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垣瑰寶】蔚縣青砂器製作技藝

2021-01-09 河北新聞網

蔚縣青砂器製作技藝屬傳統手工藝,其產品按不同用途分為砂鍋、砂壺、砂銚等器皿,以用途廣泛、性能特殊而久負盛名,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在5000多年前,蚩尤被黃帝打敗,逃到蔚縣境內,由於又飢又餓,他挖了塊泥捏了個鍋的模樣放在火上就燒成了青色的砂器東西,往裡面盛上水就可以做飯。這是蔚縣最早的青砂器的傳說。蔚縣的青砂器最盛行的年代是明、清時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在明、清時期,皇宮裡就選用蔚縣青砂器煎中藥、沏茶和烹調食物。多年來,在民間用蔚縣青砂器煎出的中草藥不變質,不變味。砂壺燒水,水甘甜,素有「砂壺水,扣碗茶」之美譽;砂壺熱酒,不易醉,味道更加醇厚;砂鍋熬粥,色香味美;砂鍋燉肉,湯味濃厚,鮮美可口。青砂器技藝已在當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

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是青砂器技藝的發源地。青砂器製作技藝由捏制和燒制兩部分組成。捏制時,用當地人稱「矸子土」的天然瓷土捏制,矸子土經碾壓、過篩、和泥、浸泡,再加黃、白土,進行腳踩、揉搓,這樣的原料才會結實耐用。燒制是製作青砂器的一個重要環節,藝人們將放壟臺邊烤乾的砂器坯子放在爐臺的燒制口上,然後由看火人用籠盔把放在爐臺上的砂鍋坯子扣上,經過1400攝氏度高溫燒制而成。燒成的器皿呈青灰色,造型樸素大方、輕巧。

青砂器的捏制和燒制技術經過代代相傳,現在仍被傳承。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農民王啟傑,家裡祖祖輩輩製作青砂器。他家四代都從事捏制、燒制青砂器這一民間傳統手工藝,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王啟傑是蔚縣青砂器的第四代傳人,2012年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砂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責任編輯:丁璨】

相關焦點

  • 感受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蔚縣青砂器是當地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歷史悠久,俗稱砂鍋、砂壺、砂吊等,是熬中草藥、燒水、做飯、煮肉、熱酒的上好器皿。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蔚縣青砂器的發源地。當地山上有豐富的天然瓷土,其土質有黏性,細膩、柔軟、可塑性強,俗稱「矸子土」,是製作青砂器的天然資源。
  • 蔚縣青砂器——瀕臨失傳的手工藝
    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青砂器的發源地,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蔚縣西北山有一種豐富的天然瓷土,當地俗稱矸子土。此土有粘性,細膩、柔軟、可塑性強,是製作青砂器的天然資源。 蔚縣青砂器是用純手工的傳統製作工藝,其製作過程比較精細。
  • 蔚縣青砂器1400度高溫燒制而成,明清時期為皇上所用而聞名天下
    為了拍攝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青砂器,早幾年我多次赴蔚縣拍攝。蔚縣的傳統手工藝青沙器製品,歷史悠久,燒制技術代代相傳,精益求精。早在明清時期,皇宮裡為皇上、大臣熬煎中藥用的就是蔚縣砂壺而聞名天下。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蔚縣青砂器的發源地。
  • 百年蔚縣青砂器浴火重生
    後來蚩尤到了別處,又用泥土捏鍋,結果都未燒製成功,原來蔚縣境內的土不膠不粘,不沙不板,最適宜捏制青砂器。   蔚縣生產青砂器歷史悠久,燒制技術代代相傳,精益求精。至明朝初年,一位在朝為官的蔚縣人把這種器皿作為珍品送進宮內,深受朝廷的讚譽,從此,蔚縣青砂器聞名天下。   「蔚縣青砂器造型樸素大方、輕巧, 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
  • 傳統手藝「蔚州青砂器」的第五代傳人
    說起河北蔚縣青砂器,也許很多人還陌生,這是傳承於北方的傳統手工藝品。初創雖無確切年代記載,但明清以來,京城皇宮裡就用這裡生產的砂鍋、砂壺為皇上煎熬中草藥,供名門望族人家沏茶、做飯。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產品有砂鍋,砂壺、砂銚等。
  • 一窗幕布方寸舞臺,蔚縣燈影戲傳承人楊全來傾盡畢生傳承光影裡的民俗
    抗戰勝利後,已是耄耋之年的楊文照將燈影戲技藝傳授給了楊全來的本家爺爺楊老扶。楊老扶從事燈影戲表演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歷史原因這們傳統技藝被迫停演,楊老扶的燈影戲生涯也就此終止。從小就生活在燈影戲世家,這讓楊全來打小就深深喜歡上了這門家鄉民俗。
  • 北京工美集團來蔚縣考察 推動蔚縣剪紙產業發展!
    近年來,蔚縣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蔚縣剪紙更成為了產業發展中的亮點。通過此次推進會,將獨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和產業化發展相結合,相信蔚縣剪紙產業,將走出了一條民族手工藝發展的成功道路。以上信息來自:京西第一州蔚縣蔚縣剪紙,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手工剪紙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是由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單位積極申報,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族魁寶。
  • 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士腰弓箭翻雲去
    2011年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蒙古民族以精騎善射聞名於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民族「男兒三藝」,世代傳承
  • 昔日張垣茶商
    張垣茶商為發展我國經濟貿易,勾通物資交流,促進中外人民友誼做出了貢獻。昔日張垣茶商對外輸出茶葉額,計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磚茶七千普特,(1普特=16.38公斤),白毫6000普特,這些是與俄商貿易的數量。嘉慶15年(公元1810年)上述兩類茶已達75,000普特,幾乎增加了6倍。加上對內外蒙的貿易數額,張家口最多1年運出茶葉量達5,000萬斤之巨。所以張家口是茶葉最大的屯棧地。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當年宗師赴薊鎮,受命犒賞戚家軍;六和美酒獻英雄,七味大宴賀奇勳。下面,我們在觀摩傳承人楊德友先生製作技藝的過程中,繼續介紹本項目的主要特點和重要價值:本項目以齊魯菜係為主要風味,由菜、湯、酒、主食四個品類,52個品種構成,形成了獨立的軍旅邊塞餐飲體系,專門結合戚繼光以及戚家軍部分將士所處的生活背景、飲食條件以及軍旅生涯而開發,在中國軍旅餐飲文化史上獨樹一幟,被譽為連氏飲膳傳世七宴中的一顆明珠
  • [頂] 蔚縣打樹花全程揭秘
    蔚縣暖泉鎮位於張家口市蔚縣西部,與山西省廣靈縣接壤,因鎮中心有一四季長流、冬暖夏涼的泉水而得名。
  • 印泥製作技藝(魯庵印泥、潛泉印泥製作技藝)
  • 蔚縣百工圖壁畫
    蔚縣百工圖壁畫作者:姚玥
  • 福州茉莉花茶製作技藝
    2014年11月,花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千餘年來備受喜愛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史料顯示,福州茉莉花茶在北宋已有雛形,南宋出現記載,明朝窨茶技藝逐漸成熟,清朝後期變得興旺。它曾經進貢出口,廣受喜愛。外交部茉莉花茶禮茶均由福州生產。
  • 傳統錫伯族弓箭製作技藝的守護人
    圖為鄂建燁在製作筋角弓。新華網姜冰攝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傳統弓箭製作技藝傳承人,出身弓箭世家的他15歲就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技藝,具有豐富的制弓經驗。圖為鄂建燁在製作筋角弓。新華網姜冰攝受到家庭薰陶,鄂建燁從小就對於弓箭有特殊的熱愛。尤其對傳統弓箭的製作,鄂建燁有著極高要求,從選材、製作到後期裝飾,都一絲不苟。圖為鄂建燁在打磨做弓用的竹子。
  • 博山豆腐箱製作技藝
    百姓生活的相對富足,形成了博山獨特的飲食習慣和家常飯菜的製作工藝。  博山豆腐箱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食,博山名菜——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風味,走遍博山的千家萬戶後,竟登上了人民大會堂國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極大興趣。  豆腐箱是山東省博山傳統名吃,相傳清乾隆帝南巡時,曾「臨幸」博山,招待用膳時,上有豆腐箱這道菜,乾隆食後讚不絕口。
  • 北京工美集團合作蔚縣剪紙業 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添新光芒!
    蔚縣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及豐厚的文化底蘊,蔚縣剪紙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和產業技術。北京工美集團是全國工藝美術行業龍頭企業有強大的設計團隊和較好的銷售渠道,兩者產業優勢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一定能夠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