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2021-01-07 澎湃新聞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訝的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於成果的發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讀者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現任清華國學院副院長的劉東教授恐怕並沒有想到,他三十多年前在《「海外中國研究系列」總序》裡寫下的這段話,會引起這麼多共鳴。

10月20日,「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出版30周年回顧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清華園舉行。這次研討會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主辦,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承辦。截至2018年10月,這套譯叢已出圖書185種,涉及中國研究的諸多門類,包羅宏富,影響廣泛。

研討會以放映「海外中國研究叢書」30周年回顧專題紀錄片開場,視覺化的鏡頭語言一下子把大家帶到1980年代末的社會氛圍。作為叢書主編,劉東打開記憶的閘門,講述了這個系列第一本書《中國的現代化》的出版故事。他說,1988年出版《中國的現代化》的時候,中國並未加入國際版權公約,但這本書卻是花了版權費的,代價是50美元。劉東表示,三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其目的是通過「譯百家書,成一家言」,構建一套「中國學問」。

接著,海內外五位著名學者做主旨演講。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周錫瑞教授表示,這套叢書的最大意義就是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另外一種理解,由此建立起比較的眼光和態度,對認識世界、認識自身都大有裨益。

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歷史中國形成發育的時空節奏」,他從拉鐵摩爾的《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說起,認為古代中國存在兩種國家建構模式,一種是以漢唐為典型的外儒內法的專制君主官僚制國家建構模式,另一種是從漢地社會邊緣的中國內陸亞洲邊疆發展起來的內亞邊疆帝國模式:它萌芽於遼,發育於金,定型於元,而成熟、發達於清。姚大力指出,其結果是兩種「天下中國觀」的形成,漢唐式的「天下」表現為一種儒家的文明等級體系,即華夏、蠻夷戎狄,以及生番、熟番的區別;而內亞帝國式的「天下」,使華夏文明的生存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到了近代,這種「天下中國觀」被近代國家觀念所取代,才會產生出要在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與其外部世界之間加以界分的明確意識。最後,姚大力引用他的老師韓儒林先生的話作結,「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絕不僅僅是漢族的歷史和文化;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不是在於毗鄰地區和國家相互隔絕的情況下孤立地發展起來的;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不是只有我們中國人自己在研究」,意味深長。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池田知久先生作了題為《近代日本的中國哲學研究》的報告。這裡的「近代」大體是指明治維新到日本戰敗這一時期,文章也主要側重以東京大學為例,將近代日本的中國哲學研究分成四個時期:1872年以後把「philosophy」譯成「哲學」,屬於移植時期,反映了日本學界對文明開化潮流的追逐,代表人物有井上哲次郎和小柳司氣太等;接著是儒學、漢學在明治時代的畸形復活,進入「東洋哲學」時期,以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為代表;第三時期開始於1897年前後,基本上是客觀的學術性質的研究,代表人物有井上圓了、松本文三郎等;第四時期從太平洋戰爭失敗直到1994、1995年東大進行學制改革,嘗試以各種方式代替「支那哲學」的框架。

此外,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劉迎勝教授在世界視野下考察中國傳統學問,關注東西方跨文化的交流,他指出只有了解、借鑑他者的視角和研究成果,才能做好傳統學問,才能體現一個「世界大國」的文化氣度。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所所長薛鳳(Dagmar Schafer)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國際視域下的中國古代科技》,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馮珠娣教授(Judith B. Farquhar)報告的題目是《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及日常生活》,分別與其所著《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饕餮之欲:當代中國的食與色》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繫。

下午主要是與會嘉賓座談,大體圍繞「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對中國學術的影響、國際學術交流中的翻譯與傳播、當代國際漢學發展趨勢等議題,各抒己見,引人感喟。因與會人數眾多,此處僅略作報導。南開大學常建華教授表示,這套書對教學、科研幫助很大,有不少書他會布置給同學精讀,然後討論、分析其研究得失。他特別以性別系列研究為例,認為海外學者視野開闊,擅長跨學科、跨領域討論問題,讀來頗有啟發。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認為,這套叢書「三十而立」,憑藉選書的眼光、可靠的翻譯,有助於快速把握海外漢學家的研究,比如許理和的《佛教徵服中國》就影響深遠,允為經典。北京大學唐曉峰教授認為,叢書基本上反映了國際漢學的水平,不少著作確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表現出頑強的學術生命力。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馬勇、雷頤研究員都表示,如果沒有《歷史三調》《從理學到樸學》《新政十年與日本》等著作,中國近代史研究在這幾十年的狀況是不可想像的。馬勇說,不但他那一輩學者受到叢書的深刻影響,老一輩也高度關注,比如劉大年先生去世前最後一篇文章討論近代經學史,文章有五六萬字,其中就引用了艾爾曼的觀點。雷頤對這套叢書的初期選目和翻譯貢獻良多,他說,比如「現代性」一詞後來的大紅大紫,就跟《傳統與現代性之間》有很大的關係。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憲明教授翻譯了杜贊奇的《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他表示,叢書很多作品對近代史學界的理論反思、方法論啟迪等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很多高校老師也把周策縱、柯文、周錫瑞等書推薦給學生,另外他還提出了選題方向上的建議。

上海交通大學紀志剛教授直言,這套書是打開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他很認真地回顧了自己當年竭力翻譯《歐幾裡得在中國》的故事,體現出嚴謹求實的學風,不止於此,他還由此更進一步,近些年開始深入研究《幾何原本》,力求在這個課題上貢獻中國學者的見解。他表示,學問其實是「無問西東」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必然會達到「立德立言」的境界。

北京大學渠敬東教授拿商務印書館漢譯學術名著與這套叢書作比較,他表示,30年推出了180多種,實在令人欽佩。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一次都是挑戰,甘苦自知。在他看來,這套叢書在選題上具有開創性、累積性和同步性,反映出社會科學研究範式在中國研究領域的深刻影響。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劉寧研究員是包弼德《斯文》一書的譯者,她很仔細地梳理了叢書與古典文學研究相關的書目,認為其中有的書在翻譯出版後爭議很大、批評很多,而叢書所造成的思想上的刺激,必然促使學者進一步反思。叢書主編劉東教授表示,引進文化的異質性就是初衷之一,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討論,促進交流,貢獻新知。

相關焦點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作為一代文壇巨匠,其作品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也從上世紀40年代傳播海外開始,讓世界讀者看到了一個古老中國的衰落、青春中國的新生,看到了奔向現代化的民族熾熱的追求。以日文譯本為例,《家》有兩種,《憩園》有3種,《寒夜》有4種譯本;西班牙語的《家》有兩個譯本;韓文版《家》有3個譯本……在主要語種已有相當數量譯本的情況下,如果僅從數量上看,巴金作品的海外翻譯仿佛處在下降狀態,然而對這個背景有所了解之後,再回過頭來觀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巴金作為經典作家的持續影響力仍然很大,而且就作品外譯而言,近年來正向縱深的腹地「開疆拓土」。
  • 《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公開招募新聞發布會
    叢書旨在全面落實習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中華文化、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刻論述,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叢書以中原文化、黃河文化、中華文化為呈現主體和書寫主題,以三種文化的歷史演變、內涵特徵和精神特質以及三種文化之間的關係為研究對象,以三種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地理傳播為主線。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 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作為一代文壇巨匠,其作品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也從上世紀40年代傳播海外開始,讓世界讀者看到了一個古老中國的衰落、青春中國的新生,看到了奔向現代化的民族熾熱的追求。懷著對中國文化和巴金作品的熱愛,在近15年裡,歐拉利亞(Eulalia Jardí)將《家》《春》《寒夜》譯成加泰隆尼亞文,在西班牙出版,是巴金作品海外傳播令人欣喜的收穫。其中,《家》由巴塞隆納維也納出版社2011年出版,收入該社「當代經典」叢書中。這套叢書收入了普魯斯特、毛姆、T·S·艾略特等眾多20世紀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家》是該社第一次出版中國作家的作品,吸引了媒體廣泛報導和評論。
  • 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中國出版海外傳播有何新變?
    9月24日,《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2020年版)》發布。中國的哪些出版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哪些圖書的傳播範圍最廣?哪些國家的圖書館在收藏中國的圖書?基於全世界圖書館的書目數據發現,我國的中文圖書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全球圖書館網絡,通過海外圖書館的再次傳播,覆蓋全世界的人群數量不可低估。
  • 《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10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了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簡稱「Space期刊」) 期刊合作籤約儀式暨《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會。
  • 海外中國研究若干詞彙的梳理及啟發
    摘要:海外中國研究是當前國內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這反映了21世紀以來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以及國外對中國研究的力度與日俱增的現實和趨勢,同時表明國內學界和智庫更加關注、更加著力於研究海外「中國觀」以及世界事務中「中國角色」和「中國形象」的變化。
  • 2019年國內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如在海外著作方面,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在該年推出了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的《諸葛武侯》、日本學者富谷至的《文書行政的漢帝國》、英國學者羅伯特·沃迪的《亞里斯多德在中國》、美國學者顧立雅的《申不害》及美國學者康儒博的《修仙:古代中國的修行與社會記憶》等一批譯著。
  • 《庫倫歷史文化研究叢書》出版發行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白玲迪)23日,由內蒙古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完成的《庫倫歷史文化研究叢書》在呼和浩特首發。    《庫倫歷史文化研究叢書》是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與庫倫旗人民政府合作的大型橫向科研課項目,內容涵蓋文學藝術類、語言文化類、歷史類,以蒙漢兩種文字與圖片相結合,共23冊。
  • 2020年度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機構排名出爐:雲南三家出版社入圍...
    近日,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聯合推出的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度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機構排名已經出爐。 據悉,該研究報告截至2020年已連續發布了9屆。這項研究堅持以世界圖書館系統入藏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書目數據為基礎,追蹤中國出版物在全球的流通軌跡,勾勒出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傳播範圍。 中文圖書的海外館藏影響力,是中國出版世界影響力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
  • 《中國軌道交通 AFC 行業裡的追夢者》叢書第二批隆重發布
    會上《中國軌道交通 AFC 行業裡的追夢者》叢書第二批隆重發布。此次發布的新書包括《方行正遠:方正 AFC 發展史》《潛心篤志:中軟 AFC 發展歷程》《引石琢玉:南京熊貓 AFC 創新發展紀實》。此前,叢書第一冊《蘭惠痴情:陳鳳敏與 AFC 三十年》已於2019年正式出版發行。
  • 《中國城市海外影響力分析報告》:成都國際體育賽事指數全國第二
    在11月6日舉行的城市品牌建設(上海)論壇上,參考消息報社參考智庫發布的2020年《中國城市海外影響力分析報告》運用案例分析與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對中國主要城市海外影響力總體情況及細分領域情況進行分析,報告將指標測算的數據覆蓋時間確定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 《國家無障礙戰略研究與應用叢書》(第一輯)新書發布 無障礙建設...
    毫無疑義,研究無障礙戰略和無障礙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9年10月12日下午,非常無障礙 「一帶一路」框架下無障礙論壇系列活動——《國家無障礙戰略研究與應用叢書》(第一輯) 發布分享會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辦。「該部叢書歷時三年,是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無障礙領域的研究指南,具有開創性意義,必將對我國我障礙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 第五屆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新中國小學教育研究70年》叢書首發...
    10月24日,第五屆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新中國小學教育研究70年》叢書首發式在京舉行。本次會議採取網絡直播、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有六千多人參加了會議。
  • 5折特惠 | 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註文本叢書
    :第一批「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註文本叢書」)在中國民族語言研究歷程中,資源和語料建設一直是重中之重。隨著語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領域的拓展,特別是伴隨著語言類型學(語法類型、語音類型等)、普遍語法、語系學說、語言接觸、語言心理、語言生態、語言檢索和多語機器翻譯等新興跨學科研究在中國的蓬勃興起,學術界開始呼喚一種跨語言、跨方言的資源性建設研究,呼喚創造多樣性的真實文本資源和跨語言對齊文本資源。
  • 薦書| 圖畫通識叢書:列維-史特勞斯
    薦書 | 圖畫通識叢書:列維-史特勞斯 2020-12-11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品牌越來越響 海外影響力越來越大 中國企業書寫更多共贏故事...
    項目履約過程中,中國電建還積極發揮公司的專業優勢,經常給當地勞工組織培訓,為當地培養了大量電力行業人才。項目建成後,更有助於當地減少碳排放、促進阿根廷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這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追求互利共贏的生動縮影,是「十三五」期間中國企業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大的真實寫照。
  • 走出「漢學心態」: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方法論芻議
    其中有幾種大型譯介叢書尤其引人注目,例如從1981年開始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至2012年共出版14輯600種。在海外漢學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則首推江蘇人民出版社於1989年開始出版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截至2013年,這套叢書共譯介西方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學術著作161種,既囊括了費正清等名家的代表作,也推出了一些作者相對年輕但在叢書主持者看來其論說不乏價值的著作。
  • 「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正式發布,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
    6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新聞發布會,介紹叢書和「翻譯河南」工程有關情況。據了解,本套叢書是我省迄今唯一以河南文化元素為主題的中英文雙語套書,也是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提升河南形象的重要載體,中國外文局將其列為「中國思想文化術語多語種對外翻譯標準化建設」重要項目成果。出版發行後,省委外辦將利用外交外事渠道向全球推廣,並適時在歐洲舉辦發布式,力圖以本套叢書為載體,將更多優秀的河南文化元素展現給世界,進一步提升我省海外影響力。
  • 10年、100餘名學者、1000萬字,《庫倫歷史文化研究叢書》橫空出世
    齊聚一堂為了它100餘名學者用10年時間創作了1000萬字它就是《庫倫歷史文化研究叢書》10年、100餘名學者、1000萬字,《庫倫歷史文化研究叢書》橫空出世11月23日,內蒙古第三屆民間文藝學研討會:《庫倫歷史文化研究叢書》暨安代文化論壇在內蒙古大學隆重召開。
  •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首發 萃聚歷史文化菁華
    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包括《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中國佛山龍舟文化》,是適合國際傳播並代表佛山文化的中英文雙語讀本。首發式上,叢書作者、學術委員會專家和出版社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忠烈表示,明清佛山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明清時期珠三角的全面開發大潮中,領軍的就是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