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2020-12-18 新湖南

導讀:從高郵到昆明,從沙子嶺再到北京,汪老吃了、做了一輩子順民菜;寫食物,他筆下有風土,心裡是鄉愁。

文 | 黑麥

家常京菜

1950年,汪曾祺從故宮右掖門搬到東單三條,即是今天的協和醫院後身兒,豫王府地。暫別了筒子河邊賣藝、修頭的手藝人,一下子落入北京的平民市儈。住在這裡的人,始終圍繞著東單菜市場奔生活,那時候的東單,是一片低矮的灰色舊磚民房,其間是幾棟1949年前留下的蘇式建築,顯得宏偉,又突兀。

此前的汪曾祺對北京多少是有些不適應的,他說北京尋不見葵,貿然間興起一種葉片尖小,且帶紫色的木耳菜,讓沒見過「世面」的北京人趨之若鶩。北方人終究是不懂得吃的,甚至從未聽聞「藠頭」,食品商場偶爾從南方運來些新鮮的薤,排隊搶購的南方人讓拎著菜籃子的老太太產生出一種莫大的好奇,凡是品嘗過藠頭的北方同志,閉著眼睛咀嚼不久,便會皺著眉頭說:「不好吃,這哪兒有糖蒜好哇。」這會讓汪曾祺感到一種失落。

△汪曾祺的業餘愛好是做菜,他是真正的美食家,會吃更會做。

1949年後的北京,有些破敗,舊社會沿襲下來的走街吆喝聲,穿插於胡同和街道,「哎——蘿蔔,賽梨來——辣來換……」聲音高亮打遠,推著自行車駐足街上的汪曾祺,盯著小買賣人,看著他一個個熟練地切開脆生生的蘿蔔,露出鮮紅,不禁想到北京人對它的別稱——心裡美。

在東單三條住了一陣,汪曾祺似乎從這個樸素的城市中感到了一種荒蕪,清末文人筆下的古都,已經被革命的雲煙衝淡,詩意蕩然無存,在瑣事與焦躁的生活場景裡,他從大白菜、水蘿蔔中,嗅到這城中僅有的從容。這是一個正在褪色的城市,灰頭土臉的居民,在紅牆周圍,隨著城市,慢慢地開裂,露出鮮紅,像這心裡美蘿蔔一樣,構成新的北京。

汪曾祺所寫的北京菜,大多是用來下飯的家常菜,小菠菜、五香爛蠶豆、扁豆、炒疙瘩、羊蹄、麻豆腐、北豆腐、臭豆腐、鯉魚,總能讓他挑出點兒刺兒來。可唯獨對豌豆,他好像情有獨鍾。那時的北京四九城,燻炒貨攤子林立,堪比今天五步一現的咖啡館。《異秉》裡的王二,也是靠著燻燒生意發的家,炒豌豆和油炸豌豆,是老少鹹宜的零嘴兒,二十文、幾分錢,便可換來一小包,撒點鹽花,邊走邊嚼,到了家門口,也就消滅乾淨了。

1959年5月,北京市民在市場上購買新鮮蔬菜。寫了沒幾段,他便誇耀起南方的豆子來,雲南的豌豆尖、四川的豌豆顛、廈門的荷蘭甜豌豆是如何在湯中起到去腥提鮮的作用云云;接下來便是吳興人與日本人畫的豌豆,嫣然可愛,美不可言云雲。當然,汪曾祺對於北京豌豆的喜好,更多的是因為「宮廷豌豆黃」,豌豆熬爛,去皮,澄出細沙,加少量白糖,攤開壓扁,切成長方形小塊,再用刀割出四小方,裝盤上桌。人們用牙籤扎著吃它,仿佛老百姓也分到了這宮廷裡的一杯羹一樣。

國會街(宣武門西大街)因民國時期的建築用途得名,那是中國首次舉國民主嘗試的場所,袁世凱、宋教仁、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馮國璋等人均在這裡留下足跡,如今這裡被劃歸新華通訊社院內,頗有意味。五號院的後院,是一個雜院,院裡有棵臭椿樹,在北京人看來,這多少有點兒不大吉利。汪曾祺搬到這裡後,很喜歡注視著那個大雜院裡的起居生活,每當他看到院子裡的大鍋蓋被婦女掀起,蒸騰的熱氣消失後,露出黃澄澄的菜餡窩頭時,便會跟老婆叨念:「這窩頭,難吃不了。」

待到北京人口中的「貓冬」出現,黃球球變成了黑球球,蒸窩頭的老嫗躲進了屋,搖煤球的老頭兒頻走出。梁實秋稱「搖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駱駝馱著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門口,攤在地上,中間做個坑,好倒水,再加預先備好的黃土,隨後攪拌起來,做成一大塊平整的黑色蛋糕,等煤末子稍稍幹凝,像切豌豆黃一樣,用鏟子在上面橫切豎切,切成小方塊,鏟進篩子。汪曾祺說後院的老頭兒,搖煤球的姿勢好看,搖出的煤球也甚圓。

圖 | 攝圖網

在老北京,搖煤球的大體有兩類人:一是來自定興的,搖煤球是他們的祖傳手藝;另一類人,則是在特殊時期出現的,他們通常是被打成「右派」的「壞分子」,即便很多年後,小區裡裝了管道通了氣兒,煤氣站裡還有不少當年被打成「右派」的老員工。在北平,梁實秋看到的是「有的瞧的景致」;在北京,汪曾祺感到,一夜北風寒,大雪將至。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上小學的京劇課時,老師播了《沙家浜》裡《智鬥》的片段,那時的我並不知道這齣折子戲的作者,對劇中發生的故事也毫無所知,只是覺得那裡的場面描寫格外生動,七星灶、八仙桌、銅壺煮三江、來的都是客,數字展開了我們對這桌菜的想像。

記得在賞析課時,老師還在閉路電視上播放了京劇《範進中舉》,小學生聽老生戲,頗感無趣,只記得戲中有一段胡屠夫的念白:「人要富,豬要肥;人要捧,豬要吹;人不富,是窮鬼;豬不肥,醃火腿。」逗得我們前仰後合。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這版京劇的作者也是汪曾祺,他散文式的創作中,沒有太多衝突,詞溫意深。1958年時,汪曾祺被劃歸成「右派」,下放到張家口的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改造。在那裡,他把繁重的勞動幹得有滋有味,記錄下《葡萄月令》和《波爾多液》。

甘家口雜記

上世紀80年代前後,汪家搬至甘家口,五口人擠在單元樓兩間房裡,睡覺要支摺疊床。不愛逛街,偏愛菜市場的汪曾祺,在西四的菜市場裡恢復了元氣,也開始了一段長達十餘年的寫作高峰,數十篇關於食物的雜文,便是在那個時期創作的。他若發現市面上沒有爆肚可買,就乾脆買回生牛肚自己做,手撕筋膜,洗去汙物,在鹼、醋裡浸泡良久。不料,下鍋後發現,仍然咬不爛,全家人放下筷子,唯有他自己吃得津津有味。

汪家有三個孩子,汪朗、汪明和汪朝,一男二女,這讓老汪在家的地位頗低,他掌管著一日三餐,也負責接送孩子上學。汪曾祺作息很有規律,吃早餐前已經開始動筆,短文極少隔夜,更是罕有熬夜的情況。偶爾,他也會情緒激動,不知是何原因,聲嘶力竭,在晚餐前爆發,打開窗戶,對著屋外喊道:「汪朝,回家吃飯!」在女兒的回憶中,那像是一種宣洩。

漸漸的,汪曾祺也迷上了北方的韭菜花。從前在科班裡學戲,韭菜花、青椒糊、醬油,拿開水在大木桶裡一沏,這就是菜。熬一鍋蝦米皮大白菜,佐以一碟韭菜花,或臭豆腐,或滷蝦醬,就著窩頭、貼餅子,在北京的小家戶,就是一頓不錯的飯食。90年代初,市面上散裝的韭菜花幾乎不見了,玻璃瓶裝的韭菜花,要賣到一塊多一瓶,即便如此,汪老認定那是吃涮羊肉必不可少的調料。

圖 | 攝圖網

韭菜花進了玻璃瓶,便說明涮肉館子多了起來,市面上的生肉自然也敞開供應了。在《肉食者不鄙》中,他逐一寫到鎮江餚蹄、淮安菜的獅子頭、蘇州松鶴樓的名菜腐乳肉、上海的醃篤鮮、蘇杭的東坡肉,等等。他還給《中國烹飪》投稿,自創油條塞肉:油條兩股拆開,切成寸半長的小段,拌好豬肉餡,餡中加鹽、蔥花、薑末,如加少量榨菜末或醬瓜末、川東菜末,亦可;用手指將油條小段的窟窿捅通,將肉餡塞入,逐段下油鍋炸至油條挺硬,肉餡已熟,撈出裝盤。他形容這菜「嚼之酥脆,油條中有礬,略有澀味,比炸春卷味道好」,並稱「這道菜是本人首創,為任何菜譜所不載。很多菜都是饞人瞎琢磨出來的」。

玉淵潭公園離甘家口不遠,汪老多了個愛好——隨北京人遛早兒,看人遛鳥兒。生活逐漸多了趣味,他自然也更愛下廚。一葉知秋,他便想到「貼秋膘」。汪曾祺尤愛烤肉,將烤肉、烤鴨、烤白薯,聚稱為「三烤」。他喜歡松木或果木的香氣,又喜愛劈柴時的豪爽,當然,他也無法抵禦肉的滋味,或許在燒烤之間,他更沉迷於那嫋嫋的煙火之氣。

不出意外,他也喜歡觀瞧燒烤的人。「老北京人吃烤肉都是自己動手,或焦或嫩,吃一斤還是兩斤,全憑樂意。」因為炙子頗高,只能站著烤,或者一隻腳踩在長凳上,若是火旺,男人就脫得只穿一件襯衫露懷,解衣磅礴,一邊大口吃肉,一邊大口喝酒,此情此景很是剽悍豪邁。可如今,「斯文」的燒烤店越開越多,汪曾祺筆下的「武吃者」幾近滅絕,他的這一記錄,可以刊登在「中國的紅色美食名錄」上。

汪曾祺也把北京人最常吃的面,寫到了點兒上。他在101路公共汽車站旁邊,結識了一位閒人老頭兒,這位大爺中午吃抻面,晚上吃「撥魚兒」,他每天的佐料,就是炸醬——只要糧店還有白面賣,而且北京的糧價長期穩定——坐在門口馬扎兒上看街。

汪曾祺說他一生經歷了很多大事,然而這些都與他無關,都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跡……他又寫道,他平平靜靜,沒有大喜大憂,沒有煩惱,無欲望亦無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面、撥魚兒,抱膝閒看,帶著笑意,用孩子一樣天真的眼睛。這是一個活莊子。

在今天的人看來,這個人和「活莊子」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汪曾祺覺得他易於滿足,對於物質要求不高,像這個城市裡的大多數人,愛瞧熱鬧,但又不愛管閒事。胡同促生出一種封閉的文化,「忍」就是幾十年也不「挪窩兒」。北京人大都安分守己,甚至逆來順受,北京就是一塊豆腐,四四方方,軟塌塌,沒什麼章法。麵條、小炒,無非是些順民菜,是平民心態,是樂觀,也是一種妥協。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只要活著,就挺好。可老舍說,為什麼老實人活著是這麼困難呢?那就再老實點唄。

不算高檔但很實惠的「汪家菜」(張雷 攝)

再後來,隨著《鬧市閒人》的刊登,汪曾祺搬到了蒲黃榆,徹底遠離了胡同生活,不過他仍舊喜歡下廚,做北京菜。由文章可見,他的京菜,也是帶有一點兒南方口音的。

鄉愁憶舊

19歲離家,直到數十載後才回到家鄉,僅憑著記憶和偶爾的探望,汪曾祺寫下故鄉的食物。高郵的鹹鴨蛋是瑣碎記憶中的一篇,也是關於故鄉記憶中,最活靈活現的一文:孩子興掛「鴨蛋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這是一種富足的象徵,也是童年趣味,不似今天的鹹鴨蛋,是偶爾想起的一道輔食而已。

「我走過不少地方,所食鴨蛋多矣,皆不能和高郵的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他又寫道,「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高郵街頭早點攤鋪(張雷 攝)

在汪曾祺的談吃中,人們見識到了吃醋的山西人,愛吃甜食的廣東人,無盡逐臭的長沙火宮殿,金華的竹葉腿,又讀到了四川的敘府糟蛋,寧波的瓦楞明蚶,卻遠不比家鄉的炒米、焦屑、鹹鴨蛋、鹹菜茨菇湯、河鮮、水鳥有滋味,有關馬齒莧、蔞蒿、山野的菜,他試圖用家鄉話來表達一種有關眷戀的情愫。

他在書寫南方食物時,仍舊不忘北方式的幽默,他說:「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麼?』——『茨菇』——『茨菇是什麼?』哈,這可不好回答。」小劑量的傲慢,是他對野菜特殊的情感。「過去,我的家鄉人吃野菜主要是為了度荒,現在吃野菜則是為了嘗新了。」他又有些惋惜地寫道,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足見,懂得吃小菜的人的縝密心思與細膩人格。

△高郵,在市內吃早茶的市民

「奶奶是餓死的,黃油也捨不得用。開三級幹部會殺了十來只羊,媽媽狠心給蕭勝做了黃油烙餅,眼裡都是淚……」黃油烙餅,是鹹的,眼淚也是鹹的。《黃油烙餅》是汪曾祺在1980年出版的短篇小說,以「大躍進」為背景,描寫了蕭勝一家在飢餓年代裡的故事。蕭勝吃了兩口,忽然咧開嘴痛哭起來,高叫了一聲:「奶奶!」這是典型的汪曾祺式小說,文字溫且平和,沒有一絲煽情的味道,經過長時間的鋪墊,只一句,便能觸及燃點,聲嘶力竭地對荒謬時代鞭撻。

△「汪家菜」(張雷 攝)

作為作家,他始終繞不開的是少年時代,由此,想到金宇澄在《繁花》中也有一段相似的文字:蓓蒂的爸爸,從研究所帶回一隻兔子。蓓蒂高興,紹興阿婆不高興,因為供應緊張,小菜越來越難買,阿婆不讓兔子進房間,只許在小花園裡吃野草。蓓蒂抽了籃裡的菜葉,讓兔子吃,阿婆搶過菜葉,拖蓓蒂進廚房,蓓蒂就哭了,只吃飯,菜撥到阿婆碗裡。阿婆說,吃了菜,小牙齒就白。蓓蒂說,不要白。阿婆不響,吃了菜梗,菜葉子撳到蓓蒂碗裡,蓓蒂仍舊哭。

昆明滋味

在西南聯大時期,汪曾祺曾在昆明過活7年。他對那裡的種種懷念,最終凝結在打油詩一般的句子裡:

重升肆裡陶杯綠,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

小西門外試撩青。

人間至味乾巴菌,

世上饞人大學生。

尚有灰藋堪漫吃,

更循柏葉捉昆蟲。湖光山色,市儈世俗,風土民生,都被他合併在有關美食的句子裡。在關於牛肉的一篇文章中,他羅列了乾巴、冷片、湯片、紅燒等做法,並直言,「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昆明的牛肉館的特別處是只賣牛肉一樣——外帶米飯、酒,不賣別的菜餚。這樣的牛肉館,據我所知,有三家。有一家在大西門外鳳翥街,因為離西南聯大很近,我們常去。我是由這家『學會』吃牛肉的。」

他甚至生動地推薦馬家牛肉館,並稱常有人託一搪瓷茶盤來賣小菜,醃蒜、醃姜、糟辣椒……有七八樣。兩三分錢即可買一小碟,極開胃。馬家牛肉館不知還有沒有?如果沒有了,就太可惜了。時過境遷,毫無疑問,這家店早已不復存在,倘若還在開著,滋味也別有不同,無非浪得個虛名而已。

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也是他的心頭好,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談到諸菌,他也口若懸河,青頭菌、牛肝菌、乾巴菌、雞油菌、雞樅可製成油雞樅,乾巴菌可晾成幹,可致遠;講到乳扇、乳餅,他又要推斷來歷:這種奶製品我頗懷疑是元朝的蒙古兵傳入雲南的。然而蒙古人的奶製品只是用來佐奶茶,雲南則作為菜餚。這兩樣其實只能「吃著玩」,不下飯的。《桃》大概是汪曾祺寫過的最短的文章,昆明桃分為「離核」和「面核」兩種。桃甚大,一個即可吃飽。我曾在暑假中,在桃子下來的時候,買了一個很大的離核黃桃作早點。一掰兩半,紫核黃肉,香甜滿口,至今難忘。

圖 | 攝圖網

說起雲南的炒青菜,他引述袁枚的《隨園食單》,指出炒青菜須用葷油,炒葷菜當用素油,很有道理。昆明炒青菜都用豬油。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為:菜新鮮,油多,火爆,慎用醬油,起鍋時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極少,不蓋鍋,或蓋鍋時間甚短。這樣炒出來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變色,視之猶如從園中初摘出來的一樣。

不過提到袁枚,汪曾祺在多年後直言:「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隨園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後在《金冬心》裡,借金農之意表達:金冬心嘗了嘗這一桌非時非地清淡而名貴的菜餚,如同貴族與文化人攢的宴,想起《隨園食單》,覺得他把幾味家常魚肉說得天花亂墜,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絲冷笑。

舉杯揮別

汪曾祺專門為菸酒寫過文章,他亦說:「我不抽菸不喝酒,活著幹嗎呀!」

在蘇北的《與黃裳談汪曾祺》中,他寫道:汪先生好酒是出了名的。住蒲黃榆,他有時還偷偷下樓打酒喝。退了休老太太管著他,一次他去打酒,小賣店少找了他5毛錢,老太太打樓下過,店主叫住老太太,給找回5毛錢。老太太回去一番好審:「汪曾祺,你又打酒喝了?」開始汪先生還抵賴。老太太說:「人家錢找在這,你還有什麼好說的?」老頭兒啞了。汪師母施松卿對老頭兒一般有三種稱呼:老頭兒、曾祺和汪曾祺。老太太一叫「汪曾祺」,壞了!肯定有事了!

汪曾祺寫《安樂居》,老太太發動全家批判他:你居然跑到小酒館喝酒了!——沒有啊!——有小說為證!還抵賴!

不過,安樂居早已沒有了,房子翻蓋過,現在那兒是一個什麼貿易中心。

汪曾祺的辭世,也是因為到宜賓參加某個白酒的筆會,結果胃出血,被送回北京不治。

在他的筆下,仿佛所有的菜,都可以下酒,所有的菜,也都不如一杯酒,一口煙,一口茶。

△「汪家菜」(張雷 攝)

從最早的科普式小品文,到最後的雜文,汪曾祺前後寫了近50篇關於飲食的文章。有關麵茶、豆汁的文字,大概是他人生中最後幾篇關於吃的文章,刊登在《南方周末》上。所寫的食物,也回歸簡樸。麵茶、豆汁,大概是居住在北京有了些年月,才會嘗試著與之和解的小吃吧。

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味道,汪曾祺鍋裡的菜,不卑不亢,他筆下的菜,也毫無抱怨。在今天看來,那些有關滋味的文字,也不會過時,或許那些美文都是永恆的。話到此處,也想用一個當下流行的詞兒去形容一下汪老的文字,那就是「治癒」,那些句子治癒的不只是他的讀者,或許也包括三起三落的他本人。

記得1997年曾在晚報上看到汪曾祺去世的消息,幾個月後,因市政改造原因,東單三條,以及營業了近百年的東單菜市場也跟著一塊兒被拆除了。

(本文原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14期)

[責編:劉瀚潞]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相關焦點

  • 汪曾祺百年美食地理
    1920年的元宵節,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後,中國美食最具發言權的老饕。而他生平走過的地方,則串起了中國美食極具象徵意義的舌尖地理。軟兜是汪曾祺家宴的必備大菜,也是瀕臨高郵的淮安特色。所謂軟兜,是用燙熟的鱔魚肉切絲後裹上芡炒,一筷子夾下去,能兜起濃鬱的湯汁為美。除此之外,還有生炒的脆鱔,紅燒的馬鞍橋、燜張飛,明火燒烤的鱔背,大火旺油處理的熗虎尾……這些,都是汪曾祺早年,最心嚮往之的美食。當然,作為高郵人,鹹鴨蛋是汪曾祺不會落下的。
  • 《慢煮生活》:慢下來,讀懂汪曾祺的生活哲學
    ----汪曾祺在繁忙的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免焦慮,或多或少會感到迷失。行走在這個時代的潮流中,我們似乎忘記了生活的樂趣與滋味,不過也還好有汪曾祺的文章一直在提醒著我們,在他的文筆下,那些一草一木,一茶一飯都顯得格外的有趣。
  • 汪曾祺筆下的那些雲南美食,火腿有幾種吃法?
    在寫吃的作家當中,小編最喜歡的就是汪曾祺先生了。他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雲遊各地,因此熟悉各地的美食。抗日期間,汪曾祺就讀於當時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大學坐落在雲南昆明,因此汪曾祺先生也非常熟悉昆明當地的風土人情。他寫的昆明美食正宗而誘人,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羅崗:汪曾祺的價值在於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個人與時代聯繫
    由此,羅崗認為汪曾祺的創作受到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文藝創作和文化經驗的很大影響,「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個人與時代的聯繫除了回答「對汪曾祺而言,1940年如何通向1980年」,羅崗還重點分析了汪曾祺與1980年代的具體關係。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同時為了緬懷汪老、激勵後昆,由高郵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於誕辰當日在九龍灣汪曾祺書房舉行,來自汪曾祺家鄉的文化學者、作家代表、汪迷和汪氏親屬代表、學生代表薈聚一堂。吃遍天下美食,品盡生活百態汪曾祺從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創作生涯歷經半個世紀,在小說、散文、戲劇、文論、新舊體詩等方面皆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如話家常。
  • 夏日炎炎,何不看看汪曾祺爽利文字下的美食
    汪曾祺說,「我認為作家的職責是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優美一些,更有詩意一些。」大多數人對汪曾祺的印象大概始於課本裡那篇《端午的鴨蛋》,我也不能免俗。
  • 《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
    在汪曾祺百年誕辰之際,「未讀·文藝家」推出了《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該書為首部汪曾祺「文學自傳」,以選段的形式,從汪曾祺的大量散文中,擷取與其人生經歷相關的記錄與見聞,將散落於記事、抒情、論文等各類文字中的生活片段,以時間為線索進行精心編排,復現作家70餘年的人生歷程,從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汪曾祺」。
  • 1920年:淡泊率性的純粹文人汪曾祺出生
    汪曾祺為了逃難曾經在廟裡居住過一段時日,當時陪伴他的是一本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選集。這本書讓汪曾祺知道,原來小說是可以這麼寫的。 聞一多的課不用考試,只在期末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他很欣賞汪曾祺,常稱讚其文章。但有段時間,汪曾祺窮得沒錢吃飯,還不停地抽菸,臥床不起,生活過得比較頹廢,聞一多見此情形把他訓斥了一通。汪曾祺不服氣,對聞先生參與政治表示不以為然,直率地提出意見。事後,汪曾祺寫信說先生把他「俯衝了一通」,而聞一多回信稱:「你也對我高射了一通。今天晚上你不要出去,我來看你。」
  • 汪曾祺的「自畫像」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文字之外的汪曾祺,更是一位「雜學家」,他喜歡讀雜書,書法、繪畫雖無師承,但自成「隨性」一派,還畫過兩套植物圖譜。汪曾祺少時學過吹笛子、唱戲劇,對各地美食情有獨鍾,閒來逛菜市、買菜、做飯,更是奉為人生一大樂事,稱他為「生活家」亦不為過。
  • 汪曾祺百年誕辰舉行100周年座談會 汪曾祺生平簡介個人資料
    3月5日,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其家鄉高郵舉行。 陳琦 攝2020年3月5日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汪曾祺先生的為人為文,學習先賢、激勵後昆,當日,其家鄉高郵舉辦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當地文化學者、作家代表、汪老親屬及汪曾祺作品研究者、汪老文學愛好者等一同追憶汪老的人品文風。
  • 「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今天應該快活
    汪曾祺出生在一個新文學蓬勃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國家命運風起雲湧的時代。汪曾祺剛出生那會兒,家境還算殷實,然而他三歲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學習成績實在不堪。不僅數學、英語成績極差,專業課也不愛做筆記,最後還被西南聯大開除學籍。
  • 汪曾祺文學自傳《寧作我》問世, 「佛系」不是汪老的底色
    作家汪曾祺人們給汪曾祺貼了很多標籤「美食家」「生活家」「最後一位士大夫」,但是汪曾祺本職是位作家呀。汪老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成為作家這件事的呢?「有人問我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我說這跟我從小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有關。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上海交大報·思源湖 第1691期] 高郵還有個汪曾祺 ——滿口噙香...
    高郵不僅擁有一處世界自然遺產——明清運河故道,六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著名的中國郵驛活化石「盂城驛」就是其中之一,還誕生了「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更有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當代作家汪曾祺。今夏來高郵,參觀了「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
  • 【名家面對面】楊早: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吃食與文學
    汪曾祺少小離鄉,對家鄉高郵始終依戀和深愛,高郵對於汪曾祺來說,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故鄉的水、故鄉的食物、故鄉的人,都是他寫作的寶藏,故鄉高郵是他文學的啟蒙
  • 汪朗攜《汪曾祺別集》與讀者分享汪曾祺的育兒之道
    ,共同編選了一套汪曾祺全新的文集《汪曾祺別集》。《汪曾祺別集》包括汪曾祺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在內,計20卷,每卷各有獨立主題,總字數約200萬字。據《汪曾祺別集》出版統籌人、北京讀蜜傳媒總編輯金馬洛介紹,2020年5 月出版了前八卷,全20卷於12月出齊。
  • 幾代讀者愛汪曾祺,既是愛生活,也是愛優質語言
    他的美食散文,為故鄉高郵的鹹鴨蛋成功「帶貨」;他的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是評論界反覆研究的經典母本……今年正逢作家汪曾祺誕辰100周年,20卷《汪曾祺別集》近日出版,共約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百家故事
    汪朗從房間裡走出,他今年69歲,頭髮漸白,說話的時候,眉眼像極了他的父親汪曾祺。今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他比以往更忙碌。我們見面的那個周六,他要趕往高郵,參加會議、拍紀錄片,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他像汪曾祺一樣溫和,不慍不怒,服從安排。汪曾祺紀念館開幕那天,輪到汪朗講話,他蹦著上臺,遇人就笑,很頑皮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