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成語出自南京 背後卻深藏著祖師大德慈悲之心

2021-02-08 佛都金陵


字,白是紙,你憑什麼來了生死?


參禪,乃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所傳之微妙心印法門。迦葉祖師當時明白佛的意旨,遂破顏微笑,自此,佛祖心印法門便有得傳承。本來,迦葉祖師已一百多歲,且他修頭陀行,常抖擻精神用功,不會隨便笑。這次微笑,是因為他得到佛陀「以心印心」之表示。


釋迦牟尼佛將此法門傳予初祖迦葉,迦葉又傳與阿難,阿難傳與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又傳與優波鞠多。祖師們代代相傳,傳到廿八代,即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見到當時的印度人根性尚未成熟,而中國人的根性卻成熟了,能接受大乘法,於是從印度飄洋過海,在廣州登陸;故廣州又名「西來初祖地」。可是當時廣州人,還未能接受這個大乘法,不認識達摩祖師,把他叫作「摩羅叉」。達摩祖師乃專程去南京,本欲先度神光。神光升坐講經說法,辯才無礙,講到天花亂墜,地湧金蓮。


達摩祖師問他:「你為什麼要講經?」答曰:「我在教人了生脫死」。達摩又問:「黑是字,白是紙,你憑什麼來了生死?」神光聽了,大不高興,認為達摩在毀謗三寶。於是脫下頸上所掛的鐵念珠,一股腦兒朝著達摩就打,把他兩個門牙打掉!古人很多懂得武術,但出家人既不能隨身攜帶武器,遂掛著一串鐵造的念珠。這念珠很重,若和尚發起火來,隨時可以拿起來打人。


據一般的傳說,聖人的牙齒若掉到地上,該處便會大旱三年,餓死很多人。達摩祖師雖然被打掉兩顆牙齒,但基於慈悲心不願人民受苦,沒有把牙齒吐到地下,而是往肚子裡吞了。故中國有句俗語:「打牙往肚咽」,即起源於此。既然話不投機半句多,達摩祖師見到現在與神光不契,便向河南嵩山走。在路上遇著一隻鸚鵡,鸚鵡問他:「西來意,西來意,請你教我出籠計。」達摩祖師曰:「出籠計,出籠計,兩腿長伸兩眼閉,這便是你的出籠計!」


鸚鵡一聽也就懂了,於是伸直兩條腿,閉起雙目,躺在籠中裝死。牠的主人回來一看:「啊!鸚鵡怎麼呢?」於是把籠子打開了,把鸚鵡拿出來,放在手裡,看了又看。主人想:「鸚鵡動也不動,好像是死了,可是為什麼身上還有暖氣呢?」正在猶豫,把手掌張開之際,鸚鵡看見機會來了,一展翅就飛跑啦!就這樣而得到自由。


從這個公案觀之,我們人天天何嘗不像籠子裡的鸚鵡?雖然有人天天餵我們,可是無生死自由,糊塗生,糊塗死,未真正明白本來面目。欲得生死自由,首先要活著時裝死人一般。所謂「若欲人不死,須下死功夫。」


修行要真正來也明,去也白,要知道自己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自己為什麼做不得主?若說「這個身體是我的」,為什麼不能使它青春常駐?人從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為什麼你不能使身體不老?到病時你便做不得主,到死時更無把握。因此,必要弄清楚這個生死問題。所謂「來時 糊塗去時悲,枉在人間走一回;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歡喜亦無悲。」人糊糊塗塗地出生,又糊糊塗塗地死去,死得憂悲苦惱。若被這種境界轉,做人真沒意思;若能不來不去,豈不是更好嗎?這樣則無喜無悲,得真自由。


人們不要被關在籠子裡,什麼籠子?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本有之佛性則關在四大的籠子裡,如鸚鵡不能出籠。現在你想出籠,要學無罣無礙、無憂無慮、無煩無惱。即是要定得住,所以要打坐。每人需要自己了生死,旁人不能替你做,只能替你指出一條路,但必要你自己走。若想真出籠,必要自己努力,下一番苦功夫! 


── 於一九八七年二月廿三日 




關注「佛都金陵」(fodujinling)

在對話框回復以下【關鍵詞】可獲取相關內容


回復【開示】

獲取南京佛教協會會長、

棲霞古寺方丈隆相法師開示


回復【導遊】

棲霞山紅楓節信息


回復【牛首山】

獲取佛頂骨舍利信息


回復【動態】

獲取南京寺院動態


回復【朝聖】

獲取佛教聖地朝聖攻略


回復【素食】

獲取素食品鑑、製作、常識 、養生知識


回復【消失】

尋找南京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寺院


回復【高僧】

獲取南京高僧大德事跡、開示


相關焦點

  • 成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出自李白詩歌 地點在南京
    韶韶出自南京的成語本期成語:青梅竹馬 兩小無猜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往往代表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可以說是漢語和漢文化的活化石。而這其中,有不少成語出自南京或是成語典故發生在南京,如鳳毛麟角、畫龍點睛、入木三分、才高八鬥、天花亂墜、破鏡重圓、解鈴還需系鈴人、天上人間、不堪回首等。
  •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出自哪裡?
    但凡關於父母愛孩子、為孩子付出的事兒,人們多半會想起這句話,感嘆子女有時不能理解父母的愛,甚至誤會父母的苦心,而父母仍然義無反顧的愛著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由此可見父母愛子之心頗為可憐。您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嗎?其實它就誕生於北京:在東城區有條錫拉胡同,是王府井步行街的一條支路,西至黃城根、東連八面槽、南鄰東安門大街,北有支巷通韶九胡同。
  • 出自南京的成語典故,看了真是感嘆南京文化積澱之深厚
    《金陵晚報》開設的探尋南京成語之源欄目先後報導了近50個起源於南京的成語典故。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比如對出自《道德經》中的兩句成語,解釋的意思也不相同,還引起學者的討論,各抒己見,最後還是先按成語詞典為標準,但質疑聲仍然不斷。成語一:上善若水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後人按字面理解為:最高尚的善,應該像水一樣,因為水利於滋潤大自然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百姓看字面理解,學者透過字面研究。
  • 虎狼之心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虎狼之心,比喻兇殘的野心。出自:漢·劉向《說苑·正諫》:「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虎狼之心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用於比喻句。虎狼之心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虎狼之心(hǔ láng zhī xīn)成語釋義:比喻兇殘的野心成語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 @所有人,「南京成語大會」邀你共賞成語之美
    成語,幾乎我們每天都會說到幾個。可是你知道嗎?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哪些成語出自南京?
  • 世外桃源這句成語出自哪裡,與大家分享學習這篇文章的幾點經驗
    看到桃花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世外桃源這句成語,那麼世外桃源這句成語是出自哪裡?東晉著名田園山水詩人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中的一片桃林景色,就是人們想像當中的世外桃源。每當看到山谷中小溪旁的一片桃園,就仿佛看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陶淵明開創了這種世外桃源的風格和嚮往自然寧靜的生活,《桃花源記》也成為後人嚮往世外桃源的一種典範。
  • 成語「笑容可掬」出自水滸?這些成語找到出處了!
    在《水滸傳》裡,有非常多的成語是我們熟知的。今天科教授就和大家聊聊水滸裡的成語。 其實同一個成語在多個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是很常見的,「笑容可掬」這個成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螢火之光 「螢火之光」比喻人的力量不足,能成之事不大。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水滸傳》第二回。高俅想回到開封,於是經人推薦,投靠東京城裡開生藥鋪的董將士。
  • 素食:長養慈悲之心
    涅槃經和大智度論等都說慈悲有三種:  這是在凡夫地修道之人發的慈悲心,因為是凡夫,他對眾生相沒有空掉,看見眾生在受苦不知苦,反而以苦為樂,重造苦因,將來痛苦無窮,於是就生起慈悲心。這慈悲心還不夠,須再觀想一切眾生,六道輪迴,捨生受生,生生不已,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的過去父母,姻親眷屬,這樣的慈悲心就親切了;既然把六道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親屬,你給他與樂拔苦還來不及,還能把他宰殺,吃他的肉嗎?
  • 這3個成語均出自鶴壁,與殷紂王有關,你了解的成語還有哪些?
    鶴壁地處中原北部、淇河之濱。這片厚重的土地孕育出了殷商文化、衛國文化、詩經文化等。古之淇水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中華民族的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在這片熱土之上薪火相傳,從古至今,勤勞勇敢的鶴壁先民們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演繹出了蘊含豐富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僅從成語來說,幾十個成語典故就出自這裡。
  • 出自成語的男孩名字,給寶媽們參考下
    下面小編也為您推薦更多取自成語的男孩名字。【一山】——運用成語(冰山一角)中「山一」二字進行調換,表示不完全顯露之義,用作人名意指才能不完全顯露,低調。引申寓意:不露鋒芒,謙謙君子,大巧若拙,虛懷若谷【昂宇】——運用成語(氣宇軒昂)中「宇昂」二字進行調換,表示自信、昂頭挺胸、精力充沛、大度之義,用作人名意指氣度不凡、神採奕奕。
  • 該成語出自討董盟主之手,拒絕投降而遭殺戮,被奉為烈士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臧洪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故事的主角是臧洪和陳琳。原文如下:隔闊相思,發於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間耳,而以趣舍異規,不得相見,其為愴悢,可為心哉!
  • 《詩經》成語取名:這十個有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詩經》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寶庫,研讀《詩經》不難發現,今天流行於世的不少成語,就源出於這部經典——《詩經》,還有一種是,雖然語出自《詩經》但是經過時間的流傳,其含意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歸」是出嫁的意思,而「逃之夭夭」竟有「逃之夭夭」之感。
  • 這些「不像成語的成語」竟都來自南京
    哪些成語不像成語?是不是真的都是「成語」尚存爭議 但文脈君發現這其中相當一部分都來自南京它們或出自南京文人之手 或取材自發生在南京的故事 所以,文脈君就來跟大家聊聊那些「最不像成語」的南京「成語」
  • 成語「樵柯爛盡」是什麼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今天的大話成語,為大家帶來2個成語,分別是青門種瓜和樵柯爛盡,這2個成語背後都有歷史典故,而讀懂成語最主要的就是讀懂背後的歷史,一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成語就是一種人生。青門種瓜 (qīng mén zhòng guā)這句成語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蕭何,當年劉邦得天下,是靠蕭何、張良、韓信,人稱「漢三傑」。劉邦得了天下後,有人說燕王臧荼有反心,劉邦稱帝的第一年就把燕王臧荼以謀反罪殺了。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三,臨時抱佛腳誦經拜佛本是佛門的日常功課之一,修行是要在平日裡用功,一點一滴積累,不要等到大難臨頭的時候,才想起來去寺院燒香拜佛,做臨時補救,這就為時已晚了。四,六根清淨佛教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學佛修行,就是要斷除貪、嗔、痴三毒,不受外界環境所幹擾,六根達到清淨無染,人生才能遠離煩惱,這也是佛教修行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 可憐天下父母心,上一句是?出自哪首古詩詞?
    譬如,你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上一句是什麼嗎?一、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依樣畫葫蘆」,亦有「依本畫葫蘆」,俗稱「照葫蘆畫瓢」,是模仿別人的意思。由於這句成語形象傳神,經常被人們引用。其出處是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二、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 大詞典沒有收錄的成語
    讀此書,會遇到一些耳熟能詳或經常使用的成語,如:無中生有、天長地久、視而不見,聽之不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欲取姑予、無為而治、虛懷若谷、欲益反損……下面一些成語是大詞典沒有收錄的,不妨學習一下。不僅能增加成語詞彙量,還能學習到一些聖人之道和人生啟迪。有無相生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 曹操首創一成語,原本是渴求人才,如今卻成了及時行樂的代名詞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曹操著名的樂府詩《短歌行》,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原文如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 此人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句成語,女兒是千古賢后,兒子是開國功臣
    成語一箭雙鵰,原意是一支箭能射中兩隻雕,雕本來就難射中,還要一箭射中兩隻,表明箭法已經出神入化,如今用來形容做一件事能達到兩個目的,偏向於褒義詞。一箭雙鵰這句成語是出自史料《北史·長孫晟傳》,這個長孫晟正是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句成語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女兒是一位千古賢后,他的兒子也是一位開國功臣,非常厲害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