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遺珍-南禪寺(唐代)山西古代寺觀

2021-02-18 文化道

每一篇美文都會帶給您精神的盛宴,這就是我們的文化道 

                      

雁過無痕,葉落無聲,

美麗是些共鳴而實在的東西,

無處不在的守侯著您,

如儒釋道智慧。

轉載:佛像雕塑藝術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城南22公裡的李家莊西側的土崗上,處於群山環繞之中。寺內正殿大殿平梁下有墨書題記,確知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完整的木結構建築。845年,即唐武宗會昌五年下令廢佛,致全國大部分寺廟被毀,而南禪寺因地處偏僻而倖免。

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佛壇寬8.4米,高0.7米,壇上供奉彩塑。主尊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法相莊嚴而慈祥;兩側為文殊、普賢菩薩,二童子及拂菻、撩蠻隨行,阿難、迦葉二弟子及四脅侍菩薩、二天王、二供養菩薩侍從左右。大殿一共供奉彩塑十七尊,雖經歷代修飾,仍保持了唐塑原形,其中以釋迦牟尼像及二供養菩薩最為精妙。這一組造像是國內遺存的晚唐彩塑中最為完好的。在中國建築史、雕塑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南禪寺在20世紀50年代,在首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學者在大殿的梁上發現「因舊名旹(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的題記,從而確定這是比梁思成先生等發現的、著名的大佛光寺還要早75年的唐代木構建築。大殿發現時,屋頂亦是清代重修之物,目前屋頂的風貌為70年代對南禪寺大修時,恢復唐代建築風格。

建築上的唐代特徵

1.出簷舒展平緩(重修時恢復)

大殿發現時,屋頂是清代重修之物,目前屋頂的風貌應為70年代對南禪寺大修時,恢復的唐代建築風格。屋頂出簷平緩、舒展,疏朗大氣。

大殿的背面。

恢復的獸面瓦當和仍然不具象的(沒有各種魚龍變化)鴟尾。

2.鬥拱大小、比例適度,只有柱頭鋪作

鬥拱總高約為柱高1/2~1/3間,而且用材比例適度,同時,只有柱頭施鬥拱,無補間鋪作。(對比而同為3開間的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的用材則有點過大,免不了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

鬥拱樸實無華。無下昂,批竹形耍頭。圖片為南禪寺大殿轉角鋪作。

3.沒有普柏枋,欄額不出頭

沒有普柏枋,欄額至角柱也不出頭。

4.梭柱

柱子從下至上微微向內收分

5.直稜窗

6.大叉手、二椽栿上不施侏儒柱(蜀柱)

使用不施侏儒柱的「人字形」大叉手是唐代大木架構的一大特徵之一。關於怎麼判斷是幾椽栿,可以參考愛塔傳奇先生的文章:四椽栿 - 木結構古建築掃盲,文章中有簡潔明了的論述。

彩塑

原有17尊唐代彩塑是南禪寺另一項頂級國寶!但由於被盜,現只剩下14尊。

佛壇上,佛像的布局沿襲南北朝至隨、唐基本規制(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又略有增加:

釋迦像居中,左側為弟子摩訶迦,右側為弟子阿難尊者;佛二弟子兩側又各立一尊脅侍菩薩;然後是坐大象的普賢菩薩(佛像左側)、騎獅子的文殊菩薩 (佛像右側);接著左右再各有一尊脅侍菩薩;最外則分立著兩尊天王像。 

在佛壇的中間,佛像前有童子2尊(左右個1)、撩蠻2尊(左右個1,右側1尊應是被盜了),以及原有的單膝跪於蓮座上的供養菩薩2尊(已被盜)。

相關介紹的連結:五臺山佛教造像藝術(一)

類似的布局在中國的個大石窟和鄰近的大佛光寺都可以看到,而後世的大多數佛寺大殿則是西方三聖 摩訶迦葉 阿難像。

非常欣賞這尊菩薩像,從面容神態,到體態、衣飾,都很能代表唐代彩塑的氣韻。

佛臺正中的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的法身像

主佛左側造像

主佛右側造像


弟子迦葉,面容蒼老,眼含愁苦

雙手合十立於胸前,如虔誠的苦行僧

弟子阿難面容飽滿豐圓,垂目凝思

內側兩位脅侍菩薩,沉靜優美。

她們頭戴寶冠,面容恬靜,膚如凝脂,分著紅色和黃色衣裙,

身體略微扭動,充滿律動感,清新自然

左側內脅侍菩薩近照,紐扣狀頭飾,很是時尚也

右側騎獅的文殊菩薩

左側坐象的普賢菩薩和象奴扶霖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侍

三者亦被稱為「華嚴三聖」。

兩尊菩薩結跏趺坐於獅象背負的蓮臺上

面容飽滿圓潤,胸飾瓔珞,腕帶環釧。

外側脅侍菩薩

頭戴寶觀,瓔珞被體、珠璣滿身

豐潤柔美,面容親切,嘴角帶笑

右側外脅侍菩薩近照

就面部表情而言,右側天王優雅自信

左側天王怒眼圓睜,略顯猙獰

💪

兩位天王威武雄壯,剛健有力

身體胯部朝向一側扭動,手臂像相反方向探出

呈現出一種平衡的狀態

可惜左側天王的手臂已經斷裂

蓮臺上被盜走的兩尊供養菩薩

除去主像以外,其餘幾尊小像也非常傳神

被盜走的獅奴撩蠻

象奴扶霖

左側童子仰頭,面帶微笑,聽候菩薩教誨

右側童子


南禪寺大佛殿 釋迦牟尼佛


南禪寺大佛殿 阿難


南禪寺大佛殿 迦葉佛


南禪寺大佛殿 文殊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普賢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一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二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二局部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三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四


南禪寺大佛殿 供養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供養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童子

南禪寺大佛殿 天王


南禪寺大佛殿 天王


南禪寺大佛殿 普賢菩薩(局部)

山門柱礎

南禪寺山門的柱礎,觀其蓮瓣的形狀,十分像唐代遺物。

西配殿

又稱龍王殿,懸山頂建築,重修於明朝,是寺內第2古老的建築。其餘建築則是清代之物。

「據《中國文物報》報導,1999年11月24日晚7點左右,三名歹徒闖進南禪寺,將保管人員打傷捆綁起來,割斷電話線,砸開佛壇的鋼網門鎖。大殿裡的唐代佛像被當胸挖開,腹內寶物被偷走,文殊菩薩的後背也被掏開,其餘幾尊塑像同樣受到破壞。唐代特有的兩尊最美麗的「似宮娃」供養菩薩被鋸斷劫走,獅童塑像也從腳跟處被掰斷劫走。」——from百度百科「南禪寺」

另外,看山門關於南禪寺的資料得知,殿內原來還有石塔一座、石獅及角獸一塊,皆為唐代之物,在2011年皆被盜走。

圖片轉自愛塔傳奇的博文:南禪寺小石塔 - 山西五臺(7圖)

圖片引自孟新宇的日誌:一個人行走在山西(二)南禪寺。觀其造型,應是唐代之物無疑。

本文部分圖片資料來源:

《中國彩塑精華珍賞叢書》,灰雁的四季,收藏山西

微友臨走記得右下角點個或在右上角點分享,那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傳遞美好,手留餘香!

 文化道往期內容推薦 

▶ 佛道經典,被教育部、國家語委列入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並普及開來,這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  《紅樓夢》最經典的9首詩詞,讀懂了才是人生

▶  100首宋詞與100幅宋畫的靈魂邂逅

▶  道家補血氣法,快而有效!(原創 三一道人)

▶  茶神陸羽

▶  媽祖安睡法,神傳之術!(原創 三一道人)

▶詩詞丨願時光不老,許故人不散

▶  人生若覺無作為,請君讀讀黃公望!

▶  一首《明鏡臺》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  【老照片】137位民國大師當年的模樣

文化道  

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隨 緣 贊 賞

相關焦點

  • 地上文物為啥看山西,看了你就知道了!
    作為全國地上文物最為豐富的文物大省,山西各類古代建築現存18418處,是全國古建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樓塔橋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門類齊全,享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美譽。
  • 厲害了我的山西!全國尚存四座唐代建築,全在咱這裡!
    山西日報新媒體綜合報導:我國已發現的唐代建築遺存共有四座,全在山西。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名剎,「佛光寺」這個寺名屢見於各種史書記載。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會昌五年,皇朝發動滅法運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變成了一片廢墟,僧人也全作鳥獸散。  公元857年,也就是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佛光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
  • 日本學者曾斷言: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
    眾所周知,古代的中國人最喜歡用木頭蓋房子,木頭不比金石,容易腐朽,所以幾千年來留下來的木構古建築少之又少。中國現在能夠看到最早的木構古建築是唐朝時期的,並且全國範圍內也只剩下3座了,可謂「國寶」。而這三座建築都在山西!
  • 山西著名古建築——南禪寺
    南禪寺坐北面南,規模不大,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龍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 【古調】平遙縣鎮國寺萬佛殿五代彩塑
    據殿內前坡平槫下襻間枋墨書題記「大明嘉靖十九年歲次庚子二月補修京城寺改寫鎮國寺」可知,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改寺名為鎮國寺。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包括天王殿、鐘鼓樓、萬佛殿、三佛殿、觀音殿、地藏殿等。其中萬佛殿基本為五代原物,殿內彩塑倖存,為建殿時作品。
  • 【原創】山西五臺縣延慶寺大殿
    關於延慶寺最早的調查資料是和南禪寺一起出現在1955年的《文物參考資料》雜誌上,那時延慶寺已經荒蕪,有一殿一幢和幾間清代配殿,現在的延慶寺經過前幾年的修繕,重建了所有的配殿。(三)山西五臺縣南禪寺>>>延慶寺內沒有與正殿建造年代相關的碑刻等記載,依結構推斷為金代。
  • 憑什麼「地上看山西」,山西古建到底有多牛?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故宮的太和殿用了10個吻獸  圖/窮遊er  茱妮中國古代建築是以木結構為主,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唐代建築。南禪寺位於五臺縣城西南二十餘公裡,南禪寺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因地處偏僻,就連當年梁林二人也未能發現它的存在。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寺內唐代東大殿位於寺院最後山腰,殿內彩塑、壁畫、墨書題記均為唐代原物,院內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經幢等,都是具有高度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唐之際,佛光寺已是五臺山名剎,寺名屢見於傳記。在敦煌石窟壁畫《五臺山圖》中,佛光寺佔據了顯要位置。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 【遊山西,就是在讀地質構造運動史】
    在長治的古代建築遺存中,有寺、庵、堂、院、廟、祠、宮、觀等宗教建築;有明沈王府殘址、潞安府衙(上黨門)等署衙府第類建築;有城牆、村堡、關隘、城樓等防禦守衛性建築;有鐘樓、鼓樓、牌坊、影壁等紀念性、點綴性建築;有文廟(孔廟)、武廟(關公廟)、祠堂等祭祀性建築;有樂樓、戲臺等娛樂性建築;也有橋梁、民居、陵墓等建築。不但種類齊全,式樣繁多,而且不乏罕見的珍品和僅有的孤例。
  • 直播丨鎮國寺、雙林寺,從敦煌到山西
    常與敦煌唐、五代彩塑相對比,尤其是莫高窟中的45窟,那麼具體到底有著怎樣的相似點與不同點?▲莫高窟第45窟 盛唐明代懸塑之技藝的群仙列陣雙林寺各殿皆有彩塑共2052尊,完好的1566尊。對 話 專 家郭 秋 英現為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工會主席、雕塑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山西平遙雙林寺經典彩塑!
    [  雙 林 寺 ]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之地為古代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旁沙羅雙樹之間,爾時佛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圓寂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稱為"雙林入滅"。宋以後,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貞義祠"等遺蹟,蓋與紀念尼姑有關。
  • 臺外的唐代國寶建築,徒步臺頂的大朝臺,五臺山還能這樣逛
    臺外 · 國寶級的唐代建築在國內,能夠看到唐代木構建築(後世沒有進行過落架大修)的地方並不多,臺外的南禪寺與佛光寺是其中二個。南禪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地址: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南禪寺內的大佛殿,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根據大殿橫梁上題記可以確定,大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
  • 五臺山第一寺廟,被譽「最古老的唐代建築」,門票僅要15元
    文/堆某人 (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東方的美,是一種無聲的力量在我國地上文物看山西。這是對山西的一種極大的認同與稱讚。也是因為山西的古建築在國範圍內屬於保持最完善的,特別是在國內僅存的4座唐代木質建築全在在山西境內,這也最令歷史文化愛好者神往,也是在建築領域用於極高的評價。其中最應該說的就是位於五臺山景區旁邊的古寺。該寺佔地3078平方米,建造於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別看他小,該有的一樣不差。
  • 大同善化寺的金代彩塑藝術賞析
    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動態上均兩腳持重,衣飾塑造也貼體少轉折,有別於唐代和遼代彩塑的扭轉嫵媚而更顯端莊。主佛壇上從西往東依次排列為;西方阿彌陀佛、脅侍菩薩、北方不空成就佛、阿難、中央毗盧遮那佛、迦葉、南方寶生佛、脅侍菩薩、東方阿閦佛。佛壇寬至五間,每間一主尊,主尊之間侍立脅侍、弟子。
  • 山西1200多年的寺院,為中國最老木建築,遊客免費就可看到稀世國寶
    去過山西4次,每一次都讓我驚喜滿滿以及收穫頗多,畢竟這裡古蹟眾多可謂是處處皆是古物,如果說哪個古建築最讓我驚喜的話,那麼地處五臺山臺外的南禪寺一定算是其中一個。如果按照建造年代排序的話,那麼南禪寺可謂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說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因此有著極高的文物價值。南禪寺地處山西五臺縣的李家莊村,大殿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也就是距今已經有著120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有明確年號記載的最早木結構古建築。可以說這個大殿在歷史上可謂是經歷了多次的修繕才得保存至今。
  • 唐代佛教雕塑的「繪」與「雕」
    五臺山南禪寺天王像2、寫實能力提高中國藝術受道家文化的深刻影響,重意輕形,不求寫實。莫高窟彩塑造像面相圓潤,體態豐腴,軀體比例協調,民俗化、世俗化氣息非常濃鬱,例如第150窟的供養菩薩像細眉修目,面容清麗,宛如豆蔻少女。太原天龍山和甘肅炳靈寺雕刻的那些飽滿豐壯的人物形象,更是突破了佛教禁慾、出世的思想限制,表現出對愛欲、現實的關照。如上所述,唐代佛教雕塑不但在雕刻技巧與塑造能力上趨於成熟,而且擺脫了印度理想美造像樣式的約制,實現了朝向世俗、關注人生的風格轉向。
  • 彩塑之珍-平遙雙林寺
    根據寺中現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記載,建寺應早於北齊。約至宋代,中都寺改名雙林寺。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之地為古代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旁沙羅雙樹之間,爾時佛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圓寂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稱為「雙林入滅」。雙林寺位於山西省平遙古城西南6公裡的橋頭村,現存殿宇多為元明建築,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以及古代建築、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
  • 83年後,188萬人「雲」遊佛光寺 - 山西日報數字報
    1937年7月5日,在戰火紛飛中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83年後的同一天,7月5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