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時發現罕見地宮
新華社太原12月13日電(記者王學濤)記者獲悉,持續約兩年的「上黨長春玉皇廟」修繕工程近日順利竣工,維修人員在其殿內意外發現地宮。 「上黨長春玉皇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長春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前殿為北宋建築。 由於年久失修,玉皇廟內的古建築存在漏雨、柱子傾斜、梁架歪閃等問題。
-
開封現存最古老建築:有6923塊佛像,奇特塔型全國罕見
上述為文獻記載,不過一些建築師實地勘察後,卻有不同看法。 他們發現,根據繁塔實際的平面圖、刨面圖,怎麼也還原不了所謂的"九層"塔身。經文物檢測,小塔上的所有佛磚都是宋代的,其它建材也是宋代的,至於說法是用明朝拆的塔磚補建,可信度及可行度都較低。
-
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7月16日,記者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不久前,該院考古人員在巫山發現了戰國晚期至六朝時期的墓葬34座,其中,一座刀把形的磚室墓內的壁磚上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明確紀年,十分罕見。專家稱,其發現對於三峽地區墓葬分期、東晉時期的墓葬習俗及社會文化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最新發現】荊州古城牆腳下發現五代和宋代城牆
9月5日,荊州城牆11號馬面修繕現場貼出告示,表明現有明代城牆下方,還迭壓著五代磚築城牆和宋代黏土夯築城垣。
-
法門寺地宮出土珍寶
博物館佔地33966平方米,建築面積3591平方米,為仿唐建築。館內主體建築--珍寶閣,是仿照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銅浮屠的式樣建造,高大宏偉,別具一格,與寺院真身寶塔相輝映。地宮前室建漢白玉阿育王塔,藏鎏金銅浮屠、鎏金銀棺以安奉佛指舍利。 漢白玉阿育王塔塔高78釐米,從上到下精雕細刻,由塔剎、塔蓋、塔身和塔座4部分組成。銅鑄塔剎,葫蘆狀,安置於蓋心。塔蓋為九層稜台,由上而下逐漸變大,每邊刻一圈如意雲頭二方連續圖案。塔身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設門,門上有四排乳釘,各24枚,門設司前,有鎖。
-
山西龍泉寺地宮出土五重棺-資料照片
宮門總高49釐米,寬42釐米,包括門檻、門扇、門框和門額,均由條石搭砌而成,兩邊門框外側各塑有力士像1尊。宮室平面呈六邊形,由條石砌築而成,長97釐米,寬88釐米。宮室底部用沙石鋪成,北半部砌有供臺,高10釐米。唐代武周時期塔基及地宮考古發掘現場 塔基及周邊地層出土大量建築構件,有繩紋磚、板瓦、筒瓦、瓦當等殘件。
-
突尼西亞發現1800年前刻有拉丁銘文的巨型石碑
突尼西亞媒體16日報導,突尼西亞文化部15日發表聲明宣布,在莫納斯提爾省巴南地區發現了一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50年—250年的帶有拉丁文銘文的巨型石碑。
-
從《中國磚銘文字徵》中看殷蓀
自漢朝以來,研究中國傳統金石學的學者陸陸續續並不少見,但始終未有集大成者將幾千年來的磚銘文化收錄,將其形成一套完整體系。正是因為缺憾於這一深厚的歷史文化空缺,深研書法與金石學的殷蓀意識到,對文字藝術的追求是無止盡的,吸引更多人願意傳播與傳承中國漢字的責任感烙印在殷蓀的心裡。
-
埋在地宮近880年的蘇軾小楷原刻
青石質,刻成後置於本院舍利塔地宮內舍利石函上面,1965年出土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真相院遺址,今藏長清區博物館。保存完好如初。《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書刻精湛,用筆豐腴跌宕,結體天真爛漫,字字神完氣足,如珠似璣,堪為蘇書中逸品。其銘文見於《蘇東坡全集》,個別字略有改動。《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曾於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復刻,復刻品砌於塔身底層。
-
不為人知的高迪建築,奎爾地宮,美景屋 一日遊 68歐元/人
你一定聽過說享譽世界的西班牙國寶級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高迪的名字,這位出生在19世紀中期的偉大建築師以它非同凡響的風格,超越常人的構思視角,賦予了巴塞隆納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的魅力和非凡的靈魂,他一生的作品當中有17處被列為國家級文物,7座被聯合國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臨清舍利塔地宮之謎
舍利寶塔為磚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高61米,9級8面。塔座為條石砌基,底層設門向南,門楣石額刻有「舍利寶塔」四字,為明萬曆進士王成德所題。舍利寶塔的倡修人柳佐,明萬曆進士。既然叫舍利寶塔,塔裡面就應供奉舍利,但舍利在哪裡,地宮裡到底有什麼?1992年,舍利寶塔地宮終於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1992年8月,舍利塔維修工作正在進行前期測繪,由國家文物局古建築研究所委託天津大學實施。一天,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和臨清文史專家馬魯奎陪同張之平總工程師攀上盔頂,對塔體各部位進行仔細複測,下到地面天色已黑。
-
新河浦文物歷史建築屢遭「破壞性修繕」
在水刷石立面噴仿石漆,在紅磚牆上貼紅磚片……新河浦「破壞性修繕」 (上)在水刷石立面上噴仿石漆、在紅磚牆上油紅漆、貼紅磚片,以民國小洋樓著稱的網紅打卡點——廣州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下稱新河浦)接二連三發生受保護建築外立面在修繕時被破壞的事件,從不可移動文物到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線索的「破壞性修繕」,大部分是由文保志願者發現,負責巡查保護的街道及城管人員並不知情
-
「大順」銘文磚 南明抗清地的見證
從紀年磚的採集,到成為涼山州博物館的重要文物,古樸、渾厚的銘文磚穿越悠悠歷史,從前世走向今生。壹「撫南將軍」劉文秀在西昌留下的遺物1986年5月11日,涼山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劉世旭接到一個緊急的電話,涼山軍分區的工作人員說發現了一匹磚,這個磚與平時他們看見的磚不同,上面還寫有字。
-
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 明城磚助力南京構築文化新空間
這座氣勢恢宏的高大城牆,是由一塊塊小小的城磚壘砌而成的,建造耗費城磚上億塊。南京明城牆修建一共動用了全國5個省152個州縣共28萬民工,建成長度為35.267公裡。至今,保留下來的城牆長達25.1公裡。 一塊塊刻有銘文的城磚,是無數人辛勤勞動的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大量城磚流失在外。如何更好地保護和修繕城牆,延續歷史文脈,牽動著每一個南京人的心緒。
-
荊州古城牆有重要發現!
微信商務合作:13085117579、159279222789月5日,荊州城牆11號馬面修繕現場貼出告示,表明現有明代城牆下方,還迭壓著五代磚築城牆和宋代黏土夯築城垣。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起開始對城牆進行修繕。2019年3月,在修繕過程中施工工人發現現有明代城牆腳下還有一段薄磚壘砌的牆體,及時上報,停止修繕。
-
傳說鎮壓白娘子的雷峰塔,現實中真的有地宮,還發掘出了稀世珍寶
此塔位於西湖邊夕照山的雷峰上,故民間稱之為雷峰塔。「雷峰夕照」也成為了西湖經典十景之一。雷峰塔就是座充滿傳奇故事,又不高高在上的歷史建築。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遊客入內參觀,近距離欣賞它的一磚一瓦。欣賞的同時,也帶著些獵奇心理,總得發現些和白蛇傳有關的東西才不虛此行吧。
-
【開化寺】這兩天,中國宋代建築讓歐洲人震撼了一把
▲山西高平開化寺(侯楠山攝影)高平開化寺位於山西省高平市東北17公裡處陳區鎮王村的舍利山南麓,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現存有觀音閣、大雄寶殿等建築。而大雄寶殿內的我國現存唯一的北宋大型寺觀壁畫,藝術價值極高,更是被譽為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
山西3A景區埋葬一位家喻戶曉的千古名人,其墓旁保留宋代木構建築
山西省的文物資源,尤其是地上建築文物保存極為完好,素有地上三千年看山西的美譽,其實不管如此,從山西大地走出來的名人也是不計其數,給中國歷史增添了許多絢爛的色彩。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名人,不僅品德高尚,其人物故事家喻戶曉,其著作在中國影響巨大,而且其還位列宰相,受到無數讀書人敬仰,堪稱千古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