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黨錮之禍」:沒有它就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

2020-12-22 指點江山

東漢末年,皇權受到了外戚和宦官們的雙重威脅,皇帝的威嚴被無視,整個朝堂都掌握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中,他們在其中興風作浪,肆意妄為。

為了不斷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外戚和宦官們還拉攏官員賣官授權,任人唯親,以控制整個朝廷的人才選拔,將大批真正的能人拒之門外。而另一方面,他們更是在民間大肆斂財,令百姓苦不堪言。總之,當時整個東漢都處於一個極端混亂的狀態之下。

雖然,當時政治黑暗,管理混亂,但是,仍然有一些有識之士寄希望於那個已經毫無作為的皇帝可以改變一下現在的時局。他們不斷向皇帝上書,痛斥外戚執政,宦官專權。不過,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任何作用,反倒讓外戚和宦官更為不滿,甚至,為了消除這些反對的聲音,發起了之後的黨錮之禍。

這裡,我們先來看看這場黨錮之禍的始末。

所謂的黨錮之禍,一共分為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漢桓帝期間。因為一個名為成瑨的官員處罰了一個宦官,最後,反被宦官的黨羽們誣陷,並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處罰。當時,朝堂內的有志之士都極力阻止皇帝處罰該官員,但是,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皇帝的不滿,並在宦官的讒言下嚴厲的處罰了這派黨人。

不過,後來遇到了皇帝大赦天下,黨人被放了出來,但終生不能再回朝堂為官。後來,黨人看到了朝廷陷入了如此混亂的局面,便決定出手除掉宦官一黨。不過,後來因為走漏了風聲,宦官們便脅迫當時年齡還不大的皇帝,假傳聖旨,以此來誅殺黨人。

由於,當時領軍的將軍並不知道這聖旨是假的,便按照詔書上的旨意追殺黨人,就這樣,很多黨人以及家人在這次追殺中死了。即便有僥倖逃脫的黨人,其結局也都非常悽慘,所以,最後這次黨錮之禍以宦官取勝告終。

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靈帝時期。大臣陳蕃在第一次黨錮之禍當中受到了迫害,不過,因為其與竇太后的父親竇武關係很好,所以,後來被重新任命為了太尉。當時的漢靈帝年齡比較小,還沒有辦法親自執政,政權主要由竇武、陳蕃,以及司徒胡廣等人一起執掌,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得到了重用。

這在老百姓看來是天大的好事,但卻讓宦官們看著非常惱火。由於,無法在朝廷上興風作浪了,所以,不甘心的宦官們開始在竇太后那裡想辦法:他們利用各種阿諛奉承,遊說勸說,慫恿竇太后幹涉朝綱,這更為第二次黨錮之禍埋下了伏筆。

在陳蕃等人的眼中,宦官就不應該幹涉朝政,於是,開始勸說竇太后將包括曹節在內的幾個宦官除掉,但是,竇太后始終沒有同意。後來,宦官們由於洞察到了他們的計劃,便故技重施,要挾竇太后,並假傳旨意捉拿陳蕃等人,至此,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了。

這次黨錮之禍,讓陳蕃受害,竇武也被定了一個叛亂的罪名,後因為無法突圍,無奈自盡身亡。此外,與竇武關係甚密的馮述等人慘遭滅門,劉淑等人自殺身亡,李膺等士大夫被免去了官職,後又被誣陷致死。不僅這些有直系關係的人遭到追殺,就連曾經有過關聯的朋友,或者是收留過他們的人,也都遭到了連累,被終身監禁起來。

可以說,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響比第一次更大,被牽連的無辜受害者也更多。

那麼,黨錮之禍都有哪些影響呢?

發生在東漢桓帝和靈帝統治時期的這兩次黨錮之禍,都是由宦官挑起的。宦官們給那些反對他們的士大夫們安上各種子虛烏有的罪名,並將本就為數不過的有識之士害的家破人亡,結局悽慘。可以說,這兩次動亂,對於東漢的影響都是比較大的。

首先,黨錮之禍讓東漢的政治時局變得更加動蕩不安。各方爭權的過程,就是國力消耗的過程,宦官們只顧自己的利益,對於東漢的發展,百姓的生活完全不顧,這讓東漢的滅亡隨之加速。

其次,黨錮之禍的最大受害者可以說是那些與士大夫們關係較好的人了。在這次宦官禍亂朝綱的鬥爭中,忠臣們被追殺、陷害,就連家人也跟著遭殃。伴隨著大批有識之士的相繼被害,朝堂之上更沒有真心為國家做事的人了,臣子們的話語權也被進一步剝奪,宦官專政的局面進一步加劇。

最後,這兩次動亂讓東漢朝廷之上沒有了能主持局面的重臣,特別是漢靈帝,更是只聽宦官之言,不理會忠臣的建議。皇帝的袒護和縱容,讓宦官們的氣焰更加囂張。宦官們繼續為所欲為,搜刮百姓錢財,最終激起了民憤,引發了「黃巾之亂」。

而在這之後,東漢陷入了更加緊張的局面,隨時都會爆發的戰爭,最終,將東漢推向了滅亡。

這期間,為了儘快平定戰事,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起義的浪潮無法快速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危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官員借著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擁有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了序幕,更為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參考資料:

【《後漢書》、《資治通鑑》、《漢朝的「黨錮之禍」》】

相關焦點

  • 透過東漢「黨錮之禍」,尋找青年學生千年一脈相承的精神
    「黨錮之禍」指的是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有好幾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兒童。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
  • 東漢:兩次黨錮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所謂「黨錮之禍」,就是指的是東漢後期,有一批正直的官僚、士人因為出面反對宦官專權,被罷官禁錮,甚至株連殺害,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錮」的意思就是終身不得做官。黨錮的政治鬥爭從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直持續到中平元年(184年),歷時十八年之久。
  • 東漢的惡果如何種下?「黨錮之禍」腐蝕了其根基,葬送了其前程
    外戚通過崇高的地位直接將本姓家族人員全部安插進了東漢官僚集團內部,甚至有的直接進入了決策機構和軍事部門。《後漢書》載:"其後四侯轉橫,天下為之語曰: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墯。皆競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金銀罽毦,施於犬馬。多取良人美女以為姬妾。"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東亞歷史第33篇:遠古中國之東漢末年。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和章帝都同樣熱心提倡儒學,用心國事,因而治吏清明,國富民安,史稱「明章之治」(公元58-88年)。然而,東漢的滅亡卻也在章帝時便埋下了禍患。
  • 黨錮之禍中那些被牽連的東漢名士,他們都做了什麼
    於是,在漢靈帝十四歲時,東漢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在這之前,咱們還得大概了解一下第一次黨錮之禍。01東漢後期,宦官開始掌權,他們以及他們的親屬、親信橫行霸道,引起士大夫和一眾官員的反感,士大夫們對宦官實施了嚴厲的懲罰和打擊。
  • 富尚品三國:12 第二次黨錮之禍
    逮捕黨人的詔令一下,各地宦官黨羽、官吏紛紛積極行動起來,監獄裡很快塞滿了黨人,這其中也有黨人自己的貢獻,《後漢書.夏馥傳》記載「儉等亡命,經歷之處,皆被收考,辭所連引,布遍天下」,就是收留庇護張儉等黨人的家庭被東漢王朝拘捕拷問,被拘捕的人在嚴刑逼供下牽連供出的人遍及天下。
  • 第一次黨錮之禍的過程,及陳蕃和竇武對士族與外戚聯盟形成的作用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十)之外傳《宦者列傳》(七)黨錮之禍文:小A史蒂芬「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段話。這段話中的「小人」指的就是宦官。從諸葛亮的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在他的思想中,東漢之所以會滅亡就是跟宦官有關。而且宦官之禍就是開始於漢桓帝時期。這也是我們後世史學界的一個普遍認知。
  • 陳蕃為東漢士林宗主,黨錮之禍實東漢滅亡之因,邊將崛起於外
    每觀史書,覺東漢真乃一開明之世。禁錮遠非後世之嚴。言路不能堵,對學者要區別對待,宜官則官,宜學則學,宜民則民,不能強求,清議之風,宜疏不宜禁。互相標榜,多有名不副實者。東漢末期,宦官懼怕群臣結黨與之作對,唆使漢桓帝下詔,嚴防群臣結黨,凡有違反,必嚴懲不貸。宦官任意誣指反對自己的大臣二百餘人為黨人,全都遣返歸鄉,禁錮終身,再也不能從政。黨錮終身,雖能禁其行,禁其言,但惡政的罵名,早已名聞天下,使忠臣絕跡,奸臣當道,人心不穩,思欲改變。
  • 東漢名士李膺、陳蕃等人是怎樣和黨錮之爭扯上關係的?
    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輪流當政,成為加速東漢王廷滅亡的主要因素。黨錮之爭中出現了許多天下名士,他們為民請命,站出來勇敢地抨擊天下不平之事,成為天下人的模範。他們就是陳蕃、李膺、杜密、範滂等人,然而就算他們是當時士人及地方官員追捧的名人,最終也逃不脫身死命運,從他們的事跡可以看到東漢不一樣的黨錮之爭。
  •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胡寶國 中華書局1912黨錮之禍前夕,汝潁名士顯得頗為自信。李膺「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陳蕃「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說新語·德行》)範滂任清詔使,「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後漢書》卷六七《範滂傳》)。他們莫不以拯救天下為己任。陳蕃為樂安太守,拒絕外戚梁冀請託,笞殺其使者。司隸校尉李膺誅殺宦官張讓弟張朔,致使宦官休沐日不敢出宮省。杜密任北海相,宦官子弟為令長而有奸惡者,均遭嚴懲。
  • 太學在東漢初期影響較大,但黨錮之禍使其對朝政影響漸衰
    漢光武帝也是太學生出身,對此深有感觸,建立東漢後就開始重新修建新的太學,為王朝培養有用的人才。 東漢進入太學的人也是有一定的原則的,一般的人不能隨便進入太學上學的。東漢時期明確規定進入太學學習人員的要求:第一,年薪超過600石的官員子弟,包含600石的官員子弟。
  • 東漢時期就有「五講四美」,百姓為保護著名君子張儉,犧牲數十家
    談及東漢,無不是皇帝昏聵、外戚幹政、宦官專權、朝政黑暗等負面形象。但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說,「三代以來,風俗之美,無尚於東漢」,清人趙翼說「東漢尚名節」,簡而言之,東漢就是個「五講四美」的時代。西漢開國功臣多是市井無賴,東漢開國功臣則是一派儒者氣象。光武帝少年時曾在長安太學讀書,功臣鄧禹與他是同窗,就連皇帝的警備部隊都要人人通曉《孝經》。在這樣的社會風俗下,人人重名節、講節操。表現在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中,被害的名士多是主動投案或自裁的。
  • 黨錮之禍為什麼會發生
    長遠地看,這些人及其家族沒有前途,不是當時迅速崛起的世家大族的主體。在外戚、宦官的淫威之下,也有一些大臣敢於抗爭。如竇氏專權時,尚書僕射樂恢彈劾竇氏黨羽,「無所迴避」,並上書和帝「諸舅不宜幹正王室」,後遭竇憲迫害,「飲藥死」。司空任隗和司徒袁安,「同心畢力,持重處正,鯁言直議,無所回隱」。「竇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竇氏敗後,和帝除樂恢之子已為郎中。
  • 葬送東漢王朝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曹操一語道破原來是他
    葬送東漢王朝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曹操一語道破原來是他眾所周知,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多次的亂世,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亂世就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了,在群雄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混戰之後,終於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
  • 兩漢26帝,導致西漢和東漢滅亡責任最大的皇帝分別是誰
    但是,再強盛的王朝也不可能一直持續,事物發展的規律和王朝的興衰史都是呈拋物線狀態發展的,有上升發展期、巔峰穩定期、下落衰弱期,最終到滅亡的過程,那麼西漢和東漢的滅亡主要原因是什麼?作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哪個皇帝的責任最大?
  • 漢朝真的是董卓滅亡的嗎?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有些人將其歸咎於董卓亂政,有些人將其歸咎於黨錮之禍,也有些人將其歸咎於黃巾之亂,一個王朝的興衰滅亡,影響他的不僅僅是一兩個因素。  東漢末年的動亂,其實早有徵兆,漢桓帝即位時,皇權不穩,外戚專權,整個朝堂成為了梁太后的朝廷,而不是他劉志的朝廷。萬般無奈之下,桓帝重用宦官,臥薪嘗膽,最終得以擊殺外戚,掌握朝政。
  • 外戚、內宦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東漢王朝解不開的死結
    當時,農民起義已經有了爆發的態勢,反抗之火就要燃遍全國。結語:兩次「黨錮之禍」,扼殺了難得的「清議運動」,東漢王朝再也沒有了翻盤的可能。在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的濁流之中,出現了第三種政治勢力:在朝的正直官僚、在野名士和京師的太學生。代表人物有李膺、陳蕃、王暢等,他們以專權的外戚和宦官為批判對象,亦不乏聯名請願,幹預朝政。
  • 他們敢言,敢罵,也敢死 東漢被黨錮的群英們
    李膺不僅德行是一世之所宗,還是眾望之所歸。他沒有讓人失望。他向宦官開炮了。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膺在處理地方事務的時候辦一個案子,這個案子牽扯到大太監張讓的家人違反中央的紀律和規定,但是這個嫌疑人逃跑了。張讓就是後來的「十常侍」之一。俗話說打狗看主人,何況李膺直接衝到狗主人的地盤殺狗。要知道,李膺不是第一個對宦官宣戰的士人,但他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從他開始,大家看到了,李大哥都不怕,我們還怕什麼。此時的三萬太學生的偶像就是他。喊出的口號是「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膺的字)。於是眾多官員紛紛向宦官宣戰。那些大太監的黨羽被輪流清算。不斷有宦官落馬入獄。天下儼然唯李膺馬首是瞻。
  • 再讀黃巾起義:張角本來已經為東漢延續壽命,卻被漢靈帝一手攪合
    而聊到三國歷史,就得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了。黃巾軍,創始人張角,一塊黃頭巾,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成為了這個組織的標配。說起這個黃巾軍,很多人腦海中的固有印象就是,東漢王朝的崩潰,就是從這個起義開始的,這也是很多王朝滅亡前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