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2020-12-15 齊魯網

在濰坊市博物館內,市民通過「多寶閣」了解館藏文物的信息。攝影 張馳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看到,自2017年開始改造升級的市博物館展陳室如今基本完成改造,正式對外開放,顯得特別「高大上」。市博物館還打造「多寶閣」,運用先進AR系統向市民展示館藏精品文物,讓市民把文物「帶回家」。

展陳室變得「高大上」,市民大開眼界

5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的展陳室看到,前來觀展的市民不少,有部分市民知道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特意帶孩子來開眼界。和以前相比,如今開放的展陳室無論展出內容,還是硬體設施,都有相當大的改變,顯得非常「高大上」。

家住高新區水岸華府小區的劉先生當天帶著孩子前來觀展。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之前曾帶著孩子來過幾次,以前的展陳室非常簡陋,展出品以一些傳統工藝品為主,使用的都是普通的玻璃展櫃,沒什麼太有價值的文物,感覺檔次不高。當天看到展陳室的新面貌,讓他非常振奮。

「以前的展櫃甚至還存在反光現象,看文物只能看個大概,現在能夠看清楚細節了。」劉先生說,另外展出的文物數量也比以前豐富太多,各種門類的文物都有,真正讓人大開眼界。

濰坊市博物館陳列科科長郭偉介紹,自2017年開始,市博物館啟動對展陳室的升級改造工程,如今基本完成,效果非常顯著。此次改造將老式的普通玻璃展櫃更換成了具備高科技含量的新式展櫃,最上層是燈光,可以多角度調試,能夠最大限度呈現文物的美。使用的玻璃不但抗擊打性能特別優越,而且絲毫不反光,能最大程度展示文物的美感。

「現在我們使用的是國內最先進的文物展示展櫃,目的就是把館藏文物真正陳列出來,讓大家能夠近距離觀賞到。」郭偉說。

通過先進展示系統,全方位了解文物

在展陳室裡,一臺大型「機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屏幕界面上展示的是一件件精品文物,非常漂亮。郭偉介紹,這是新打造的文物展示機,他們取名為「多寶閣」。

記者隨意點了其中一件感興趣的「十六國鎏金銅佛坐像」,這件文物立即在屏幕上放大,就仿佛真實擺放在面前一樣。用手在屏幕上旋轉,這件文物也跟著旋轉起來,正面、背面、側面、底部、頭部……一覽無遺。

通過操控界面,可以直接查看這件文物的背景介紹,對這件文物的價值有了一個粗略的認識。通過放大鏡功能,還可以對某個部位放大查看,連文物上的紋路肌理和上面鐫刻的銘文都清晰可見。

這件文物還有二維碼功能,市民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以後,就可以得到這件文物的詳細信息,如同在文物展示機上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多維度觀察。「有了這個功能,就相當於讓市民把這件文物『帶回家』。」郭偉說。

郭偉介紹,這臺「多寶閣」採用了多媒體技術和AR展示系統,目前收納40件市博物館最精品的珍貴文物,今後還可以根據不同展示需求,往裡面增添新的內容。

據了解,濰坊市博物館是省內首個採用多媒體技術和AR展示系統展示館藏精品文物的博物館。

目前不接受團隊參觀,每日限入600人

市博物館建館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傳承和守護,其學術研究、藏品保管、陳列展覽、考古發掘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目前,館藏各類文物近8萬餘件。

郭偉告訴記者,市博物館內的館藏文物雖然數量豐富,可受限於場地、硬體等多方面原因,展陳效果一直不理想。為此,市博物館啟動展陳室升級改造行動,目前基本完畢。他們特意在新的展陳室裡打造了「物華天寶·館藏文物精粹展」,由藝匠天工、吉金永壽、金韻含香、緞繡成衣、龍鳳呈祥等11個單元組成。通過館藏300餘件珍貴文物,展示了濰坊地處齊魯腹地,璀璨奪目的史前文化、方國林立的青銅時代、經學佛教鼎盛的漢唐時代、明清時期的金石學重鎮,八千年連綿不斷的文化發展史,並以此來彰顯濰邑浩瀚廣博的文化底蘊。同時,通過AR展示系統解決展出面積不足的問題,讓更多市民欣賞到濰坊的文物之美,感受厚重的歷史。

郭偉表示,目前依舊處於疫情防控期,市民如果想前來觀展,可以通過關注濰坊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點擊底部的「濰博資訊」中的預約參觀。對於觀展人員,市博物館採取總量控制,分時分流原則,減少人員聚集。目前不接受團隊參觀預約,暫不提供人工講解,每日限額600人,上下午各300人。

記者 趙春暉

◎相關新聞

博物館日 線上活動精彩紛呈

本報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記者從濰坊市博物館獲悉,與往年豐富熱鬧的線下活動不同,今年博物館通過線上方式舉辦多項活動。「最美輪椅姐姐」劉曉清通過線上視頻與濰坊聾啞學校和濰坊盲校的學生們分享故事。

自今年3月25日恢復開館以來,濰坊市博物館堅持有序、限量入館觀賞。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線下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市博物館主打線上活動「星辰大海 與你同行」,將目光聚焦在一群特殊群體身上,他們就是濰坊聾啞學校和濰坊盲校的學生們。博物館工作人員「最美輪椅姐姐」劉曉清通過視頻方式與這些孩子們隔空對話,講述她與博物館的緣分以及博物館與這些孩子們的故事。

「我們希望能夠讓更多人關注這些孩子們的文化培養。」濰坊市博物館宣教科科長楊斐告訴記者,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他們就將目光聚焦到這群特殊的孩子身上。

此外,濰坊市博物館還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線十多項活動,如「孔子學堂」以傳統致敬生活之美、「益之聲」用聲音傳遞歷史的溫度、「聲動濰博」線上開講等,市民可以關注濰坊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了解。

(記者 隋煒鳳)

[責任編輯:楊凡、王亮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山東博物館對近50件館藏明代服飾啟動數位化保護
    該館將對館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舊藏服飾進行三維數據和紋理採集,完成服飾建模和紋飾提取工作,填補國內服飾類文物數位化採集的空白,為建設文物數位化採集標準提供樣本。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明代服飾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 定州博物館正式開放 三大國寶級文物首次公開展示(圖)
    陰若天攝河北新聞網8月27日訊(記者林鳳斌 通訊員陰若天)作為古城恢復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今天,定州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青玉龍螭銜環璧、東王公西王母故事玉座屏、白釉龍首蓮紋大淨瓶等三件國寶級文物首次展現在公眾面前。
  •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戰國鐵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完成初驗
    1月11日,天水市博物館邀請市文化和旅遊局領導及相關專家對《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戰國鐵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進行了初驗,專家組通過聽取匯報,查閱項目資料,現場查驗文物修復效果,質詢後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初驗。天水市博物本次保護修復的這批館藏貼金銀鐵質文物,為2014年9月由收藏者個人捐贈,總計49件,分為車飾件和馬具飾件,均為金、銀、鐵材質。經初步定級,三級文物22件,一般文物25件,資料品2件。專家組認為,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項目組能嚴格按照修複方案所制定的流程進行,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合理,分析檢測科學,病害評估準確,操作規範嚴謹,圓滿完成保護修復工作。
  • 超千件故宮文物 國慶「擺駕」太原博物館
    國慶節期間,將有超過一千件故 宮院藏文物「擺駕」太原博物館,為那裡分觀眾奉上包括「清代萬壽盛典展」、「明代御窯瓷器展」等7項大覽。9月19日,「紫禁風華——2018太原·故宮文物展」推介會在故宮舉行。10月1日,故宮將攜7項專題大展亮相太原博物館,展出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超過1000件。
  • 3D掃描+藝術:3D掃描4600多個雕塑並免費下載
    通過這項活動,讓全世界的雕塑名作都能夠以三維數據的形式開放給公眾進行在線瀏覽、3D列印。目前這個活動已經成功進入全球多家著名博物館、藝術機構、學校……在給3D列印設備使用者提供珍貴的三維數據之外,「Scan the World「讓每個人都能以「最小化」的成本零距離接觸「更多樣化」的藝術形式。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青銅器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館內設有十一個專館,三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
  • 張氏帥府博物館建館32周年慶暨2020年帥府文物...
    張氏帥府博物館作為在張作霖、張學良主政東北時期的官邸和私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博物館,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張氏父子相關文物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在文物資料的保存與展示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張閭芝女士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她這些年一直珍藏的張學良日記和書信的複印件及部分原件,照片、底片、幻燈片和錄影帶等有關張學良研究的珍貴資料無償捐贈給了張氏帥府博物館。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都有什麼權利?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盤活用好館藏文物資源,推動博物館逐步開放共享文物資源信息,規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相關授權工作,國家文物局組織編制了《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操作指引》)並於2019年05月10日發布文物博發〔2019〕14號通知印發各有關單位
  • 心動邂逅 絲路寶藏 ——「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長沙博物館展出實況
    6月12日,來自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珍藏的絲綢之路沿線文明古國的192件(套)文物精品,亮相長沙。「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是長沙博物館首個大型國際文物展覽。展覽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日本國駐華大使館、長沙市文旅廣電局指導,日本黃山美術社策劃,長沙博物館、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主辦。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鄭同修表示,博物館辦展覽只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說,是要講好文物故事,讓普通人能看得懂文物。「博物館宣傳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要通過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通過研究和展覽讓社會看到文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並通過這些文物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達到公共教育的目的。」然而,講好故事並不容易。
  • 博物館三維數位化_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
    近些年以來,數字博物館開始逐漸建立,很多的文物也可以以數位化的方式去展示,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數字博物館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首都博物館的分館也實現了文物的三維數位化工程,人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三維立體觀賞博物館的精品,故宮博物院還和日本進行了合作,並且開發了「數字故宮」,故宮的一些古代建築還有一些文物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多寶閣、批奏摺……人工智慧讓藏在禁宮裡的...
    漱芳齋、多寶閣、太和殿……你會將這些名詞與人工智慧聯想到一塊嗎?批奏摺、蓋大印、上早朝……21世紀的今天,你會相信自己還能體驗百年前的宮廷生活嗎?今天上午,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2020WAIC商湯人工智慧企業論壇上分享了「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他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來傳播博物館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故宮文化;而人工智慧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裡面有很多的應用,包括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眾流量的監測等。
  • 《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深度解讀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七項任務和六項措施。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鼓勵文物博物館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 張學良日記等珍貴文物在張氏帥府博物館首次披露
    韓宏 攝張氏帥府博物館建館32周年慶暨2020年帥府文物徵集成果發布會,10日在瀋陽舉行。發布會上首次披露了有關張學良、張學思以及張作霖幾位夫人的文物史料。張氏帥府博物館副館長趙菊梅說,該館作為在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愛國將領張學良主政中國東北時期的官邸和私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博物館,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張氏父子相關文物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在文物資料的保存與展示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記者當天在現場看到了張學良日記等文物。據介紹,張學良侄女張閭芝向張氏帥府博物館捐贈了一批有關張學良的珍貴史料。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上海博物館的中國歷代璽印館,是中國第一個專題陳列璽印篆刻的藝術館。展廳面積380平方米,展出璽印篆刻500餘件。整個陳列以印章藝術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從館藏一萬餘枚印章文物中遴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藝術性的精品。展館內藉助高低錯落的展櫃,應用多種技術手段,使實物與輔助陳列相互配合。
  • 高科技助力國寶靈動現身,作品從紙上立體起來
    9件在央視熱播綜藝《國家寶藏》中亮相的頂級文物,近日「齊聚」故宮箭亭廣場,只不過,來的並非「真身」,而是通過LED屏呈現。與此同時,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聯合宣布,《清明上河圖》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即將完成,這件國寶級作品將從紙上立體起來,於2018年春夏與觀眾見面。
  • 文物薈萃丨盤點靈臺出土的館藏精品!
    文物薈萃丨盤點靈臺出土的館藏精品!本期小編帶您盤點靈臺縣出土的館藏精品。銅 鼎出土地點:靈臺百裡公社洞山隊墓葬銅鼎,西周,一級文物。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大口內斂,折沿平唇,唇口較厚,頸微束,器壁較直,深圓腹,圜底。雙方立耳厚大,雙耳頂部略外撇。三粗柱足,足上下粗,中部略細。
  • 「特色館藏之旅」昌樂世代汽車博物館+藍寶石博物館一日遊
    早上驅車前往世代汽車博物館,世代古典汽車博物館位於濰坊市昌樂縣新能源汽車特色小鎮,濰坊世代古典汽車公園內。是目前亞洲範圍內,藏品總量最大、汽車修復翻新技術和學術研究最專業、綜合規模最大的民營汽車類主題博物館。
  •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坐落在山東省濰坊市,勝利東街與東風東街之間,白浪河東岸。
  • 「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
    12月18日,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佛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基於2017年籤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以及展覽互換協議,兩館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策劃了《晚明時期的中國人生活》展和《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展,為兩國觀眾帶去獨具特色的中波歷史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