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英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
影片最大的噱頭就是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手法,代入感極強,雖然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製造出來的偽一鏡,卻能在如此大的空間跨度裡,完美調度如此大規模的服化道、美術及群演,完美轉場,完美動線,沒有絲毫擺拍感。
故事的背景是1917年一戰西線,睡夢中的兩個年輕人接到了一個送信的任務,送達一條撤銷進攻的命令,以挽救1600人的生命。其中一人的哥哥恰好在前線 ,而另一個人雖然在戰鬥中獲得過勳章但在路上遇到困難時還在抱怨為什麼選擇了他,直想放棄回去。
可在一個破敗的農場裡,戰鬥中被打落的一架德國飛機落到了他們面前,善良的兩人想救飛行員,一人卻被德國的飛行員用匕首捅死。兩人小組只餘他自己一人,任務還沒有完成。心痛、慌亂、害怕之後卻背負起這沉重的任務,隻身一人繼續送信。
路途中遇到了戰友,遇到了躲避戰爭的女子與嬰兒,代表著想要放棄的心中的脆弱,年經人卻咬牙堅持,與敵人搏鬥、與自己搏鬥,一定要把信送到的信念支撐著他,他害怕,但仍堅持前行,能看到心中的脆弱,也能看到頑強的堅持。
戰爭中的人都是英雄,但每個人都不想當英雄,更多的是無奈,從一個不想戰鬥的人到必須堅持,克服心中的恐懼,必須向前,拯救1600人的生命,更是完成戰友未完成的使命。當落入水中,疲憊不堪,想放棄的時候,看到了落花,那代表了生命的美好,他再次打起精神,奮力向前,踏著死人的屍體,向前。奔跑、搏鬥、奔跑、不顧一切地奔跑。
當命令終於送達,使命完成後,他又坐到了一棵孤零零的大樹下,如同剛開場時的姿勢,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但眼神堅定了許多,不再茫然,伴隨著陽光,充滿了希望。
戰爭之中,人,僅僅是一個傷亡數字。每一場戰爭都是不同的,每一場戰爭卻又都是一樣的……
其實事實上也是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戰少有人提起,而《1917》並不是一堂歷史課。它是給觀眾的一次沉浸式體驗,讓觀眾感到真實的戰爭是怎麼樣的。每一場戰爭都是一場災難;但戰爭的背後,又有無數記不住名字的英雄。
該片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中拿下10項提名。最後卻只拿下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和最佳混音3個技術性獎項。個人認為,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