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禮泉縣按照「產業先行、四輪驅動、共建共享」的思路,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夯實利益聯結,逐步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充分挖掘產業長效優勢,無縫銜接鄉村振興戰略。
科學布局優產業。該縣圍繞產業振興「三片五群一廊」規劃布局,制定《禮泉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按照「農業園區化、生產設施化、產業特色化、經營合作化、產品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總體思路,突出發展山地蘋果、特色御果、時令水果、設施果蔬、畜牧養殖、休閒農業六大農業產業板塊。截至目前,創建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3個,建成標準化養殖基地81家、休閒農業示範基地18個,初步形成了213個村「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態勢。同時,圍繞扶貧產品「保數量、塑品牌、提質量」三大重點,認定扶貧產品生產企業及合作社22家、扶貧產品56個,成功打造御桃、御杏、御石榴、火龍果等知名品牌,形成了特色鮮明、產銷一體的扶貧產品供給鏈。與此同時,全縣建成扶貧專區2個、扶貧專館1個、扶貧專櫃15臺,扶貧產品銷售總額19398.51萬元,在「扶貧832」銷售平臺消費245萬元,構建了黨政引領、城鄉聯動、全民參與的社會消費扶貧大格局。
深化改革強產業。該縣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立482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並堅持黨建引領、改革引領、三治(德治、法治、自治)引領,以「支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創新「土地合作型」「資源開發型」「項目帶動型」路徑,推動村級經濟持續發展。全年共發放產業扶持資金7829戶2750.58萬元,為18個貧困村申報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資金440萬元,建設蔬菜和現代化高標準蘋果生產示範園,切實提升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目前,已發展起76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1個家庭農場,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集體經濟組織有年收益的村168個。
典型示範帶產業。該縣充分發揮先進集體經濟的示範帶動作用。已經發展起來的袁家村以「一村帶十村」戰略,引導周邊村子群眾在袁家村經營特色小吃、參與股份合作、從事社區服務。同時,袁家村建成8家「前店後廠」式股份制公司和15個「城市體驗店」,帶動周邊12個村128戶貧困戶以貸資、勞務參與合作經營,每戶累計分紅10500元。白村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載體,採取「黨支部+社區+企業+合作社+園區+農戶(貧困戶)」六聯經營模式,創辦養殖、設施農業、櫻桃等9家專業合作社,為群眾提供固定就業崗位80個,季節性崗位200多個,實現了土地向規模化、產業向園區化、農民向職業化轉變。(郭創 葉超)
作者/來源:愛鹹陽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