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8元賣掉的「水瓢」,因刻有22字銘文,成國家一級文物

2021-01-19 風蕭品史

張舜民《江神子·癸亥陳和叔會於賞心亭》:「七朝文物舊江山。水如天。莫憑欄。千古斜陽,無處問長安。更隔秦淮聞舊曲,秋已半,夜將闌。」

在中國古代,從夏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君主的存在,只不過那時的君主與秦始皇統一之後的皇帝有所不同,那就是他們的地位其實存在著一定差距。在秦始皇稱皇帝之後,皇帝作為國家的領導人擁有了絕對的地位,萬民都需要臣服於皇帝。至於皇帝的一切吃穿用度,向來都是挑最好的。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隋煬帝野心勃勃,開通大運河,至於其他的珍貴物件,更是第一時間被運往皇宮。

一. 古人智慧的偉大

對於皇帝,古人向來認為這是天的指令,認為皇帝是天子,而皇帝也同樣承載著天的責任,萬民臣服於皇帝是必須的。不過,對於暴虐無道的皇帝,古人也向來會拿起手中的武器去推翻統治,因此,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人的力量才是最偉大的,而人的智慧也往往能夠改變許多事情。古人智慧的最好體現,大概就是在那些巧奪天工的文物建造上了,從冶金冶鐵技術的出現,到四大發明的誕生;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創造,到萬裡長城的一氣呵成,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古人做不到的。

不過,像兵馬俑或者萬裡長城這樣大的建造工程,都能夠一直留到現代,雖然兵馬俑也是後來才發現,在文物專家的仔細探查之下才成功問世,但也算是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不過,古人製造的那些精美而又小巧的物件,卻註定要洇滅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畢竟古代的戰爭實在太過頻繁,而戰亂年代人民流離失所都已經是常事,就更別提文物的保存了。我國有一件文物是農民8元賣掉的「水瓢」,因刻有22字銘文,成國家一級文物。這件事情也更好的給人們以警示,對待文物應該小心細緻,同時也應該增強人們保護文物的意識。

二. 農民為生活挖出文物

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國其實有許多的文物出現,這些文物一般都是被農民在地裡挖出來的,當然,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是文物,就算是文物,他們也不見得會好好的保護。這還是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雖然新中國已經成立,但人民的生活還是非常貧困,在生活拮据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他們只能通過去地裡挖東西,試圖找到一些對於自己日常生活有幫助的物品。有不少的文物就是這樣出現在世人眼前,雖然這些文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都是農民家中的生活用品。

我國的一級文物就是這麼來的,在上個世紀的河北,有一位農民從地裡挖出一個形似水瓢的物品。挖出來這個東西之後,農民也不捨得丟掉,就將它當成水瓢放在家中自用。後來,隨著河北當地出土的文物越來越多,文物專家們也知曉了這個消息,為了能夠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文物專家們開始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的尋找調查,後來就找到了這個農民所在的村莊。剛開始看到這個水瓢時,文物專家也不確定這是否是真的文物,但為了以防萬一,專家還是選擇用8元錢將其買下,準備帶回去好好研究。

三. 漢武帝時期的文物

在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文物專家果然發現了不尋常之處,原來在這個水瓢上還刻有22個字的銘文。只不過因為歷經時間太長,這個銘文已經不甚清晰,文物專家花了很長時間才將這些銘文解讀出來,最後得知這個水瓢其實是漢武帝時期從地方上貢給中央的。漢武帝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這個水瓢也歷經了千年的光陰,最後在文物專家的研究下重新現世。

至於這22個字的銘文,專家解讀出來之後,發現上面標了漢武帝時期的年號,以及這個水瓢的創作者,並且還包括了水瓢的容量。也正是通過這些銘文,才讓我們知道了這個水瓢的身世,也不枉費文物專家一個個村莊的尋找,最後還真的就找到了文物。現在這個水瓢早已經被文物專家上交給了博物館,並且成為了國家的一級文物,雖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容器,但畢竟從這個容器當中,專家能夠得出不少的歷史信息,更何況歷史如此悠久。

現在,人們已經有了保護文物的意識,不會再出現上個世紀那樣的情況,而保護文物的想法也應該讓更多的人謹記於心。

參考資料:《江神子·癸亥陳和叔會於賞心亭》

相關焦點

  • 農民挖出「中國第一盤」,屬國家一級文物,獲「護寶英雄」稱號
    常說農民是土的孩子,身上始終帶著土的含蘊與忠厚,陝西一位名為王拉乾的農民在與四名同伴取土時發現了重要文物,沒有猶豫,第一時間上報相關部門。他所發現上報的古墓內共有二十七件重要文物,其上均有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和夏商周斷代史的重要文物,這一發現對考古界具有重大意義。
  •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為研究老司城遺址及土司文化提供直接證物  華聲在線5月3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王洪)記者今天從湘西永順老司城博物館獲悉,經過我省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定級,該館明嘉靖十年鐵鐘、「皇明誥封昭毅將軍升授雲南右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銘」石碑
  • 農民挑糞時意外撿到漢代文物,毅然上交博物館,獲得數百元獎勵
    1982年,重慶江北區觀音橋的一位普通農民劉定權,在自家菜地挑糞的時候,突然看到看到自家地裡某處有一個奇怪的物品,黑色中透露出一點金黃色,看上去是他以前從沒有見過的東西。他覺得很奇怪,便撿起來在嘉陵江邊進行了清洗。
  •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圖|青銅器「何尊」,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02這件青銅器除了有精美的造型1975年,北京舉辦貴重文物展覽,這件被保存了10年之久的青銅器也在展覽之列。當時的負責人馬承源在對這件青銅器進行除鏽處理的時候,在青銅器的腹底上,發現了一篇12行共計122字的銘文。大家都知道,越是往前的時代,能夠獲得實物記載材料就越少。而如今在這件青銅器上發現的銘文,顯然就成了一份珍貴的研究西周歷史的第一手材料。
  • 陝西農民30元賣廢銅,博物館收來「湊數」,10年後才發現竟是國寶
    由於罐子上有很多銅鏽,廢品站要鏟掉繡再稱重,這讓陳湖很不滿意,最後在群眾路的收購站,勉強說服了工作人員,連繡帶罐子一起賣廢銅,足足到手了30元 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因為當時環境關係,工作受到很多不便,但是他也很喜歡文物工作。為了保護文物,他平時就愛在廢品站溜達。在當時,確實可以從廢品站找到一些文物。
  •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為研究遺址提供直接證物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為研究老司城遺址及土司文化提供直接證物華聲在線5月2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王洪)記者今天從湘西永順老司城博物館獲悉,經過我省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定級,該館明嘉靖十年鐵鐘、「皇明誥封昭毅將軍升授雲南右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銘」石碑、「明故龍虎將軍上護軍彭公諱世麒字天祥之志」石碑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中國國家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簋為盛放黍稻之用,常與鼎組合使用,是重要禮器,天子可以用八簋。此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記載武王徵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取得了政權,是唯一跟武王伐紂直接相關的歷史實物,價值無可估量。  ⑥大盂鼎
  • 我國國寶的坎坷命運:古代熨鬥被當成「水瓢」、雲板被當成鈴鐺
    但是這些讓人們能夠穿越時空的武器,對於現代的人來說,也像是從過去穿越而來的,因此,有太多珍貴的文物放到今天未被人們識別出來,便被當成日常工具使用了。曾經就有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 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發現罕見地宮 磚上刻有銘文
    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發現罕見地宮 磚上刻有銘文時間:2020-12-13 20:3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發現罕見地宮 磚上刻有銘文 新華社太原12月13日電(記者王學濤)記者獲悉,持續約兩年的上黨長春玉皇廟修繕工程近日順利竣工,維修人員在其殿內意外發現地宮
  • 陝西寶雞出土罕見青銅器,內部刻「中國」二字,如今成為鎮國之寶
    眾所周知,陝西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先後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因此陝西地下埋藏的大墓不計其數,所以陝西省也是一個文物大省。事情回到1963年6月,陝西寶雞賈村鎮村民陳堆因老屋住不下,於是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而院子的後面就是土崖。8月份的午後的一場大雨,陳堆來到後院發現土崖坍塌地方有亮光刺眼,於是拿來鐵鏟刨土,結果刨出了一件青銅器。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老家,臨走時將挖出的青銅器交給親戚保管,但是這件青銅器最後被親戚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 揭秘 "國家公祭鼎"銘文:一百六十字"銘記"歷史
    「公祭鼎」以「楚大鼎」為原型  遠在4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就有夏禹鑄九鼎以象徵九州的傳說,此後青銅鼎成為國之重器,鼎上的銘文記載了各個時代的冊封、祭祀、徵伐、典章制度等重要史實,歷經數千年風雨,鑄鼎記事一直是華夏的傳統。  「國家公祭鼎」由南京藝術學院全面負責設計,是十幾位設計人員兩個月來艱苦工作的成果。
  • 「八部大王」銘文石碑
    明土家族八部大王廟門楣"八部大王"銘文石碑 製造年代:明  代藏品部類:文物藏品功能類型:社交宗教禮儀用器文物材質:棉麻纖維裝飾圖案:植物,自然成型工藝:雕刻藏品銘文:八部大王文字類型:書寫體、中文、楷書藏品製造:保靖縣拔茅鄉藏品人文:土家族入館時間:1979年來源單位:湖南保靖縣拔茅鄉館藏地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民俗展廳明代,高1.51米,寬0.81米,正中陰刻楷書「八部大王」四字,上部正中浮雕圖案為一龍
  • 農民發現「中國最早虎符」,可調動50人以上兵士,上交後獎勵7元
    1973年,西安南郊一位叫楊東峰的農民,在犁地時意外發現一塊虎形銅器。楊東峰本想拿去賣廢銅,但因太輕賣不了幾個錢,只能拿回家給孩子玩。圖:示意圖小孩子玩得久了,竟發現「老虎」身上有黃色文字。楊東峰覺得這是從地裡刨出來的,說不定是個老物件,於是他便將其它送到博物館,想請專家給看看。
  • 國家博物館有哪些必看文物?除了教科書上那些,你還應該知道它們
    文 | 雪憶柔位於首都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精品文物共140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近6000件。無論是在歷史書還是在《國家寶藏》等綜藝節目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為人熟知的文物蹤影。其實,所謂「鎮館之寶」一說其實並不存在,畢竟每件文物的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橫向更是沒有可比性,因為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民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已經挖掘出了很多,放置於國家的博物館,供人們觀賞,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文物,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時間的推移,被深埋於地下,還未被人找到。更有甚者,很多的稀世珍寶,被一些偏遠農村的老人們,當做餵豬的大碗,當做醃鹹菜的大缸,放在院子裡,風吹日曬。
  • 農民家豬圈找到了國家一級甲等文物
    文:讀閱評說1972年,安徽一個農民在翻蓋自家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碗。這位農民將碗上沾著的泥土拂去之後,意識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小碗,於是,趕忙聯繫了相關部門,交由專家鑑定。專家看到這隻小碗之後,來不及作其他安排,就跟著農民來到了農民家的豬圈。緊接著,農民家的豬圈被封鎖、清理。經過勘查,專家確認農民家的豬圈位置是一座古墓。古墓內陳設非常簡單,有一口楠木棺材。不過,這座古墓內部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明顯曾經被盜過。專家們經過仔細查找之後,又發現了一件製作精巧的金釵。
  • 國博青銅器——頌壺及銘文
    【國家博物館藏,頌壺】頌壺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傳世有兩件,規格、形制、紋飾、銘文基本相同,其中器、蓋完整的一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件僅有器身(無蓋),原藏趙之琛、錢水西、莫遠湖,後歸山東省博物館,1959年由山東省博物館調入現今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 — 中國歷史博物館。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雲雷紋銅盤」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雲雷紋銅盤」 2020-07-14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無錫一輛急救車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最近,無錫市急救中心收到「5 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傳來的一份文件,該中心捐贈的一輛「無錫急救」抗災救護車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時間回到12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當天北京時間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8.0級強烈地震。
  • 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寶文物134件,5A景點,這3件文物禁止出國展覽
    西安的景點大多數都去過,這次免費開放的話,我最想去看的還是文昌門裡面的碑林博物館,它和西安城牆一起,是國家5A景區。雖然碑林博物館以前去過,但是借著免費開放的機會,我還想再去看幾次。看看裡面的景雲銅鐘,大夏石馬,還有開成石經,石臺孝經,還有昭陵六駿,以及多寶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