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魯迅,兼談所謂的「國民性批判」

2020-12-23 向來之路

80後讀書時都有一個共同的噩夢——背誦魯迅的文章。相比如今成熟的白話文,魯迅的文章總有拗口、粗糲的感覺。

網絡時代,魯迅不是更遠了,而是更近了。他已經成為中國人公共輿論中的文化符號了。(臺灣省人除外,不過最近「吃人血饅頭」一類的名句好像在港臺也流行起來了)

讀大學的時候,拉拉雜雜地讀完了他的書。最近因為疫情,把近些年逛舊書店湊的一套《魯迅全集》又翻來看看。

讀的時候,又刷到為最近很紅的作家方方捧場的微博和文章,都以不同姿勢扯到了魯迅,甚至有人為她冠名「當代魯迅」。

最初我對這些評價不以為然,不過在這段時間重讀魯迅全集,漸漸明白了如此稱呼倒也有一定道理,其實不止方方,就是那些吹捧她的人,都可頂個「當代魯迅」的頭銜。

其實他們都是魯迅「國民性批判」話語的傳承人。

我在重讀魯迅文章的同時,一直在思考所謂的「國民性批判」。

毫無疑問,魯迅的很多小說、雜文,都以當時的中國人為批判對象,也塑造了很多經典形象,創造了很多經典話語,阿Q、《狂人日記》裡的「吃人」、祥林嫂、看客、奴才,等等等等。

但魯迅本人沒有直接提出「國民性批判」這一概念,也從未以「國民性批判」話語的發明者或宗師自居。

所謂的「國民性批判」,是後來的文人們對魯迅文章的一種簡約式「提煉」,後人若是將魯迅文章等同於「國民性批判」,雖說不是掛一漏萬,也是有相當程度的扭曲。

這種扭曲程度,很類似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後,在人類科學史上確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許多人對於進化論的解讀,對人類思想也產生了石破天驚的作用,並形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其中的代表就是哲學家斯賓塞,他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依據,提出了「社會進化理論」。

但你知道達爾文怎樣看待斯賓塞的學說嗎?

達爾文一方面欣賞斯賓塞的天才,認為他能列入著名哲學家行列。另一方面又對斯賓塞非常反感,認為他「極端自私自利,是一個自我中心論者」。在他的書中「對於解釋任何問題的演繹法,完全同我的思想體系發生衝突。我從來不相信他的演繹的推理方法」。從哲學觀點看。他「可能有很大價值」,但「似乎是毫無嚴格的科學意義」,「好像並不是什麼自然規律的表述,反而是一些簡單的定義罷了。他的總結,對於預測某一種個別情況下會必然發生的結果方面,不可能有任何的用處。無論怎樣,它們對我是毫無用處的。」(引自《達爾文自傳》)

在重讀魯迅的過程中,雖然隨處可見能被歸為「國民性批判」的文字,但我卻有一種強烈感受:這些文字在魯迅思想中的地位被誇大了。

簡單類比一下。

有位涉世未深的小子,跟了一位師傅。這位師傅為學生言傳身教,確實是一心為這後生好。只是師傅言傳有個特點,在講大道理時喜歡帶髒話,而且是直接人身攻擊的髒話。

所謂「CNM」、「RNM」只是低配版,這位師傅還別出心裁創造了許多帶有強烈個人色彩、以各種花式的言語貶低後生。

但是,小子知道師傅是為自己好,那些髒話有點類似警報,時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旁人也知道師傅的苦心,而且並不會真的以為,這師傅一天到晚都在表達想同弟子的長輩發生性關係。

隨著師傅名氣越來越大,他的這套「言傳」也搖身一變,成為一套「金牌」理論、一套話語體系了,學習的人趨之若鶩。

這位後世小子呢,一直砥礪奮鬥,熬過了最艱苦的歲月,逐漸成長。生活環境也從充滿著原始粗鄙,開始進入到美好精緻。

師傅早已逝去,可是打著師傅招牌的徒子徒孫們,忽視小子的成長、進步,也無視環境的改變。好比你已經離開農村,進入高樓大廈了,可他們一跟你說話也是以「cnm」開頭。頂多理論創新一下,把問候長輩升到「姥姥」或「奶奶」。

自然而然,你不再會對這種話語無動於衷,充耳不聞。

當你質疑他們時,這些徒子徒孫們要麼把師傅抬出來,說「當年就是這麼跟你說話的」,「師傅多麼偉大,你敢質疑師傅的語言」;要麼直接評價你所謂本質、本性:「穿上西裝也改不了當年沙雕模樣」,諸如此類云云。

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大抵如此,「國民性」其實是一個偽概念。

這麼類比不是否定魯迅,先生依然偉大,就好比「刀子嘴豆腐心」的師傅,永遠會活在小子的心中。

只是,這些把「國民性批判」話語當法寶的「當代魯迅」們,之所以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中並不太受歡迎。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沉浸在那種「發洩式」話語,卻忽略了師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胸懷,更忽視了世事的變化。

「當代魯迅」的名號,和無數的「當代XX(名人)」一樣,只是拙劣的模仿。

相關焦點

  • 魯迅《故鄉》:淺析其藝術表現手法及蘊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懷
    文:糰子姐魯迅的小說裡,《故鄉》絕對是值得一得再讀的,也曾一度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在我看來,這是經典中的經典。藉由這些對比,凸顯出魯迅對於故鄉人世滄桑變幻的無奈和悲涼心境,更是對當時社會等級制度、階級觀念的深刻反思與批判。那樣的社會觀念,將原本鮮活的生命變得麻木,對人性的摧殘殘忍又徹底,也造成人與人之間巨大的疏離與隔膜。
  • 再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他的剛正,他的不屈,都讓人仰望
    (二)漸行漸近隨著歲月流逝,讀過魯迅的作品越來越多,還有那些和魯迅有關的,不管是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還是有關魯迅第一個夫人的《朱安傳》等,對這個錚錚鐵骨的硬漢就多了不同的認識。(三)再讀魯迅如今,人到中年,重新再看《朝花夕拾》,不光看到了他周圍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而且感到了他對童年的溫馨的懷念,長媽媽的嘮叨以前覺得聒噪,現在似乎很懷念,那麼一個在乎自己,一心盼望自己好的保姆永遠沒有第二個了。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也就是說,雖然這些地點表面看來不一定完全忠於魯迅故鄉的原貌,但魯迅就是根據曾經的所見、所經歷的故鄉生活藝術性地再創造了一幅幅有特色的風景畫、風俗畫、世態畫。魯迅算得上第一個真正寫普通農民的作家,他與農民有著深刻的聯繫,少年時期的鄉村生活、經歷是一筆難以抹去的精神財富。當他創作時,往昔的經歷很自然地滲透於他的小說中。
  • 魯迅先生慘遭網友批判:所謂「三觀」和「槓精」讓人難以思考
    有網友說了:《水滸傳》是一群流氓聚眾鬧事,《西遊記》不過是神鬼故事,還沒現代網絡小說有想像力,《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主人公更是「渣」的不行,這些所謂的名著,給孩子看不是教壞孩子嗎? 各式名著背負罵名且不提,就連受萬人敬仰的魯迅老先生也難逃現代人的「批判」
  • 其實老舍早早就告訴了我們改造國民性的教育目的
    老舍非常重視兒童教育,並在多部教育小說中闡明了其獨特的教育理念,比如《牛天賜傳》,《新愛彌耳》等,老舍通過對傳統封建教育的批判,探尋國民劣根性的真正源泉,以期通過合理的教育培養健全的兒童,以達到改造國民性之目的。
  • 魯迅曾對國人提出十大批判,80多年過去了,這些話仍一針見血
    而當年魯迅先生提出的諸多批判中,最深刻的當屬這十大批判,80多年過去,應用在如今的中國社會依然一針見血。到底是哪十大批判,下面筆者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1925年,魯迅先後發布了四個短篇,在每一個短篇裡,魯迅都提及到了一種批判。首先是《兩地書》,這是魯迅和妻子許廣平在當年的書信合集。而魯迅的信佔了67封半。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魯迅《且介亭雜文》 但凡是提及魯迅這個人,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文學巨匠」「近代大文豪」等之類的詞語。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之後,便以自己的筆桿子點醒了無數有志之士,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挽救風雨飄搖之中的社會。 魯迅的文章帶著很強烈的批判意味,帶著極為尖銳的力量。
  • 告別百草園,進入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在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給予自己無限童年樂趣的百草園,有過十分傾注深情的描寫。然而當寫到三味書屋時,他的筆鋒似乎突然轉變。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魯迅所寫的這位鬚髮花白、高而瘦的教書先生,便是壽鏡吾老先生。從前我們語文課上分析課文的時候,常認為魯迅於此處的寫作主題是對封建舊式教育的揭露和批判,甚至說魯迅認為壽鏡吾先生也是封建腐儒的代表。我本人不同意此類觀點,認為這或許是一種誤讀,原因有三:首先,有資料表明魯迅自始至終都十分尊敬壽鏡吾先生。無論南京求學,還是日本留學期間回紹興,都不忘去看望先生。
  • 專訪|張宏傑:國民性到底是什麼
    《中國國民性演變史》書封近代以來,對於中國國民性有諸多探討,而國民性的養成則要追溯到中華民族形成及演進的歷史。之後的學者們如陳獨秀、胡適、柏楊等曾深刻反思國民性的問題,而也有小說家如魯迅,在《阿Q先生》《示眾》《藥》等將國民之冷漠、狡詐、麻木等賦予小說人物,讓國民性的問題以一種更直觀、因而也更令人憤怒或感喟的方式存在。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二、魯迅筆下的「狂人」有什麼內涵?魯迅塑造了一個完整的狂人的內心世界,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史。那麼,為什麼是「狂人」呢?魯迅想用「狂人」表現什麼呢?我們看到,所謂狂人,是不一樣的人,是不守制度禮教的人。而什麼是禮教呢?
  • 魯迅:從「弱國子民」到精神戰士
    [摘要]中國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有些什麼特點,它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比較起來又有什麼缺點,這些問題魯迅苦苦思考了一生。在弘文學院時期,魯迅就開始思考國民性的問題。《懷亡友魯迅》中,許壽裳說,他在弘文學院時代曾和周樹人經常討論三個問題,即:「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三、它的病根何在。」雖然政治選擇倒向了革命派,但魯迅並沒有簡單地認同「排滿」是拯救中國的方法。在梁啓超的影響下,他開始思考國民性的問題。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 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思想,只因為董仲舒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許多新思想,並常常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主義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這倒是確實的,孔孟思想的確是先哲們智慧的結晶,對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正是當年魯迅先生所諷刺的民族劣根性
    二是魯迅關於人性與民族洞見的文章。01、民族性格魯迅的文章對於人性和國民性的洞見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但我們還是要說,因為這是他的文章最大的價值之一!《故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耳熟能詳的作品都是代表作。
  • 再談妖魔化魯迅-中新網
    不錯,魯迅對種種腐敗、專制、戕害人權民生的行徑的確進行了不懈地揭露和批判,但他都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且以推動中國進步為目標,既無「誣衊」之意,亦無「誣衊」之實。  而且,他在「幾百萬言所謂大作」中所批判的,並不限於1928年北伐戰爭後才取得統治權的「國民政府」,還包括晚清政府、北洋政府(1912-1928),尤以批判北洋政府為多,這就足以彰顯魯迅的批判鋒芒始終指向統治階層,並未受黨派之爭所左右。
  • 魯迅:我在日本的學校不如藍翔,我也沒有行醫資格證!
    讀者諸君或許會記得《在仙臺》或《藤野先生》這兩篇課文,會知道魯迅在日本學醫的經歷。事實上,魯迅在日本學醫的院校是一個臨時拼湊的三流專科院校,事實上,魯迅在日本學習的那所所謂的「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都是按中專的標準配備,還不如藍翔(對不起,另類君說話就是這麼直,慢慢習慣就好了)。
  • 為什麼魯迅的批判,能讓他成為文學家、革命家,而你只能是槓精?
    知乎上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魯迅的批判,能讓他成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而現在大多數人的批判,只能成為網絡噴子和槓精?這是因為很多人沒搞懂批評、攻擊和侮辱的概念。你覺得魯迅是罵人,其實他是批評。
  • 村上春樹如何繼承了魯迅:從阿Q形象譜系說起
    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展現了對傳統中國的尖銳批判,而接下來的《彷徨》卻在深刻省察通過批判傳統而獲得的現代性。與《吶喊》相比,《彷徨》中的作品整體上篇幅較長,原因是魯迅的創作心態發生了變化,他雖身處彷徨,但卻致力於深化自己的批判性省察。
  • 哲思好文:關於國民性改造的思考
    這也不禁使人想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想到了魯迅,想到了毛澤東等人,想到了改造國民性的極端重要性。國民性,往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自強自立的重要基礎,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未來,更是其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和象徵。如果不加重視,如果不能去做切實有效的改造和提升工作,一個民族的強大和復興就會受到阻礙,就會大大降低其國際競爭力。
  •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一句話,魯迅所批判的那個「國民性」正是民族的,它能成為世界的?我們在哄自己玩呢,我們在騙自己玩呢。我們不能哄自己,更不能騙自己,這正是魯迅要告訴我們的。我想說,魯迅所鞭撻的正是民族性裡最為糟糕的那個部分,僅僅從邏輯分析上說,那句話和魯迅的精神也是自相矛盾的。退一步,即使魯迅說過,我們也要充分考量當時的語境,決不能拿著雞毛當令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