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最早的自貢地圖

2021-02-14 裴翁閒言

       80年前,自貢市在抗戰中誕生,成為四川盆地除成都、重慶之外的第三個省轄地級市,其市名與行政區域從一開始就與「自流井」「貢井」兩口鹽井緊密相關。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自貢設市以前的清同治年間,它的區域地圖就已繪刻完成,並取名《自流井小溪圖》。

      近期,有學者對此古地圖進行了研究和詮釋。為了更好地詮釋此地圖,筆者在此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析。

繪製於清同治年間

    《自流井小溪圖》載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刻的《富順縣誌·星野志》中,迄今已有147年的歷史,是現存最早的自貢地圖。

      刊載地圖的同治版《富順縣誌》是清代富順縣第五部縣誌,由雲南籍知縣羅廷權於同治六年(1867)設局倡修,並聘請縣人呂上珍擔任纂修主筆。其後五年間,因六易知縣,縣誌直到同治十年(1871),河南籍知縣吳鼎立任上才大功告成。該縣誌從啟動編纂到成書刊行,歷經6年,前後參與編修者多達93人,是清代眾手成志的典範之作。其中,縣誌新增知縣吳鼎立撰述的《自流井風物名實說》(又名《自流井圖說》)及《燒鹽法》等文獻,文字長達7000餘字,對自貢鹽場的地理分布及鑿井、汲滷、製鹽等記述較為詳細。與吳鼎立的撰文相對應,縣誌在其卷一配刻有一幅《自流井小溪圖》,圖文並茂地呈現了自流井及小溪地區的「風物名實」,成為我們今天研究自貢鹽業的第一手寶貴資料,也為我們了解清代自貢的城市雛形及格局留下了最原始的記錄,其意義堪比清鹹豐年間鑿刻在今自流井區漆樹樂善坊碑記中的「自貢」二字。

       該地圖是一幅手繪版平面圖,原圖除豎排名稱外,由4張等大的分圖組成,經用電腦處理後合成一幅完整的總圖。唯一覺得美中不足的是,該地圖在繪製時缺乏比例尺、圖例等基本要素,只能算作一幅示意圖或表意圖。好在瑕不掩瑜,整幅地圖所體現的歷史性、資料性和實用性無可替代,不失為一幅稀缺級的清代自貢地圖標本,堪稱古地圖中的上等佳品。

圖上的地名文化多數流傳至今

      初讀《自流井小溪圖》,無法繞開的就是為地圖代名的自流井和小溪。乍一看,兩者就是一口井和一條溪,似乎與自貢扯不上關係。其實,自流井與小溪所在之地自明嘉靖以來就一直是著名的鹽產區,久而久之,由井名、溪名而成為地名。兩個地方均位於富順縣西北,距縣城90裡,曾與榮縣的貢井地區統稱富義鹽廠。其中,由於小溪兩岸翠竹掩映、竹葉婆娑,後被當地人稱作筱溪。20世紀80年代,筱溪又更名為金魚河,成為今貢井主城區筱溪街道和金魚路的取名發端。

      整幅地圖東臨大山鋪,西至艾葉灘,北鄰威遠縣,南抵富臺山。清雍正八年(1730)設立的富順縣自流井分縣和榮縣貢井分縣分別位於地圖東、西兩側。圖中山川起伏、井架林立、街路縱橫,蜿蜒的榮溪河(旭水河)和鹽井河(釜溪河)像一條飄逸的紐帶,將清同治年間的新壋、龍壋、桐壋、長壋、邱壋等5個鹽產區連在一起,形成一幅恢弘壯觀的十裡鹽場圖。圖中繪製有天車近100座,井房、灶房、馬車房等功能用房近300間,宮、廟、寺、祠等15座,用於輸滷的提水馬車5個,另有牌坊4個、山寨3座和100餘個地名。昔日興旺發達的鹽場盛景躍然圖上,見證著自貢近代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城市的成長。

      地圖上,清代自貢地區的山形地貌和各種構築物圖標用簡筆畫手繪而成,同時配有細緻而全面的文字標註,尤其在一些局部構圖和細節處理上注重疏密結合,清晰明了地呈現出該地域範圍的歷史輪廓,蘊含著豐富的地名要素和人文信息。

       若順著圖中的榮溪河往下遊看,腰(么)灘子、象鼻山(今象鼻咀附近)、師(獅)子山、五(伍)家坡、大灘壩(今貢井平橋處)、高橋(今貢井大橋)、新橋(今貢井中橋)、下橋、牛心石、天池寺、五皇洞、鹽店、雷公灘等老地名沿河漸次出現,成為今日貢井的文化記憶。而小溪作為旭水河的支流,溪流兩岸分布的青槓林、鵝兒溝、新橋(今貢井新拱橋附近)、小溪街、老橋(今貢井太和橋)等地名或遺蹟至今仍存。

      地圖的右半部分,展示的就是現在的自流井主城區。仔細看來,昔日以鹽井河為中心分布的鳳凰壩、新橋(今老新橋船閘附近)、上橋、張家沱、內柴口(匯柴口)、觀音巖、下橋、夾子口、財神廟(今四醫院處)、關外等名字歷經百年而不衰。河西的土地坡、(謝家)松林山、大灣井、天心窩與河東的旁蠏(螃蟹)溝、廟溝井、正街、雨臺山、磨子井、竹子市(竹棚子)、興隆街、石塔上、雙塘垇等,依然在延續著自流井鹽場的文脈。令人稱奇的是,在山環水繞的繁華市井之間,竟然分布有吉公寺、海潮寺、香爐寺、三臺寺、珍珠寺、土地祠、武廟、南華宮、禹王宮、萬壽宮、貴州廟、張爺廟、天上宮、陝西廟、王爺廟等眾多標誌性建築。遺憾的是,這些錯落有致的歷史建築大多已消散在歲月的風塵裡,如今倖存下來的張爺廟、陝西廟、王爺廟等都成了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

      地圖的東北角,則主要描繪今大安區的昔日形象。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大安寨、九安寨、扇子壩、涼水井、土地垇、大山鋪、大石塔、來龍垇、廣化(華)山、紅苕地、東嶽廟、黃葛咀、馬安山、沙魚壩、高硐橋等地點歷經風雲今猶在。

可視為區域文化的復原圖

      細讀《自流井小溪圖》,深感這些點與線交織的圖形符號記錄的不僅僅是地理方位,更是歲月在自流井和小溪之間留下的斑駁投影,深刻地折射出千年鹽都的時代變遷。

       展開地圖,高高矗立的天車井架和密密匝匝的各種房宇成為整個畫面的一大特色。不難看出,清代的自流井與小溪地區已是一派水豐火旺、商賈雲集的繁榮景象,其街巷走向、建築分布及道路名稱在那時已基本定型。聯想到前述樂善坊碑記中關於「上通自貢下達戎城」的文字記錄,更能感知這一區域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因此,早期自貢地圖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官府對川南鹽業重鎮強化治理的一種必然,這正如同治版《富順縣誌·鹽政志》的概述所言「煮海為鹽、國用以蓄,鑿井汲泉、蜀中所獨,水火既濟、實天降福,遠貿黔中、近食鄰牧,記引配鹽、不勞案牘,裕國通商,法令以肅。」時至今日,當我們對照地圖時,發現清代富順縣自流井人李芝《鹽井賦》裡「天車排闥以林立,地架喧豗而鼓作」的自流井與小溪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和寬闊筆直的街道。昔日「遍地鹽井的都市」,如今僅剩下10餘座稀稀落落的天車。當然,與天車一起消失的,還有眾多的老街舊巷、廟宇會館和碼頭橋梁。

       放眼溪水之東,靠近地圖的邊沿處隱約可見一處標註為「書院」的圖標,正好毗鄰通往富順的官道,在眾多圖標中顯得毫不起眼。經考證,該書院即為自流井地區開辦最早的學府——東新書院。據1993年版《自貢市教育志》記載,清嘉慶十七年(1812),富順知縣張利貞號召自流井士紳集資辦學,將位於鹽井河(今釜溪河)右岸的東新寺改建為書院,並依寺名而取名「東新書院」,為自貢地區最早的一所名校。該書院兼具教育和學術研究功能,設主管教學和院務的山長一名。光緒十五年(1889),東新書院改稱炳文書院,盧慶家等多位知名學者曾出任山長,近代民主革命家謝奉琦、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秘書雷鐵崖等曾經就學於此。光緒三十年(1904),炳文書院在清政府的庚子新政下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年間,私立蜀光初級中學由井神廟遷至這裡繼續辦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校址先後改辦東興寺小學和塘坎上小學分校。前幾年,東興寺大橋改建及附近棚戶區改造時,該校址被全部拆除後變作一處大草坪。2019年,為打造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之「夜遊釜溪」旅遊項目,在東新書院遺址上設置了一個高大的巨型「摺紙燈組」,以彩燈的方式展示「東新書院」的主題畫面。

       再看地圖西端,溪水右岸有一座巍然突兀的「老砦(寨)」。經探訪查考,推斷該寨即是位於今貢井區艾葉鎮的寨子嶺前身。據知情人講述,該寨子原址是一座高約百米的山頭,地勢陡峭,易守難攻。太平天國時期,鹽場老闆在山嶺上修築寨子以避難,時名「老鷹寨」。寨子下的旭水河邊,是貢井鹽場巨富胡氏家族的莊園——胡慎怡堂,隔河對岸則是韭菜咀鹽場舊址。辛亥革命初期,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傑組織的近代中國工人第一支革命武裝——榮縣同志保路軍貢井鹽工隊在寨子嶺成立,成為推動榮縣獨立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時期,寨子嶺上曾建有一個高射炮陣地,以抵禦日機對貢井鹽場的轟炸。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寨子嶺,就是一座藏在深山無人識的鹽場文化展陳館。

      其實,在《自流井小溪圖》裡,埋藏的鹽場故事遠不止前述之例,如太平山側的九駕馬車、設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鹽場軍政機構「自流汛」和橫跨鹽井河的草橋,以及因地名演變而讓今人不甚了了的竹林壪、何家廠、仙人石等,無一不是自貢鹽文化的遺傳基因與密碼。

相關焦點

  • 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宋代《禹跡圖》石刻
    《禹跡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也是我國地圖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及突出的歷史地位。
  • 170年前的中國人肖像史,中國現存最早的照片!
    由法國海關總檢查長于勒埃及爾所拍,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照片。1860-1870,兩個南方女子正在梳妝。當時的女子常於腦後梳圓髻,講究光潔,在髻上橫插一把精緻的小木梳。義大利傳教士南懷謙拍攝的晚清一對夫妻。1872年,中國留美幼童,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 現存最早《公羊傳》等150部古籍重慶展出
    本文轉自【中國網】;現存最早且完整的《公羊傳》註疏合刻本等150部珍貴古籍近日在重慶圖書館開展。這些展出的珍貴古籍包括:現存最早且完整的《公羊傳》註疏合刻本、鈐有明代皇后印章的《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我國古代顏色最多的套版印刷書籍清代盧坤輯《杜工部集》、唐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標註隋書詳節》等。其中,展品中元刻本《監本附音春秋公羊註疏》是《公羊傳》現存最早且完整的註疏合刻本。
  • 我國現存最早的墓碑——平邑麃孝禹碑
    平邑麃孝禹碑,出土於平邑縣原平邑集附近,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是迄今我國現存最早的墓碑。又稱麃孝禹刻石、河平刻石。
  •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
    《神農本草經》是漢以前藥學知識的第一次大總結,代表了秦漢兩代的藥學成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學專著,被奉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2.所載藥性理論和藥物功用,奠定了中藥學的基礎,對中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3.首創藥物按三品分類法,成為後世藥物按功效分類的先驅。
  • 現存最早的科學星圖,來自敦煌藏經洞!
    少年時代所見的那幅星圖,一直深深的印在李約瑟的腦海裡,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高度評價了這幅星圖,稱它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科學星圖」。李約瑟還認為這幅星圖的大約年代為公元940年,星圖採用了類似墨卡託投影的技術(不過目前也有學者對李約瑟的判斷表示質疑)。
  • 寧波現存最早的電話號碼簿,竟然這麼潮!
    寧波現存最早的電話號碼簿,竟然這麼潮!br/>▲四明電話公司沿革(部分)011926年版的《電話號簿》為有據可考的現存寧波最早的一本公開出版的電話號簿封面右上角印有「本簿按號分送不取分文如再索者每本繳費大洋壹角」字樣,封三中間則印有「版權所有不得翻印」,說明當時的電話號碼本雖是免費分送不贏利
  • 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再現三卷孤本
    永樂拍賣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馬海燕)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再現三卷孤本。這三卷孤本28日亮相永樂拍賣預展。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儘管生前著作等身,但他未曾親自編纂自己的詩文作品。1086年去世後,其門生、長孫、曾孫等先後數次編撰其遺文。
  • 自貢新增一處省級工業遺產,吉成井鹽作坊遺址上榜!
    這是繼燊海井、東源井和老鹽場1957之後,自貢第四處省級工業遺產。吉成井鹽作坊遺址成為省級工業遺產其核心物項主要包含地上19處文物建築,益生井、吉成井、裕成井、天成井、第一車、休息室、機車房、儲藏間、儲滷池、廊道、灶房一、灶房二、成品鹽堆放間、第二車、第三車、鹽倉、辦公室、廚房、實驗室。
  • 秦杜虎符:中華現存最早調兵憑證 錯金字精緻(圖)
    它就是戰國時代秦杜縣的遣兵虎符,也是中華現存最早的調兵憑證。  價值連城錯金工藝  秦杜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兩半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合在一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
  •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著作:《本草經集注》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是《本草經集注》 ,它的作者是陶弘景。 成書年代大約為梁代(約公元500年)。 該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書7卷,共載藥730種。
  • 中國古地圖目錄之宋朝地圖
    本圖(比例尺:1:1800000)繪製了中國東部地區,其包括地域廣寬,北到保定、順安、廣信,東邊繪到大海,南至海南島,西達成都,重點表示了山脈、湖泊、江河、州縣等內容,海岸線表示詳細,長江、黃河的輪廓及走向基本正確,河流主支分明,居民地全用名稱注出,該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全國行政區劃圖。 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
  • 千佛石塔——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
    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對於研究北朝時期我國佛教、造塔以及雕刻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塔身、塔剎數十年身首異處 。而時至今日,在崇福寺只能見到沒有了塔身的塔剎,崇福寺工作人員、文物研究專家孫學瑞從1984年起保管塔剎,與塔剎結下了不解之緣。孫學瑞年輕時住在朔城區西街,與他同住一條街的有一丁氏家族。在當地,丁氏家族是有著極高文化素養的大戶人家。
  • 現存最早古琴譜出自寧王之手
    現存最早古琴譜出自寧王之手  「我對於寧王朱權的認識,始於古琴。」劉強華介紹,她是個古琴愛好者,而她學習古琴的過程中發現,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集《神奇秘譜》,正是出自這位退隱南昌的明代寧王朱權之手。  早在50年前,新建縣石埠璜源村發現了朱權最後的歸息之所,考古部門在挖掘這座古墓時發現,一把古琴躺在朱權的棺槨邊,靜臥數百年。
  • 介紹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碑刻——泰山刻石
    這是有記載以來的最早的摹拓和翻刻本。據宋趙明誠《金石錄》說,最早的摹拓本和翻刻本,皆因碑石的三面磨滅,已無完本,傳世的只有秦二世詔書四十餘字,也就是刻石的最後一部分文字。宋徽宗大觀二年春和政和三年秋,汶陽劉跂先後兩次親自去泰山絕頂。
  • 古代沒有衛星和無人機如何繪製最早的「世界地圖」?
    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7幅距今2400多年的地圖。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地圖,比《禹跡圖》提前1300多年。1602年,明代地理學家李之藻和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起名字叫《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繪製參考了西方的相關資料,但並沒有把歐洲放在世界的中心,而是以中國為中心。
  • 國內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有130餘萬平方米,梅蘭芳為它流連忘返
    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旅遊行業的崛起,推進了近年來幾個城市也依賴於無聲觀光業的發展,我們可以欣賞的國內旅遊景點很多,有幾個比較受歡迎的旅遊城市,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去旅遊休假前,國內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有130餘萬平方米,梅蘭芳為它流連忘返。
  • 發現新證據,水晶宮稱他們才是現存成立最早的職業足球俱樂部
    英超水晶宮俱樂部最近發布消息稱,他們發現了新的證據,證明自己才是現存的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圖片來源:水晶宮官網,下同此前,足壇公認的成立最早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是成立於1862年的諾茨郡(Notts County),目前位於英格蘭第五級別聯賽。
  • 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再現三卷孤本 拍出2.6335億元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馬海燕)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再現三卷孤本。這三卷孤本2日晚亮相永樂拍賣夜場,拍出2.6335億元(人民幣,下同)。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是宋代安徽舒州(今安徽潛山)的官刻本,收錄王安石詩文共計2281篇,全帙100卷,是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且完整地保存了宋版的原貌。經過歷史的變遷,根據自清光緒年間現身直至民國時期的記錄,《王文公文集》在中國境內僅存76卷。除了藏於上海博物館的72卷,其餘4卷一直下落不明。
  • 探訪自貢3處歷史建築!
    而自貢就有不少這樣的歷史建築 今天大家便跟隨著小編一起走進 自貢這座城市中的歷史建築吧從這些建築中找尋自貢的歷史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