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5日,在戰火紛飛中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83年後的同一天,7月5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開講。黃昏時刻,梁思成再傳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走進千年古剎佛光寺,面對直播平臺,帶領188萬網友,在「雲」端一起追憶先賢,賞析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之魅力。
90分鐘的直播,「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小琴與劉暢、中日嘉賓隔空探討了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節目嘉賓,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先生明確指出中國的建築師要傳承血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性轉化。
梁林一生最重要的發現
據介紹,日本學者早在1922年就來過佛光寺,不過並沒有發現這是唐代建築。1932年,日本學者關野貞以異常肯定的口氣宣稱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築,只有日本有。但梁思成等人卻一直抱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自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他們走遍十餘省,研究了千餘處建築遺蹟,終於在佛光寺得償所願。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認佛光寺東大殿由長安貴族女子寧公遇捐資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代官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日本學者武斷的結論在盧溝橋事變的前兩日被顛覆。這也成為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
梁思成名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的誕生一波三折。抗戰全面爆發後,為保護佛光寺的測稿,梁思成林徽因把東西寄存在天津的英國銀行。隨後二人不斷南遷,最後到了四川李莊,貧病交加,但梁思成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完成了恢弘的《中國建築史》。存在天津的佛光寺測稿因為被水浸泡,險些毀於一旦,多虧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老先生幫忙找人把水泡過的底片曬乾,又把一些資料重抄了寄過去,梁思成才得以在1944年完成這一名篇,為後人研究佛光寺留下了第一手的寶貴資料。
劉暢和張小琴均表示,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前輩們篳路藍縷以學術報國的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不已。7月5日將特別節目的收官之作選在佛光寺,是在向先賢致敬。
當之無愧的第一瑰寶
佛光寺,位於山西五臺縣城東北25公裡的佛光新村。據《古清涼傳》記載,該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大滅佛教,寺宇被毀。唐宣宗繼位後重複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布施重建。
佛光寺,現存建築有北魏遺物祖師塔,依山而建的唐代建築東大殿,前院的金代建築文殊殿,其餘建築山門、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及廂房、窯洞等皆為明清所建。東大殿是我國現存最宏偉的唐代建築,是集結構之美和裝飾之美於一身的典範,其結構反映了唐代成熟的木作技術,殿內七鋪作鬥栱,是古建築鬥栱的最高等級。
為何梁思成把佛光寺東大殿稱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劉暢介紹說:「這是因為殿中有四絕,分別是唐代木構建築、彩畫、彩塑和題記。這4樣原汁原味的唐代文物,任何一樣都很寶貴,卻同時匯集在東大殿內,實屬珍罕。」
佛光寺是唐代木構建築的經典遺存,它的輪廓線屈曲而柔和,正脊也不例外,使整座建築絢麗又柔美,毫無僵沉之態。林徽因曾高度肯定了這一結構特徵,認為它代表了那個年代在結構方面的成就。郭黛姮先生指出,佛光寺的建築藝術是集結構之美與建築之美於一身的。
針對「了解唐代要去日本」的說法,劉暢指出:「日本的唐代建築是經朝鮮二手傳播過去的,並無法與佛光寺東大殿所承載的唐代建築精髓相提並論。東大殿所蘊含的唐代建築DNA對我們認識唐代著名的大明宮麟德殿、天堂、明堂等,非常有參考價值。唐代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個高峰,最高的建築天堂高達294米,超過現代許多摩天大廈。」
科技手段揭開更多秘密
劉暢還介紹了後人藉助科技手段對佛光寺東大殿展開的新研究。比如梁思成曾認為東大殿沒有門廊,但後來劉暢的師弟張榮通過碳14取樣發現,東大殿原來有門廊,元代移動了大門,使得原來的門廊成為大殿室內空間的一部分。林徽因曾和大殿的一尊供養人像合影,並認為此像即寧公遇,但是後來張榮團隊通過碳14檢測,發現塑像後側表層泥塑塗層的草是金代的。
劉暢介紹了幾種猜測,或者該塑像是金代供養人並非寧公遇,或者該塑像仍是寧公遇,但在金代經過補塑,若要揭開謎底,需要通過對塑像進行X光照射、穿刺取樣等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劉暢向網友展示了掃描電鏡、可見光顯微鏡等電子儀器下的彩塑樣本。他說:「只需要一個針尖大小的採樣標本,現代科技就可以分析出彩塑身上各個朝代的修繕信息,從而了解各朝代的用色用料喜好,形成一個歷史的標尺。」
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
直播中,劉暢、張小琴與嘉賓就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隔空進行了交流。
張小琴表示,除了詩詞,古建築也是現代人連接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
劉暢表示,研究古建築給他帶來解題的樂趣,希望能提供一些保護古建築的方法,並為書寫建築新篇章的人提供「筆墨」。
日本城西國際大學研究生院特任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村松伸越洋發聲,認為古建築不應該高高在上成為紀念物,應該成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如日常去古建築中賞花等,可以治癒現代人的焦慮。
節目最後,郭黛姮先生則通過直播鏡頭,表達了自己對古建築的理解。她說:「古建築不僅僅是具體的建築物,而且反映了其所屬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蘊含的歷史信息非常豐富,因此需要好好保護古建築。如很多哲學家所言,中國是早熟的國家,那些超前的思想實際上也影響了我們的古建築,中國古建築的鬥栱技術就是建築技術早熟的典型反映。」
針對現在層出不窮的新奇建築,郭黛姮先生明確指出這不是中國建築應該有的發展方向,她鼓勵建築師要傳承血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性轉化。
向中國傳統古典建築致敬
古建築不只是一個博物館,更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重要場景。《千年一寺看佛光》作為「人文清華」特別節目的收官之作,為山西古建築「雲」遊之旅畫上了圓滿句號。4場直播活動備受各界關注,累計吸引1000多萬人次的網友觀看。
網友冷方留言:文物只有通過講解,才能迸發出迷人的魅力。
網友守衛綠色家園留言:建築是最有靈性、最具魅力的。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非常美,向中國傳統古典建築致敬。願我們中國傳統建築、光影藝術昌盛不衰,永葆青春活力。
網友天雲者留言:國之瑰寶,感謝老師們的研究,從而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保護、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物質與文化遺產。
媒體人侯璡稱:千年之後的仲夏,日落霞光灑在寺廟的鬥栱上,照進內殿的佛像上,溫婉純淨,靜靜地等待同一輪月圓從山的那邊升起,普照一方水土生生不息。這便是中華古老文明的傳承,是千年歷史的給養與積澱,珍貴的古建築得以留存,人們因此受益無窮。
本報記者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