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盛京——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共展出清代宮廷生活用品類文物一百三十餘件套,全部為宮廷御用,清宮舊藏,其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可見一斑。而「皇太極御用黃色團龍紋常服袍」是此次展覽中唯一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足見其珍貴程度。
皇太極御用黃色團龍紋常服袍 長140cm 袖長83cm
然而,當觀眾進入展廳,都很難注意到這件國寶級藏品,因為,相較於與之並排陳列的清帝朝袍和龍袍相比,這件皇太極御用常服袍就顯得過於清簡樸素了,然而,這也恰恰反映了清朝入關前的宮廷服飾特徵和其承載的社會歷史狀況。入關前的滿洲政權尚屬偏安一隅,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後的少數民族政權,物質資源尚且匱乏,許多財物都是通過戰爭劫掠或交換的方式而得,因此,宮廷御用物品還較為原始和稀少,絲織、錦緞更是奇缺之物。
皇太極御用黃色團龍紋常服袍(局部)
這件皇太極御用常服袍是目前極少數留存的皇太極所用傳世品,製作於後金天聰至清崇德年間(1627—1643),為典型滿族早期男式長袍樣式。袍身主體由黃色織錦緞製成,緞面暗繡開光五爪雲龍紋、雲紋、「卍」字圖案,風格樸素不張揚,與入關之後的清帝服飾相比,體現了清政權統治力和國力的變化程度。袍服為右衽大襟(捻襟)式,香色織錦龍紋護領,袍服兩袖為窄袖設計,方便騎射和保暖。
皇太極御用黃色團龍紋常服袍(局部)
袖端為半圓形袖頭——箭袖設計,是清代服飾的顯著特徵之一,因其形似馬蹄,故俗稱「馬蹄袖」,滿語稱「哇哈」。箭袖最初的設計意圖完全是出於實用功能,冬季狩獵時袖頭放下蓋在手背上,既能保暖,又方便射箭,充分體現了騎射民族的生活習俗。入關後,箭袖多在行禮時才將袖頭放下,平時挽起,其實用性逐漸向禮制的方向發展。
皇太極御用黃色團龍紋常服袍(局部)
袍服領口、開襟及左右箭袖部位為石青色地片金織錦雲龍紋,袖端用藍素緞製成。袍裡為月白色暗花綾面,面、裡之間以薄棉縫製而成,應為春秋季節所穿袍服。
皇太極御用黃色團龍紋常服袍(局部)
這件常服袍作為清初重要的皇帝御用服飾,其形制、色彩、用料、紋飾等諸多方面都與與入關後的宮廷服飾有著較大不同,反映了清朝帝王服飾的較大變化。清太宗皇太極於 1626 年入承漢位,建元「天聰」;1636年,建立「大清」,改元「崇德」;1643 年,皇太極病逝於清寧宮,包括這件常服袍在內的部分遺物恭貯於盛京長寧寺佛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