譽為集潮汕古建築藝術精華於一堂的「博覽館」。祠堂既可作為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基地,同時又對潮汕祠堂古建築藝術的研究和結構形制的探討具有很高的價值,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它還是海外華僑尋根問祖的團結紐帶,創建和諧社會的金橋。

 

供稿人:姚能宏(搜集整理)

 

28、廣東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上街姚氏宗祠

 

廣東封開南豐姚氏宗祠坐落在南豐上街。建祠是乾隆五年,面積約六百平方米,始遷祖是演智公(字享田)。據記載是因避難到廣東南雄珠璣巷再遷到廣東德慶,後到廣東封開縣南豐鎮經商(原舊廣東開建縣)納妾生有一子廣海,晚年回返德慶。演智公(字享田)的後裔分布在廣東德慶、封開、鬱南,廣西蒼梧、岑溪、賀州等地。人口近兩萬人。

 

宗祠管理人員:姚炳秋,姚炳洋,姚培文

 

29、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上洋姚氏祠堂

 

上洋姚氏宗祠坐落於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上洋鎮上洋村龍山之南。明天啟二年(1622年),我闔族會議決定,擇址龍山南麓,取坐壬向丙兼子午之吉位,建兩座三間一天井之宗祠。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閏六月十八日,擴建為兩座五間帶左右廊屋、東西廂房和前欄杆、後圍牆之宏偉規模。由於歷史原因,古祠被棄之多年,終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公元2009年春,闔族會議決定修復古祠,組織「姚氏宗祠理事會」,統籌修繕工作。蒙族親大力支持,集得善款八十餘萬元。仲秋,重修工程正式啟動。工程歷時一載於2009年秋告竣,適九九秋祭吉日,舉行盛大慶典。

 

我上洋姚氏乃舜帝之胄。始祖伯周公,號肇成,福建莆田人氏,大宋進士,瓊州知府。宋末解綬榮歸,途經洋石,遍察山川,認定此地乃龍局風水,富貴之源。遂卜居於此,開房衍族,繁衍播遷。丕承虞舜家風,孕育代代英賢。簪纓之盛,聞名百裡;官宦顯赫,富足一方。今枝布五洲,裔逾三萬,薪火相傳廿六世,滄海桑田八百年。

 

字派二十字:臣心常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長

聯繫人:姚宗明(本祠堂圖片有當地宗親提供)

30、廣東省英德市白沙鎮上姚新樓村仕寧公祠簡

 

自榮翁公居福建福清縣金印村遷江西吉水上蘭溪立籍,子壽昌廣東老祖。壽昌老祖子宗卿公。我房入粵立籍始祖,晚年居新溪山嚇村。宗卿公五世孫志公,遷增城元崗崗尾立籍。志公六世孫滄公,遷增城初溪村立籍。滄公子桂英公,遷初溪下坊村立籍。桂英公子元善公。元善公子秉全公,遷英德英紅鎮姚屋村立籍。秉全公子令公遷上姚村立籍。令公子福公,福公子文瓚公、文珍。文瓚公子仕寧公。仕寧公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約公元1540年前後。生一子亮公。仕寧公是宗卿公十六世孫。

 

仕寧公子亮公,亮公子慶顯公、慶昌、慶昂,慶顯公子春公,春公子見龍公、雲龍公、泮龍公。見龍公子啟達胄裔居白沙鎮太平街道上姚新樓村、老圍村、方塘村、墩頭村和陽山等分支。雲龍公五世孫文簡公胄裔居雲浮市雲城區都楊鎮,文簡公子道芳、道昌裔留居黃茅咀村,裔遷南山新村。文簡公子道連遷大尖村,裔遷高要區活道鎮文塱村。雲龍公五世孫文蘭公遷高要區雙馬鄉皮山村,支裔分遷鎮南鄉洪塘村、都楊鎮南山新村。有聯繫的支裔共計人口2000人。待尋覓分支人數不詳!

 

仕寧公祠宏踞於英德市白沙鎮上姚村。近五百年歷史的。祖祠年久失修,史物損壞致永遠缺漏。於公元2000年,眾裔共識,由科善任組長,開河任副組長,成員:開濟、開曾、開夢、開銳、科務、科銘、科和、科愛。在於公元2000年開始動土興建,在公元2002年竣工。

 

地聖局正,九鰍騰躍上姚池,四周群峰展將旗。龍虎馴服呈印信,官署排牙案朝迎。前田碧水田埂綠,後主帳明峰擁伏。新祠坐辰向戌兼乙辛吉度分金。總面積500平方米,門口廣場面積800平方米。三間三進,硬山屋頂。外門廊,沖天柱,穿鬥梁,短簷灰瓦,莊重典雅。門匾精刻:姚氏宗祠。門廳枋額,擎柱鬥梁,橫匾書文「祖德流芳」。初池揫斂,四矩樵石。左右廊廓,抬頭梁託,層疊穩泰。中廳明澤,石墩圓柱,存精闢文匾「燕翼怡謀」,以警後人。中池石階,匠石運金。廊房考究,抬梁簷託,步步高升。廂房優雅,正廳寬敞,壁牆雕嵌,繪畫刻詞,彰表風華。案臺香龕,鎏金入致,列宗升座。文運亨達,弘耕讀從武齊家愛國。

 

因時隔久遠,各房字輩有異。

 

下水江字輩:龍啟兆餘文,道成定德立,宏開科元名,朝廷高厚祿,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輩:令福文仕亮慶春,龍啟兆予聞,道誠定德立,宏開科元名,朝廷高厚祿,奕必世其昌!雲浮字輩:龍啟兆予文,道成定德立,宏開科元明,盛世必其昌!

 

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秀才。黃茅咀村成能公、成傑公為清末監生。大尖村成興公,清朝鐵打名醫。清末民初賢醫定安公,烹滅群匪、震懾四極的保鄉衛族名宿。至今人才輩出,祁泰不否!

撰稿人:姚新華、姚開河、姚元械(本祠堂圖片有當地宗親提供)

 

31、廣東英德市白沙鎮太平新屋家姚氏宗祠

 

本祠堂位於廣東省英德市白沙鎮太平新屋家村,是泰清兩房兄弟合建的祠堂。始祖是姚泰公和姚清公,系來粵始祖宗卿公14世孫,系令達公二子和三子,父親令達公約公元1500年前後,從英德市英紅鎮姚屋村遷居英德白沙鎮上姚村,生四子為福公、泰公、清公、政公。泰公繁衍至今19代人,清公繁衍至今18代人,兩房共人口約為1600人,後裔如今已分遷到廣東從化、廣寧、懷集、等地立籍。

 

本祠建在龍山。龍山始於新豐縣境內,綿延起伏百裡行到太平,在汶羅、白沙兩河環抱交會入河口的高崗中,形如伏虎,丙山壬兼午向。由門樓、神道、中堂、主殿組成的磚木結構三進式建築,佔地170平方米。始建何年無據可考,在1999年進行比較大規模的重修,當時拆換了年久的舊牆、部分橫桁、格子、瓦片,調高了門樓地基,減低了主殿地面,使整座建築結構和布局趨於合理。最近於2016年年底重修祠堂東門樓,修建了祠堂前面泮池。祠堂門樓橫眉鑲嵌上「姚氏宗祠」四個大字,左聯:泰交天地,右聯:清徹乾坤。祖牌正中刻有令達祖、清公和泰公神位。

 

傳統的祭祀活動,在每年大年卅日這一天各家各戶準備祭祀禮品,到下午時分,泰公和清公全族子孫,敲鑼打鼓,舞著醒獅,高舉歷山堂姚氏族旗,喜慶洋洋來到祠堂拜祭先祖。傳說在開年祭祀活動中,兩房人同時到祠堂祭拜先祖,屆時人眾擁擠,於是老祖宗就定下,泰公過初一,清公過初二,就這樣傳承下來了。

 

祠堂所轄字輩:

龍啟兆餘文,道成定德立,

宏開科元名,朝廷高厚祿,

奕必世其昌。

 

撰稿人:姚宏快、姚勝觀(本祠堂圖片有當地宗親提供)

 

32、廣東英德英紅姚氏宗祠

 

本祠堂位於廣東省英德市英紅鎮姚屋村。始祖姚秉全,系來粵始祖宗卿公12世孫,廣州增城三江鎮初溪村元善公三子。約公元1450年遷來英紅姚屋村居住繁衍至今二十二代人,已知人口約五千人。秉全公生二子,長子金兩公留守父業。次子令達公約公元1500年前後,遷居英德市白沙鎮太平上姚村。秉全公後裔如今已分遷到廣東曲江、新豐、陽山、從化、四會、廣寧、懷集、雲浮等地立籍。

祠堂重建於公元2002年,佔地面積250平方米,坐丁向癸。祠宇簡潔,四點金格,設計採用抬頭梁、穿鬥結構,

硬山屋頂,紅牆綠瓦。外門廊,左有竹「海螺旋池映日月,門攬五峰萬裡

報平安,威震山河。右有松鶴延年相應。正中匾刻:姚氏宗祠。門聯,左書:祖宗天長地久,右寫:乾坤日新月異。門廳,牌匾正立,興旺發達。天井靖池,族運長興。紅牆壁嵌,雕文刻賦。正堂香案,整潔謹立,神龕奉設,紀祖明宗,德傳後世。

祠堂前廣場面積1000平方米,前方球場及綠化面積3600平方米。左邊門樓雄偉,坐巽向乾兼巳亥。門樓前面綠水池,池壁英石固根基。右邊護隨大柞鋪,六角亭沿擔水圳。球場平起為案卓,六樟鬥桂衛公祠。

程。白石山巒來護照,一江碧水潤龍神」。這是秉全公後裔姚宏中於公元2002年9月撰寫的詩句,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姚屋村人傑地靈的秀美山水,表達對家鄉深厚情懷。

祠堂刻記輩分:

龍啟兆餘文,道成定德立,

宏開科元名,朝廷高厚祿,

奕必世其昌。

撰稿人:姚新華、姚勝觀(本祠堂圖片有當地宗親提供)

 33、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馬寧姚塘村成和公(法通)姚宗祠

 

成和公(法通)姚氏宗祠位於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馬寧姚塘村,坐北向南。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的二進漢族祠堂,宗祠始建年代(不祥)。後記載為1931年歲次辛末年冬吉旦重建姚氏宗祠,在1960年因大破迷信時,宗祠被拆。在1992年幸本族後裔為繼成先輩遺產,緬懷先祖,弘揚姚氏文化。得到本族叔伯兄弟(一呼百應)及各界熱心人士大力支持在當年歲次癸酉年孟秋曰吉誕落成。後在2011年又一次大翻新並舉行崇陛典禮。

姚成和公(法通)約在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同其弟姚法政公南遷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馬寧禮姚塘村,是肇慶市懷集縣禮姚之始祖。在馬寧禮姚祥開三桂,長子萬高,次子萬賦,

三子萬成。長子萬高裔孫分布周邊橋頭村,高崗居,酒鋪村等,三子萬成裔孫分布周邊旱塘村,格江村,高良村等。次子萬賦遷冷坑鎮裔孫分布龍崗村,烏瑞村及連麥鎮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懷集縣到2017年發展到27世人口約12000人。字派(不詳)

聯繫人:姚光縣

供稿人:姚天奮(搜集整理)

 

34、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長安鎮古今村邊水坊姚氏宗祠

 

古今村約公元1600年間禮姚七世祖宗亮公開基創業。邊水坊宗祠在清代年間興建座向艮坤兼演申分針,始祖宗亮公(即懷集禮姚成和公後裔七世祖),(南豐遍族譜為八世祖)。大約有200餘年之久,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1961年,世事多變,歲月滄桑被拆除,致使祭祀俎豆難馨敬祖無門。幸逢盛世國泰民安、改革開放、百年風光、應宜繼逑。

在1998年,眾嗣孫齊心協力尋著風水寶地、人傑地靈的福祉,重建邊水姚氏宗祠,立戌辰兼辛乙吉度。在2004年,隆重舉行落城陞龕慶典,光前裕後、興旺宏發。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兩座巍峨肅穆、後奇雄峰巷翠、左右逐三懷抱、堂前廣闊、八架山秀水麗供照,開枝發族,人口繁增、宗亮公支系至2017年發展到二十三世,人口近5000人。

 

字派(不詳)

 

聯繫人:姚多茂、姚慶試

 

35、廣東肇慶市封開縣長安鎮今寶村羅坎(智邦)姚氏宗祠

 

古今村羅坎姚氏宗祠坐落於本村東部,坤艮分針,坐西南向東北。宗祠後面民居遍布,群山抱擁,更有龍母娘山寨、尖峰頂高峰、梳崚山坳及崗頭園頂峰所連成栩栩如生的龍脈相擁;左右兩旁樓房林立;門前場地寬闊,池塘蓮花飄香,良田數千畝,可欣賞日出景觀,遠看群山層巒疊嶂,細水長流,交椅石山相烘。風景優美,蔚為壯觀!

 

宗祠始建於康熙年間,立先祖龍德(字志邦)公牌位。香菸鼎盛,後代深受福蔭,至今300多年。然而在公元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政治運動期間,宗祠被夷為平地。

 

直至公元1997年,根據長者描述,確認原狀,大家團結一致、齊心合力,籌集資金,宗祠得到重建,列祖安座。但場景還需完善.

 

宗祠後裔世代繁衍,至今人口已超三千人,其中本村的司地、羅坎、新屋、上屋和下巷五個自然村總人口1200多人,分枝廣西蒼梧沙頭鎮約1200多人,廣西信都及靈峰等地800餘人。嚮往美好未來,發揚光大!

 

聯繫人:姚立聰供稿人:姚立棖(收集整理)

 

36、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冷坑鎮姚屋上姚萬賦姚宗祠

 

萬賦姚宗祠(又名慶龍祠)位於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冷坑鎮姚屋上姚(飛鳳山)坐西朝東,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0平方米,宗祠始建於崇禎四年(1631年)的漢族祠堂建築,距今已逾約385年,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曾作為遊擊武裝隊聯絡站,為解放懷集作出巨大貢獻。

 

1966年風雲突變,宗祠一朝之間被夷為平地,於1981年嗣孫在原址搭起一個小亭暫時安放太祖神牌和香火。於1996年幸其子孫後裔為繼成先輩遺產,緬懷先祖,弘揚姚氏文化,在族老懷信,楷年,揚德,世清,月菊等人發起下,得到本族叔伯兄弟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歷時二年多施工,於庚辰年三月十三日落成。

 

姚萬賦公屬懷集馬寧禮姚村姚成和(又名法通)的第二世,成和(法通)公一世,祥開三桂,長子萬高和三子萬成分別在馬寧禮姚村附近創業,次子萬賦遷冷坑龍崗創業,現有人口5千多,人口分布在姚屋,烏瑞,三坑玉樓,中洲泰南和連麥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懷集2017年發展到27世,人口接近12000人。字派(不詳)

 

聯繫人:姚橋揚

供稿人:姚兵彪(搜集整理)

 

公益姚網,親情共建

(您的捐助將全部用於姚網平臺建設)

請告訴我們您的宗族家事:

請將您的尋根線索、姚氏源流、家譜及故事、宗族活動等形成文字,連同圖片一起發到66464065@QQ.COM或姚網上,將有機會通過姚網微信號推送給全球的宗親。

本文來自:中華姚網(yaogens.cn)

中華姚網,創辦於2007年,為全球姚姓宗親尋根交流公益平臺,是凝聚538萬全球姚姓宗親的網絡橋梁。

長按二維碼,關注分享姚網給您身邊的親人

相關焦點

  • 36座最具特色的姚氏祠堂,廣東省最全,一定要收藏
    此祠歷經多年的風吹雨打,得後人多次修理與,在1990年左右己殘損。經本村多次商議發起重修,並得到眾叔兄弟及各屆熱心人士大力支持,於2005年正式動工。2006年春完工及祖先進座入夥。 宗祠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也為我們今人提供了一個聚族儀事、宗論敘親、交流信息的平臺。同時也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份豐厚的遺產,更是我們姚氏共同精神家園。
  • 廣東、福建共65座姚氏祠堂美圖,中國最美、保存最好的姚氏祠堂
    「姚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再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文章了。馬溪姚氏宗祠共有十座,依山而建,連成一體。遠觀祠堂青色的外觀,正脊灰塑獅獸、花鳥蟲魚,給人靜穆端麗的感覺。姚氏十座祠堂中以「振全姚宗祠」為最大,外觀古樸典雅,華麗端莊。
  • 廣西省最美23座姚氏祠堂,多種風格多種文化
    清乾隆廿一年,國瑗公長子十世祖紹禹主持興建姚氏宗祠衍馨堂。宗祠佔地總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結構分三進,頭進和三進各有兩間廂房作為迎親之用;二進與三進之間,左右立獅子一對。 容縣楊村鎮六祥姚氏,明朝隆慶年間開始排字輩為:立雲田裕元宗,兆廣志廷明靜。20世紀中期啟用新字輩:美大煥中天文章華國德隆思乃祖忠厚傳家,正業立綱常芳成宏偉展英才啟世金玉永興。 容縣黎村鎮旺堂姚氏從清朝開始排字輩為:廷成達德遠紹文明光世業,宇開泰運永應景福耀宗傳。
  • 旅加攝影師鏡頭下的最具傳統特色的姚氏祠堂
    為了讓全球宗親更清晰、更直觀了解我姚族精美絕倫的祠堂文化,特制定本專輯,請各地宗親在了解自己祠堂的同時,將你心目中最愛的姚氏祠堂評選出來(投票下方附每個祠堂的詳細介紹),我們將於8月31揭曉投票結果。馬溪姚氏宗祠共有十座,依山而建,連成一體。遠觀祠堂青色的外觀,正脊灰塑獅獸、花鳥蟲魚,給人靜穆端麗的感覺。姚氏十座祠堂中以「振全姚宗祠」為最大,外觀古樸典雅,華麗端莊。
  • 哪些地方是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名單
    年12月(截止下限2003年),12,300千字,ISBN 978-7-5325-5073-9/K.1151——簡稱《總目》堯曰:《總目》收錄了中國各省各縣姚氏存世的姚氏家譜229+6=235部(截止於2003年),未有姚氏家譜被《總目》收錄的省份就叫做《總目》的「姚氏家譜空白省」】⑵、路明(原名姚廷明)主編,《中國姚氏祠堂》,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 全國最美姚氏宗祠大集合,盡顯姚家氣派!姚家人必看!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姚」,就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姚氏大家族」
  • 《中華姚氏祠堂》畫冊訂購統計2月6號公布(已付款) ,請宗親協助轉發、核對
  • 祠堂有宗祠與公祠(祖祠)之分,不能都稱為「宗祠」
    因此,初看此圖時,我對懷集宗親說,潮陽海門姚氏祠堂不能叫宗祠。——鬧了笑話,鬧了誤會。潮陽海門鎮有姚氏祠堂,二世祖祠致誠堂。潮陽姚氏始祖姚孚公(號宣教),單傳建中公(字衛伯,號致政)。建中公有三子:姚鼎(【宋】知縣公,字憲民,號宗工),文規(號閤門),洪道(字憲安,號雲心,【宋】都倉使);潮陽姚氏自三世分孟仲季3房。
  • 廣州一景是祠堂,陳家祠雖最豪華,但這一座才最古老
    在廣州,最美的祠堂非陳家祠莫屬,那最古老的祠堂是哪一個呢?它在番禺,比陳家祠還早300年,它叫「善世堂」,也是一座陳氏宗祠。抽了個空,去番禺石樓鎮走走,當地的老人說起善世堂,都有幾分榮耀的:「陳家祠和它比起來,只能算個年輕的後輩啦」,確實,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陳家祠才100多年歷史。
  • 廣東省未來最吃香的城市,不是中山、湛江,這座城市最被看好
    ,這裡一共有三座GDP突破10000億元的城市,我們可以看出廣東省的城市發展是非常的不錯,那麼你知道在未來哪一座城市的發展最好?哪一座城市擁有的潛力更大呢?珠海,是廣東省地級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中國最早設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我們可以看出這座城市是一座非常開放的活力之都,來到這座城市,你就會感受到珠海的獨特風韻。
  • 廣州這座700多年歷史古村獲評「廣東省文明村」稱號
    12月9日,省委和省政府在廣州召開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番禺區沙頭街汀根村獲評「廣東省文明村」稱號。汀根村,是一座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汀根村的形狀頗像一個尖端向海倒置的三角形,地勢由北和西北向南傾斜,其中較高的一座是高約240餘米的大夫山。登高遠眺,汀根村四周被40多座山丘擁抱,古人說這是「五龍」落脈,故又有「五龍裡」之稱。
  • 這座城市中心的小島,居然有68座祠堂
    祠堂是族人議事和祭祖之地,也是宗族力量的象徵。資料顯示,潮連島祠堂最多時曾達144座之多,至今仍有68座宗祠和4間家廟保存完好,堪稱嶺南祠堂文化的活化石。祠堂一條街,第一代賭王誕生於此小小潮連島有六個村落,竟各有一條祠堂街。
  • 姚書求知河南、江西、浙江、陝西等地姚氏情況
    姚網小程序:姚商情報站,方便宗親發布商情信息二、求知江西禮存公派姚氏哪36族72支姚(16支未找到)貴溪新田畈姚雪禮簡說江西禮存公派姚氏@姚雪禮 :   不是江西禮存公派姚氏而應是貴溪姚氏的五本族譜?是哪五本貴溪姚氏族譜?三、求知改媯復姚的西漢姚平公生平事跡姚平之曾祖田淵,哪一年避難來到後來才叫吳興郡的地方?或,姚平哪一年改媯復舜姚?@武康 -建國 :謝謝回復,我們都來看清楚和說清楚。
  • 汶川縣姚氏宗親聯誼會年會
    ,世姚會舉辦了湖南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奠祖大典,場面極其壯觀隆重、莊嚴久久難忘,繼2014年11月姚若明與夫人楊群秀,姚向東,姚榮益參加了廣西南寧召開的世界姚氏宗親聯誼即世界姚姓歷史文化研討會首屆二次代表大會又參加了廣西姚氏宗親成立大會。
  • 李氏祠堂匯集
    保護完好的祠堂。廣東省佛山市李氏宗祠廣東省佛山市李氏宗祠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均安鎮鶴峰上村,是清鹹豐年間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該祠堂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 這座廣州的祠堂,有世界上最牛的屋脊
    每每走到一些杳無人煙的小村落,如果聽說村子裡有一座祠堂存在,我就會肅然起敬。 一個祠堂,對應一家姓氏。但祠堂的興建,必然是一個具備著凝聚力與實力的大家族才幹得動的事情,從興木動土到祠堂落成,家族裡一定要有極具威望的人物,同族人上下一心按規行事才可能完成。由此,如果這個地方有一座祠堂,無論在現今看來此地是多麼寂寥與落寞,這裡都有過一段家業興盛的傳奇。
  • 組圖:走進棲霞唐家泊鎮大中疃村,參觀一座宋氏古祠堂
    這組圖片帶大家參觀一座膠東古蹟,它是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宋氏古祠堂,位於煙臺棲霞市唐家泊鎮境內的大中疃村。大中疃位於唐家泊鎮駐地以南,村莊有宋、鄒、王、劉、李、袁、郭、曲等姓,其中以宋姓居多。這座古祠堂就位於村莊的中間位置,沿著村裡的大街走,在遠處就能看到。院子裡還有一棵柏樹。因為年代久遠,且已經不再使用,這組祠堂目前有些失修,不過大體輪廓還保留了下來。這是大門口處的牌匾,上面寫著「奉先思孝」四個大字。
  • 廣東省太原堂溫氏古祠堂楹聯
    廣東省太原堂溫氏,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現收集了廣東省太原堂溫氏祠堂的部分楹聯選登如下:一、清化縣祠堂聯始祖創丕基雖然春露秋霜難報天高地厚;太原綿世澤但願夙興夜寐無忘木本水源。二、五華縣祠堂聯1.玉磨祠聯六龍世澤,溫潤如玉;三彥家聲,姓氏不磨。
  • 心理測試:三座吊橋,你不敢走哪一座?測今生最愛你的人是誰!
    心理測試:三座吊橋,你不敢走哪一座?測今生最愛你的人是誰!A:B:C:A:如果你最不敢走這座吊橋,說明今生最愛你的人是你的青梅竹馬。你從小就十分的聰慧,並且為人機靈,可以說就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女生。B:如果你最不敢走這座吊橋,說明今生最愛你的人是你的戀人。一直以來你的戀人對你都是寵愛有加,只要是你想要的東西,對方都會盡力的滿足你,從來都不曾委屈你分毫。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也都是為你安排的妥妥噹噹。可以說,在感情當中的你,就如同是一個小公主一般。C:如果你最不敢走這座吊橋,說明今生最愛你的人是你的父母。
  • 廣東潮州這千年古寨,保存一座古代「女性」祠堂,遊客:罕見啊!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旅行、愛攝影、愛美食的駐足點。祠堂,既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又是族長行使族權和家族的重要社交場所。在傳統的古村古寨中,祠堂是非常常見的建築,基本上都是為一些對宗族有重要影響及貢獻的人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