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對中朝軍隊的防線發動了強大的攻勢。按照彭德懷"西頂東放"的戰略部署,50軍和38軍必須在漢江兩岸以弱勢兵力和裝備拖住敵人猛烈的攻勢。
中朝軍隊並肩作戰
50軍本身是起義的國民黨六十軍,起義後解放軍為其補充了一些政治工作人員,大大提高了該軍的戰鬥力。50軍作為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參加了前三次戰役,並且是第一支打進漢城的志願軍部隊。本次行動中,50軍將在漢城以南的帽落山、修理山和白雲山長達38公裡的正面面對美軍兩個師的進攻。
1月27日,美軍出動2000人在四十輛坦克的掩護下對我443團保衛的帽落山陣地發動攻擊。443團戰士巧妙地隱蔽在地下工事中,待敵人靠近陣地五十米左右再開火,美軍火炮和飛機因此無法發揮作用,憑藉著巧妙地戰術,443團一天內擊退了美軍三次攻擊,擊斃敵人兩百多人多人。第二天,美空軍向443團陣地投擲凝固汽油彈,一時之間我軍陣地成為一片火海。
威力巨大的凝固汽油彈
然而443團團長朱光然早就摸透了美軍衝鋒前必進行大規模火力準備的習慣,因此在破曉前就命令志願軍撤離了一線陣地,待美軍轟炸過後和其步兵衝鋒的空隙再迅速回到陣地。因此,美軍飛機的轟炸收效甚微。
而我軍早在美軍攻擊之前就在陣地上標註了炮擊諸元,我60迫擊炮集中火力打擊敵人坦克,數次擊退了美軍的攻擊。
7連機槍手田文富機智的將大衣和軍帽放在顯眼位置,而自己潛伏在灌木叢中,以此矇騙敵人,一人打退了敵人七次進攻,殲敵五十多人,戰役結束後被授予一等功,而他的大衣上居然有兩百多發彈孔。
正當帽落山的志願軍在與美軍血戰時,447團在白雲山也在誓死保衛陣地。447團3營營長戴汝吉在美軍的攻擊展開前就敏銳地察覺到美軍要搞大動作,於1月25日夜親率突擊隊夜襲水原城,打進了美25軍的師部,擊斃敵人六十多名,延誤了敵人的進攻。
447團被授予白雲山團榮譽稱號
26日,美軍全力攻打白雲山陣地,數百門火炮終夜轟炸,天剛亮,美軍就在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發動衝鋒。在這種不利條件下,志願軍卻憑藉堅定的意志和聰明的頭腦頑強地抗擊美軍。1營6連巧妙地埋伏在白雲山下的灌木叢中,美軍趁美軍攻擊1營陣地時突然對敵人側後方進攻,以一人負傷的代價擊斃敵二十多人。美軍惱羞成怒,集結了坦克試圖強攻白雲山,但是白雲山地勢險峻,坦克突擊收效甚微。
27日夜,447團2營主動組織突擊隊,趁夜襲擊美軍團部,擊斃敵人數名校級軍官。以至於美軍在28日只能終日組織炮兵和飛機轟炸,而不敢派步兵前進一步。
由於漢江部分地區解凍,再固守漢江南岸將使得軍隊處於背水一戰的不利局面,因此,2月5日晚,志願軍司令部下令50軍撤至漢江北岸。
50軍一走,38軍便成為了漢江南岸的孤軍,被敵人重點圍攻。然而38軍不愧為我軍王牌,面對數量五倍於己的敵人,仍然堅持與陣地共存亡。337團雖然學習了443團的經驗,但是美軍卻使用高爆炸彈而非凝固汽油彈轟炸337團陣地,雖然將士損傷不大,但是所有的工事全部被摧毀,337團的戰士沒有工事,只能利用樹木、石頭為掩體,阻擊美軍。8連一度只剩下兩個人,但這兩位戰士互相配合,打退了敵人6次進攻,仍然牢牢掌握著陣地。
堅守陣地的志願軍將士
2月16日,在漢江南岸拼死阻擊美軍的38軍奉命撤往漢江北岸繼續防守。
38、50兩個軍,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卻讓敵人在長達22天的時間裡前進了不到三十公裡,為東線志願軍的反擊創造了寶貴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