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美文都會帶給您精神的盛宴,這就是我們的文化道
雁過無痕,葉落無聲,
美麗是些共鳴而實在的東西,
無處不在的守侯著您,
如儒釋道智慧。
轉載:佛像雕塑藝術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城南22公裡的李家莊西側的土崗上,處於群山環繞之中。寺內正殿大殿平梁下有墨書題記,確知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完整的木結構建築。845年,即唐武宗會昌五年下令廢佛,致全國大部分寺廟被毀,而南禪寺因地處偏僻而倖免。
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佛壇寬8.4米,高0.7米,壇上供奉彩塑。主尊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法相莊嚴而慈祥;兩側為文殊、普賢菩薩,二童子及拂菻、撩蠻隨行,阿難、迦葉二弟子及四脅侍菩薩、二天王、二供養菩薩侍從左右。大殿一共供奉彩塑十七尊,雖經歷代修飾,仍保持了唐塑原形,其中以釋迦牟尼像及二供養菩薩最為精妙。這一組造像是國內遺存的晚唐彩塑中最為完好的。在中國建築史、雕塑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南禪寺在20世紀50年代,在首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學者在大殿的梁上發現「因舊名旹(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的題記,從而確定這是比梁思成先生等發現的、著名的大佛光寺還要早75年的唐代木構建築。大殿發現時,屋頂亦是清代重修之物,目前屋頂的風貌為70年代對南禪寺大修時,恢復唐代建築風格。
建築上的唐代特徵
1.出簷舒展平緩(重修時恢復)
大殿發現時,屋頂是清代重修之物,目前屋頂的風貌應為70年代對南禪寺大修時,恢復的唐代建築風格。屋頂出簷平緩、舒展,疏朗大氣。
大殿的背面。
恢復的獸面瓦當和仍然不具象的(沒有各種魚龍變化)鴟尾。
2.鬥拱大小、比例適度,只有柱頭鋪作
鬥拱總高約為柱高1/2~1/3間,而且用材比例適度,同時,只有柱頭施鬥拱,無補間鋪作。(對比而同為3開間的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的用材則有點過大,免不了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
鬥拱樸實無華。無下昂,批竹形耍頭。圖片為南禪寺大殿轉角鋪作。
3.沒有普柏枋,欄額不出頭
沒有普柏枋,欄額至角柱也不出頭。
4.梭柱
柱子從下至上微微向內收分
5.直稜窗
6.大叉手、二椽栿上不施侏儒柱(蜀柱)
使用不施侏儒柱的「人字形」大叉手是唐代大木架構的一大特徵之一。關於怎麼判斷是幾椽栿,可以參考愛塔傳奇先生的文章:四椽栿 - 木結構古建築掃盲,文章中有簡潔明了的論述。
彩塑
原有17尊唐代彩塑是南禪寺另一項頂級國寶!但由於被盜,現只剩下14尊。
佛壇上,佛像的布局沿襲南北朝至隨、唐基本規制(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又略有增加:
釋迦像居中,左側為弟子摩訶迦,右側為弟子阿難尊者;佛二弟子兩側又各立一尊脅侍菩薩;然後是坐大象的普賢菩薩(佛像左側)、騎獅子的文殊菩薩 (佛像右側);接著左右再各有一尊脅侍菩薩;最外則分立著兩尊天王像。
在佛壇的中間,佛像前有童子2尊(左右個1)、撩蠻2尊(左右個1,右側1尊應是被盜了),以及原有的單膝跪於蓮座上的供養菩薩2尊(已被盜)。
相關介紹的連結:五臺山佛教造像藝術(一)
類似的布局在中國的個大石窟和鄰近的大佛光寺都可以看到,而後世的大多數佛寺大殿則是西方三聖 摩訶迦葉 阿難像。
非常欣賞這尊菩薩像,從面容神態,到體態、衣飾,都很能代表唐代彩塑的氣韻。佛臺正中的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的法身像
主佛左側造像
主佛右側造像
弟子迦葉,面容蒼老,眼含愁苦
雙手合十立於胸前,如虔誠的苦行僧
弟子阿難面容飽滿豐圓,垂目凝思
內側兩位脅侍菩薩,沉靜優美。
她們頭戴寶冠,面容恬靜,膚如凝脂,分著紅色和黃色衣裙,
身體略微扭動,充滿律動感,清新自然
左側內脅侍菩薩近照,紐扣狀頭飾,很是時尚也
右側騎獅的文殊菩薩
左側坐象的普賢菩薩和象奴扶霖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侍
三者亦被稱為「華嚴三聖」。
兩尊菩薩結跏趺坐於獅象背負的蓮臺上
面容飽滿圓潤,胸飾瓔珞,腕帶環釧。
外側脅侍菩薩
頭戴寶觀,瓔珞被體、珠璣滿身
豐潤柔美,面容親切,嘴角帶笑
右側外脅侍菩薩近照
就面部表情而言,右側天王優雅自信
左側天王怒眼圓睜,略顯猙獰
💪
兩位天王威武雄壯,剛健有力
身體胯部朝向一側扭動,手臂像相反方向探出
呈現出一種平衡的狀態
可惜左側天王的手臂已經斷裂
蓮臺上被盜走的兩尊供養菩薩
除去主像以外,其餘幾尊小像也非常傳神
被盜走的獅奴撩蠻
象奴扶霖
左側童子仰頭,面帶微笑,聽候菩薩教誨
右側童子
南禪寺大佛殿 釋迦牟尼佛
南禪寺大佛殿 阿難
南禪寺大佛殿 迦葉佛
南禪寺大佛殿 文殊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普賢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一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二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二局部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三
南禪寺大佛殿 脅侍菩薩之四
南禪寺大佛殿 供養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供養菩薩
南禪寺大佛殿 童子
南禪寺大佛殿 天王
南禪寺大佛殿 天王
南禪寺大佛殿 普賢菩薩(局部)
山門柱礎
南禪寺山門的柱礎,觀其蓮瓣的形狀,十分像唐代遺物。
西配殿
又稱龍王殿,懸山頂建築,重修於明朝,是寺內第2古老的建築。其餘建築則是清代之物。
「據《中國文物報》報導,1999年11月24日晚7點左右,三名歹徒闖進南禪寺,將保管人員打傷捆綁起來,割斷電話線,砸開佛壇的鋼網門鎖。大殿裡的唐代佛像被當胸挖開,腹內寶物被偷走,文殊菩薩的後背也被掏開,其餘幾尊塑像同樣受到破壞。唐代特有的兩尊最美麗的「似宮娃」供養菩薩被鋸斷劫走,獅童塑像也從腳跟處被掰斷劫走。」——from百度百科「南禪寺」
另外,看山門關於南禪寺的資料得知,殿內原來還有石塔一座、石獅及角獸一塊,皆為唐代之物,在2011年皆被盜走。
圖片轉自愛塔傳奇的博文:南禪寺小石塔 - 山西五臺(7圖)圖片引自孟新宇的日誌:一個人行走在山西(二)南禪寺。觀其造型,應是唐代之物無疑。本文部分圖片資料來源:
《中國彩塑精華珍賞叢書》,灰雁的四季,收藏山西
微友臨走記得右下角點個或在右上角點分享,那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傳遞美好,手留餘香!
文化道往期內容推薦
▶ 佛道經典,被教育部、國家語委列入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並普及開來,這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 《紅樓夢》最經典的9首詩詞,讀懂了才是人生
▶ 100首宋詞與100幅宋畫的靈魂邂逅
▶ 道家補血氣法,快而有效!(原創 三一道人)
▶ 茶神陸羽
▶ 媽祖安睡法,神傳之術!(原創 三一道人)
▶詩詞丨願時光不老,許故人不散
▶ 人生若覺無作為,請君讀讀黃公望!
▶ 一首《明鏡臺》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 【老照片】137位民國大師當年的模樣
文化道
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隨 緣 贊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