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亞洲通訊社社長 徐靜波 靜說日本
新年第一天,日本人都要去寺院或神社參拜。這種參拜,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叫「初詣」。
這個「新年」,指的不是中國的「春節」,而是元旦新年。
從隋唐時期開始,日本派遣了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飄洋過海到中國學習,幾乎把整個的中國社會制度與文化搬到了日本。自然,也把中國的曆法傳承到了這一島國。
所以,日本人過去過年,和我們中國人一樣,過得是農曆新年,也就是「春節」。
這一過,就過了1000多年。
那麼,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拋棄了中國的「春節」,開始過上元旦新年了呢?
查了許多的日本史料,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唯一比較可靠的是,明治時期,日本打開國門向西方學習,實施明治維新,廢除了中國農曆的紀年方式,而採用了西方的太陽曆,也就是目前我們中國也使用的「公曆」。
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開始逐漸放棄了「春節」,隨同西方社會,以1月1日作為新年的第一天,過上了「元旦新年」。
但是,這一個轉換過程,似乎持續了幾十年,因為一直到昭和初年(上世紀20年代),日本的農村還有過「春節」的習慣。
全世界目前依然將「春節」作為新年開始的國家,還有9個,包括新加坡、韓國與蒙古。雖然日本人已經不再過春節,但是在日本的日曆上,依然每年算出中國的春節那一天,標註上「舊正月」三個字,告訴國民:這一天,是我們過去的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要「初詣」,那麼,日本人的初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史料說,日本古代有一種習慣,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或者正月初一,一家之主要到附近的神社,掛上自家的燈籠,求佛祖菩薩或神靈保護一家人平平安安。
大年三十掛燈籠,叫「除夜詣」。正月初一掛燈籠,叫「元日詣」。
但是,日本人全家出門去參拜寺院與神社的「初詣」,一般說法,是從江戶時代(中國明清時期)開始。到了明治時代,開始正式定型。
為什麼會在明治時代定型呢?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明治元年(1868年)頒發了一道「神佛分離令」。在這之前,日本實行的是「神佛習合」,也就是神道與佛教不分,實行合祭,反正都是神靈保佑。譬如我們去京都清水寺參拜,發現大雄寶殿的背後,居然有一個「地主神社」。這就是古代「神佛習合」習俗留下的痕跡。
自從「神佛分離令」頒布後,你是去參拜寺院,還是參拜神社,開始需要做出選擇。這樣一來,喚醒了國民參拜的意識,於是正月初一如何「初詣」,開始成為社會話題。
其二,在明治時代,日本開始引進西方的軌道交通,大力發展鐵路和地鐵。這就使得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可以利用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去郊外的著名寺院和神社參拜。正月初一,參拜帶旅遊,成為一種社會的時尚。
「初詣」其實不只是指正月初一,而是從正月初一的零時開始三天,都算是「初詣」的時間。
那麼,「初詣」有什麼規矩呢?
其實,無論是去寺院參拜,還是去神社參拜,規矩還是差不多。
參拜前,要在家裡先「潔身」,也就是要洗澡,把自己整乾淨。然後到寺院或神社前「賽錢」,也就是捐香火錢。
捐香火錢有一個講究,不是你捐得多,佛或神靈給你保佑的多,而是要講究「緣」。日元的貨幣單位「円」的發音,與「緣」相同,都念作「EN」。而5日元(五円)與「御縁」(緣份)都念作「ごえん」。所以,許多日本人,尤其是還沒有戀人的年輕人、或者正在戀愛的人們,初詣時,都喜歡投5日元的硬幣,求一個「姻緣」。客氣一點的話,也可以捐一個50日元。
穿什麼衣服去參拜呢?過去自然是穿和服,現在穿和服去的人少了。但是,如果女子穿和服去參拜的話,頭上一定要戴一朵花。而男子手裡則要拿一把摺扇——這是腔調。
整個初詣的形式,一般都是在佛祖菩薩或神靈前許願,然後去抽籤、去撞鐘,然後去求一個護身符。
日本的護身符品種繁多,功能各異。開公司做生意的,求「商賣興隆」符。懷孕的,求「安產」符。開車的,求「交通安全」符。要升學的,求「合格」符。沒啥目的的,也可以求一個「家人安康」符。
初詣期間,寺院與神社附近的店家,都會臨時擺攤,賣各種小吃,如同中國的廟會,煞是熱鬧。
我在新年元旦,去了東京的淺草寺。淺草寺是東京最大的觀音寺院。我老家是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有一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普陀山是中國最大的觀音菩薩的道場,我在22歲的時候,寫過人生的第一本書,叫《觀音文化研究》,所以,與觀音文化很有淵源。
我覺得,新年伊始,感恩佛祖菩薩的保佑,給自己的新年許一個心願,是很有必要。人是需要有信仰的,有了信仰,就會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對於自己的言行會產生一種自覺的約束,同時也給自己一份向前的動力。
拍了一組淺草寺初詣的照片,與大家分享。
原標題:《日本人從啥時候開始不過春節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