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乘風破浪or死在沙灘上?30歲,真是人人自危的年齡嗎?

2021-01-19 造就

張愛玲說,女人到了30歲,心裡都會咯噔一下。

於是一部取景在上海,明星雲集、展示三位30歲女性在職場和生活中遭遇多重壓力的都市情感劇《三十而已》成了爆款,開播一周多天天都登上熱搜榜,豆瓣的評分高達8.2;另一邊,湖南衛視《乘風破浪的姐姐》因聚焦30位30+女藝人的舞臺表現力及私下不為人知的一面,更成為了全社會的共同熱點話題。

拋開八卦話題,我們不得不產生這樣的疑惑:30歲,真是人人自危的年齡嗎?

《乘風破浪的姐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到了三十歲呢,好像大家突然就會著急要買房子,存金子,生孩子,這些東西都有一個統稱,叫後路。」

「三十得幹成點事,因為老天爺是最公平的,在每個人的三十歲都準備了一個特別好的機遇,抓住了就立住了,抓不住就一路下坡而去。」

「最先感到三十將至的,也許不是我們的身體,也不是精神,而是物質!比起情感的不安,物質的困頓才時時刻刻勒著你的脖子,沒有了二十歲的灑脫肆意,沒有過四十歲的雲淡風輕,三十歲,想要的是更好的生活。」

「危機也是轉機,太穩定了反而會讓人鬆懈。」「到了這個年紀,還要和大家一起比較,還要被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人,去審判自己」……

從《三十而已》裡的鐘曉芹、顧佳到《乘風破浪的姐姐》裡的鄭希怡,姐姐們金句頻出,句句扎心,扎30歲人群早已焦慮不已疲憊不堪的心。

電視劇和真人秀難免有一些被誇大的戲劇衝突,但能得到評論界和普通觀眾的雙重認可,大抵還是因為它們演繹的全是最真切的故事。

《三十而已》裡有三位主角:

江疏影飾演一個小城裡來的在上海拼搏了八年的奢侈品銷售員,職場潛規則,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大齡單身,爸媽催婚,在大城市沒有歸屬感,對未來迷茫;

童謠飾演的顧佳,全職媽媽,丈夫經營著一家煙花公司,但是裡面顧佳的功勞不能磨滅,丈夫許幻山的公司能夠做強做大到今天,離不開她的出謀劃策和掌控全局,家庭和事業她最終該如何選擇?

毛曉彤飾演的鐘曉芹是最像你我身邊人的那個小女人,嫁給工作平凡的老公,過著平凡安靜的生活,然而因為一個意外降臨的小生命,讓她從此改變了對婚姻對家庭的看法。

幾位主角的好日子正在慢慢離開,矛盾正在展開,也是,我們想要看的是這個年紀面對的壓力和困難,而不是看她們有多麼幸福。

《三十而已》海報

另一邊,《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則是充滿了有著各種娛樂圈毛病的「戲精們」,她們有些人有公主病,有些人謹小慎微,唯唯諾諾,有些人盲目自信,但她們都卯足了想證明自己。

無論是絲毫不加遮掩的真性情流露,還是滿腦子表情管理、動作管理,每句話都用上各種小心思,全都是你我在社會上每天都能看到的那些為了生存和生活努力營業的面孔。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充滿了「戲精們」

其實無論男女,30歲,這都是一個讓人焦慮的數字。30歲,仿佛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懸掛在職場人頭上,除了鞭策著職場人不斷往前奔跑不敢停步,同時也讓職場人對自己的工作和自身的價值產生了懷疑。

三十而已,到底是乘風破浪還是死在沙灘上,其實更多是取決於我們對「立」有著什麼樣的態度。

聲音一:30歲缺乏創意、毫無熱情、立不起來

30歲,在很多10幾20歲人的眼裡,應該是已經有車有房有事業的大好時光,有相對自由又待遇豐厚的工作,大房子,懂你的愛人,三五個死黨周末相約著喝酒逛街看電影打球,父母健康,孩子懂事,成績也還行,鄰居、同事也是每天對你笑臉盈盈……

但現實是什麼?尤其在疫情之後,行業結構的變化讓步入30歲的人壓力更大。每周996,租著30多平米的一室戶,快遲到了,打個車上班都要計算半天怎麼更省錢,車釐子買不買還要糾結半小時,不敢過任何節日,因為要給愛人買禮物,同事間勾心鬥角,不敢隨便生病……

電視劇或是綜藝將30歲這個數字單獨拎出來做文章,本就意味著30歲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坎。這個年紀的人,似乎擁有很多,仔細計算,卻又一無所有。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局限,要邁出轉折的一步,卻也感覺到有心無力。

就在《三十而已》熱播之前不久,知乎上一個問題也引發了幾千人的回覆:「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問題下面,寫著各式各樣的中年故事。

這個問題下面,有2543個回答

有人從北京行業前十的公司辭職回家,結果因為年齡,被遠遠不如上家的所有老家企業拒收;有人年近中年工資太低,只能辭職開滴滴;有人在24小時便利店打工上夜班;有人被公司邊緣化,39歲開始周末跑閃送補貼家用;不僅35歲以上的求職者處處碰壁,就算已經有工作的人,35歲也要面臨丟掉飯碗的風險。

一位用人單位的老闆則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這種年齡危機的根源是知識結構、工作效率和體力與公司發展需求不匹配。職場人到了30歲,來自自身體力和家庭生活的雙重壓迫,註定他們勢必要比年輕人身體不經造、工資要求高。我不太想要招35歲以上的員工,還因為他們缺乏創意、創新,精力不夠,人會油,35歲以上的人缺乏對新事物的熱情和學習能力。」

美國職場調查機構PayScale數據顯示,蘋果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1歲,Google的是30歲,而Facebook的只有29歲。在中國,這個數字更小,因為中國的經濟在最近幾年飛速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注入。

年輕人在求職市場更受青睞

一位今年正好30歲,4月份下崗的建築設計系碩士生告訴我們,在他看來,年齡有雙重意義,一個是社會意義,一個是生理意義。對他而言,他已經決定不會結婚不會有小孩,人生不會進入下一階段,所以年齡的社會意義對他可有可無;但年齡的生理意義似乎對他影響頗大:「我很明顯地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每天在衰老。」

他承認對於自己的職業來說,年齡真的具有一定限制作用,但這個限制並不是指生理上、體力上的局限,或者說自己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而是工作的效率。

「年齡問題本質是時間問題,本質是效率問題,關鍵是如何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效率,給自己升級。之所以會在意年齡,引發人到中年的這種焦慮感,就是因為你的時間利用有問題。

「就比如說跟同齡人,大家同樣是用了30年的時間,有的人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人沒有到一定的高度,這就是你這30年怎麼利用的問題。有沒有在這30年內提升你的效率,達到一個很好的水平,你自己的能力到了一個什麼程度?所以大家才會去焦慮。

「社會意義上來說,人們會對你有判斷,你20歲應該是什麼樣?30歲應該是什麼樣?40歲是什麼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是因為大家覺得你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一定要有成效,但這其實是一個常規看法。

「你為什麼要到30才而立呢?如果你壓縮了時間,提升了效率,你在20歲的時候為什麼不能而立呢?為什麼我們會批判一些人到30的時候不而立呢,就是因為他在之前,沒有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效率,在他人生的那個階段,沒有把自己提升起來,他立不住,所以大家就會批評他。也因為如此,30歲的人應該焦慮。」

聲音二:焦慮隨時都在 ,了解自我才是立的本質

以此類推,20歲和40歲的人也應該焦慮。30歲並不是一個特殊的人群。孔子在《論語》中曾提到過「三十而立」常被人誤讀,原意中的「立」並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指是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三十歲並不代表著你一定是有家有室,事業有成,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去學習、去充實,去愛人和愛己,才是真正的而立。

蔣勳先生曾這樣說:「三十歲上下的我,想的不是自己怎麼開始穩定的生活,而是我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能不能拔河得更久。如果你問我對『三十而立』的詮釋是什麼?我覺得是回來做自己。三十歲以後還不知道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會很辛苦,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在過去,我們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受到大眾價值觀的影響,它們告訴我們應該二十多歲就結婚,這樣的人生範式才是標準的、完善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三十歲的自己,對生活和未來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或者說,三十的人們,才開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再人云亦云,具備不以年齡為物喜為己悲的生活方式和蓬勃向上的價值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十而立」。

無論何時,總有無數新鮮的血肉,前赴後繼地來燃燒青春,為企業奉獻自己,與其說30歲有著莫大的危機感,不如說從你步入職場,就應該開始焦慮了。

從步入職場開始,焦慮就一直存在

「知識焦慮一直都在,不過思考與行動二者的佔比決定了你的焦慮程度。危機從出生就有了,大概率就普通人、普通顏值、普通家庭,所以從出生就面臨著危機了。只是現實更為殘酷,到了中年,資本就開始嫌棄了。」知乎上一位網友如是說。

「我快45歲了,相比較35歲,反而危機感不那麼強了。儘管從現實情況來講,我目前的狀態應該比35歲有更大的潛在的風險。危機感有的,但在合理範圍之內。這種危機感,催生的不是焦慮和浮躁,而是前進的動力。我想,這是歲月帶給我的成長。在經歷過幾次失業、經歷過沒錢的掙扎、經歷過對人性的狹隘從無知到清醒的認知後,你的身體裡,會催生出不可思議的力量,耐受性和抗壓性相應的也跟著穩定和增強。最重要的,對自己更了解,對支配天地萬物發展的規律也更加清晰。40歲後,面對危機感,相比較於35歲,更篤定和自信。「知乎上一位名為魔都土匪媛的網友說。

後記:

吳曉波在一篇文章裡說:「我們是被焦慮統治的一代,我們的人生與國家一樣,一直發育在一個巨大的、不確定的繁榮中。」

行業結構的調整、市場需求的萎縮,讓越來越多的人面對職業生涯的巨大壓力,正是因為太多不確定,讓步入三十的人變得那麼焦慮,全世界都在把30歲拎出來說事情,好像29歲還可以被原諒一切的人,到了30歲就生而過錯了,一旦跨越這種不確定,也許焦慮感便會慢慢淡去。

不過,就算你依舊保持著焦慮感,那也沒關係,因為人生從多少歲開始都只是開始,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和自己相處。

30歲,不過是一個年歲而已。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字 | 甘露

版面 | 田曉娜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大結局:30歲靠的不是年齡,是「而已」的勇氣和底氣
    在《三十而已》這部劇中,鍾曉芹用離婚迎接了自己30歲的生日,婚姻失敗,升職無望的她可以說是三十歲突然發現自己一無所有。而王漫妮的情況更加糟糕,在上海奮鬥了八年,因為一次被小三而離職,打算回到家鄉。應了那句話「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地方容不下靈魂」,她站在30歲的十字路口上,迷茫不已。
  • 三十而已,乘風破浪再出發
    三十而已,乘風破浪再出發 2020-08-15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女人「三十而已」,伴隨瑜伽乘風破浪,越活越魅力
    說起今年的最火爆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那必須是《三十而已》和《乘風破浪的姐姐了》,小密也是每天抱著手機追呢。這兩個節目都是以「三十歲的女性」為主角展開,獲得了極大的關注,熱度居高不下,每天都掛在熱搜榜上。
  • 《三十而已》:「出月子的那一天,我感覺已經死了」
    「出月子的那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這是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的臺詞。很多女人,在成為母親後,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變成了XX媽媽。
  • 30歲後也有青春,是在鼓勵中年婦女演少女嗎?
    不僅如此,這段宣傳片還帶出了一個話題「三十歲之後還能青春嗎」,引來全民熱議。但老實說,看完這些,顏妹是一臉懵,不知道芒果臺想表達的是什麼。小女孩和大姐姐放在一起,硬結合這個話題,顯得牽強附會不倫不類,仿佛只是因為「30歲」這個詞在熬雞湯,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
  • 三十而已,點讚願我們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
    今年夏天颳起一股「姐姐」風,一群30+的女人打破定義在乘風破浪的舞臺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精彩表演,讓我們看到了無論是30+,40+亦或是50+的女人,只要你不給自己設限,勇於突破,你就能夠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 冷雅欣追問年齡,張岑岑不幸中槍:年齡真是女人年輕的資本嗎?
    冷雅欣出場的自我介紹非常具有殺傷力,正如伊能靜所說「年齡是她的優勢」,冷雅欣正是帶著自身優越感力圖乘風破浪收穫個人幸福,恰恰成了大齡女青年張岑岑的短板,她深知自己年齡最大,所以非常智慧:「我十八歲。」
  • 《三十而已》火爆刷屏!英文名為何是 Nothing But Thirty?
    前有30+的姐姐在女團乘風破浪,後有30+的職場女性在劇裡破繭重生,不得不說最近姐姐風颳得還挺猛~《三十而已》以三位三十歲女性視角展開,講述了都市女性在三十歲這一重要年齡節點時,遭遇到多重壓力的故事。貼近現實的劇情、洞察年齡的話題、恰到好處的人物設計...
  •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來了!30位年齡30+的姐姐們又要組團了!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來了!30位年齡30+的姐姐們又要組團了。自從《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收視率爆棚之後,很多過氣的姐姐們,也重新火了起來。而《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其陣容,也絲毫不比第一季風頭弱,看得出來,節目組是真的想要把這碗「冷飯」越炒越火。根據小道消息,浪姐2的陣容,可以說是相當的豪華了,而且,還有很多老熟人。其中,就包括很多的專業歌手,比如周筆暢,江映蓉,那英等等。
  • 《三十而已》顧佳練空中瑜伽,女人30+才最有魅力
    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大家有木有看?作為全職太太的她雙商高高在線不僅上的廳堂顧佳說:「你還會雷打不動地堅持健身,因為你害怕病,更害怕死早在多年之前的節目上,,正值乘風破浪的年紀年齡並不能定義群體想要得到,就去行動和付出你就是你,不一樣的煙火
  • 45歲,如何不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分享題目:《45歲,如何不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老曹給出的命題作文。下面是分享實錄的文字整理:壓力好大啊,我是那個被很多自媒體文章寫死的被淘汰的45歲職場人。真的,已經被淘汰很多次。這個題目是老曹給的命題作文:如何能夠不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好難回答。因為我已經被拍死了好幾次;被拍死後,又活了回來,後來又被拍死了,然後又活回來,就是俗話說的屢敗屢戰吧。
  • 烘焙人《三十而已》
    簡直是住在熱搜上了!原來,最近一部國產都市劇《三十而已》刷爆全網,講述的是劇中的三個性格迥異、處境不同的女人在30歲這個分水嶺乘風破浪,成功刻畫了 30 歲女人的群像,劇情即貼近生活又十分帶感。每天引爆熱搜N次。
  • 90後補給站:二十不惑,三十而已
    最近《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兩部電視劇大火,網絡上掀起了激烈的討論熱潮,電視劇劇情現實的反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二十歲的你剛步入社會,面對未知,還有許多期待,對一切事物都有好奇,有著無限勇氣去挑戰,面對未來無畏前行。
  • 30歲了提升學歷重要嗎?
    30歲了提升學歷重要嗎?三十歲,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俗話說「30而立」,而在現實中30歲了還一事無成的人比比皆是!雖然不用再向家裡伸手要這要那,但也過得緊巴巴的。對於家裡沒有關係,又沒有絕佳運氣的朋友來說,30歲還是處於一個打拼的年紀。那對於沒有學歷的朋友來說,到了30歲了有必要考個學歷嘛?30歲考大專文憑晚不晚!
  • 30歲的女人應該怎麼保養,才能做到三十而已?
    最近大火的《三十而已》大家都追了嗎?女人到一定年紀總因為年齡有一種不安全感,但真的等到過了三十歲生日之後其實會發現女生到了這個年紀更好,因為會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更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更能活出自己的樣子。
  • 《三十而已》|30歲的「money」姐只想魚躍龍門,改階層,換賽道
    她在上海八年還在租房子,月收入一半花在房租上,買名牌鞋服,坐豪華遊輪,難道真的就是為了獎勵自己辛苦工作嗎?可能沒有那麼簡單,可能她是想偶遇一個金龜婿。然後實現階層的跳躍。曼妮的角色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她渴望成功,又鄙視不正當競爭方法,但是當她也遭遇到生活嚴厲的打擊的時候,她也開始動搖,她在想我為什麼就不能成為人上人,不能過上層階級的生活呢?我是哪裡做的不夠好嗎?僅僅因為我的出身嗎?
  • 《三十而已》王漫妮:我想嫁個有錢人,但我不依附男人,有錯嗎?
    那麼《三十而已》如何「乘風破浪」的呢?》強調女性的平等話語權利,《傳聞中的陳芊芊》的女權與男權的碰撞與和解,還有最近火爆的《危險的她》《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是從女性角度講訴年齡定位和社會經歷的故事。
  • 三十而已?這些球員的30歲愈加精彩
    當下最熱門的電視劇莫過於《三十而已》,這部圍繞三十歲女人現實困境的劇瞬間刷爆了網絡,主角們不同的職場觀、家庭觀、愛情觀也仿佛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遭遇所契合,或者說無論是三十而立的群體,還是經歷過三十歲門檻的人們,無不都有著感同身受。儘管已然與二十歲的青春芳華告別,但在追求夢想與現實妥協的掙扎中,三十歲的人生也有著尋找自我的追求。
  • 《追光吧哥哥》:男版「三十而已」,哥哥變成叔叔以後要怎麼混?
    張翰出面發文力挺杜淳,說只有自己知道兄弟在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看來確實是在臺後下苦功了,我們觀眾其實也能看出哥哥們跳的很認真很賣力,這個時候顯現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形」的重要性了……浪姐詮釋女明星三十轉型難,「油哥」表現男明星三十同樣難,哥哥們這次被嘲「中年油膩男「,30+的男星們出路何在
  • 瘋狂猜成語:從《三十而已》談「三十而立」
    最近圍繞著30+女性視角展開的除了一部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外,還有一部正在熱播劇《三十而已》。《三十而已》還沒播出幾集,就火了!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三十而已。看了這部劇,感覺30歲的人生就是:真實、艱難、打拼。同時也傳遞著一種「不低頭、不妥協」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