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克拉拉的首次登臺是帶有實驗性的,既非音樂會的主角,也不是特別隆重的亮相,效果卻不錯。配合之後帕格尼尼的好評,維克認為正式將女兒帶到公眾的面前的時機已近成熟。
克拉拉的首次登臺是帶有實驗性的,既非音樂會的主角,也不是特別隆重的亮相,效果卻不錯。配合之後帕格尼尼的好評,維克認為正式將女兒帶到公眾的面前的時機已近成熟。
克拉拉·舒曼
順利而又坎坷的道路
1830年3月,克拉拉在父親的帶領下來到德勒斯登,以一位獨特的鋼琴女神童的身份出現在人們面前。此時維克仍將目光瞄準了較為私密的場合,上流社會--宮廷和貴族的府邸。在那裡,她的聽眾雖然不多卻不乏有影響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其中懂得欣賞音樂的不在少數。推出一位以"音樂修養"見長的神童,這樣的環境再合適不過,克拉拉的成熟與沉著贏得了懂行的聽眾們的心。人們發現她擁有超乎純技巧之外的藝術修養,不到11歲的克拉拉已經開始作曲,這在女神童之中是前無古人;當她根據人們給她的題目即興創作的時候,聽眾們幾乎是目瞪口呆。德勒斯登的成功堅定了維克的信心。
維克不是那種因為孩子表現出色就給她休假的父親。鋼琴大師登上舞臺,自然就成為中心,克拉拉要走這條路,正式的首演迫在眉睫。這次她不能僅彈一首作品,也不是在客廳中演出。1830年11月8日,維克在萊比錫舉辦了一場自擔風險的音樂會,克拉拉的正式演出生涯由此開始。那時她11歲,音樂會的曲目是卡爾克布雷納、赫爾茨和車爾尼的作品,當然也少不了克拉拉自己的創作(這份節目單反映了當時的趣味,時至今日,這些作品幾乎無一例外地淡出了舞臺)。維克精心的培育,細心的鋪墊要在此刻顯出功效,克拉拉無論在技藝,還是創作才能方面都徵服了聽者。她的演奏"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不是艱辛童年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為了趁熱打鐵,擴大影響,克拉拉投身旅行演出成為必然。1830年的平安夜,維克攜女兒重訪德勒斯登,舉辦了兩場成功的音樂會,其後卻由於競爭對手的阻撓而受挫。克拉拉作為"鋼琴家"的身份已經確立,現在(年僅11歲的)她要走的是大師之路。為此,維克的工作重心轉變了,他必須努力打響女兒的知名度,贏得觀眾,同時面對競爭對手間的明爭暗鬥;當然克拉拉還在成長階段,對於她的培養仍是一刻不能放鬆。
大致是從1830年底到1835年,克拉拉·維克完成了她從"兒童鋼琴家"到"很年輕的名家"的轉變,其間有三次重要的旅行演出:1830年的德勒斯登之行,1831年至1832年間的"國際巡演"(德國各城市與巴黎),還有1834年至1835年間在德國境內的巡演。至關重要的是第二次巡演,歷時七個月的旅行在各方面都有嚴峻考驗,卻是這位大師"成型"的關鍵時刻。
1831年9月底,維克父女二人從萊比錫出發,一路經過魏瑪、埃爾福特、卡塞爾、哥達、阿恩施塔特、法蘭克福和達姆施塔特,最終來到巴黎。一路上無論住宿還是飲食,條件都很糟糕,花費卻不低。更嚴重的問題是,克拉拉常要彈奏品質很差的鋼琴,其中有些"只配叫做破爛"。這使維克感到不堪忍受,甚至在絕望中思量是否該讓女兒改換一種演奏風格,因為她細緻的風格無法在這樣的樂器上體現其妙處。音樂界的惡意競爭與嫉妒時有發生,但更令他們苦惱的或許是聽眾們的冷淡。
克拉拉陷入雙重困境之中。在那個時代,"劣質神童"也不少見,他們引起觀眾的反感與評論界的口誅筆伐;在未被了解的時候,克拉拉這位"優質神童"難免池魚之殃。另一方面,確實有許多觀眾無法領略她演奏的魅力。維克努力打開局面,而克拉拉的表現或許更令人佩服。她以兒童的年齡面對各種條件的簡陋,狀況奇差的樂器,同樣差勁的伴奏樂隊,表現了非凡的堅韌(這種品質將伴隨她一生),以及真正的鋼琴大師的素質。她手下甚少出現粗糙、冷淡,或是漫不經心的演奏,也常會彌補樂隊中演奏家們的失誤;在巴黎出席社交晚會時,克拉拉雖不適應那種拘謹和虛偽的氣氛,但她的演奏全神貫注,完全沒打折扣。
困苦之中仍有光輝。克拉拉的演奏獲得了不少報刊的好評,人們發現她"不是拔苗助長的產物",《音樂匯報》指出"她的演奏富於內涵,充滿感情";埃爾福特的門興教授更確信克拉拉"已經是一流的鋼琴家,不久就可以將所有的鋼琴演奏者甩在身後"。
魏瑪和巴黎是旅行中的閃光點。克拉拉在魏瑪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她演奏胡梅爾的音樂廣受好評,曲目中的一首"新音樂",蕭邦《"把手給我"變奏曲》也造成了轟動。當時的演奏家和教師大多認為此曲"不好理解,無法演奏",兒童時期的克拉拉卻出色駕御了它非凡的難度,除了作曲家本人之外,她是最早演奏這首變奏曲的鋼琴家(也是最早演出蕭邦音樂的鋼琴家之一)。同樣可貴的是,她獲得了的歌德稱讚,克拉拉為後者演奏赫爾茨的作品後,歌德表示:"克拉拉的演奏讓人忘記了曲子本身"。雖然在巴黎的社交晚會上苦苦消磨,但維克父女認識了音樂界的許多名人,包括蕭邦、李斯特、孟德爾頌、梅耶貝爾等等,後來更與其中幾位成了朋友。
與現在不同,那個時代的鋼琴家基本是看譜演奏,克拉拉曾被認為是第一位背譜演奏的鋼琴家。這是她的特色之一,也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其實不看譜來彈並非她所獨創,而是當時巴黎的習慣,克拉拉為"入鄉隨俗"付出了許多努力,習慣後又使之成為自己的方法。回到德國之後,她的演奏方式讓聽眾感到驚詫,現在已無法想像,背譜曾被視為一種炫耀。
克拉拉沒有停下創作的步伐,完成了一些鋼琴音樂(有些則是為人聲和鋼琴而作),她的作品受到歡迎。更為關鍵的是,這次旅行結束後,克拉拉的演出曲目發生了很大變化。原先她就是一位以表現音樂內涵為目標的演奏家,但浪漫主義時期盛行的某些展示技巧的作品仍頻繁出現在她的曲目中。克拉拉的事業正在拓展階段,取悅聽眾也是合情合理,但立足稍穩之後,單純技巧性、偏重娛樂性的曲目就迅速退後了。克拉拉公開演出巴赫、貝多芬、蕭邦、舒曼和孟德爾頌的音樂,這在當時而言是需要勇氣的,克拉拉卻顯得義無返顧,她將在宏揚高品質音樂的道路上度過餘生。此時的改變既是她本人的意志,也得益於維克和舒曼的幫助。維克的審美品位很高,卻能夠立足現實,將觀眾們所樂見的作品與經典之作穿插起來(後來克拉拉也充分學到這一手);克拉拉同樣演奏了不少技術精湛的音樂,包括塔爾貝格與亨澤爾特的作品。
此刻人們所熟悉的那位克拉拉已經準備就緒,幾乎不缺什麼了。接下來的幾年中,維克父女的活動範圍主要在德國,他們與蕭邦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克拉拉更多學習了後者的音樂,蕭邦也對她的作品表示出興趣。1833年至1835年間,克拉拉創作了《浪漫變奏曲》、《浪漫華爾茲》、《四首鋼琴作品》Op.5、《音樂晚會》與《鋼琴協奏曲》(由舒曼配器)等作品,都是她的重要之作。其中的《鋼琴協奏曲》最初雖不是很受歡迎,後來卻廣受聽者的喜愛,《四首鋼琴作品》Op.5中湧現出浪漫派的激情。克拉拉在柏林(她在那裡演奏了許多場音樂會)、漢堡等地先後取得成功,更不用說萊比錫了;1835年前後,她逐漸擠身第一流鋼琴家的行列。1837年10月8日,克拉拉在萊比錫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其後僅過了一個星期,她就動身前往維也納,在那裡她將要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克拉拉與孟德爾頌有美好的友誼,也很欣賞他的作品
克拉拉的成功之路是一段順利而又坎坷的道路。維克從小培養她的藝術品位與堅韌的品質,最終使克拉拉在童年便以忍耐和才情"披荊斬棘",與父親一同面對成功道路上的波折。不得不說的是,困苦在所難免,但克拉拉的成功之路還是相當順利的。維克的初衷是將她培養成為細膩的、注重於音樂內涵的演奏者,同時又具備紮實的技巧基礎。這一目標穩步實現,整個過程中沒有出現意志的動搖,或衰退的危機。許多神童都會陷入危機,許多人(其實是大多數)從此一蹶不振,少數人重歸傑出之列,最終成為大師,但早年的危機(往往在童年結束時發生)仍是九死一生的事。
摧毀神童的或許是錯誤的訓練方法,也可能是過早被磨去了對音樂的熱愛,如果神童變得比家長還要功利,那他(她)還能剩下什麼呢?隨著克拉拉的成功,維克的教學方法獲得了普遍認同,因為克拉拉不僅表現出一流鋼琴家的素質,對於音樂的追求也完全發自內心。父親雖有粗暴和專橫的態度,卻一直致力於培養女兒的自主性,這才是她能以堅定的心志追求藝術,面對生活的關鍵。
羅伯特·舒曼
1837年前後是克拉拉在德國取得廣泛成功的時刻,也正是她即將與舒曼結為夫妻,與父親的矛盾激化的時刻。克拉拉與舒曼的愛情故事已經太過著名,在此就不多費筆墨了,僅略談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