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北流鎮六榮村,是玉林市「十三五」貧困村,轄12個村小組,724戶3443人。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64分以下)86戶339人,貧困發生率9.9%。在這裡,村民們過著怎樣的生活?有著怎樣的期待?如何走上致富路?帶著這些疑問,10月27日,玉林日報記者來到六榮村進行兩天的蹲點,與貧困戶同吃同住,探尋這個小山村村民的脫貧努力。
從北流市扶貧辦副主任梁坡那裡記者獲悉,六榮村是要在今年完成脫貧摘帽的村。
記者從北流市出發,一路驅車來到村子,已經沒有以前那種灰塵漫天的泥路,取而代之的是已經硬化了的水泥路。在六榮村,一棟棟新建的民房令這個小村莊有了新鮮的活力。
上圖為正在建設中的六榮村村級公共服務中心。
六榮村黨支部書記韋雄才指著不遠處正在建設的一幢樓說:「喏,那就是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位置,再往前一點是文藝舞臺和籃球場,我希望能夠儘快完工。給村民一個活動的場所。」
韋雄才從2002年開始就任村幹部,一晃過了十幾年,他對於村子裡的情況如數家珍,對於每一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更是瞭然於心。
「村子裡的貧困戶因病致貧和因學致貧的佔了多數,以前村子裡的基礎設施也很落後。」韋雄才介紹道。今年來,得益於扶貧政策的實施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扶,村子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貧困戶的生活也已經有了改善。
「目前,村屯內道路已經基本實現硬化,我們計劃在村主幹道上全部安裝太陽能路燈。現在,有好多盞路燈已經安裝好了。」韋雄才介紹,村子裡的脫貧還得益於社會力量的參與,北流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主席田振華為六榮村解決了村主幹道太陽能路燈一事一議項目的啟動資金,並給村子裡的15戶貧困戶送上了液晶電視和化肥、雞苗。而就在我們抵達六榮村的當天,北海市強潔復興商貿有限公司玉林分公司也來到了村裡,為貧困戶送來了油和米。
今年3月以來,六榮村通過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計劃投資1130多萬元用於六榮村扶貧重點項目建設,項目涉及道路、水利、住房改善、農田建設產業發展等。
要致富,先修路,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了。在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不配套,是制約發展的瓶頸。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基礎設施的建設尤為重要,窮山惡水不是新農村,只有當基礎設施建設上去了,村子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希望。
相關:六榮村變形記
●村風跟著村容一起變美
每天晚飯之後,村民吳桂深家的院子裡總是歡歌笑語,村裡喜愛文藝的中年女性聚集在這裡,跳起了廣場舞。
10月27日,在蹲點的當晚,記者住在北流市北流鎮六榮村貧困戶鍾業海的家裡。在與村黨支部書記韋雄才的聊天過程中,我們知道六榮村如今有了跳廣場舞的新風。
來到村民吳桂深的家裡時,他家的院子裡已經集聚了十幾位中年女性,正在一邊看著投影到牆壁上的視頻,一邊學著跳廣場舞。
村子裡跳廣場舞的風氣源於今年年初。吳桂深的愛人黃育珍告訴記者,她小孩在廣東打工,怕老人家在家孤獨,今年3月回來時帶回了音響、DVD和一臺投影儀,讓他們幾個老人學著跳舞。開始的時候,她們只是兩三個人小打小鬧,後來村委就借著這個契機,將村裡的女性組織起來,在「七一」前夕成立了文藝隊。
村裡的文書李春節告訴記者,村子裡的人都盼望著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文藝舞臺、籃球場快些建成,讓大家進一步享受到公共文化的服務。
【記者蹲點感言】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隨著廣場舞在貧困村的興起,我們能看到貧困村的精神面貌與過去確實不同了。扎紮實實開展好文化扶貧工作,著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在文化生活上的不「瘸腿」, 是邁開文化助力脫貧的堅定一步。
●回鄉的小夥子 有了自己的產業
回鄉養羊之前,吳思佑在山西開鉤機挖煤,雖說收入不錯,但每天12小時的勞作和倒輪班制的工作節奏,讓他感到非常壓抑,加之很久不能回家,讓他有諸多牽掛。他後來辭了工作,想回家打拼一下。
「在農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覺得土地與綠水青山是農村最富有的資源,養殖和種植是農村最具有優勢的產業。」吳思佑向記者講述了他當初創業的情形,「我首先想到養牛,但是養牛的成本很高,我沒有那麼多資金。後來就去買了幾隻羊回來,一晃三年過去,我已經有100多隻山羊和十幾隻奶羊了。」
「一開始,我養奶羊只是為了讓我的兩個小孩喝上羊奶,後來左鄰右舍看見了,也來買羊奶,喝羊奶的人慢慢多了起來。現在,我已經專門請有配送員,1公斤羊奶24元,一頭奶羊一般能產2公斤羊奶。」經過對市場的調查和慎重考慮,吳思佑決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奶羊的養殖上來,他計劃著通過貸款進一步擴大奶羊產業。
土地和綠水青山就是農村最豐富的資源,發展特色養殖業和種植業,是農村走上致富道路最具有優勢的產業。在六榮村,依靠組建的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政府技術扶持、政策扶持,進一步有序擴大奶羊和黃牛的養殖規模,不斷推進綠色、生態的養殖方式,吸引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和有興趣的群眾加入,夯實了產業發展的基礎。
●今天,她脫了「窮帽」
10月28日上午,也就是蹲點的第二天,記者跟著六榮村第一書記韋民府,來到六榮村10隊村民韋麗芝的家裡,為她辦理相關的脫貧手續。
經清點,韋麗芝家庭有穩固住房,有電,有電視看……一項項指標核算,最後,確認韋麗芝達到脫貧的指標。
韋麗芝的經歷聽來令人心酸。2006年,她的愛人忽然去世,頓時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困頓之中。那時候,她女兒才9歲,小兒子剛剛5歲。講起那段經歷,韋麗芝忍不住泛出了淚水。
如今,她的女兒已經在讀大學,兒子已經讀高中,這得益於教育扶貧的各項相關政策的落實,也離不開她個人的拼搏——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她得以幫別人加工大理石,靠著勤勞的雙手,撐起了一個家。而剛剛收到女兒的簡訊,更增添了她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
記者還了解到,在六榮村,通過對貧困戶開展評級授信,讓貧困戶貸款與龍頭企業合作,讓貧困戶年底分紅,免去貧困戶單獨投資的風險,有效保障了貧困群眾的權益,也消除群眾投資創業的思想顧慮。目前,六榮村已有24戶貧困戶得到了貧困專項資金貸款共計100多萬元。同時,在各方努力下,成立了六榮村種植合作社、養殖合作社,為積極引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記者蹲點感言】
採訪期間,北流市扶貧辦副主任梁坡曾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扶貧,不是等人送小康。貧困戶的思想要開拓,不能有『等靠要』思想。這樣,扶貧才有內生動力。」
無需諱言,懶,其實是妨礙一些人脫貧的重要因素。凡事有內因外因,內在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說政策是牽引力,外部幫扶是推動力,那麼貧困群眾自身對生活的企盼和脫貧的實踐,正是最關鍵的動力。
蹲點六榮村,我們看到了變化與發展。或許山裡生活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或許幫扶措施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但是從鍾日光這樣的貧困戶身上,我們看到了全面小康的希望。這種為了過上更好生活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正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強力量。
本文來源於玉林日報、圭江論壇,由北流電視臺綜合整理。
更多精彩,請關注北流電視臺公眾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