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爆竹聲聲辭舊歲,春聯戶戶迎新春」,形象地概括了春節的習俗特色。
在我國,放鞭炮的習俗由來已久,這一習俗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
從文中記載可知,正月初一,早早起來放爆竹,主要是為了驅瘟逐邪。相傳,古時候山中生活著一種名為「山魈」的兇殘的動物,為了嚇跑它,人們想到了用爆竹聲來驅逐「山魈」。
自此之後,千百年來,中國人過春節都已習慣放鞭炮。
關於春節放鞭炮的習俗,許多文人墨客都曾作過描述,比如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在《元日》一文中如此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爆竹聲中迎來新的一年,家家戶戶忙著貼新桃符,這是春節特有的喜慶氛圍。
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春節:
結帳,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馬將,拜年,「恭喜發財」!
又如老舍先生筆下的老北京春節: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
可以肯定地說,放鞭炮已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近些年來,隨著環境汙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人們越發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此,各種節能減排措施不斷推出。
倡導節能環保,是一件好事。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呼籲春節禁放鞭炮,為此也引發了不少的爭議。有人認為,春節禁放鞭炮是一種環保的舉措,應該大力支持;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千百年來過春節都習慣放鞭炮,這是習俗,不該受到限制。
放鞭炮確實會給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有些鄉鎮地方,人們過春節習慣大放特放鞭炮,成堆成捆的鞭炮堆在一起放,煙氣飄散到空氣中,方圓幾裡都能聞到刺鼻的硫磺味,且這些煙氣並非一時半會就能散去,這些汙染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全國各地並不都全是如此。且退一步說,既然連燃放也都能完全被禁止,那麼,這種燃放量的多少以及燃放時間等,也完全可以通過政策來控制,又或者是可以採取其他的方法來代替。採用「一刀切」的方式來禁止放鞭炮,確實有些傷情懷。
再者,環境汙染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更確切地說,大部分是由於近現代工業的高速發展帶來的。工業的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如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便捷度。但是有利就有弊,工業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同時給人類的家園帶來了許多難以逆轉的後果。如工業廢氣、廢水以及廢渣等的排放,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另外,除了液體廢物汙染、固體廢物汙染等,還有噪(音)聲汙染、放射性汙染、化學汙染等等。
若要嚴格說起來,個人覺得要禁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捲菸廠等,對身體無益,又浪費、汙染環境。
總而言之,春節禁放鞭炮,不應該「一刀切」。
對於:「春節該禁放鞭炮嗎?禁鞭炮算不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損失?」你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