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之因:桓帝和靈帝,兩次黨錮之禍

2020-12-23 騰訊網

146年,漢桓帝劉志在位。

159年,五大宦官助漢桓帝除掉梁冀。後來,劉志開始重用一群宦官。

166年,南陽太守成瑨捕殺富商張汜,太守劉質捕殺小黃門趙津,東海相黃浮捕殺徐宣,山陽郡的東部督郵張儉舉報宦官侯覽。最後,劉志將成瑨、劉質斬殺,黃浮被判苦役,張儉逃亡。

166年,宦官誣告李膺、陳寔等名士。最後,漢桓帝逮捕二百多位黨人。

184年,黃巾之亂,始於二十年前的漢桓帝劉志。

168,漢靈帝劉宏在位。

168年,太傅陳番、大將軍竇武想除掉宦官,卻身亡。

172年,宦官誣告勃海王劉悝,劉悝死於獄中。

177年,宦官誣陷宋皇后,宋皇后死於暴室。

179年,司徒劉郃、衛尉陽球想除掉宦官,卻身亡。

184年,黃巾之亂,起於如今的漢靈帝劉宏。三年前,劉協出生。

其實,司馬懿能夠政變成功,始於曹爽的專政。群雄爭霸,始於漢朝的衰落。

成瑨,有仁義,為民除害,卻被桓帝處死。劉質,不畏強權,秉公辦事,卻被桓帝斬殺。黃浮,整治郡縣,自己卻戴上了腳鐐。張儉,彈劾宦官,自己卻要逃亡。李膺,威震羌人。陳寔死後,蔡邕撰碑銘,何進致悼詞。

諸葛亮言,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虞世南說,黨錮事起,非乎亂階,始於桓帝。桓帝劉志,在位二十二年。靈帝劉宏,在位二十一年。

相關焦點

  • 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黨錮之禍」:沒有它就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
    不過,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任何作用,反倒讓外戚和宦官更為不滿,甚至,為了消除這些反對的聲音,發起了之後的黨錮之禍。這裡,我們先來看看這場黨錮之禍的始末。所謂的黨錮之禍,一共分為兩次:第一次發生在漢桓帝期間。
  • 透過東漢「黨錮之禍」,尋找青年學生千年一脈相承的精神
    「黨錮之禍」指的是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東亞歷史第33篇:遠古中國之東漢末年。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和章帝都同樣熱心提倡儒學,用心國事,因而治吏清明,國富民安,史稱「明章之治」(公元58-88年)。然而,東漢的滅亡卻也在章帝時便埋下了禍患。
  • 富尚品三國:12 第二次黨錮之禍
    史書記載,14歲的漢靈帝帶著困惑詢問大宦官曹節什麼叫鉤黨,鉤黨就是互相牽連結黨的意思。曹節說,鉤黨就是黨人,漢靈帝問,黨人有什麼罪惡,一定要誅殺?曹節說,他們互相推舉,結成朋黨,準備有不軌行動漢靈帝問,不軌行動,是什麼意思?曹節說,就是打算推翻朝廷。推翻朝廷這還得了,哪個皇帝能忍?漢靈帝下令在全國逮捕黨人,拉開了第二次黨錮。
  • 第一次黨錮之禍的過程,及陳蕃和竇武對士族與外戚聯盟形成的作用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十)之外傳《宦者列傳》(七)黨錮之禍文:小A史蒂芬「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種認知的來源,其實是東漢桓帝時期,世族士大夫簡稱士族,對宦官專政亂權現象的不滿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諸葛亮作為士族階級的代表,對這件事一定是有著深刻的領悟。這種領悟自然是來自於他對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的理解。所謂黨錮之禍,字面理解就是對結黨之人的禁錮之禍。那什麼又是結黨之人呢?
  • 東漢名士李膺、陳蕃等人是怎樣和黨錮之爭扯上關係的?
    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輪流當政,成為加速東漢王廷滅亡的主要因素。黨錮之爭中出現了許多天下名士,他們為民請命,站出來勇敢地抨擊天下不平之事,成為天下人的模範。他們就是陳蕃、李膺、杜密、範滂等人,然而就算他們是當時士人及地方官員追捧的名人,最終也逃不脫身死命運,從他們的事跡可以看到東漢不一樣的黨錮之爭。
  • 東漢:兩次黨錮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所謂「黨錮之禍」,就是指的是東漢後期,有一批正直的官僚、士人因為出面反對宦官專權,被罷官禁錮,甚至株連殺害,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錮」的意思就是終身不得做官。黨錮的政治鬥爭從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直持續到中平元年(184年),歷時十八年之久。
  • 古代荒淫皇帝之漢靈帝
    在其統治期間,黨錮之禍興起,宦官把持大權,公開標價賣官,肆意大興土木,百姓難以為生。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漢靈帝劉宏的「靈」在諡法中解釋為:「亂而不損曰靈」,漢靈帝確實是個極度追求婬欲的皇帝。靈帝繼位之後立宋氏為皇后。宋皇后是扶風平陵人,因為她性情平和,缺乏女人味而得不到靈帝的好感。但是又處在正宮的風口浪尖上,後宮裡受到寵愛的嬪妃都交相詆毀她。
  • 黨錮之禍中那些被牽連的東漢名士,他們都做了什麼
    於是,在漢靈帝十四歲時,東漢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在這之前,咱們還得大概了解一下第一次黨錮之禍。01東漢後期,宦官開始掌權,他們以及他們的親屬、親信橫行霸道,引起士大夫和一眾官員的反感,士大夫們對宦官實施了嚴厲的懲罰和打擊。
  •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胡寶國 中華書局1912黨錮之禍前夕,汝潁名士顯得頗為自信。李膺、範滂像汝潁名士視惡勢力為仇讎,由此在士林中贏得極高的聲譽,但這也註定了他們在黨錮之禍中必定受害最深。延熹九年(166),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桓帝下令逮捕黨人,受牽連者達二百餘人。李膺、杜密、範滂等相繼入獄。不久,由於竇武等人的努力,他們被赦歸田裡,禁錮終身。
  • 黨錮之禍為什麼會發生
    楊賜和楊彪也都有與外戚、宦官鬥爭的事跡。賜曾上書指斥「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彪曾揭發宦官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楊奇與靈帝的一段對話,更生動地反映出楊氏的門風。靈帝問:「朕何如桓帝?」楊奇答:「陛下之於桓帝,亦猶虞舜比德唐堯。」靈帝很不高興地說:「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死後必復致大鳥矣。」東漢的其他世家大族也多是這樣。
  • 「黨錮之禍」腐蝕了其根基,葬送了其前程
    "黨人"被捕東漢太學生和開明官員反對外戚和宦官鬥爭的高潮—兩次黨錮之禍從東漢官員反對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初期階段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反對的一方勢力並不是很強大,一般都只有寥寥幾位官員,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可以認為是因為當時的外戚和宦官勢力十分強大,並且在不斷上升,直接將幾乎整個東漢朝堂官員控制住,所以大多數官員默不作聲。
  • 太學在東漢初期影響較大,但黨錮之禍使其對朝政影響漸衰
    中國古代的太學萌芽於先秦時期,太學和其他機構混雜在一起,非單獨存在,到西漢漢武帝時期才成立正式獨立的太學,主要教授儒家經典,培養的太學學生優異者將會選拔為官員,是王朝的最高教育機構。 漢光武帝也是太學生出身,對此深有感觸,建立東漢後就開始重新修建新的太學,為王朝培養有用的人才。
  • 靈帝時期以宗室劉郃為中心的第二次謀誅宦豎,敗於一個小妾真悲哀
    於是在曹節和侯覽的授意之下,有司啟奏皇帝「前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宇、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翌昱、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皆為鉤黨」,於是這些人以及被其牽連的士族人士盡皆被捕下獄。這既是第二次黨錮之禍。關於這次黨錮之禍的發生,在《袁宏漢紀》中有一段漢靈帝與曹節的對話。
  • 富尚品三國:7 黨錮之禍的導火線——李膺
    成瑨、劉質的死無疑表明,漢桓帝和士大夫激進派的矛盾越來越無法調和,宦官作為皇帝身邊的近侍,最擅長的就是察言觀色、逢迎帝意,漢桓帝的心理變化自是瞞不過群宦,群宦察知漢桓帝對激進派士大夫、太學生已很不放心,覺得這是反擊激進派士大夫、太學生的大好機會,在宦官們的支持主使下,也就是成瑨、劉質被處死的同一年,西元166年底,一個叫牢修的人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漢桓帝與宦官密謀設計,成功地翦除了梁氏外戚,從此開始了宦官擅權的局面。從漢桓帝時期開始,宦官可以世襲爵位。最誇張的是,漢桓帝在一天之內封了五個宦官為縣侯。
  • 東漢末年頂級男子天團——「三君」,都死於宦官之手
    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名士們互相標榜,組成各個"男子天團",其中最頂級的組合叫做"三君",又三個最大的名士,也是極其重要的政治人物組成。可惜這三個人物最後都死於宦官之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名士們的組合按《後漢書·黨錮列傳》的記載,名士們互相標榜的活動是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