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最美的祠堂非陳家祠莫屬,那最古老的祠堂是哪一個呢?它在番禺,比陳家祠還早300年,它叫「善世堂」,也是一座陳氏宗祠。
抽了個空,去番禺石樓鎮走走,當地的老人說起善世堂,都有幾分榮耀的:「陳家祠和它比起來,只能算個年輕的後輩啦」,確實,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陳家祠才100多年歷史。
根據《石樓陳氏家譜》的記載推算,這座「善世堂」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5年),距今已快500年了,這座祠堂的大名氣也和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關,「善世堂」三個字就是由他所提,這其中還有段故事。
番禺石樓人陳大有因在福建仙遊縣做縣令期間,與戚繼光共同大敗倭寇,兩人結下了生死之交。後來戚繼光被貶到廣東做總兵,便到石樓來探訪陳大有。
途中見到一老翁向婦女身後的小孩點頭行禮,戚繼光大惑不解,詢問之後才知,原來小孩的輩分較大,為老翁的叔叔,感慨石樓這裡的人對尊卑長幼禮制的尊守,可謂「善世人家」,便為陳氏宗祠的中堂題下了「善世堂」的匾額,此後善世堂之名便傳開了。
祠堂範圍很大,前面有「明潭」,還有個廣場,兩邊浮雕故事講述著「石樓八景」,兩側還有旗杆夾。在古代,祠堂作為全村最重要的建築,擇位很有講究,背山面水,還要有一片空曠的地,才能聚「氣」,使族運長久、興旺。
大門上的「陳氏宗祠」匾額下面,據說刻有97個不同形態的壽字,加上兩邊仙人所捧的壽,一共有99個,為何刻這個數字呢?因為有一個說法,古人云「滿招損」,所以不宜刻滿100個。此外,兩邊還有江南園林才有的淡黃色假花窗,別具一格的裝飾手法。
大門兩邊的石獅子一公一母,都笑意盈盈,身旁圍繞著五隻小獅子,寓意陳氏的五房人。平時宗祠大門雖打開,但有高高的木門檻擋住,一問,方知兩側有青雲巷,需從巷子的側門進入。
祠堂一共由頭門、儀門、中堂、祖堂組成,進深達近百米,也是廣州進深最長的祠堂了。整座建築非常有氣勢,全無年代久遠的破敗感,原來這是在2019年才重新修葺完工的。
進門後,便會看到一座像牌坊似的儀門,也是後來重建的, 原來那座在1971年颱風中被颳倒。儀門左右兩邊的磚雕花窗很特別,正面「六傳光範」,後刻「星聚一庭」,寓意這裡陳氏族人人才濟濟,如繁星璀璨。兩旁還有百年古樹,一棵120歲的桂花樹,一棵200歲的羅漢松,一路往上走,臺基處的石雕都很精美,值得觀賞。
再往裡走,就是中堂,戚繼光題的「善世堂」貼金木牌匾很是顯眼。屋脊最特別,龍船脊兩端有「鰲魚吞脊」的脊飾,龍船脊這種裝飾在廣東祠堂也是獨有的。
兩邊牆壁上掛著禮義廉恥的訓誡匾,粗大的柱子很莊嚴,抬頭還能看到許多凸顯族人榮光的匾額,密密地排列懸掛在梁上。
最讚嘆的是中堂這裡的木雕,都是鏤空雕刻,雕工精細,上面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故事,每一幅圖案都不相同。木雕也是整個善世堂最精美的雕刻,包括在頭門、儀門上的木雕,都能感受到用料名貴以及工匠的技法之精湛,每一根橫梁都精雕細琢,包括現在放置於陳家祠的木雕「神樓」,都源自於善世堂。
在石樓還流傳這樣一個故事,這批木材和木匠原本是要到京城為一位王爺修築祠堂的,後來王爺落難,木材便被賣給了善世堂,工匠也被善世堂招募,為了感激石樓人在困難時的幫助,工匠們便盡心盡力雕出了這些令人讚嘆的傑作。
善世堂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中堂與祖堂之間的兩側拖廊跨度很長,中間沒有柱子承託,也是省內唯一的。最後部分是祖堂,供奉著祖先牌位,是承載古老家族歷史和宗族情感的地方。
善世堂曾在上個世紀兩次浩劫中受到嚴重破壞,珍貴的石雕被拆掉,木雕甚至被村民弄到田間去犁田。後來到了改革開放年代,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主,善世堂又被在徵用做了農業機械廠,後來又進駐過服裝廠、紡織廠、草蓆廠等等,變得面目全非,一下雨的時候,屋頂四處漏水,幾百年的老祠堂如此窘態 ,令人心痛。
陳氏族人也募集資金修過兩次,但因施工隊無文物修復的專業經驗,效果不好。後來,陳氏族人又以各種形式募集資金,再次啟動善世堂的修復工程,這次總共花了3000萬元人民幣,請了省內有文物修繕經驗的隊伍來完成,耗時8年才完工。
在廣東,自古有敬重祖先的風俗,所謂「人之有祖,猶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祠堂對族人有著很大的凝聚力和重要性,尤其是讓善世堂這樣規模大、歷史久遠的祠堂衰敗下去,更是不能忍受的。
原本的善世堂,院內不但雜草叢生,有的地方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也從不對外開放參觀,畢竟村民們也擔心有倒塌的危險。而今,修復後的大祠堂已經復原昔日榮光,廣州最古老的大祠堂,值得抽空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