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在東漢初期影響較大,但黨錮之禍使其對朝政影響漸衰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古代的太學萌芽於先秦時期,太學和其他機構混雜在一起,非單獨存在,到西漢漢武帝時期才成立正式獨立的太學,主要教授儒家經典,培養的太學學生優異者將會選拔為官員,是王朝的最高教育機構。

漢光武帝也是太學生出身,對此深有感觸,建立東漢後就開始重新修建新的太學,為王朝培養有用的人才。

東漢進入太學的人也是有一定的原則的,一般的人不能隨便進入太學上學的。東漢時期明確規定進入太學學習人員的要求:第一,年薪超過600石的官員子弟,包含600石的官員子弟。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官員的子弟,司馬遷任職的太史令就是600石的官員。第二,郡國高材明經者,也有國家明經考試落第的人。明經指的是通曉經書的人才,有下面的郡縣或者郡國推薦,也有參加國家考試落第的人員。第三,郡國學明經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經地方選送可入太學。

東漢的太學生大都是官宦子弟,也有較少的貧寒家庭的人員。太學生的附屬人員也可參加旁聽,也就是旁聽生,這些人如果通過考試也可以任命官員。相當於現在勤工儉學的附屬人員。官僚子弟有俸祿,生活比較滋潤,而貧寒的學生很多都要靠自己來解決上學問題。

劉秀

通過太學的教育,為王朝培養了一批儒家學者,有很多進入到官僚系統任職。東漢時期採取兩年一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不同於西漢時期的一年一選拔,選拔的方式就是考試,當時稱為策試。考試分為甲乙兩種,考試的老師選擇題目讓考生回答的稱為「對策」,這一題目形式固定;第二種則是由學生自己抽取考試題目回答,稱為「射策」,參加不同的考試選任的官職也是不同的,後者明顯要高於前者。

東漢漢桓帝時期,將策試分為上、中、下三等,按照考試成績分等級,授予不同的官職。

太學的目的就是宣揚儒學,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

東漢太學生運動和太學的衰微。

東漢前期,太學經過大力的修建,太學最昌盛時期學生達到三萬人,聚集了王朝不少的精英人士,為東漢的發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太學作為全國的最高教育機構,在建立之初就不單純是一個學術機構,而是和政治緊密相連。西漢時期就有太學生聯合起來抗議王朝對一些政治人物的處理,顯示了正義的一面,王莽為了篡權,收買了一大批太學的學生為他搖旗吶喊,顯示了黑暗的一面。

王莽

東漢末期,宦官專權,外戚幹政,雙方交替登場,官僚腐敗,最大的體現就在選拔官員上。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舉孝廉,東漢時期王朝推崇孝道,這是選拔孝順的人加入到政府中來;第二種是察舉,是由地方考察、選拔的人才推薦給上級或者中央政府,考核後任職;太學生選拔的官員則稱之為「學選」。

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導致王朝的選官制度受到極大的侵害,當時流傳這樣的記載:「舉明經,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舉孝廉,濁如泥。舉良將,怯如雞。」

舉薦的通曉經書的人才卻不學無術,舉薦的孝廉之人的家庭卻是兒子和父親分開居住,將年老的父母撇在一邊。被舉薦的人只要有錢、有關係就可以了,進入國家的選官程序。三國時期的董卓就是內部關係舉薦的「良將」。

東漢太學作為學術機構和官員的選拔之地,形成了一種品評官員的「清議」的氛圍,對王朝的各級官員進行評價,褒貶不一。東漢前期很多官員都畏懼太學的這種「清議」,對腐敗是一種遏制和打擊的作用。

劉志

漢桓帝劉志時期,他依靠宦官奪回權力,重用宦官,為了解決朝廷的財政赤字,採用了賣官鬻爵的辦法,只要有錢可以買到很多官職,官場一片烏煙瘴氣。

以太學為首的一批清流們,對宦官們為非作歹很看不慣。而宦官在延熹九年(166年)漢桓帝大赦之前公開犯罪,然後藉助大赦可以免罪,太學以及太學出身的一批官員對宦官在大赦之前的犯罪嚴懲不貸,不考慮漢桓帝的大赦。

漢桓帝得知情況後對太學生和太學出身的官員進行打擊,很多士人逃亡,最後多虧了漢桓帝竇皇后的父親竇武出面,太學生和太學出身的官員才逃過一難。

漢靈帝即位後宦官和太學生、太學出身的官員、同情太學的官員準備清除把持朝政的宦官,其中陳蕃率領幕僚和太學生幾十人進攻皇宮,要求清除宦官,都被殺害,竇武起兵對抗,也被迫自殺。

這一次「黨錮之禍」一直持續到黃巾大起義開始的中平元年(184年),歷時將近二十年,東漢的太學遭到無情打擊,對朝政的影響日趨衰微。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外戚和宦官輪番掌權,作為王朝的最高教育機構也很難獨善其身,太學生選拔的學生出現了很大問題,很多無才能的人被推薦到太學,選拔學生任職官員也充滿了銅臭氣。太學生的學生運動對抗宦官也歸於失敗,很多人受牽連,影響力自然也就下降很多了。

相關焦點

  • 東漢的惡果如何種下?「黨錮之禍」腐蝕了其根基,葬送了其前程
    有識之士商議政局外戚和宦官對於東漢政局的影響外戚和宦官在東漢王朝中後期輪流掌握朝政,甚至在安帝時期出現了合作分掌朝政的局面,兩大勢力的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將皇帝以及東漢朝堂上的官員放在眼裡,他們只是一味地想要滿足自己無限貪婪的政治欲望,通過自己的政治特權來為自己和自己的勢力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 東漢:兩次黨錮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所謂「黨錮之禍」,就是指的是東漢後期,有一批正直的官僚、士人因為出面反對宦官專權,被罷官禁錮,甚至株連殺害,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錮」的意思就是終身不得做官。黨錮的政治鬥爭從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直持續到中平元年(184年),歷時十八年之久。
  • 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黨錮之禍」:沒有它就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
    這裡,我們先來看看這場黨錮之禍的始末。所謂的黨錮之禍,一共分為兩次:第一次發生在漢桓帝期間。因為一個名為成瑨的官員處罰了一個宦官,最後,反被宦官的黨羽們誣陷,並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處罰。即便有僥倖逃脫的黨人,其結局也都非常悽慘,所以,最後這次黨錮之禍以宦官取勝告終。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靈帝時期。大臣陳蕃在第一次黨錮之禍當中受到了迫害,不過,因為其與竇太后的父親竇武關係很好,所以,後來被重新任命為了太尉。當時的漢靈帝年齡比較小,還沒有辦法親自執政,政權主要由竇武、陳蕃,以及司徒胡廣等人一起執掌,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得到了重用。
  • 透過東漢「黨錮之禍」,尋找青年學生千年一脈相承的精神
    「黨錮之禍」指的是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有好幾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兒童。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東亞歷史第33篇:遠古中國之東漢末年。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和章帝都同樣熱心提倡儒學,用心國事,因而治吏清明,國富民安,史稱「明章之治」(公元58-88年)。然而,東漢的滅亡卻也在章帝時便埋下了禍患。
  • 黨錮之禍中那些被牽連的東漢名士,他們都做了什麼
    於是,在漢靈帝十四歲時,東漢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在這之前,咱們還得大概了解一下第一次黨錮之禍。01東漢後期,宦官開始掌權,他們以及他們的親屬、親信橫行霸道,引起士大夫和一眾官員的反感,士大夫們對宦官實施了嚴厲的懲罰和打擊。
  • 第一次黨錮之禍的過程,及陳蕃和竇武對士族與外戚聯盟形成的作用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段話。這段話中的「小人」指的就是宦官。從諸葛亮的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在他的思想中,東漢之所以會滅亡就是跟宦官有關。而且宦官之禍就是開始於漢桓帝時期。這也是我們後世史學界的一個普遍認知。
  • 陳蕃為東漢士林宗主,黨錮之禍實東漢滅亡之因,邊將崛起於外
    漢靈帝之時,士林推竇武、陳蕃、劉淑為三君,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寓為八俊,郭泰、範滂、尹勳、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為八顧,張儉、翟超、岑晊、苑康、劉表、陳翔、孔昱、檀敷為八及,度尚、張邈、王孝、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這其中就有不少人徒有虛名而已,竇武身為外戚,喜與名士交往,其德行不足以為士林之宗,能被推戴,實由於其地位使然。
  • 《中國通史在線觀看》第28集:清議和黨錮
    詳文: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流,顧名思義,比喻他們的品行清白如山澗水流,能激濁揚清,他們標榜正義,不避權宦,抨擊奸邪,名曰清議,卻如同火山噴發的滾滾巖漿,在東漢後期,形成巨大的輿論洪流,其影響所及上至廟堂,下至民間,刺激著東漢王朝最敏感的神經,激揚著一個時代的風氣。
  • 東漢時期就有「五講四美」,百姓為保護著名君子張儉,犧牲數十家
    談及東漢,無不是皇帝昏聵、外戚幹政、宦官專權、朝政黑暗等負面形象。但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說,「三代以來,風俗之美,無尚於東漢」,清人趙翼說「東漢尚名節」,簡而言之,東漢就是個「五講四美」的時代。西漢開國功臣多是市井無賴,東漢開國功臣則是一派儒者氣象。光武帝少年時曾在長安太學讀書,功臣鄧禹與他是同窗,就連皇帝的警備部隊都要人人通曉《孝經》。在這樣的社會風俗下,人人重名節、講節操。表現在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中,被害的名士多是主動投案或自裁的。
  • 高一歷史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文景之治」)(1)思想上——尊奉黃老之學(2)經濟上——「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3)政治上:①漢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三)後期——衰政治——外戚幹政,政治黑暗;經濟——土地兼併,賦稅沉重;社會——淪為奴婢,社會動蕩;二、東漢王朝(25—220
  • 東漢名士李膺、陳蕃等人是怎樣和黨錮之爭扯上關係的?
    人的名樹的影,有的人究其一生都是為了得到名,而有的人卻因為名而死。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輪流當政,成為加速東漢王廷滅亡的主要因素。黨錮之爭中出現了許多天下名士,他們為民請命,站出來勇敢地抨擊天下不平之事,成為天下人的模範。
  • 富尚品三國:12 第二次黨錮之禍
    逮捕黨人的詔令一下,各地宦官黨羽、官吏紛紛積極行動起來,監獄裡很快塞滿了黨人,這其中也有黨人自己的貢獻,《後漢書.夏馥傳》記載「儉等亡命,經歷之處,皆被收考,辭所連引,布遍天下」,就是收留庇護張儉等黨人的家庭被東漢王朝拘捕拷問,被拘捕的人在嚴刑逼供下牽連供出的人遍及天下。
  • 黨錮之禍為什麼會發生
    東漢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為「公」,稱其子孫為「公子」、「公孫」,「公」之家族則稱「公族」。他們是朝廷顯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門數「公」的家族更是世家大族的中堅。特別是在桓靈之際的清議運動中,「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並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太學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士大夫們又「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
  • 「創作開運禮」東漢末年:皇帝昏庸,清議無用,悲哀啊悲哀
    從此,東漢王朝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皇帝都短命,然後新皇帝幼小,太后便「垂簾聽政」,朝廷成為外戚坐大的「娘家政權」。當皇帝好不容易成年了,想拿回權力,身邊能用的人只有宦官。於是,新皇帝時,用外戚;皇帝長大了,用宦官;皇帝駕崩了,外戚又來。如此往復,成了很難解開的惡性循環。外戚也好,宦官也罷,執政手段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朝政黑暗,民不聊生。
  • 外戚執政,宦官篡權,東漢國祚要到頭了 |秦漢史話連載39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秦漢史話》連載39,歡迎收看。東漢初年的功臣勳貴,儘管劉秀為了加強皇權,在政治上對他們加以限制。但是,隨著其勢力的發展,事實上無法阻止他們奪取政治權力。貴戚依仗權勢掠奪土地,是東漢中後期土地兼併的特點,到外戚梁冀擅權時達到了高峰。梁氏一族原是邊地豪強。東漢初年,梁統隨竇融歸附劉秀,官至太中大夫。順帝時,立梁統的玄孫女為皇后,梁後之父梁商以外戚執掌朝政,梁氏的權勢不斷擴大。到梁後兄梁冀掌權時,竟公然收殺扶風豪富士孫奮兄弟,強奪其資財1.7億。又霸佔「西至弘農,東界滎陽,南極魯陽,北達河、淇」近千裡之地。
  • 歷史知識:東漢王朝經歷了多少皇帝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一、東漢皇帝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是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今湖北棗陽西南)人。
  •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胡寶國 中華書局1912黨錮之禍前夕,汝潁名士顯得頗為自信。李膺、範滂像汝潁名士視惡勢力為仇讎,由此在士林中贏得極高的聲譽,但這也註定了他們在黨錮之禍中必定受害最深。延熹九年(166),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桓帝下令逮捕黨人,受牽連者達二百餘人。李膺、杜密、範滂等相繼入獄。不久,由於竇武等人的努力,他們被赦歸田裡,禁錮終身。
  • 「處士」到「議士」,看秦漢民間參政路徑的演變對政局有何影響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使得太學興起,後來又有皇帝親至太學講課,參加聽講的儒生不計其數,甚至當時的匈奴貴族也曾多次來到太學學習儒家思想。在太學極盛時期,太學的學生能夠達到三萬人。當時不僅僅是太學盛行一時,私人教育也是辦的紅紅火火。許多私人教育都是由當時的名士置辦的,因此吸引了成千上百的人紛紛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