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百工圖壁畫
作者:姚玥
聽說,你被譽為「牆壁上的清明上河圖」,用簡約的筆調繪製出的64幅壁畫,讓那些清代工匠們的匠心在一片煙火氣息裡生動地傳遞出當年的繁華似錦。百年後的今天,我有幸可以走近你,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邂逅。說一句:躲在蔚縣夏源村關帝廟的《百工圖》,很高興遇見你!
因遺忘而倖存,憑淡然而生活。這便是百工圖壁畫歷經百年而未消亡的生存法則,你無法想像像這樣的絕世壁畫生存在怎樣的角落中。像莫高窟一般在專門營造的石洞王國中隱居?像馬王堆帛畫一般在精緻的木棺裡沉睡?還是像樓蘭城般一頭扎進無際的漫漫黃沙中?都不是,它是坐在夏源村口眺望的老藝人,跨越漫長的歲月,一直等著,等著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出現的學藝者,傳承這一身的本領和遙遠的繁華記憶。歲月使它披滿風霜,它住的關帝廟屋頂漏了,它便坐在陋屋中數星星;它臉上布滿灰塵與蟲網,它便與這群小生物當鄰居;茅草掩蓋了它的容顏,它便擁抱著這蓬鬆靜默的生活。
七月的陽光擠過舊舊的小格窗子,斜斜地在牆壁上徜徉,如同給這幅織錦般絢麗的畫作鍍上淡淡的金箔。我凝視著這絢爛,似乎聽到了百年前大街小巷的叫賣聲,只見眼前房屋林立,幌子隨風擺動-
裱糊局裡最為忙碌,十二、三歲的小徒弟立於桌上,惦著腳尖,頭顱揚起,手持紙張,努力要把它裱糊在房頂上。老師傅翹著腿,抽著長長的水煙,看似悠閒,眼睛卻不由自主朝著身右瞄去,生怕小徒弟手藝不筋道。忽然,陣陣香味襲來,一看,便瞅見了漏粉局的藝人正在製作粉條,一人立於灶頭,徐徐往鍋中漏粉;一人蹲於灶前,努著勁拉風箱;一人則面帶微笑,慢慢揉著麵團。鍋中白浪滾滾,乳白的粉條就是過江的蛟龍,隨著水面翻江倒海,叫人垂涎三尺。街上商品琳琅滿目,你可以先在「兌換金銀」中拿點零錢,可以在「雜貨俱齊」中淘得小玩意,可以在「水中生色」裡購到絢麗的衣料,踱著步子,在書籍鋪裡買本舊書,在「改換纓帽」中覓得你喜歡的那一頂……
就這樣,那些小小擁擠的店鋪、那些勞作而流的汗水、那些店鋪五花八門的商品,矮小而繁榮、平凡而偉大、細碎而博雜,組成一幅長長的畫卷,展現著市井百態,匠人情懷。
匠人,在古代中國一種特殊的存在,一群被驅役千年的藝術家。唐,他們要定期去官營作坊服役;元,他們被編入匠籍,供天家驅使;明,他們被迫出賣了子孫的命運,世代為匠;清初,取消匠籍,這群匠人被遣送回家,自此才恢復了自由身。我想,百年前,當還是滿身油彩的工匠完成這些畫作,也像我現在一樣,站在一旁,眯著眼睛,靜靜瞅著這披著金光的壁上世界,會微微一笑,內心一番感慨吧。
鐘錶聲響滴滴不停,一點一滴走到了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了車水馬龍的快節奏生活。我們缺少時間,卻不應該缺少思考的時間;我們匆忙前行,卻也別忘了來時的路。奔跑了太久,你會感到疲累,就請轉一轉身,等等落後的靈魂。
小編手記:
還是今年三月份,小編的一篇小文發在張家口日報副刊上,拿到樣報後瀏覽版面上的文章,發現有一篇寫蔚縣南安寺塔的散文,便立即讀了,感覺語言優美,情思細膩,視角獨特。後來才知道作者是南京師範大學的在校學生,不禁感嘆「後生"可畏。現在,讀到她的這篇《蔚縣百工圖壁畫》,再次感嘆,既為其文,又為其人,一個九0後的大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如此關注,並述之於文,著實令人欣喜。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這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是一種根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臍帶血」,如何傳承發揚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課題。現在看了姚玥的文章,或許我們該有一份坦然了,因為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綿綿不絕,過去是,將來一定還是!
作者簡介:
姚玥,河北省蔚縣人,現為南京師範大學學生。
黃金廣告位
小蔚君說:房產大鱷、全球知名商家來蔚縣,房價還會漲嗎?點右下角「閱讀原文」來聊聊……
點擊「閱讀原文」聊聊蔚縣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