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和西方有著很多不同的習慣和文化差異,從語言到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從最簡單的飲食餐具來看東西方的不同。
東方的筷子
▌筷子古漢語稱箸、或挾提。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而筷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多為竹製,木製,亦有金屬、象牙與塑料等材質。
▌在東方,除了中國外使用筷子的國家很多,比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等。
▌在使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讓人動作靈活、思維敏捷。
▌古人總結筷子的使用方法:一曰要直,二曰要齊,三曰要和,這正突出了中國人性格裡的正直、團結、和善。
▌筷子只適合向內夾取食物,不適合向外撕裂食物,其中的文化正體現了中國以禮治國,以德服眾的文化。
▌筷子的使用禮節也很重要:夾起食物之後,不應該放回盤碟。不能用筷子對著人或用餐時拿筷子指手畫腳。不能將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飯。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不與他人的筷子相爭。赴宴的時候,不應提前於主人動筷子等。
中國筷子
▌隨著商業化和國際化進程,筷子作為一種中國文化的象徵,也逐漸成為了市場經濟的品牌產物。相應出現了很多中國筷子品牌,比如雙槍、三月三和興財等。
▌而筷子也在原本樸素簡單的使用用途上,增加了更多的設計和美感,欣賞下這些讓人賞心悅目的東方筷子:
西方的刀叉
▌而西方的進食餐具多以刀叉為主,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使用。它比筷子出現要晚的多,15世紀歐洲人才使用雙尖的叉子,直到18世紀才使用延續至今的四尖叉子。多以金屬材質製作而成。
▌在主要的西方國家當中幾乎都使用刀叉作為進食餐具,比如歐洲各國,北美等國家。
▌而刀叉主要的撕扯功能,和西方的定量分食制,寓意著西方人性格中的獨立性、邏輯性、強制性和侵略性。
▌而以金屬材質為主的刀叉,更表現出對資源的掘取與佔有,而左右手的配合使用,也體現了西方人的團隊合作精神。
▌刀叉在西方飲食中屬於專屬工具,與筷子不同,整個就餐過程中,從配菜到主菜,需要更換不同的刀叉。
▌刀叉也有使用禮節:左手叉右手刀。刀叉使用時應注意刀口始終向內。用餐途中休息,要將刀叉「八」字型放入盤中,刀叉朝內,表示仍繼續用餐。用餐結束時,可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刃側向內與叉子併攏等。
德國刀叉
▌和中國的筷子一樣,德國的刀叉餐具也有自己的專屬品牌,比如Robbe & Berking、WMF或Zwilling等。而他們的品牌出現的也更早。
▌今天的德國,在一些高檔酒店或餐廳內,都可以看到一些品牌餐具的身影,而更多是區別在於做工和用料選取上。來欣賞下德國刀叉的風採:
本文由 尚品人生 Daniel編輯。
驢叔的好友Daniel是輕奢眼鏡品牌NOKOVA的聯合創始人,NOKOVA也是中國首個買一捐一的社會企業。他們的公益足跡遍布雲南和貴州,假如你想加入公益中來,可以聯繫Daniel
---- 驢叫一個 ---
作品:北京系列---《頤和園》
作者:驢叔
圖片真的木有掛,哈,看驢叔的笑容燦爛不~
快旅慢食驢叔每天陪伴進步一點點!
【微信號】Kuai163
有趣 有用 有料
知識 見聞 談資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
他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快旅慢食』口袋裡的貼心小導遊
【關注】發送如「泰國」「麗江」等地
即可收到有關「交通 小吃 景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