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專注力
我相信,說起專注力,怎樣讓自家的孩子變的專心是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讓孩子看書,沒看兩頁就把書扔到了一邊;讓孩子玩玩具,沒玩兩分鐘就換另一個玩具,很難靜下心來。
這時候,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貼上「多動症」「不專心」等標籤,其實兒童的專注力具有特殊性:
對於學前兒童來說,負責抑制功能的大腦前額葉還未發育成熟,因此他們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會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況。
中國教育部於2012年頒布的注意力的調研數據顯示:
3~4歲專注於感興趣的活動10分鐘
4~5歲專注於操作性的活動15分鐘
5~6歲專注於安靜的活動,15~20分鐘。
一般用年齡乘上2~5倍就可以得出專注力時長的範圍。比如一個6歲孩子的專注力時間區間是在12~30分鐘之間,中國教育部正好取得中間值。
家長應當充分了解兒童注意力的特殊性,避免給孩子貼上了「缺乏專注力」的標籤。
02專注力就像「橡皮筋」,可以通過培養慢慢拉長
1、營造低幹擾或無幹擾的環境
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在專注的做一件事情,家長時不時的詢問孩子「你要喝水嗎?」「你要不要吃點什麼東西?」「你需要上廁所嗎?」孩子的專注力不斷的被打斷,長時間下去就很難集中注意力。
所以,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經常有打斷孩子的專注力的情況?如果有的話,不妨在孩子專心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也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給孩子營造一個低幹擾或者無幹擾的環境。
2、陪孩子玩專注力訓練遊戲
專注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平時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玩拼圖,搭積木等,讓孩子能夠體驗沉浸式遊玩的樂趣。
3、找到適合孩子的專注力學習類型
美國神經語言科學建立了一個VAK理論,根據人對感知渠道的偏好,把學習分為了三種類型,即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
(V)視覺型
視覺型的孩子在學習時會更加傾向於通過觀察和閱讀來學習,他們需要用眼睛看到才能集中注意力。
可以通過給孩子提供圖片、表格和文字等閱讀材料,鼓勵孩子繪製思維導圖,用視覺形象進行記憶。
(A)聽覺型
聽覺型的孩子最好的學習模式是聆聽和討論,他們習慣聽取別人的觀點並進行思考。
應該鼓勵聽覺型的孩子多與朋友進行討論,向他人解釋想法,表達觀點。
(K)感覺型
感覺型的孩子需要通過身體的參與、四處走動或者體驗才能集中注意力。他們擅長通過實踐、不斷地試錯進行學習。
家長可以通過對自己孩子的觀察,看看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類型的學習者,發揮他長處的同時,也要儘量的鼓勵拓展其他類型的學習模式。
4、給予孩子「分心」時間
前面我們講到孩子的專注力時長是有限的,家長不要一味的強求孩子在幾個小時內都保持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應該給予他專注後的休息的時間。
5、低糖飲食,保持運動
孩子攝取糖分過多會導致前額葉抑制系統功能受影響,繼而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另外平時吃糖過多的孩子在沒吃糖的時候多巴胺水平會明顯下降,容易情緒焦慮和暴躁,進而也會影響專注力。
而運動會促進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它能夠讓孩子高度的集中精神,從而增強專注力。同時,運動中還會分泌多巴胺,傳遞快樂的信號,促使注意力的集中。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培養專注力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而且父母在這項工程裡面大有可為,家長一定要學會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祝閱讀愉快!
預告:明天將分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孩子應該具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卻在中國教育系統中被扼殺了,我希望通過明天的分享能夠讓家長重視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