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正法像法末法(長篇小說《府學路一號》)

2020-12-14 耿於天

研討會本身,很枯燥,參加過的人都知道,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念論文,按順序,有時還要分組,與會者,一個接一個念論文……

「旗幟鮮明、高屋建瓴、深邃精闢、氣勢磅礴,極具震撼力、穿透力、感召力,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開篇之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之作,」

照例,劉衛黃打頭陣:

「巨大理論勇氣、超凡政治智慧、遠見卓識和獨創思想,它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行動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必將深刻影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 」

研討會組委會剛剛成立,尤烈剛剛成為辦公室副主任,並主要負責後勤接待工作時,就有人提醒她,搞馬列的人,不好伺候,動不動挑刺。

早年間,上林社科院中國史所,有位姓孔的所長,孔憲南,自稱孔子傳人,第七十二代傳人。

北宋末年,靖康之難,第四十八代襲封衍聖公孔端友,率近支族人,攜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相傳子貢刻)、孔子佩劍圖(吳道子繪)、至聖文宣王廟祀朱印,總之,值錢的,值錢且拿得動的,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隨高宗趙構足跡從蹕渡江,一路追到揚州。局勢穩定後,高宗感於孔端友忠貞,賜宅衢州,從此,孔氏有了南北兩宗(寓衢者為長),曲阜、衢州兩座家廟。

這是大支,小支更多,比如上林中都,孔憲南這一派,據說也是宋金之際流散過來的。女真人入主中原後,凝碧舊池頭,一聽急管繁弦,多少梨園聲在,總不堪華發,很快漢化,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孔姓族人,隨即找到了鐵飯碗,雖無明確規定,但之後歷朝歷代,中都府學及孔廟,總會留出一兩個閒散職官,由其長房擔任……

按理說,作為中華文宗,孔氏一族應該文星高照,人才輩出才對。事實卻不是這樣,至少不盡如此,兩千年以降,論起來也是大姓,屈指算來,孔門名人似乎數不出幾個,門蔭除外。且大都在文化、學術界,真正權傾一時,出將入相的,幾乎沒有。

1 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時,共和派曾與三大王室,波旁家族、奧爾良家族、波拿巴家族,進行了一次相互妥協。後者保留貴族頭銜,作為交換,永久放棄復闢企圖,且家族成員,在共和政體中。不具有選舉及被選舉權,不知孔家,有沒有類似秘密協定。

當然也有例外,袁世凱稱帝,按照史上歷次宮廷政變式改朝換代慣例,也搞「揖讓」,別人只讓一次,為顯格外謙遜,他讓了三次。中華民國得於清室,本大總統不勝慚愧,必得揖讓於前清,恭請遜帝再御中華,不勝欣喜之至。中華江山前為朱姓王朝,特此將大皇帝之位,揖讓前明正統(雍正元年,訪得明太祖十三子簡王朱桂後裔朱之璉,封世襲一等侯,乾隆十四年定名延恩)。最後終於史無前例地輪到孔家後人,華夏傳統政教合一,煌煌國學,我孔老夫子實為教皇,特將中華皇位,揖讓教皇之後裔,當然只是做做樣子,認真了會死得很難看。

更多時候,兩楹奠,夢時同,每逢祭祀意思一下而已,不過話又說回來,能意思一下就不錯了,總強似拿破崙一世,1804年在巴黎聖母院加冕法蘭西帝國皇帝,拒絕下跪都不算什麼,一把搶過教皇手中的皇冠,自己扣在頭上,庇護七世只能幹瞪眼,只苦了路易·大衛(首席宮廷畫家,《加冕式》作者)……

當代,搞馬列的人,在中國,搞馬列的人,別往歪處想啊,什麼祖國在沉睡、X在幹社會、社會在呻吟、人民在流淚之類,搞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研究的人,也是這樣,尤其新時期,改革開放以後。

按照他們的邏輯,馬列理論研究,至少知識分子圈裡,身份、地位、待遇,應該是很特殊,高人一等,天然高人一等的,待遇還在其次,精神上、人格上貴族就行。早年間,似乎還有點兒那個意思,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在知識界,無論研究本身,還是研究者,越來越不受重視,越來越邊緣化,可有可無,甚至只是裝點門面,心裡不平衡,設身處地想想,倒也人之常情……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覆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這一根本問題,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並初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解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 」

熬了這麼些年,終於又趕上一次大手筆,挺賣力氣,什麼都敢說,生怕落在別人後面:

「黨的十七大,特別是十八大以來…… 」

茹新,馬列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室主任,學部委員,之前不久,剛成為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昨天晚上,吃完飯,幾個年輕人去休閒中心KTV唱歌,大概是嗨了,說佛法有所謂「三時」的觀點:

釋迦牟尼佛寂滅五百年內,為正法時代,學佛者發出離心、發菩提心,以四念處為修行法門,無所倚、無所求,能得自在,從小我的束縛中解脫。其後一千年(諸經綸記載略有不同,亦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亦說各一千年),為像法時代,外表似乎有模有樣,已無精神實質,好在學佛者還對三寶有依戀而親近,不覺濁世痛苦,也就不求真解脫,辛苦誦經、禮佛,滿口無我、空性,終究難證善果。

再之後,像法滅盡,便是一萬年,漫長的末法時代。眾生愚痴鈍根,三毒心熾盛,「從是以後,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 」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正法時期?什麼是像法時期?什麼是末法時期?
    它們分別為三個時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和末法時期。其中,正法時期為五百年,像法時期為一千年,末法時期為一千年。然後,他的佛法,會進入空無。佛法在不同的時期,眾生對佛法會有不同的表現態度。同時,在修行中,也會體現出眾生的不同狀態。那麼,到底什麼是正法時期?什麼是像法時期?什麼是末法時期呢?今天,雲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 劉屹:佛滅之後|中國佛教末法思想的興起
    滅度之後,正法住世,逕五百歲。正法滅已,像法住世,逕一千歲。像法滅已,末法住世,逕一萬年。我慧思,即是末法八十二年,太歲在乙未十一月十一日,於大魏國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生。[5]在慧思看來,佛陀涅槃之後,先進入「正法」五百年階段,然後進入「像法」一千年階段,再後是長達一萬年的「末法」時代。
  • 佛教的末法時期,到底是什麼時候?看完你就知道了
    佛法的生成,也就是佛陀創立佛教的時期,佛法的住,也就是從佛陀在世時期,直到今天,以及未來佛法繼續流傳期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存,將來佛法也會像世間其他事物一樣,會壞滅。具體什麼時候會壞滅呢?這個具體時間,離我們現在生活的時期,還會很久。不過在佛法壞滅之前,會先經歷一個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之後,才會到滅法時期。
  • 愍念末法薄福惡業眾生的準提咒
    壹、何謂未來薄福惡業眾生    種種經論皆認為末法眾生大多薄福、垢重、樂造雜染惡業。    龍樹菩薩造的《十二門論》中說到:「末世眾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達。」    而準提經也說到:「愍念未來薄福惡業眾生」,此未來應指「末法」,因為龍樹菩薩認為末法眾生大多是薄福鈍根。
  • 痴見慢愛|末匠+末那眾「鬼神誌系列:末法​」
    A:「末法」最初是為了末那成立十周年展覽構思的作品。恰好在疫情期間,讓我想起來《大般湼槃經》中的一段:「佛告迦葉:我般湼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亦復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身,壞我正法。」佛法有三個時期,有謂佛陀入滅後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末法過後,佛法滅盡。魔王波旬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
  • 末法時期,如何再現易道的王者榮耀?
    在佛教有末法時期之說,佛陀將佛法的傳播分為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三個時期,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此後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在後一萬年就是末法時期。我們當下所處於的時代的就是末法時期。佛陀涅盤原本以為末法時期是佛教的專有劃分標準,但現在看來,各類正法正信都進入了各自的末法時期,所以才有各類正法正信表面的榮光和實際的魚龍混雜。
  • 阿彌陀佛名號超諸佛法、報、化三身,普救正像末、法滅時眾生
    阿彌陀佛也有法、報、化三身,但阿彌陀佛不是以他法、報、化三身同於諸佛的通途功用來救度眾生的。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都收納在這句名號當中,施予眾生,而展現出不可思議的他力救度。既不需要眾生悟得如如常住的法身佛性,也不需要眾生證悟理智冥合的境界,也不需要眾生斷惡修善達到隨緣解脫。只有一個——「但任口稱彌陀名」。任你的力量多少,任你的根機,任你的情形,就這樣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叫「但任口稱彌陀名」。不在乎你是出家在家、有智無智、是罪是福,這一切都不論。
  • 法華共修法會圓滿丨祈願正法久住,有情共成菩提!
    自2020年10月2日起,為祈願正法久住,同時為十方法界祈福,祈願一切有情眾生吉祥安寧,速證菩提,本寺舉行了為期7天的法華共修法會。這7日裡,法師們如法如儀的恭誦《妙法蓮華經》3部,並舉行齋天、瑜伽焰口、延生普佛、往生普佛等佛事活動。直至今日,上海玉佛禪寺法華共修法會圓滿!
  • 末法時期修哪個法門好?妙祥法師:修這個法門好
    我們不修末法,我們修正法,正法這個法門好。什麼是正法?那就是我們在修任何法門之前,都嚴格持戒去修行,那你修哪個法門都會好。而且要求在修行中要五宗平等弘揚,禪、淨、密、律、教我們都稱讚。不能說我修淨土,現在末法時期禪宗就不存在了、密也不存在了、教也不存在了,這種說法本身就自己滅法了,這個不對。在末法時期我們想修行,首先得從戒律開始,而且要五宗平等弘揚,這樣的話我們的心量也廣大了。
  • 新的一年,佛弟子必須知道的事實真相--末法時期為什麼只能靠修淨土?
    末法時期為什麼只能靠修淨土了?為什麼靠佛力和自力區別那麼大?末法時期靠修淨土,念佛得度生死。這有經證、祖證和事證,也有道理。經證有很多。很多經典都講到正法、像法、末法、法滅,這不同時期的特點,略說幾段。一是《大集經》。道綽大師引用《大集經》取意而解釋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 【以法制暴】港府正研究《緊急法》《蒙面法》
    反修例引發的示威衝突持續,律政司長鄭若驊昨日表示,香港政府正就
  • 正法震撼師子吼丨空前絕後宣講楞嚴咒疏【宣公上人復興正法的行願】
    這雖然是相當困難的事,但上人終究做到了,他創造了美國始有僧相的紀錄,建造了如法的道場,及僧伽制度。認識老和尚的人都知道,上人一生嚴持「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執行「六大宗旨」。尤其在混亂的末世,上人更是正法的代表,眾生的光明。
  • 何耶揭唎婆像法
    何耶揭唎婆像法複次取淨褺不得截割。請一畫師最功能。勿還其價。香湯洗浴著新淨衣與受八戒。日日如是。於清淨處作一水壇。縱廣四肘(水壇之法如餘部說)咒師護身結界畢已。於其壇中燒種種香。散種種華供養已訖。畫此像時用香汁畫。皮膠不當用。叉以蘇木佉子(唐雲芸臺)搗以為末。極令微細用酪(作酪殘汁也)汁。和如和糗法。用何耶揭唎婆心咒。咒三七遍已。其病人空腹腹之。腹內所有一切毒蟲悉皆吐出。又畫作像法。取新瓦雜瓶未曾用。瓶染作青色。其瓦瓶上畫作阿耶揭唎婆觀世音像。其像身高如來一磔(等人一肘)畫作四個歡喜之面。左邊一面畫作黑色。眼精綠色狗牙上出。右邊一面畫作赤色。名吃咒面。當中前面作菩薩面。極令端正。畫作白色。
  • 《百法明門論》注釋情況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二卷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述於:一、貞觀二十二年(A.D.647)(cf.內典錄六);二、唐貞觀二十二年(A.D.648)(cf.開元錄八、慈恩傳七);三、唐貞觀二十三年(A.D.649)(cf.百法論開宗義記)。現刊:卍藏(1.76之5)、大正藏(44)。 3.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一卷  泰師撰述於初唐。現已佚失。
  • 末法時期,我們佛弟子又該如何實修呢?
    有的善信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到底什麼是末法時期呢?有很多人一提末法就很緊張,似乎大限將至一般恐懼。其實這都是沒有正信的表現。末法一詞不是你我或任何一個人杜撰出來的,而所謂的「正法、像法、末法」恰恰是佛陀自己宣講出來的。
  • 法夏的功效與作用
    法夏的功效與作用1、功效作用用於咽喉乾燥,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內服:煎湯,3-9g;入丸、散。外用:適量,生品研末,水調敷,或用酒、醋調敷。2、臨床應用2.1、法半夏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和,懸風處待幹,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薑湯下。
  • 十因緣法與十二因緣法
    例如《大正藏‧雜阿含經‧二八七經》,就是同時說十二因緣法和十因緣法的: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 末法時代人人都應熟背〈楞嚴咒〉!
    末法時代人人都應熟背〈楞嚴咒〉!摘自萬佛城法界佛教總會自九○年代昄依師父(宣化上人)後,聽師父的錄音帶開示說,他到西方傳法,主要憑藉的就是《楞嚴咒》和《大悲咒》的力量,靠這兩種咒的力量,使他深入原屬佛教「沙漠」,外道盛行的西方社會,為佛教立下千秋萬世永不磨滅的聖業。
  • 密參老和尚:末法時代,光研教理不實修的人太多,沒有功夫
    佛在世正法時代,什麼經典,佛像都沒有,那時佛帶弟子託缽化飯,然後大家坐起來聽佛講法,聽聽說說,我們懂了,有的開悟了。天天如此這樣的行持,也沒有其他的,天天照顧自己的念頭,日中一食,三衣一缽,就這樣悟道,成道非常非常之多。像舍利弗、目健連等好多弟子都是見佛幾天後一下子就成無漏阿羅漢的。
  • 厲害了:中醫治法大全集!(羅列所有的治法)
    蓋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氣,氣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方用人參三兩,白朮五兩,茯苓二兩,薏仁五兩,芡實五兩,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北五味一兩,杜仲三兩,肉桂二兩,砂仁五錢,益智仁一兩,白芥子三兩,桔紅一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批〕火土兩培丹。)瘦人多火,人盡知之。然而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不補水以鎮陽光,又安能去火而消其烈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