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民《江神子·癸亥陳和叔會於賞心亭》:「七朝文物舊江山。水如天。莫憑欄。千古斜陽,無處問長安。更隔秦淮聞舊曲,秋已半,夜將闌。」
在中國古代,從夏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君主的存在,只不過那時的君主與秦始皇統一之後的皇帝有所不同,那就是他們的地位其實存在著一定差距。在秦始皇稱皇帝之後,皇帝作為國家的領導人擁有了絕對的地位,萬民都需要臣服於皇帝。至於皇帝的一切吃穿用度,向來都是挑最好的。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隋煬帝野心勃勃,開通大運河,至於其他的珍貴物件,更是第一時間被運往皇宮。
一. 古人智慧的偉大
對於皇帝,古人向來認為這是天的指令,認為皇帝是天子,而皇帝也同樣承載著天的責任,萬民臣服於皇帝是必須的。不過,對於暴虐無道的皇帝,古人也向來會拿起手中的武器去推翻統治,因此,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人的力量才是最偉大的,而人的智慧也往往能夠改變許多事情。古人智慧的最好體現,大概就是在那些巧奪天工的文物建造上了,從冶金冶鐵技術的出現,到四大發明的誕生;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創造,到萬裡長城的一氣呵成,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古人做不到的。
不過,像兵馬俑或者萬裡長城這樣大的建造工程,都能夠一直留到現代,雖然兵馬俑也是後來才發現,在文物專家的仔細探查之下才成功問世,但也算是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不過,古人製造的那些精美而又小巧的物件,卻註定要洇滅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畢竟古代的戰爭實在太過頻繁,而戰亂年代人民流離失所都已經是常事,就更別提文物的保存了。我國有一件文物是農民8元賣掉的「水瓢」,因刻有22字銘文,成國家一級文物。這件事情也更好的給人們以警示,對待文物應該小心細緻,同時也應該增強人們保護文物的意識。
二. 農民為生活挖出文物
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國其實有許多的文物出現,這些文物一般都是被農民在地裡挖出來的,當然,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是文物,就算是文物,他們也不見得會好好的保護。這還是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雖然新中國已經成立,但人民的生活還是非常貧困,在生活拮据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他們只能通過去地裡挖東西,試圖找到一些對於自己日常生活有幫助的物品。有不少的文物就是這樣出現在世人眼前,雖然這些文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都是農民家中的生活用品。
我國的一級文物就是這麼來的,在上個世紀的河北,有一位農民從地裡挖出一個形似水瓢的物品。挖出來這個東西之後,農民也不捨得丟掉,就將它當成水瓢放在家中自用。後來,隨著河北當地出土的文物越來越多,文物專家們也知曉了這個消息,為了能夠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文物專家們開始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的尋找調查,後來就找到了這個農民所在的村莊。剛開始看到這個水瓢時,文物專家也不確定這是否是真的文物,但為了以防萬一,專家還是選擇用8元錢將其買下,準備帶回去好好研究。
三. 漢武帝時期的文物
在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文物專家果然發現了不尋常之處,原來在這個水瓢上還刻有22個字的銘文。只不過因為歷經時間太長,這個銘文已經不甚清晰,文物專家花了很長時間才將這些銘文解讀出來,最後得知這個水瓢其實是漢武帝時期從地方上貢給中央的。漢武帝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這個水瓢也歷經了千年的光陰,最後在文物專家的研究下重新現世。
至於這22個字的銘文,專家解讀出來之後,發現上面標了漢武帝時期的年號,以及這個水瓢的創作者,並且還包括了水瓢的容量。也正是通過這些銘文,才讓我們知道了這個水瓢的身世,也不枉費文物專家一個個村莊的尋找,最後還真的就找到了文物。現在這個水瓢早已經被文物專家上交給了博物館,並且成為了國家的一級文物,雖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容器,但畢竟從這個容器當中,專家能夠得出不少的歷史信息,更何況歷史如此悠久。
現在,人們已經有了保護文物的意識,不會再出現上個世紀那樣的情況,而保護文物的想法也應該讓更多的人謹記於心。
參考資料:《江神子·癸亥陳和叔會於賞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