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看身處荒誕世界之中的荒誕之人

2021-01-19 王小小宛

阿爾貝·加繆是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於195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該部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言談舉止都與眾不同的人,他有意無意地跳出這個社會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眾生的距離,他一直遵照自己的本心,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作者加繆通過塑造默爾索這樣一個局外人的形象,揭示了我們所有人及這個社會的荒誕:法庭控告罪犯的證據是一些無辜的緣由而不是真正的罪行;人們一心追求虛無的上帝卻棄之真實的存在於不管不顧;身處荒誕世界的眾人卻茫然不知反而取笑他人的荒誕。

罪與無辜

小說以默爾索母親的葬禮開始,在我們的常理和印象中,母親去世時,自己一定是那個哭的呼天搶地的人,一方面當然是因為真的傷心,另一方面則是做戲來向旁人證明自己的思母和哀傷之情。

當然默爾索也很愛自己的媽媽,只不過在他看來,死對人類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這種事早晚有一天要發生」。所以在母親的葬禮上,默爾索的哀傷之情並未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來 ,他還是和平常一樣和門房隨意的聊天、抽菸、喝咖啡,甚至那些和母親毫無關係的旁人無休無止的哭泣時,默爾索也未曾流過一滴淚。葬禮結束的第二天,默爾索就一身輕鬆的去遊泳、約會、看滑稽可笑的電影了。

無論是母親的葬禮上的行為還是悲痛與否本是默爾索的私事,是一件正常、自然的事情。但是這些卻成為了法庭上所有人員指控默爾索殺人事件的最有力的證據。如他所說:「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預審法官指控的罪名:默爾索不信仰上帝,靈魂冥頑不化毫無悔過之心。檢察官指控的罪名:默爾索是個毫無人性,靈魂墮落罪惡之人,他在精神上殺害了母親,懷著一顆犯罪的心埋葬了母親。庭長指控的罪名:默爾索對母親薄弱的情感以及在母親葬禮上的無動於衷。

縱觀整部小說,我們得知默爾索真正的罪名是持槍殺人,無論是法庭上的辯護還是判刑,理應圍繞殺人這件罪行來展開。但是在這個荒誕不經的社會,默爾索被處以死刑的真正罪名卻是他所有的無辜行為:只因經濟條件的有限把母親送養老院的行為就被法庭指控為沒有人性,對母親施以精神折磨;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就被指控為靈魂罪惡至極,違背了良心道德;甚至默爾索為自己的辯解都成為了此次審判的一則重大罪狀。

不難看出,審判默爾索的一條條罪狀已經完全撇開了他真正的罪行,所以法庭真正追究的並不是默爾索的殺人罪,而是他無辜的私生活模式,他的生活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對這個社會既定準則的挑釁和對社會現存秩序的威脅。

作者加繆通過一樁審訊案揭露了人類和整個社會的荒謬:看似威嚴的司法,卻不按常理審訊殺人案本身,而是想法設法扭曲和醜化罪犯的靈魂,牽強附會的把默爾索一切無辜的行為都牽涉到案情中,在他們眼中,默爾索真正的罪過就是不肯皈依上帝,就是跟社會較真,不配合作假反而較勁。此外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階層乃至社會的不可理喻,在這個荒誕的社會中,人沒有發言的自由,也不受尊重和重視。

虛無與存在

《局外人》成書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段時期,整個國家和社會對戰爭充滿恐慌,人們迷惘無助,精神找不到寄託,在走投無路之下他們便寄希望於上帝,渴望「萬能」的上帝能夠拯救人類,指引道路,並祈求肉體毀滅後靈魂升天,永享安樂。

小說中的後半部分提到,默爾索關進監獄後,首先是預審法官在他面前提到上帝,他拿著一支銀質耶穌受難十字架,他要求默爾索相信上帝,在他看來,因為默爾索的罪過而牽連到基督也遭受苦難,但是上帝寬容大度,他會寬容人類的過錯,而對上帝堅定不移的信仰不但可以減輕自己的罪孽還能淨化心靈。

小說的最後,當默爾索被判死刑後,神父再而三的探視為他做臨終的懺悔儀式,並堅持認為幫助罪犯皈依上帝是他們神聖的職責,也就意味著他們是靈魂的擺渡人,能夠幫助人類找回迷失的靈魂。

但是對默爾索來說,上帝是生命中最虛無的東西,他不信上帝的存在,更不相信上帝能把握人類的命運和生死。而從整部小說中,我們也得知默爾索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一切都毫無意義」。的確,默爾索對於生活中的一切虛無的東西都不在乎:他不在乎母親的葬禮上的無動於衷是否會引起他人的猜疑和憎惡;他不在乎仕途上升官發財,錦繡前程。他也不在乎死亡何時到來。

不過,默爾索並不是一個麻木不仁、冷血無情之人。他會安慰因狗走失而慌亂無助的鄰居薩拉馬諾老頭並耐心的為他想辦法,聽他無聊的絮絮叨叨; 他會毫不猶豫地幫雷蒙寫信,與威脅雷蒙的對頭毆鬥。

在默爾索心中,最重要的是人情,太陽、大海等大自然真實存在的東西,他也更願意關注生理上的欲望和把握當下的生活以及死亡,而不是那些虛無的抽象概念和不倫不類的所謂的社會偽道德。

薩特曾說過:「存在主義即人道主義」。作者加繆通過默爾索對待虛無和存在的態度,表明了一個人面對虛無的人生時,要以愛心、友情和最暖心的同情心來充實內心世界。加繆還揭示了一種比傳統的人道主義者更深沉的人道主義關懷,他提倡人權,否定神權,要求尊重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堅持人類要把握自己的命運,不必尋求超自然的救世主。此外,也體現了作者加繆對給人帶來溫暖的真實、美好、自然的「陽光」的熱愛。

荒誕與反荒誕

眾人一致認為默爾索是一個格格不入的怪人,他的種種行為都是荒誕,難以理解的。甚至這樣的荒誕成為了法庭指控他殺人的重要證據。

但是縱觀整部小說中,荒誕之人,荒誕之事並非只有默爾索一人。甚至可以說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是荒誕的。

荒誕之一:默爾索不知道母親死亡的具體日期,不知道母親的年齡,對於母親的死亡表現的異常平靜也未曾掉一滴眼淚。甚至在葬禮結束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去約會,看滑稽搞笑的電影了。荒誕之二:默爾索被囚車押送到法院後,沒有表現出害怕,反而是表現出對審案場面極大的興趣,並生出一輩子都沒有這種觀賞機會的想法。荒誕之三:神聖權威的法庭卻像個俱樂部:大家都在相互見面,彼此打招呼,交談起來仿佛到了一家俱樂部,同一個圈子裡的人又相聚,都非常興奮。律師同記者一一握手,一起打趣,說說笑笑。而做為殺人犯的默爾索在這裡卻是個多餘的人,是個不速之客。荒誕之四:審判的不是罪犯的罪行,而是個人的私生活:檢察官一而再的控訴默爾索對媽媽的態度和女友瑪麗的私事,再三的談論這個話題,比談論他的罪行要冗長得多。荒誕之五:犯有殺人罪的默爾索被判處死刑並不是因為殺人而是一些牽強附會的理由(善於辯解和未在母親葬禮上哭泣)和對宗教的不妥協。

默爾索在眾人眼中是荒誕的,眾人在默爾索的眼中也是荒誕的,所有的人包括觀眾都是荒誕的。整部小說就如同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劇。

但是默爾索雖然是荒誕的,他已看破了世界的荒誕與虛假,他不相信上帝能給予人類幸福的生活,他也不相信永恆的生命,他認識到真實的存在只有在世的時間和當下以及當下的一系列瞬間。

默爾索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他傲視周圍的一切,在生命燃盡之前,他痛快淋漓地展現了反抗的自由。

此外,作者加繆真正的意圖是塑造默爾索這樣一個荒誕的人,用他自身的荒誕來積極反抗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荒誕,雖然他最終未能逃脫命運的慘敗,但至少他在精神上戰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他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世界的荒誕,也認識了自己的荒誕。

其實默爾索身上有著我們太多人的影子,我們或多或少都具有默爾索這樣的生活狀態,我們真實的意圖和現實狀況難以達到意想中的平衡。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和他人創建的荒誕世界中。但即使所有人和整個世界都是荒誕的,我們也不應該在荒誕中迷失自己,而要一直堅持自己的本心和本真的追求。

相關焦點

  • 《局外人》:在荒誕中看荒謬的人
    加繆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局外人》是加繆的一部著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講述了主人公Merr索是一個言行與眾不同的人,他有意無意地跳出這個社會的既定模式,與芸芸眾生保持距離,他一直遵循自己的初衷,是一個對我行我素漠不關心的局外人。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皎皎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 《局外人》:荒誕文學的背後,是現代人無法擺脫的荒誕感
    整部作品沒有激烈的衝突,更多的是個人真實的感受,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之間的荒誕。整部小說以默爾所的第一人稱展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向讀者介紹殺人案的來龍去脈,而第二部分是從默爾索入獄後,審判的過程和默爾索的內心獨白交替進行。
  • 荒誕文學巔峰之作《局外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作者的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並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直面慘澹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並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 荒誕文學的巔峰之作,滿是冷漠的《局外人》,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荒誕文學的巔峰之作,滿是冷漠的《局外人》,為什麼如此受歡迎?《局外人》作為加繆的代表作,被稱為二十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說之一。故事沒有跌宕的情節,也沒有激烈的衝突,有的只是一個人真實的感受和內心,和他同整個世界的無聲對抗。《局外人》是一本一本講述人與社會,人與現實之間關係的書。在這本書裡,主人公默爾索通過自己離經叛道的做法和思想為我們體現了荒誕這個詞的意義。
  • 荒誕人生與精神存在
    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篇幅不長,通讀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如果只為慕名而看,採取囫圇吞棗般的閱讀方式,將無助於領悟書中博大精深之處,這是我看過這本小說一段時間後才悟到的。 現在,我把思緒再次拉回到《局外人》裡,與熱心於它的讀者談談我的讀後感。
  • 《局外人》:存在主義、荒誕派文學的經典之作
    《局外人》:存在主義、荒誕派文學的經典之作 《局外人》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誕人形象,具有批判現實的意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豆瓣9.0《局外人》:即使生命的本質是荒誕,亦能從中體會到真實
    我想,享譽世界的經典書籍《局外人》應該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示。在《局外人》中,加繆採用先行到死的眼光來表達「生命中的荒誕感」,通過塑造默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展現了這個世界的荒謬,以及人在社會遊戲中,不可抵抗規則的悲劇。
  • 荒誕簡史
    儘管失去了對人、人性、人的意志自由和獨立人格力量的追求,基督教依然可以保護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因為上帝拯救人類,人的存在價值在神的庇護中得以確立。因此,荒誕無法在上帝的強烈光芒中現身。一言以蔽之,荒誕被遮蔽了。
  • 楊婷執導加繆作品《誤會》,演繹人與世界的荒誕
    這是楊婷導演繼《局外人》和《遇見加繆》之後,第三次將加繆的作品搬上戲劇舞臺,也是楊婷在擔任超劇場藝術總監後推出的首部新創戲劇作品。講述人與世界的荒誕關係提起楊婷,很多老戲迷都會立刻想到她曾在孟京輝話劇《戀愛的犀牛》中扮演的「一騷二媚三純潔」的「紅紅」等各種個性鮮明的角色。
  • 《鼠疫》中被封城的奧蘭,人類憑藉什麼戰勝絕望與荒誕?
    本文即以加繆長篇小說《鼠疫》為中心,將被封禁的奧蘭城及其中的居民與《局外人》等作品聯繫在一起,以觀加繆的荒誕哲學與反抗哲學。一、《鼠疫》中被封禁的奧蘭城與《局外人》中的世界許多論者在談到《鼠疫》之時,都會重點指出這部作品在意識形態方面對專制主義的揭露與控訴。
  • 阿爾貝·加繆——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
    無論在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他一生都在與荒誕作鬥爭。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文學和哲學著作對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派有很大影響。阿爾貝·加繆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 加繆的《局外人》所講的並不是犯罪與否,而是人生的荒誕與虛無
    「年輕」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個字眼,特別是在人生中所要攀登的高難領域裡,更是如此。加繆是法國作家、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他四十四歲。看似這不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止他一個。
  • 加繆《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態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態過生活
    默爾索作為「荒誕哲學」的經典代表人物不僅將身處異己社會的那種虛無、絕望的荒誕之感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且這一人物的悲劇性也將人類世俗和社會意識的荒誕揭露無遺。這兩點正是《局外人》出彩於同類文學作品的有力證明。
  • 當你覺得世界荒誕可笑,不妨看看這本書
    法庭上,他再一次成了局外人。沒有人在意按照法律他是否應判死刑,人們從道德上給他定了罪。人,一生都在局裡和局外徘徊。個人意願敵不過環境所迫。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不演不行。世界的荒誕,從未停止過。但因為一群局外人對他進行道德審判,影響了審判結果,影響了局中人的命運,他被送上了絞刑架。人們,是事件的局外人,卻終結了局內人的性命。加繆的文字,從始至終都是淡淡的、冷酷的,沒有絲毫溫度。母親的死亡,一句「死了」,就再也沒有波瀾;殺了人,對著屍體又開了4槍,也只覺得「是在我的苦難之門上扣了四下」;被判死刑,也不爭辯,甚至覺得「希望處決那天有很多人來觀看」。
  • 加繆的荒誕哲學戲劇,《誤會》《卡利古拉》《正義者》
    兩人的劇本也有著相似之處,都是擺脫了傳統的戲劇形式,並且藉助虛構驚人的故事情節來表達他們的存在主義或是荒誕的思想。這部加繆的戲劇選集(灕江出版社,1986)共收錄了三部,包括《誤會》、《卡利古拉》和《正義者》,雖然題材看上去差異較大,但都是加繆一以貫之(同時也在改進)的荒誕哲學的反映,前兩部接近於《局外人》,後一部則類似《鼠疫》。
  • 什麼是荒誕?現代人該如何對抗荒誕和虛無?
    他們是如何看待和定義荒誕的呢?我們是不是像他們所說的「現代人不得不活在荒誕之中這是我們的命運」那樣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進入——什麼是荒誕?現代人是否活在荒誕之中?什麼是荒誕?西方現代派文學可以稱為廣義的荒誕派文學,荒誕性在作品中往往具體化為生活意義的虛無、和諧關係的喪失、人的異化等等主題,從而使荒誕派文學中的審美意象具有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審美特質。
  • 加繆的思想軌跡:從「荒誕」到「反抗」
    僅看到西西弗神話的荒誕,不能理解《西西弗的神話》;僅看到《西西弗的神話》,也不能理解加繆。加繆的作品,從「荒誕三部曲」《局外人》、《卡利古拉》、《西西弗的神話》到「反抗系列」四部作品《鼠疫》、《戒嚴》、《正義者》、《反抗者》,包含著全部世界的意義,從人間的貧困與快樂、激情與冷漠,到自然的大地與海洋、陽光與芳香;從世界最初的早晨,到世界最後的黃昏,所有的時光與所有的地方。加繆是豐富而深刻的。
  • 以生命之名反抗荒誕——荒誕哲學方法論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羅曼·羅蘭荒誕是我們生而為人最深刻的詛咒。我們試圖將所有事物納入一個統一的秩序,但並沒有任何人或神曾經為我們確保一個有條不紊的世界。有朋友看了文章之後給我發信息,說這篇文章細思極恐:「既然你已經告訴了我生存的真相,那你就有責任繼續告訴我該怎樣面對這個真相。」她說的有道理,我必須這麼做。所以今天聊一聊:對於荒誕的人生,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一、將荒誕揪出來哲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學問?
  • 荒誕哲學的代表:阿爾貝·加繆
    那就是荒誕哲學的代表,阿爾貝·加繆。關於加繆,在上一期叔本華的文章裡提到過。今天我們來重點講解一下加繆,這位被無數年輕人視為精神導師的著名哲學家。老規矩,先介紹人物信息。阿爾貝·加繆,生於1913年,1960年因一場車禍去世。法國作家,曾是荒誕主義哲學,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西西弗神話》、《鼠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