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尚品三國:12 第二次黨錮之禍

2020-12-22 富尚論史

張奐、謝弼等人接連上書皇帝,抨擊宦官奸邪亂國,舉薦李膺、王暢等黨人升官重用,讓閹黨非常惱火,他們覺得有必要發起新一輪更大規模更嚴酷的黨錮。

建寧二年(169年)10月的一天,山陽高平人朱並一封奏章呈報到漢靈帝手裡。奏章一開頭就寫「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下面就是把這二十四人的名字一一寫出,其中最有名就是後來的荊州牧劉表,這二十四人也分了個「八俊」,「八顧」,「八及」,奏章一開頭的儉,指的張儉,張儉就是這24人裡的首領,而他們還唯恐人不知的刻了塊石碑立在城郊外。

相比第一次黨錮,這次是有了確鑿的罪證,還是自己把刀給人家遞上的,結黨就算了,竟然還公然刻石立碑。

按孔子的主張「君子不黨」,所以皇帝、宦官打擊官員結黨那是振振有詞,有理有據,孔聖人都反對官員結黨,你們士大夫口口聲聲說是孔門弟子,竟然違聖人之教,朋比為黨,朕,今天就替孔聖人教訓教訓你們這群儒門敗類。

史書記載,14歲的漢靈帝帶著困惑詢問大宦官曹節什麼叫鉤黨,鉤黨就是互相牽連結黨的意思。

曹節說,鉤黨就是黨人,

漢靈帝問,黨人有什麼罪惡,一定要誅殺?

曹節說,他們互相推舉,結成朋黨,準備有不軌行動

漢靈帝問,不軌行動,是什麼意思?

曹節說,就是打算推翻朝廷。

推翻朝廷這還得了,哪個皇帝能忍?漢靈帝下令在全國逮捕黨人,拉開了第二次黨錮。

漢靈帝和曹節上面的這段對話,是被史書給簡化掉了,問的答的都沒頭沒腦的,只是,今天的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漢靈帝和曹節問對的具體詳情。

曹節聯合有關部門將張儉、劉表等24人的案子與前司空虞放、李膺、翟超、範滂等黨人牽連在一起,一起逮捕收拾,原本只是張儉24人的案子被擴大化了。

逮捕黨人的詔令一下,各地宦官黨羽、官吏紛紛積極行動起來,監獄裡很快塞滿了黨人,這其中也有黨人自己的貢獻,《後漢書.夏馥傳》記載「儉等亡命,經歷之處,皆被收考,辭所連引,布遍天下」,就是收留庇護張儉等黨人的家庭被東漢王朝拘捕拷問,被拘捕的人在嚴刑逼供下牽連供出的人遍及天下。

以這次黨錮的禍首張儉為例,《後漢書.張儉傳》記載,因收留張儉而被滅門的有十數家,「郡縣為之殘破」。張儉靠著一路帶血,順利實現了勝利大逃亡,翻越長城,逃往塞外草原,許多人的死終於讓張儉活了下來,後來「黨錮」解除,張儉又回朝做官了。

孔融可不只有讓梨,還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張儉

張儉等人的做法,害的很多人家破人亡,當時就有人不齒地說:「孽自己作,空汙良善,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

說這話的是名列「八顧」之一的夏馥,夏馥也是在朝廷的通緝名單上,他選擇了自毀容貌,隱名換姓做了別人家的奴僕。

為什麼當時很多家庭會冒著被滅門的風險也要收留庇護張儉等通緝犯,偶爾出幾個「義士」冒天大的風險,也要收留張儉等朝廷欽犯不難理解。可為什麼當時這麼多人冒全家被殺的風險收留張儉等人?

是因為東漢時代的人思想覺悟特別高,認為皇帝昏庸,宦官禍國殃民,張儉等名士黨人仗義敢為,和昏君奸佞作堅決的鬥爭,所以不惜冒著天大的風險也要收留這些「通緝犯」?

當然不是,人性是趨利避害的,當時的人之所以冒著風險收留張儉等人是恐懼。他們恐懼的對象並不是朝廷,不是皇帝,不是宦官,而正是他們冒著天大的風險也要收留、庇護的黨人、名士,這群朝廷的通緝犯。

很奇怪是不?還記得我之前說過,南陽太守成瑨和南陽功曹岑晊不顧朝廷大赦,把與宦官交好橫行不法的南陽豪強張汎殺了,甚至還連帶著殺了張汎的宗族、賓客二百多人。

當一個老百姓面對張儉這類名士上門投宿的時候,你說他到底怎麼辦?收留吧,一旦日後被洩露出去,朝廷、宦官會滅了自家滿門。不收留吧,在士大夫的眼中有沒有親近宦官的嫌疑,可就沒人知道了。一旦被士大夫們,歸類成親近宦官的「奸邪小人」,呵,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還給你扣上一個閹黨的帽子,讓你和家人死了也要蒙羞。張泛的宗族、賓客二百多人就是這樣被成瑨,岑晊弄死的。

夏侯惇,知道吧,曹操麾下的第一大將,夏侯惇十四歲的時候,因為有人言語侮辱他的老師,夏侯惇就把侮辱他老師的那個人給殺了,夏侯惇好好的,啥事也沒有。殺人償命,呵,不存在的。

要知道皇帝、宦官也只是針對士大夫中的激進派黨人出手,黨人後面盤根錯節的士大夫關係網還在呢,面對這些關係網盤根錯節的黨人找上門尋求庇佑的時候,同為士大夫陣營的人一般也是不敢自毀名聲,反而會參與到黨人的庇佑行動,因為一個士大夫一旦做了不講江湖義氣的事,以後江湖同道可就拉黑你,孤立你,不會再帶你一起愉快的玩耍。《後漢書.賈彪傳》記載,南陽人岑晊被朝廷通緝,岑晊的親友團成員,只有太學生學運領袖賈彪拒不收留他,這引來其他士大夫對賈彪的責難。

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大夫都這麼為難。普通百姓呢?只會更難。收留吧,一旦此事在日後被洩露出去了,朝廷會滅了你家滿門;不收留吧,這個老百姓當然可以對外宣稱這是不想惹事,自己並不是親近宦官,但這種名士來投居然敢不收留的人,在某個士人眼中會不會有親近宦官的嫌疑,可就沒人知道了。一旦一個人被士大夫們歸類為親近宦官的「奸邪小人」,張汎一家的前車之鑑可就擺在那裡,對老百姓來說,真是兩難的選擇!

不過,有的人和黨人扯不上關係,或是與他人有私仇的被仇人陷害,或是有地方官吏為了迎合宦官,多做「政績」,被誣陷為黨人,甚至有人只是在路上與人瞪了一眼也被指控為黨人。

不過在這輪黨錮之禍中也有陳寔等極少數黨人被太監保全的,陳寔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是誰?不過,梁上君子這個成語我相信小孩子都聽說過,梁上君子這個成語就是出自陳實之口,陳寔是漢魏兩朝名門潁川陳氏的開創者,奠基人。

大宦官張讓與陳寔都是潁川郡人,陳寔是當時的名士,張讓的父親去世,當世名士中就只有陳寔前去弔唁,所以在這輪黨錮之禍中,張讓把陳寔保了下來,不只如此,陳寔還拖張讓的關係救了不少被捕的黨人,不過張讓這「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士大夫陣營後來把張讓逼得跳河自殺。

張公公雖然出手救過士人,但最後還是被士人逼得跳河自殺

李膺、杜密、翟超、劉儒、荀翌等百餘人被處死,流徙、囚禁的士人達到六、七百名,是謂「第二次黨錮之禍」,第二次黨錮之禍可比漢桓帝時的第一次黨錮之禍慘烈得多,官僚士大夫勢力遭到重創,而宦官勢力達到空前極盛,宦官自此成為東漢王朝某種意義的執政黨,士大夫只能作為參政黨,充當參政輔政的存在,這套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黃巾之亂的爆發。

相關焦點

  • 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黨錮之禍」:沒有它就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
    即便有僥倖逃脫的黨人,其結局也都非常悽慘,所以,最後這次黨錮之禍以宦官取勝告終。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靈帝時期。大臣陳蕃在第一次黨錮之禍當中受到了迫害,不過,因為其與竇太后的父親竇武關係很好,所以,後來被重新任命為了太尉。當時的漢靈帝年齡比較小,還沒有辦法親自執政,政權主要由竇武、陳蕃,以及司徒胡廣等人一起執掌,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得到了重用。
  • 富尚品三國:7 黨錮之禍的導火線——李膺
    宦官作為皇帝身邊的近侍,最擅長的就是察言觀色、逢迎帝意,漢桓帝的心理變化自是瞞不過群宦,群宦察知漢桓帝對激進派士大夫、太學生已很不放心,覺得這是反擊激進派士大夫、太學生的大好機會,在宦官們的支持主使下,也就是成瑨、劉質被處死的同一年,西元166年底,一個叫牢修的人,上奏漢桓帝控告司隸校尉李膺為首的激進派士大夫、太學生,但勞修上奏的內容《後漢書》、《後漢紀》兩本史書記載卻有很大區別,範曄在《後漢書.黨錮列傳
  •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胡寶國 中華書局1912黨錮之禍前夕,汝潁名士顯得頗為自信。李膺、範滂像汝潁名士視惡勢力為仇讎,由此在士林中贏得極高的聲譽,但這也註定了他們在黨錮之禍中必定受害最深。延熹九年(166),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桓帝下令逮捕黨人,受牽連者達二百餘人。李膺、杜密、範滂等相繼入獄。不久,由於竇武等人的努力,他們被赦歸田裡,禁錮終身。
  • 透過東漢「黨錮之禍」,尋找青年學生千年一脈相承的精神
    「黨錮之禍」指的是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東亞歷史第33篇:遠古中國之東漢末年。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和章帝都同樣熱心提倡儒學,用心國事,因而治吏清明,國富民安,史稱「明章之治」(公元58-88年)。然而,東漢的滅亡卻也在章帝時便埋下了禍患。
  • 第一次黨錮之禍的過程,及陳蕃和竇武對士族與外戚聯盟形成的作用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十)之外傳《宦者列傳》(七)黨錮之禍文:小A史蒂芬「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段話。這段話中的「小人」指的就是宦官。從諸葛亮的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在他的思想中,東漢之所以會滅亡就是跟宦官有關。而且宦官之禍就是開始於漢桓帝時期。這也是我們後世史學界的一個普遍認知。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他們之間的鬥爭被稱為「黨錮之禍」。在鬥爭初期,官僚和士大夫們採用了「鬥嘴皮子」的辦法。他們先上書皇帝,讓皇帝認清現狀,希望漢桓帝能夠明白時局的險惡。漢桓帝根本不聽從他們的意見。在朝堂上沒有助力,他們就開始在民間製造輿論。官僚和士大夫發動太學生議論朝政,抨擊宦官亂政。
  • 黨錮之禍中那些被牽連的東漢名士,他們都做了什麼
    於是,在漢靈帝十四歲時,東漢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在這之前,咱們還得大概了解一下第一次黨錮之禍。01東漢後期,宦官開始掌權,他們以及他們的親屬、親信橫行霸道,引起士大夫和一眾官員的反感,士大夫們對宦官實施了嚴厲的懲罰和打擊。
  • 東漢:兩次黨錮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所謂「黨錮之禍」,就是指的是東漢後期,有一批正直的官僚、士人因為出面反對宦官專權,被罷官禁錮,甚至株連殺害,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錮」的意思就是終身不得做官。黨錮的政治鬥爭從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直持續到中平元年(184年),歷時十八年之久。
  • 東漢八俊,荀昱第二,李膺第一
    李膺,死於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李膺是八俊之首,曾擔任青州刺史、蜀郡太守、護烏桓校尉、度遼將軍、司隸校尉,破鮮卑,平羌人,為民除害。
  • 「黨錮之禍」腐蝕了其根基,葬送了其前程
    "黨人"被捕東漢太學生和開明官員反對外戚和宦官鬥爭的高潮—兩次黨錮之禍從東漢官員反對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初期階段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反對的一方勢力並不是很強大,一般都只有寥寥幾位官員,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可以認為是因為當時的外戚和宦官勢力十分強大,並且在不斷上升,直接將幾乎整個東漢朝堂官員控制住,所以大多數官員默不作聲。
  • 太學在東漢初期影響較大,但黨錮之禍使其對朝政影響漸衰
    第二,郡國高材明經者,也有國家明經考試落第的人。明經指的是通曉經書的人才,有下面的郡縣或者郡國推薦,也有參加國家考試落第的人員。第三,郡國學明經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經地方選送可入太學。 東漢的太學生大都是官宦子弟,也有較少的貧寒家庭的人員。太學生的附屬人員也可參加旁聽,也就是旁聽生,這些人如果通過考試也可以任命官員。相當於現在勤工儉學的附屬人員。
  • 黨錮之禍為什麼會發生
    史家描述當時朝中盛況說:「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幹,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琦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這些人物中不乏世代高官者。
  • 富尚品三國:23 何進「誅宦官」背後的心思
    被逐出宮的中常侍小黃門忐忑不安齊赴大將軍府請罪,請何進給條活路,當時也同樣在場的袁紹建議何進趁機把來上門求饒的宦官們都殺個乾乾淨淨,一了百了,袁紹一而再,再而三,連勸了三次,被何進非常堅決拒絕了(何進立場可堅定著呢,哪裡看出優柔寡斷了)。何進指給張讓等宦官一條活路,「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
  • 靈帝時期以宗室劉郃為中心的第二次謀誅宦豎,敗於一個小妾真悲哀
    宦官等人掌權之後,少不了對士族階級的迫害,進而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事情的起因還要從協助宦官誅殺竇武的張奐說起。二,第二次黨錮之禍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人,涼州三明之一,是當時在軍隊中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
  • 漢末之因:桓帝和靈帝,兩次黨錮之禍
    168,漢靈帝劉宏在位。 184年,黃巾之亂,起於如今的漢靈帝劉宏。三年前,劉協出生。 虞世南說,黨錮事起,非乎亂階,始於桓帝。桓帝劉志,在位二十二年。靈帝劉宏,在位二十一年。
  • 陳蕃為東漢士林宗主,黨錮之禍實東漢滅亡之因,邊將崛起於外
    每觀史書,覺東漢真乃一開明之世。禁錮遠非後世之嚴。言路不能堵,對學者要區別對待,宜官則官,宜學則學,宜民則民,不能強求,清議之風,宜疏不宜禁。互相標榜,多有名不副實者。東漢末期,宦官懼怕群臣結黨與之作對,唆使漢桓帝下詔,嚴防群臣結黨,凡有違反,必嚴懲不貸。宦官任意誣指反對自己的大臣二百餘人為黨人,全都遣返歸鄉,禁錮終身,再也不能從政。黨錮終身,雖能禁其行,禁其言,但惡政的罵名,早已名聞天下,使忠臣絕跡,奸臣當道,人心不穩,思欲改變。
  • 東漢名士李膺、陳蕃等人是怎樣和黨錮之爭扯上關係的?
    黨錮之爭中出現了許多天下名士,他們為民請命,站出來勇敢地抨擊天下不平之事,成為天下人的模範。他們就是陳蕃、李膺、杜密、範滂等人,然而就算他們是當時士人及地方官員追捧的名人,最終也逃不脫身死命運,從他們的事跡可以看到東漢不一樣的黨錮之爭。
  • 易中天:三國正確的讀法是什麼樣?
    夾在權力鬥爭中間的太學黨文人、士大夫奮起反抗,他們連續不斷的向宦官集團攻擊,於是就有了兩次黨錮之禍。到了東漢中後期的黨錮之禍,文人士大夫大遠離官場,他們於是紛紛起來議論政事,這樣就形成的「清議」的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