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正煌居士談佛教英譯(01-05)

2021-02-11 菩提字幕屋

以下內容轉載自臉書帳號:鄭振煌

(一)應接不暇的翻譯工作

臺灣最早翻譯的現代英文佛學著作是《禪門三柱》(The three pillars of Zen),顧法嚴先生譯文,慧炬出版。作者是美國比丘菲力浦‧凱普樓(Philip Kapler),他到日本學禪,一九八0年代來過臺灣。

一九七0年代臺灣還很少有外國人,外國法師更少。一九八0年代,南傳佛教的法師學者、西藏的喇嘛、美國和歐洲的學者來臺陸續增多。我大學時代開始從事翻譯,觸角延伸到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一切都是因緣,一有外國的講經弘法者,就常被找去幫忙口譯。

南傳佛教以修四念處為主,不僅法師,也常有在家人或歐美人士指導禪修。歐美人士到南傳國家出家者眾,有幾十年的禪修功夫。臺灣慢慢開放,來臺灣教禪修者漸多。

我經常到國外道場參加禪修或國際宗教學術會議,與外國人士接觸頻繁。此外,也在佛光山英文佛學院、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淨覺僧伽大學教佛學英文。我從十九歲起,未曾間斷過佛教中英文互譯,包括口譯、筆譯,不論是新聞稿、演講稿、文章或書籍等。

(二)終身翻譯家

如果我在企業界工作,大概會賺大錢吧。企業界現場口譯待遇很高,一場超過一萬元,但佛教界講求奉獻服務,不講報酬。不管出家在家都有經濟問題,恆清法師曾說佛教界不能一直要求信徒做義工;還好學佛人慾望低,生活所需要求不高。

佛法翻譯,需要精通兩種語文,更重要的是實修經驗和佛法知識。筆譯費時耗力,口譯尤其辛苦,二個小時下來幾乎全身虛脫。

(三)口譯的重點

口譯確實比筆譯困難很多。

幾十年來,世界佛教僧伽會的文件都由我翻譯成英文,每逢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和會員大會,會長、秘書長、執行委員和出席貴賓的工作報告或致詞,都需要中英互譯。淨心長老創辦的淨覺僧伽大學,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臺灣分校,兩校合辦的學術會議或校務會議也需要中英互譯。海外的高僧大德來臺弘法,更是少不了口譯。佛教術語特別多而艱深,在不同傳承或經論,意思都不一樣,英文好而不懂佛法,也是束手無策。演講大都隨興發揮,沒有講稿、大綱或投影片,就只能靠臨場機智了,翻譯是比自己演講還要辛苦的。

若問主講者:「您要講什麼?」他們往往説:「這個你都會的。」如果不深入南傳、藏傳、漢傳各個傳承的佛法,就很難達意。

口譯首先必須認真聽,聽後整理,然後以優美的詞句轉換成另一種語文。這個複雜的過程,必須即時完成,不容許找資料或多作思考。平常要多讀、多聽、多思考、多做文章,才能口若懸河,一翻譯完就是一篇流利的文章。

有時候大師一講就二、三十分鐘,要怎麼翻譯呢?需要專注。翻譯就是禪定的修行。法鼓山護法會曾找我談翻譯經驗,我從戒、定、慧三無漏學談翻譯,口譯就是一種動中禪,須具足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

一位好的演說家或作家,邏輯性和思惟能力一定要強,起承轉合環環相扣,前後貫通一氣呵成,而不是跳躍式的呈現。

我在口譯時,不太做筆記,只靠心記,因此必須十分專注,隨順講者的韻律,同時記住第一句話,才能前後貫通。

若第一句話忘記,就很糟糕。如果他講一件事情,舉七個例子,就要先記住第七個例子,再邏輯推演前六個;這是很艱難的挑戰。有經驗的弘法大師,演講就能夠條理分明,如此口譯才能精準。佛法知識,必須靠平時研究;舉例或故事,就要有豐富的常識才能聽得懂。

注意看演講者的肢體語言及口形,可以幫助了解他所要表達的內容。

每位演講者的口音都不同,每個地區的腔調也不同。來自大大英國協的演講者,講的是英國腔,臺灣人習慣美國音,光是聽聲音會抓不到重點,此時一定要看演講者的肢體語言和口形。在演講者開口時專注看著他,口譯時轉頭看聽眾,這是對聽眾表示尊重,也可以了解聽眾對翻譯的反應以做調整;翻譯完了,再看一下演講者,他就會繼續講。

(四)成為翻譯家的條件

一位出色的佛教翻譯家,要有幾項條件:

第一、外文(例如英文、日文)程度要好;第二、懂得梵文、巴利文或藏文;第三、中文說寫流利;第四、有實際的修行經驗;第五、專注力強;第六、廣泛涉獵各種學識與掌握時事。

文字或語言表達要簡單明瞭。我從小喜歡讀書、寫文章,大學念外文系,梵文和巴利文略知一二,終身從事佛教翻譯,累積了不少經驗。此外,還要持續禪修培養定力,懂得禪修的過程和境界。翻譯西藏佛教,一定要參加灌頂、法會,了解程序。

至於會不會有「他講他的、我講我的」情況出現?會的。所以,一定要深入經藏,更要懂演講者所提的經論、傳承。譬如,同樣的止、觀,同樣的meditation,南傳、漢傳、藏傳的解釋都不一樣。Meditation不一定是禪修、禪定,有時候是指一種修行,有時候指觀像、觀想,有時候則指把心寧靜、專注的情況。所以上下文一定要融會貫通,並且根據經論翻譯。

經論提到同樣一件事時,中文術語會不太相同。不能只看外文術語,而是要使用中文的佛教名相翻譯,還要遵照玄奘大師的五不翻原則。翻譯最能考驗自己的佛學知識和修行經驗,否則不只譯不出來,勉強譯出來了也毫無佛教的味道。

市面上有些翻譯的佛學書籍,漏洞百出。舉一個例子:佛教講「習氣」,是指過去所造身語意業在阿賴耶識留下的影響力,為未來生起任何概念的種子。習氣,英文佛書常常用 imprint 這個字表達,坊間的翻譯佛書幾乎都把 imprint 翻譯成「烙印」。字面上對,可是沒有佛教的意味。如果對於南、北傳,顯、密佛法不夠深入,就容易出錯。

實修包括各種法會,例如漢傳佛教的三歸、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戒、持咒、念佛、禪修、拜懺(大悲懺、梁皇寶懺、做七、三時繫念等);或是藏傳佛教的持咒、轉經輪、繞塔、禪修、閉關、灌頂、薈供、火供、煙供、本尊觀想、曼達供、上師相應法等。隨緣參加,參加越多,心得越多,對修行和翻譯都有很大幫助。南傳佛教的修行都講禪修,包括止(śamatha)和觀(vipaśyanā),不像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有眾多龐雜的方便法門,對時間有限的在家人,不失為一門深入的好方法。

翻譯南傳佛教,比較困難的是禪定境界,因為在家人能專心禪修的並不多。翻譯漢傳佛教,祖師大德的佛法詮釋,因為沒有梵文和巴利文,所以最難翻譯。藏傳佛教很複雜,若非專修密乘,翻譯就是一項大挑戰。

翻譯西方人士講佛法,又是另外一種挑戰。因為西方人士有不同的思惟和表達方式,經常引用《聖經》裡的故事和術語來詮釋佛法,二者的基本思想南轅北轍,譬如用 reincarnation 來表示輪迴或轉世,這根本是錯誤的,因為佛教主張無我論和業報緣起論,輪迴或轉世的範圍包括三界五趣,其中有無肉體的生命(譬如無色界天或餓鬼、地獄道眾生),而 reincarnation 的意思是「重新獲得身體」,屬於有我論。

西方人也喜歡引用世界局勢或現代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現代學術理論來解釋佛法,基本上這也是不適合的,因為佛法是出世法、心法,任何自然物質界或人類的研究都是世間法,頂多只能與佛法中的世俗諦比較。

我的學問不夠精深,可是很喜歡閱讀,也關心世界大事。一輩子修學佛法,對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學、哲學等世間學也略有涉獵。我主修外文和新聞,一方面鑽研《聖經》、希臘羅馬哲學、英美文學等西方古老思想,另一方面又不與時代思潮脫節,對於從事翻譯工作是有幫助的。

在口譯的當中,稍一停頓,演講者就會立刻講下去,只好把來不及翻譯的部分放在下一輪補上。這是因為默契不夠,演講者不知道我翻譯到哪裡。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先把自己準備好,就可以隨時上場應戰。

(五)多種翻譯經驗

比起英翻中,中翻英的難度更高。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有一次在新加坡演講,題目是:「僧有南北傳,佛無人我相。」有南傳的法師和信徒在場。了中長老講中文,我口譯成英文;師父沒稿子,也沒有事先溝通,他一直講,我就一直翻。

此外,我也曾替悟明長老、覺光長老、淨心長老、聖嚴長老、惟覺老和尚、證嚴上人等海內外諸大師的開示口譯。中國佛教與南傳佛教的思想不同,南傳、藏傳佛教的英文資料最多,漢傳佛教的英譯資料比較少,很多名相沒有英文可以翻譯,勉強翻譯出來,總覺得像隔靴搔癢。

有時候還得英文翻臺語。印度葛印卡大師來臺灣幾次,在高雄演講時,我也必須翻譯成臺語。這可比翻成國語還難,有些佛教術語,還不習慣用臺語表達。幸好我是臺南人,在新店瑞音佛堂講解李炳南老師編的「佛學十四講表」,前後五年,用的就是臺語;此外,在桃園觀音鄉寶蓮寺講經,也是用臺語。平常不斷地練習,所以到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等華僑多的地方,用華語或臺語講課也就不成問題。

有些專有名詞不容易翻譯,就要記住巴利文、梵文、英文的說法。「禪定、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等名相,到底要怎麼翻譯成英文才正確?我在佛光山叢林學院大學部及研究所九年多,用中、英文講授南傳、漢傳、藏傳佛教,所以對英文的佛法名相並不陌生。

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講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開示錄《掌中解脫》(Liberation in the Palm),我在佛光山用英文講這門課;另外用中、英文教過南傳佛教最有名的《清淨道論》,也教過南傳、藏傳佛教史、基本經典、各種修行法門。

我翻譯的對象不勝枚舉,有出家人、在家人,有男眾、女眾,有東方人、西方人。

相關焦點

  • 肥田路美《雲翔瑞像:初唐佛教美術研究》(顏娟英等/譯)出版
    佛教美術史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試圖表現佛像的歷史」。中國的佛教美術,伴隨佛教的傳入而出現。既是從佛教當中所誕生的美術,當然反映出與教義及信仰相關佛陀觀的變化,並隨著風土、民族性、地域與時代的狀態等,展現出多採多姿的樣貌。初唐時代樹立東亞佛教美術偉大的古典性典範,同時象徵中國佛教美術特色的「中華」與「印度」雙重性質,便是本書探討的核心。
  • 文學 | 小畑薰良和英譯《李白詩集》
    小畑薰良和英譯《李白詩集》  圖片            日本學者、
  • 【佛光新聞】史丹佛大學對談 西方學者認識當代漢傳比丘尼弘法的契機
    左下為對談主持人:丹佛大學宗教學博士生 Ralph H. Craig III。圖/李苑嫣提供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於臺灣時間10月23日上午10點,應美國史丹佛大學之邀,與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The Ho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at Stanford)柯嘉豪教授(John Kieschnick)進行線上英文對談。
  • 【陳榮彬│關於譯者與作者的那些事】作者自譯的作品就能點指成金嗎?──白先勇《臺北人》英譯始末
    比較知名的例子包括凌叔華在英國青年Julian Bell(他的阿姨是大名鼎鼎的小說家Virginia Woolf)的幫助下,把自己的小說《無聊》等作品英譯後刊登在專門英譯推介中國文藝作品的上海雜誌Tien Hsia Monthly(取「天下為公」之義,贊助者為孫文之子孫科),還有蕭乾就讀燕京大學新聞系期間就曾參與翻譯系上老師Edgar Snow主編的現代中國小說選集Living China(裡面收錄一篇他自己的作品
  • 北京佛教居士林英語培訓班舉辦「熱身課」
    中國佛學院源流法師授課唱誦巴利文的三皈依佛教在線北京訊 北京佛教居士林首次舉辦的英文佛法班為迎接9月份的正式開課,於2011年7月2日舉辦了一節「熱身課」。此次英文佛法班僅在短短的一周時間內就吸引了近40多位學員報名參加。
  • 原濟寧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李中英居士因病去世——追思告別儀式在...
    佛教在線濟寧訊 原濟寧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原嘉祥縣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原嘉祥法雲寺管委會主任李中英老居士,於2020年5月28日(農曆閏四月初六)午時舍報往生,享年90歲。2020年5月31日(農曆閏四月初九)上午九時三十分在嘉祥縣殯儀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 中文佛教工具書簡介
    --臺北市: 建康書局, 1956  全書七卷,以事類為綱,分為「十種通號、諸佛別名、通別三身 ....、寺塔壇幢」等64篇編述。每篇先是概述,接著舉梵言為目,每一條目先列漢語譯詞或同義詞,然後再詳釋條目之涵義。書前冠有「新編通檢」,係上海佛學書局所編,係將註文中之漢譯法數、術語一一摘出,與梵語譯音詞合為一編,註明頁碼,依「筆畫 ─ 部首」順序編排。
  • 佛教唯識研究相關書目
    臺北市:佛教,民64。▓唐大圓著述。《唯識新裁擷彙》。臺中市:,民77。▓徐典正著。《唯識思想要義》。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2。▓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唯識思想》。初版。臺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高聞天講述。《心識概論》。初版。臺北市:大覺蓮友林,民66。▓張廷榮著。《唯識法相學導言》。初版。基隆市:法嚴寺,民88。▓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3) : 唯識學概論》。初版。
  • 【佛教聖地】由中國居士發起修建:怡保霹靂洞
  • 俗語言 | 顧滿林:佛教語「叉手」「合掌」「合十」流變考
    《大正藏》全文「叉手」共有1656例,「合掌」共有7266例;其中歷代譯經「叉手」「合掌」用例數之比為1349:5681,也就是說《出三藏記集》之後譯經「叉手」只有202例,「合掌」則多達4353例。此外,歷代中土佛教撰述「叉手」「合掌」用例數之比為307:1585。簡言之,「合掌」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在佛經譯文和中土佛教撰述中均如此。
  • 英格蘭足總杯:切爾西VS諾丁漢森林 2020/01/05 22:01
    英格蘭足總杯比賽時間:2020/01/05 22:01 今場是英足第3圈賽事。英超車路士近期表現極不穩定,剛戰作客遭白禮頓逼和;球隊主場表現亦欠佳,連輸兩場,但今場對手諾定鹹森林實力差一截,即使輪換仍夠殺有餘,可望輕取對手,一吐烏氣。英冠諾定鹹森林剛戰氣走布力般流浪,錄得3連勝,現排聯賽榜前列;但今場對手太強,而且對賽近績「輸曬」,今場兇多吉少。雙方近6次交手,車路士全勝。
  • 維摩詰居士
    小編導讀  維摩詰(詰音乞,參見《乾隆大藏經》),早期佛教著名居士
  • [維港作家電臺]: 鄧瑛雙語詩<<情話>> 英譯: 無心劍 三語朗誦: 雲舒
    yet in face of our true lovewe fall in fear and sweetnessfor fear that thousands of wordscannot express our true heartso we have to keep silent(譯於2019年5月17日)
  • 南懷瑾老師 | 《維摩詰經》講記 第05品 文殊師利問疾 5.05 維摩居士的侍者
    《維摩詰經》講記 第05品 文殊師利問疾5.05 維摩居士的侍者「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你讓維摩居士叫觀世音菩薩,你看叫得來吧?你說你在夢中打坐時看到過,那是你意識的變化啊!他要現身給你看,就非變成肉身菩薩不可!這個話說錯了我負責,我下地獄!所以,諸佛的肉身成就,也即報身成就,是如此之難啊!你們要懂這個道理。 菩薩為什麼要在生死之流中滾?
  • 佛教:業障現前,化「逆緣」為「順緣」的方法,王居士的故事
    相信很多學佛同修會有這個體會,學佛後「逆緣」明顯增多,各種障礙層出不窮,從佛教的教義來講,這是冤親債主障礙你。當然也有好的一面,學佛後,業障提前現前,度過魔障的階段,以後學佛的道路就很順暢,最難的就是經歷「逆緣」的階段。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要看一切人都是佛。
  • 傳印長老:趙樸初居士的主要思想及其貢獻
    趙樸初居士(1907—2000),是中國當代傑出的宗教領袖、社會活動家,在國內外佛教界和宗教界有著廣泛影響,深受廣大佛教徒的尊敬和愛戴。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他長期擔任中國佛教協會的領導工作,為中國佛教事業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了畢生心血。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趙樸初居士以佛教精神為底蘊,形成了既蘊涵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豐富思想。
  • 聽經札記: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
    現前社會學佛的人多,真學佛的人不多,迷信的人多
  • 佛學知識|​居士在家如何做早晚課,功德最殊勝?
    01早晚課的由來佛教傳入中國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出家和在家的佛門弟子們誦經打坐念佛起初時並沒有固定的早晚課誦本。那麼對於我們居士來說,又該如何在家做早晚功課呢?這是法師們每日早晚必持的修行,而對於我們居士來說,在家也可以自行做早晚課。我們可以把早晚課當做定課來做,同時還能養成良好的宗教修持習慣。一般而言,早晚課誦時所讀誦經咒主要有︰《楞嚴咒》《十小咒》《心經》《大悲咒》《往生咒》《贊佛偈》《普賢十大願王》《三皈依》《吉祥天女咒》《韋陀贊》《伽藍贊》等。
  • 《般若經》之譯出
    在根本大義上,《般若經》與龍樹的《中論》等,當然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我以為:「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廣博的理論,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掘發《阿含經》的真義。……《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掘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這樣,《般若經》與龍樹論,要分別來敘述。
  • 溫和的馮馮居士為何也破口大罵藏傳佛教、活佛、法王?(一)
    (圖:旅居加拿大的作家馮馮居士)...近來頗有一些人士,大肆到處宣揚,甚至來到美加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