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座城市,從博物館開始。廣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陳家祠」作為廣州八景之一,是一座聞名中外的清代嶺南民間宗族祠堂建築,它集合了嶺南建築的多種藝術特色一身,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
陳家祠位於廣州市的中山七路,從「陳家祠」地鐵站出來就到陳家祠門口的廣場,周圍都是一些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居民樓,唯有這座獨具一格的古代建築屹立其中。
從廣場一步步走進大門,門口一對霸氣的石獅子守在祠堂門口,門檻上掛著一對大紅燈籠,莊嚴神聖,彰顯著大戶人家的風範。還沒走進祠堂內,屋脊上就開始向我們演了「一齣好戲」,描繪了一個個連貫而經典的嶺南故事,巧奪天工。
據了解,陳家祠始建於光緒年間的「陳氏書院」,主要用來接待趕考的各地陳氏書生,讓身處異鄉的書生們有落腳的學習場所,以不受當地「惡霸」欺凌。
一位來自廣東新會的陳氏考生便動員廣大陳氏,鼓勵他們捐錢捐人力,其中貢獻較大的人可在往生後將靈位放在祠堂內供奉,因此獲得了很多人的捐贈與支持,歷經7年,才得以建出如此豪華精美的書院。
祠堂建築總體遵循傳統對稱的禮制建築風格,具有濃厚的宗族文化。採用「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抄」布局,19座大小不一的建築互相獨立又貫穿於一個整體,主次分明。
其中,落在正中心的「聚賢堂」,就是陳姓家族當年舉行聚重要會議的場所,每年數次的祭祀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所以也是建得最講究的建築。全祠的花脊以聚賢堂上的脊飾規模最大,製作也最為精美。
隨著腳步走進祠堂,發現這裡融合中國傳統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器、銅鐵鑄彩等多種裝飾藝術一體,又運用了雙面鏤雕的嶺南特色的技法於其中。屏風、天井、門檻、柱子、梁柱上雕滿精湛的圖案,題材廣泛,栩栩如生,密密麻麻卻又井然有序,無不彰顯了精湛的技藝。裝飾中各種花、草、蟲、鳥、獸都具有其特別的寓意,表達美好的寄託,使人在有限的空間裡感受無限的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
陳家祠是廣東保存最為完善的一座古祠堂,經過幾百年的歲月,在政府社會的多次籌錢修繕,這裡的一磚一瓦都保存完好,具備很高的歷史價值,被稱之為「廣州民間藝術瑰寶」。
如今,陳家祠被開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珍藏了許多雕刻藝術藏品,還不定期舉行展覽。這裡10年以來一直保持10元的票價,沒有漲過價格,甚至有時候免費對外開放,讓更多遊客進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