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人生與精神存在

2021-01-08 騰訊網

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篇幅不長,通讀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如果只為慕名而看,採取囫圇吞棗般的閱讀方式,將無助於領悟書中博大精深之處,這是我看過這本小說一段時間後才悟到的。

現在,我把思緒再次拉回到《局外人》裡,與熱心於它的讀者談談我的讀後感。《局外人》是存在主義文學關於荒誕的代表作,梗概是:主人公默爾索的母親死了,但沒有讓他過度傷心,將母親埋葬後他便和女友瑪麗一起尋歡作樂,面對女友的求婚時,他的態度是滿不在乎,鄰居雷蒙請讓他幫助自己對付情人,他欣然答應,但在不自覺中捲入一場鬥毆,然後開槍打死了一個阿拉伯人。接著,他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並拒絕向神父做最後的懺悔。

加繆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個典型性的對一切社會規範都顯得無動於衷、置身事外,同時又以一種冷峻目光靜觀世人的沉浸於其生活當下性之中的現代人形象,以我的觀感,我認為「荒誕人生」和「精神存在」兩個方面是加繆寫作這本小說的主題思想。

加繆是存在主義大師,談《局外人》,就不得不先說說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和人的處境的荒誕性、自由選擇」等等。「世界是荒謬的」和「人生是荒誕的」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傳統小說故事結構都受到因果關係的支配,但存在主義小說卻強調偶然和荒誕是小說情節結構的基礎。在存在主義文學中,人物只是作家表達他們哲學概念的符號或工具,作家並不關心人物本身是否合情合理。

默爾索的種種行為被稱之為荒誕,那麼,什麼是荒誕呢?所謂荒誕,有不可名狀、不可理喻及難以用邏輯推理來說明等等含義。加繆認為,荒誕既取決於人,也取決於世界。加繆對荒誕的理解和認知是小說的創作之源。他意識到「荒誕人生」這一點,將默爾索的荒誕一生構思在小說中,即是創作的前提,也是加繆闡釋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深遠意義的表現,為尋求「精神存在」的主題思想打下伏筆。

默爾索常把「我怎麼都行」掛在嘴邊,他對一切都不在意的思想根源究竟是什麼?在此我又要簡單談一下另一位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思想學說。薩特思想學說一貫的核心是存在主義「人學」和由此產生的存在主義價值觀。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體系中,既無上帝的位置,也沒有人性論和其他各種形式的決定論的位置,簡而言之,人就是自由。

默爾索反對宿命,拒絕妥協與融入自然,主動脫離社會意義上的群體,在冷眼旁觀中全面解構了日常生活的慣性,反對強加於自己的荒誕,去抵達生活的本真,洋溢著對荒誕的蔑視、挑戰和反抗,體現出一種精神的存在,也即人的自由精神的存在。

《局外人》反映出的是默爾索個人的悲劇,也是世俗社會的悲劇,更重要的是人類自由精神缺失的悲劇。但是,透過悲劇性的一面,我們還應當看到它反世俗荒誕,尋求自由精神存在以及敦促人類積極向上進取的一面。

捧讀《局外人》這本充分體現出加繆深邃的目光與豐潤的筆力的經典文學作品,你會體悟到這不僅是一本文學作品,還是哲學、哲思之書,一本召喚之書,它昭示出人類「荒誕人生」的真相及追求「精神存在」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從而讓我們感受到它在向我們召喚反思世俗荒誕及追求自由精神存在的強大力量。

相關焦點

  • 犯罪大師荒誕的人生答案公布 犯罪大師荒誕的人生案件真相解析
    犯罪大師荒誕的人生答案是什麼?《荒誕的人生》案件答案已經公布,這起案件的真正兇手是飯店老闆何良,而非鄰居王龍。那麼,何良為什麼要殺害何建國呢?他的作案動機是什麼?又是如何實施犯罪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 薩特存在主義哲學: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無意義的
    這不僅說他是自己認為的那樣,而且也是他願意成為的那樣,是他從無到有從不存在到存在之後願意成為的那樣。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麼都不是。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人是註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為他並沒有創造自己,但卻是自由的。因為一旦被扔進這個世界裡來,他就必須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負責。
  • 展訊丨 「荒誕的存在」——劉鋒藝術作品個展
    《春》——【藝術者】李俊「荒誕的存在」 策展人|陳向兵策展助理|邢雲舒展覽地點|深圳大學美術館1、2、3號展廳展覽時間|2019/4/13—2019/4/21開幕時間|2019年4月13日下午三點主辦|深圳大學美術館協辦|虎嚇藝術顧問機構 HUXIA PROJECTS深圳國際藝術博覽會島聚(香港)荒誕的存在——劉鋒的藝術作品在我看來,藝術家劉鋒的作品從骨子裡顯露出一種率真的氣質。
  • 荒誕簡史
    因此, absurd 就是完全耳聾,一點也聽不見,感覺麻木,乏味單調,令人厭煩苦惱,提不起精神。這個原意為「樂曲不和諧、不協調」的音樂術語,在後來的歷史中慢慢引申為不真實、不合理、不合邏輯、不可理喻,並逐漸從歷史的陰暗一角走向世界和人生舞臺的中央。
  • 加繆《鼠疫》存在主義哲學質問荒誕現實:面對荒謬,人該如何抉擇
    荒誕則是存在主義的重大主題,被認為是人與世界之間關係的紐帶「上帝」的消失,使人的精神支柱喪失了,少了宗教信仰,面對生活的本來面目,人就產生了荒謬感。甚至有人認為,存在主義萌芽出現在科學開始取代信仰,用馬克斯韋伯(1864—1920)的話來說,便是「掙脫自然之魅惑」之時。在《西西弗的神話》中,加繆把人與世界的關係理解為「荒謬」。
  • 什麼是荒誕?現代人該如何對抗荒誕和虛無?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一部分必須摧毀的幻想和誤會。這誤會的根源在於人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對這世界的錯誤認識。 荒誕是無法消除的,因此人不要試圖去理解荒誕,應當選擇勇敢而清醒地接受荒誕。儘管這種荒誕如同命運和死亡一樣不可戰勝,但我們仍要憤然向荒誕提出挑戰,為自己的生命賦予自我的烙印。
  • 《局外人》:看身處荒誕世界之中的荒誕之人
    作者加繆通過塑造默爾索這樣一個局外人的形象,揭示了我們所有人及這個社會的荒誕:法庭控告罪犯的證據是一些無辜的緣由而不是真正的罪行;人們一心追求虛無的上帝卻棄之真實的存在於不管不顧;身處荒誕世界的眾人卻茫然不知反而取笑他人的荒誕。
  • 文學向|「荒誕」的美學
    荒誕作為一種審美形態,是對人生的無意義的虛無性的審美感悟。01首先,荒誕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的無意義狀態的體悟。荒誕表現的是人生存在的荒謬性和無意義,人對存在感到恐怖和無所適從,這種恐懼不是對對象的害怕,而是一種不可名狀的心理感受。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3、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尋找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價值,遠離荒誕的世界在加繆筆下的《局外人》中,荒誕使世界如同虛設一般,在這種荒誕的形勢下,人們早晚會因接受荒誕而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局外人,個體身上的特徵和存在的形式都在與荒誕消磨的時間裡被一點點的殆盡。世界的荒誕最終會將人們的個性特徵抹殺的片甲不留。
  • 以生命之名反抗荒誕——荒誕哲學方法論
    我們試圖給所有的努力都許諾一個意義,但這些意義畢竟不是天生成立——所謂的希望和意義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設定而已——看似津津有味的人生都不過是一場場莫名其妙的掙扎,那個我們永遠也爬不上來的泥淖叫做——荒誕。這是我前段時間寫的《假如一切失去意義——「荒誕」概念簡析》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荒誕」的症候群》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 人生的本質是荒誕,但我們仍能獲得幸福——加繆《西緒福斯神話》
    也就是說,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苦難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人生的本質就是荒謬的,而我們又想要活出自己的尊嚴,只有對著荒誕本身加以輕蔑,與之抗爭—— 這,是苦難中的人的唯一的出路,也只有這條路,才能引領我們走向幸福。
  • 加繆的思想軌跡:從「荒誕」到「反抗」
    從加繆的作品中,我們第一次朦朧意識到人生的荒誕與悲壯。當然,有人看到西西弗永遠也無法將巨石推到山頂;有人看到即使推不到山頂,他也一直在推。西西弗昭示了人生的兩種境界,相關又相異,體悟到這兩種境界,人生才有可能深刻。我們那一代人,多少帶著某種「加繆印跡」進入生活,或許是一種「心情」,或許只是一種「表情」。而不論「心情」還是「表情」,真正懂得加繆意義的人,並不多。
  • 孟子與西西弗的荒誕
    戰國時代是大爭之世,所有諸侯都在朝著富強的路上前進,只有孟子在提倡和諧,所以有一批歷史學者認為他的行為很荒誕。這與月宮裡的吳剛真是一對難兄難弟,他們都在做著重複且毫無意義的工作,煎熬著人生。而孟子在當時也很有這種強調,明知行不通,卻偏偏不停手,所以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充滿了西西弗的荒誕。我們真的欣賞這種精神嗎?
  • 《無名之輩》《大人物》,荒誕喜劇電影的底色和觀念
    蓋琪「荒誕喜劇電影」作為一個概念術語,其關鍵詞就是「荒誕」。而此處的「荒誕」是一個典型的現代性命題。換言之,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雖然「荒誕」(absurd)作為一個詞彙很早就存在,但是作為一種對人類極端生存境遇的提煉,它卻是在20世紀初才真正獲得具名的。
  • 荒誕哲學的代表:阿爾貝·加繆
    那就是荒誕哲學的代表,阿爾貝·加繆。關於加繆,在上一期叔本華的文章裡提到過。今天我們來重點講解一下加繆,這位被無數年輕人視為精神導師的著名哲學家。老規矩,先介紹人物信息。阿爾貝·加繆,生於1913年,1960年因一場車禍去世。法國作家,曾是荒誕主義哲學,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西西弗神話》、《鼠疫》等。
  • 加繆的《局外人》所講的並不是犯罪與否,而是人生的荒誕與虛無
    「年輕」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個字眼,特別是在人生中所要攀登的高難領域裡,更是如此。加繆是法國作家、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他四十四歲。看似這不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止他一個。
  • 人生總是帶著點荒誕因素
    人生總是帶著點荒誕因素 ——讀卡夫卡的《變形記》有感 文、柴進 2020年2月3日早晨,頭一天上班。
  • 豆瓣9.0《局外人》:即使生命的本質是荒誕,亦能從中體會到真實
    今天我們就來通過解讀《局外人》這本書,來探討一下在存在主義哲學家——阿爾貝·加繆看來,生活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以及我們作為人,到底該如何在荒誕的生命中有意義地生活。一、「局外人」默爾索的認知:在規則的束縛下,生活的本質是荒誕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 《黃金時代》:用一個荒誕的情愛故事,講述了一個關於孤獨的內核
    小說用了一個荒誕的敘事結構,藉助一些性描寫,實則其背後展示了小說中人物那種無處安放的孤獨感,通過荒誕的故事呈現出了一種真實的精神困境。讓我們在品味那個滑稽可笑的故事後,產生了深深的思考。是一個笑中帶淚的悲劇故事,有時候通過一個喜劇形式反襯出一個悲劇的內核,這樣更加令讀者感到震撼和回味。
  • 比利·懷爾德的荒誕人生
    即使多年後,比利回憶起此事依然印象深刻:「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原來欺瞞和謊言才是人生的常態。」這一立場後來則成為了他大多數電影作品中常常試圖表達的內容。1924年,18歲的比利·懷爾德以勉強及格的成績從中學畢業。仿佛被命運捉弄般,又一段痛苦的人生經歷已經在不遠的前方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