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4月6日電 題:齊幫共助邁向幸福生活——四川涼山特補乃烏村脫貧攻堅見聞
新華社記者 胡旭
在四川涼山州普格縣特補乃烏村,一個兩層樓的幼教點佔據了整個村活動中心的一大半,牆壁上貼滿了童趣剪紙,桌椅擺得整整齊齊,朗朗的讀書聲不時響起。
「孩子們讀上書,以後就有希望了。」幼教老師吳芳說,這裡大班小班加起來總共有60個孩子,不僅教他們認字讀書,也教他們文明禮貌,幫助他們從小養成講衛生、愛勞動的習慣。
村主任阿達日哈介紹,特補乃烏村是個彝族聚居村,山高路遠、土地貧瘠,產業基礎弱、農民增收難,2014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而且教育很落後,是普格縣脫貧任務最重的村落之一。
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四川省菸草專賣局等單位對口幫扶特補乃烏村。「一開始我們就確定了輸血與造血、救濟與開發、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幫扶原則。」四川省菸草專賣局局長李恩華說。
針對部分村民久居高山、房屋老舊、交通不便、用水困難的情況,特補乃烏村實施了遷移集中安置,幫扶單位對5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補助5萬元,對132戶非建卡貧困戶每戶補助3.5萬元。
同時,在各方支持下,村裡還配套建設和改造了排洪河道、村道路網、安全飲水、能源沼氣、地下排汙、電力,以及村民活動中心、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站等20多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
如今這些項目陸續竣工。走進村口,一排排灰牆青瓦的彝家新居沿著山腳的緩坡錯落排列,家家戶戶的小院寬敞明亮、功能齊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擠了一輩子『土牆草頂』,從沒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村民阿品日夫老人說。
要真正脫貧,關鍵還在增收。恰逢春耕時節,記者看到不少村民正推著可攜式農機整田翻田。「新一茬的蔬菜種子馬上就該下地了,現在整土培土就是為了提前做好準備。」特補乃烏村一組組長曲木友初解釋說。
長期以來,特補乃烏村的主要作物是馬鈴薯和蕎麥,經濟附加值不高,也不成規模。這兩年,村裡在幫扶單位支持下整理了幾百畝農田,發展羊肚菌、李子、櫻桃等作物,逐漸形成了產業支撐。
「過去種土豆只夠自己吃,又累又不賺錢,現在學技術種蔬菜、種水果。」村民吉倫裡土說,加上合作社分紅,自己每年可以收入幾萬元,不僅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好。
目前,特補乃烏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住房難、行路難、上學難、飲水難、就業難、增收難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文明新風、健康生活理念日漸深入人心,村民們對現在的新生活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