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抗戰驕子 趙 靖 遠
趙 蔚 中
史碑鐫刻絕版事,永恆經典彌久新。謹以此篇配圖文章,奉呈雙重紀念涵義——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兼趙靖遠百年誕辰紀念!!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註:蔚讀yu四聲、音聲同玉),東鄰京津,南接保定,西依大同,北枕張家口,古今皆是華北晉察冀、晉冀蒙、京津冀環疊交錯的中國北方千年古鎮。蔚縣古稱蔚州,曾是燕趙著名古郡「燕雲十六州」之一。史籍記載州縣沿革變遷 : 春秋屬代國,戰國歸趙國,秦漢為代郡,東魏孝靜帝(公元535年)始設蔚州,北周宣帝(公元580年)復置蔚州,清朝康熙帝(公元1693年)沿封蔚州,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蔚州為蔚縣,抗戰時期隸屬察哈爾省,新中國(1952年)劃歸河北省至今。
河北蔚縣,地靈人傑。史上我軍1955年首次頒授軍銜,將星璀璨。全軍授銜開國將軍(囊括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數據表明 : 僅按縣級區域統計將軍籍貫及將軍數量,全國將軍縣排序「頭三甲」是湖北紅安籍將軍61人、安徽金寨籍將軍55人、江西興國籍將軍54人。退而言其次,新中國首批將軍行列雖無河北蔚縣籍人士,但近乎完整經歷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和人民進行中國革命武裝鬥爭之抗日戰爭各時期諸階段全過程乃至解放戰爭直至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冊(黨史軍史戰史)載譽人物,確有河北蔚縣人氏。據我軍初次授銜名錄 : 1955年全軍第一批授予1266名開國大校,其中河北蔚縣籍兩人(蔡鐵根、趙靖遠)……
(配圖一 : 趙靖遠軍銜照 — 1955年榮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此前曾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
趙靖遠(1915 — 1967),原名趙善信,1915年3月16日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合營鎮趙家灣村。自幼輾轉求學,天資未必聰穎,貴在勤學奮讀。只以畢生勤奮練筆習字為例:早至鄉村私塾和鄉鎮學堂的少年初讀,中至考取蔚縣初級師範學校的青年研讀,後至參軍入伍當兵帶兵打仗的戎馬生涯,再至和平時期擔任高級領導職務參與軍隊革命化現代化建設的軍政履歷,轉至國務院部委從事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歸宿,趙靖遠終身練筆習墨不輟,素來擅寫文章,頗具筆墨功力。據蔚縣籍健在革命老人李玉芝(注 : 鄧華夫人。鄧於1955年授銜上將)晚年回憶 : 1934年報考蔚縣初級師範(簡稱蔚師)及1937年投考宣化中級師範(簡稱宣師),趙靖遠應試答卷的硬筆行書軟筆楷書,均以筆力功夫書法功底,博取校方贊評優先錄取。有 道 : 盛世讀書報國,亂世讀書救國。蔚師期間,趙靖遠與後被譽稱「晉察冀李氏三姐妹傳奇」之一的李玉芝在校同窗,凝聚一批青年進步學生,積極探索傳播馬列主義新思想新理論,經常抨擊抵制校內外反動勢力反動思潮,初步奠基革命人生觀革命價值觀。筆字旁證 : 1965年全軍團以上單位編寫榮譽戰史,戰爭年代曾經首任46軍137師409團政委的趙靖遠應邀揮毫疾書贈字,親筆為該團戰史展覽館題詞 : 「繼承和發揚409團為國家為人民英勇善戰的光榮傳統,爭取再立新功 ! 」 (注 : 史曾輪番整編裁撤,倘若題字原件仍存,筆功墨跡可供斟鑑)
(配圖二 : 趙靖遠學生照 — 1934年考入蔚縣簡易師範學校)
1937年夏秋,趙靖遠畢業蔚師,同期考上宣師。時逢七七盧溝橋事變肇始,中國軍民掀起全面抗戰初潮。國家危亡學子辨,民族救亡匹夫責。初獲題榜且初做父親的趙靖遠,毅然擱筆棄讀從戎並決然辭別父母妻兒(註:長子襁褓尚未滿月),先於1937年10月參加八路軍,後於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投身抗戰隊伍,從此置身抗日戰場。憑藉自身素有文化基礎和知識底蘊及文筆功力,趙靖遠參軍初期即任晉察冀獨立師總務科員,幫助機關文秘抄寫大量軍政文檔,協助政宣部門承寫大批戰宣文書,輔助首長謄寫修稿標繪整理作戰文件……隨附趙靖遠抗戰簡歷:1938年3月任晉察冀鄧華支隊參謀處文書;1938年10月任冀東宋(時輪)鄧(華)支隊司令部警衛連政治指導員;1939年10月任宋鄧支隊政治部組織幹事;1940年6月任冀中擴兵工作團主任;1940年11月至1944年11月期間,先後任晉察冀六團二營政治教導員、五分區政治部組織幹事、三十團三營政治教導員、三十四團總支書記、三十六團政治處主任;1944年12月至1945年9月抗戰勝利,擔任冀東軍區十四團政治委員。
值書一筆 :抗戰八年,趙靖遠隨部率兵轉戰冀東冀中,先後參加冀東大暴動、百團大戰、反日寇清剿掃蕩、反日偽強化治安、抗戰反攻等系列戰役戰鬥。簡附戰例 :標誌冀東抗戰勝利的最後反攻硬仗之一是1945年9月攻打日寇偽頑盤踞拒降的京津唐三角地帶的玉田縣城,守城敵酋是惡貫冀東且惡名華北的賴谷勝治及數千日偽頑軍。我軍臨陣戰役級指揮員是冀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李中權和十七軍分區參謀長肖全夫等,趙靖遠政委率十四團是參戰攻堅主力團之一。夜戰近戰,爆破攻城,突破巷戰,殲敵大半,殘餘日軍龜縮縣城南關東側兵營地堡負隅頑抗,甚至強迫驅使朝鮮藉慰安婦充當遮彈人盾,直至被俘繳械投降還狡辯提出 「押送日俘走小道不走大街」,當場遭到趙政委厲聲嚴詞訓責痛斥,最終由日酋賴谷扛著白旗領著降兵灰溜押走縣城主街。
配 注 :二十年後,老政委趙靖遠將此役繳獲的經批准收藏的日酋配用的整套槍彈的戰利物品(白朗寧手槍),捐獻給老部隊團史(注 :409團前身是冀東軍區轄屬十七軍分區建制十四團)實物陳列館。
(配圖三 : 趙靖遠八路照)
(配圖四 : 趙靖遠抗戰照 — 在基層參加軍民抗戰集會、前排中間並肩右側為肖全夫)
(配圖五 : 趙靖遠勝利照 — 在冀東集體訓話日偽戰俘)
抗戰烽火熄,內戰硝煙燃。解放戰爭時期,趙靖遠率部徵戰祖國半壁江山,連續參加反蔣摩擦保衛冀東解放區、揮師東北挺進遼西、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湖南剿匪、拱衛粵東海防等著名戰役戰鬥及抗美援朝戰爭。略附此間其後的趙靖遠簡歷 : 續任冀東軍區十四團政委至1947年9月;1947年10月至1952年7月,繼任東北野戰軍九縱二十六師(注 : 後期整編為四野46軍137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師副政委、師政委;1952年9月奉命率師赴朝作戰,入朝三年皆任137師政委;1955年10月撤軍回國至1959年8月,接任46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9年9月入北京高等軍事學院進修深造;1961年12月畢業重返46軍升任軍副政委;1964年調任國務院農機部政治部主任(國家副部長級) ;1966年文革浩劫遭受迫害,1967年2月18日因公犧牲(註:訃告刊登1967年4月15日《人民日報》) ……
後 記 : 本人撰寫本文,適逢趙靖遠百年祭誕,緬思感慨詠嘆。緣何筆者未用家庭第一人稱描述家父記敘家事?有聯為註:
上 聯:沒有國哪有家??國衰則殤,國難則危,國敗則災,國破則禍,國亡則奴,國淪則恥 ……
下 聯:先有國後有家!!家繫於國,家基於國,家附於國,家匯於國,家聚於國,家融於國 ……
橫 批:家國情理情結情操情懷情份情責 ……
蔚縣古往今來,不乏才子孝子。蔚縣學子趙靖遠秉承家國天下信仰而早年抗日救國,離鄉別親,棄榜從戎,入伍當兵,扛槍打仗,隨軍徵戰,歷經數十年軍旅生涯僅曾短暫兩次返回蔚縣祖籍家鄉探親(註:首次是抗美援朝前夕返鄉辭行,末次是京城高等軍院學習假期回鄉省親)。蔚縣兒子趙靖遠秉持家國天下信念而恪守匹責奉盡綿薄,把青春年華及淵學才華貢獻給中國抗戰、中國獨立、中國革命、中國解放、中國崛起、中國復興 …… 何曾何嘗何妨不是耐尋耐味的堪贊堪譽的值傲值豪的蔚縣驕子!?
(配圖六 : 趙靖遠信函照 — 1951年4月19日於湖南晉寧致函河北蔚縣趙家灣胞兄)
尾 注 : 趙蔚中代表趙靖遠 — 張惠民全體子女(趙躍文、趙蔚豐、趙蔚蘭、趙蔚湘、趙蔚志、趙蔚軍),聯袂撰稿,共呈此文,同奉紀念,齊祭百誕 ……
點擊閱讀蔚縣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