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際網路巨頭依靠資本的力量衝進社區團購,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再想想幾捆白菜、幾公斤水果,紮根社區的業主們經歷了什麼樣的體驗?關於這個問題,鳳凰網近日採訪了江蘇蘇州水果店老闆白先生。作為一個擁有9家門店的水果老闆,白先生並不符合我們對小區業主的傳統印象。然而,在接受採訪時,他表達了自己的焦慮,覺得自己看不到未來。
白先生說,對於社區團購模式,他認為是對的,不是很壞的模式。網上預售、線下配送,節省了物流成本、配送成本等。對於老百姓來說,也可以得到一些優惠。因此,這種模式本身是對的,但目前的問題是,壟斷和高補貼的資本巨頭進入市場的不正常方式,讓普通實體店吃不消,這打破了原有的市場秩序。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區團購模式?網際網路巨頭的創新應該指向哪裡?這些問題的答案是無窮無盡的。
白先生說:「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初,實體經濟正處於高潮期,投資的資金可以在近半年內收回。當時,電子商務行業還沒有涉足生鮮食品領域。雖然近年來物流倉儲水平的提高為生鮮食品的電子商務提供了基礎,但仍在實體店的承受能力之內。你賺多少錢你就賺多少,我賺我的。」
這次疫情打破了社區團購和此類商店之間的平衡。當地社區團購憑藉疫情賺了不少錢,實體店的客流量也大大減少。之後,美團、滴滴、拼多多等資本進入。兩個月內,本土社區團購「死傷累累」,因為這些資本巨頭的產品非常便宜,用戶只認價格。
一位在美團從事供應鏈工作的朋友告訴白先生:美團在蘇州的一個倉庫每天都有7-8W的果蔬訂單,未來很可能還會繼續增長。對於實體店來說,這絕對是客流量下降的一大趨勢。
目前,大部分實體店都在降低成本。比如,200平的租金現在減為100平,原來10人的使用現在減為5人。有些人可能會在新年後關店,因為真的沒有利潤。我的三家商店已經縮小規模並轉租出去了。
去年,白先生的店裡有150多名員工。但今年,一些商店不得不減少門面和員工。現在,員工總數,包括辦公室和總倉庫的員工,有120或30名員工,100多名員工。一個月的工資大約要60萬元。不包括房租、水電費等。
事實上,大多數實體店都在觀望。首先要看這些平臺能做什麼,因為到今天各大平臺還在打價格戰,在價格補貼的戰爭中。他們能做什麼還不得而知。一些實體店已經加入社區團購的配送點,但更多的實體店還在等待。
事實上,社區團購是正確的模式,不是壞模式。它是網上預售、線下配送,這樣節省了物流成本、配送成本等。對於老百姓來說,也可以得到一些優惠,所以這種模式本身是對的。但目前的問題是,資本大亨進入市場後,這種壟斷、高補貼的畸形方式難以承受,打破了原有的市場秩序。
這些網絡社區團購也對年輕一代的創業選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這場流行病影響了許多人。由於流行病,許多人失業或在生意上賠錢。上半年我們會考慮做水果店,因為門檻比較低。現在,社區團購出現後,身邊有很多年輕人想創業,所以他們不會考慮這個項目。
來源:鳳凰網財經
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