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新:古典印鈕創作與觀念之探尋者

2020-12-26 騰訊網

認識陳為新,正是從他的那些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氣韻生動的印鈕開始。2006年至2008年,我曾兼任《壽山石》雜誌主編,在雜誌上看到為新的壽山石印鈕作品,總覺得他的鈕雕的古獸栩栩如生,我最先品到的是傳統與執著的精神,以及厚積薄發的高古之氣。

一、師古不泥,融古出新

陳為新出身福建羅源,1992年時,不足20歲的陳為新來到福州投親。在前往叔叔在福州三角橋工作的工坊處探望時,他偶然接觸到了壽山石。這一次的探望他認識了老師——同樣出身羅源,後來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這段關係也為他後來的雕刻生命,平添了不凡的開端,也倒促使他跨越了先前對於壽山石質色的單純喜愛,將心智逐漸轉向了更為寬闊的壽山石雕刻藝術的鑽研中。

名稱:百靈璽印

石種:五彩巧色高山石

尺寸:13.3×13.1×13.3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百靈圖.特寫

名稱:騰龍歸海

石種:壽山坑頭石

陳為新創作作品

陳為新的作品沒有所謂的「面貌」,但每一件都流露著強烈的「古典」氣息。三十五歲時,已在本行小有名氣的陳為新「不滿足」於現有的技藝水平,於是放下眼前已經熟稔的一切,開始奔赴全國各地,探訪名勝古蹟。數年間,他拜讀了大量的雕刻名著,走遍全國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及民間藝術機構,觀摩了眾多稀世珍罕的古代印鈕,亦買下為數不少的典藏傑作。此後,他的這些收藏品成了他不會開口說話的「老師」,對陳為新的影響可謂深遠。

名稱:硯池墨雨

石種:壽山品種石

陳為新創作作品

作品賞析:梅花硯臺蘊含歷史、山子鎮紙穩重典雅、靈芝筆架造型獨特、佛手筆洗寓意吉祥、古鈕印章更顯王者風範。此套作品結合鏤空、圓雕、浮雕等技法,傳承傳統中又富有時代氣息。作為文房盛宴並非物質的張揚,乃為精神之充盈。2013年5月《硯池墨雨》作品獲第七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金獎

名稱:番人戲獅

石種:壽山芙蓉石

尺寸:3.9×3.9×8.5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名稱:回眸

石種:芙蓉石

尺寸:7.2×7.2×7.8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腦中有內容,心中有故事,才能雕刻出耐人尋味的作品。」他收藏了百餘件老物件,特別是明、清兩代的印鈕。為了研究古代印鈕藝術,每收到一件古物他便悉心臨摹。在這過程中,陳為新所做的不僅僅是對經典的複製,更多的是揣摩古人雕刻的造型、立意,了解那個時期人們的想法、狀態,了解每件收藏品背後的故事和歷史價值,並翻閱大量資料進行佐證。不斷從古典中汲取形象上的啟迪,捕捉傳統的意態和精神,以求建立自己獨有的表達體系和技法語彙。厚實的雕刻語言,經得起品,經得起讀。

名稱:蛟螭戲環

石種:結晶芙蓉石

尺寸:4.3×3×6.6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名稱:龍生九子

石種:壽山芙蓉石套章

陳為新創作作品

名稱:普濟四海

石種:壽山掘性品種石

尺寸:20×30×40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從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對印鈕大家楊玉璇的迷戀,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的親炙和點撥,更為重要的是他對古典印鈕雕刻文化的深刻汲取。2014年創作的《印八仙》、2018年創作的《九子生輝》等作品古意盎然而又細緻入微,將每隻古獸、場景、細節都展現得活靈活現。

名稱:乾坤一氣

石種:五彩芙蓉石

尺寸:7.5×7.5×10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名稱:三獅戲球

石種:壽山掘性金獅峰石

尺寸:7.5×7.8×10.5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名稱:雙螭呈祥

石種:壽山芙蓉石

尺寸:6.2×6.2×7.5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傳統的東西接觸多了,也很容易能看到古人在雕刻創作上的缺陷。理解和實踐後沉澱下來的,才是屬於你自己的經驗和方法論。」他的作品大多數都是以古獸為題材的,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夠展現出最自然、最真實的效果,他時常會到動物園觀察動物的生活狀態,琢磨動物的每一個神情、體態。他創作的古獸印鈕能夠抓住動物剎那間的微妙的動作和表情,古拙雄勁,自有法度。線條與塊面之間虛實有序,流暢清晰,展現出動物所擁有的生命力,微而不入,越品越有「味道」。他以壽山石為主要材質,先後創作了《乾坤一氣》《番人馭獸》《螭虎戲環》《雙螭鈕五彩芙蓉石》等代表作。其中,作品《乾坤一氣》的器型為陳為新的原創器型。靈感來源於中國古典書籍,作品以十二生肖為原型,採用壽山老性結晶芙蓉石進行創作。雕刻上,圓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技法並用。從材質到技藝表達,從觀念到形式語言,方寸之間,闡釋了東方神韻之美,神乎其技的雕刻技藝,令人嘆為觀止。他的作品已經不單純追求新與奇,也不簡單用精微表現精緻,而是用內在的精神表現漢唐韻味。

名稱:雙螭鈕

石種:壽山月尾石

尺寸:3.9×3.9×5.2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名稱:仰德率舞

石種:壽山坑頭石

尺寸:15×11×23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名稱:印八仙

石種:壽山品種掘性石

尺寸:八件套

陳為新創作作品

2015年5月《印八仙》作品獲第幫八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金獎

陳為新對雕刻有自己的認知。他深知雕刻技巧的重要性,著力於領悟和發掘中國古代印鈕雕刻的精髓,以傳統的手法、廣取博收,深入傳統,而不停留於表面,不斷「汲古為新」,傳達出藝術家作品之外的思想與境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個性。

二、壽山石印鈕發展

壽山石作為中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雕刻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壽山石章的形制和印鈕,是在繼承歷代印章藝術的基礎上結合壽山石的質料特色,形成的獨有的鈕飾藝術風格,不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名師巨匠,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文化的靚麗瑰寶。據考證,壽山石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壽山石印鈕雕刻真正有效的歷史上限大概是在明萬曆中後期(1600年左右),服務於文人書齋文化的逐漸興盛,印鈕雕刻也應運而生,這個時期是中國人文最為燦爛的時期之一,也是印鈕藝術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文化繁榮,文人輩出,董其昌、陳繼儒、陳洪綬,以及壽山石雕的楊玉璇等一批晚明藝術巨匠,即使在四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我們的人文天際線。

名稱:螭鈕

石種:壽山善伯石

年份:清代中期

名稱:獸鈕章

年份:清代早期

名稱:雙螭鈕

石種:壽山花旗降石

年份:清早期

款識:子秀

壽山石的印鈕雕刻成熟於明代末期,繁榮於清代時期,在清代中後期逐漸走向衰弱,有著一條清晰的歷史軌跡。從1600年算起至新中國成立,在這350年中印鈕發展出現了三大高潮。第一次是在晚明時期,它總結了唐宋摩崖石刻和北方大型石獸雕刻的美學成果,將石雕的審美內涵與文人的審美情趣相結合,奠定了印鈕藝術的形態學基礎。唐宋時期是中國所有美術形態發展最為完善的時期,無論是造型還是技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晚明時期,文人之間掀起了一股崇古尚古之風,奇崛高古的藝術風格貫穿每一類別的藝術作品,包括印鈕雕刻,基本都承襲了唐宋經典的藝術形式。也就是在這時,雕刻技藝得到迅猛發展,隨即迎來了第一波「壽山石熱」。當時北方的雕刻技藝已相對較成熟,渾厚雄壯的北方風格傳到南方後,這個時期的壽山石印鈕也呈現出了簡括、渾厚、粗樸的語言特點。

第二次是清三朝的「宮廷工」。清代以前的雕刻是北方影響南方,而清代以後則是南方影響北方。清初,南方秀美、華麗的審美趣味影響了北方,雕刻也由陽剛渾樸轉向了華美陰柔,印鈕雕刻自此逐漸走向精緻化。開始講究極致,在形式、風格、語言、手法等各方面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再到康熙時期前後,這種華美的雕刻語言更加凸顯。直至雍正時期印鈕雕刻的裝飾性語言增多,不僅外觀華美,還出現了螺旋形曲線紋。可以說,康熙早期到雍正時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巴洛克」時期,印鈕作品看上去華麗、張揚、炫耀。

第三次則是在清末至民國時期。乾隆年間,雕刻逐漸從石雕轉向了玉雕,宮廷氣象急劇式微,審美漸趨民俗化。在福州形成了壽山石雕東門派系和西門派系,先後出現了潘玉茂、林元珠、鄭仁蛟以及林文寶等鈕雕名家,印鈕雕刻出神入化,使得壽山石印鈕雕刻的技藝與造型水平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名稱:夷人戲獅

石種:壽山高山石

年份:清代早期

名稱:子母獸鈕

石種:壽山善伯石

年份:清代早期

名稱:太獅少獅

石種:壽山高山石

年份:清代早期

名稱:臥獅

石種:壽山高山石

年份:明代

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壽山石雕刻界也先後湧現出了周寶庭、郭懋介、陳達、潘驚石等眾多印鈕雕刻名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以別具特色的造型和精湛的技法各成體系,創作了大量精美絕倫的藝術佳作。吾以為,當下如要以對古典壽山石鈕雕研究、技藝,兩項均稱通達者,實是屈指可數,陳為新便是為數不多的「通材」之一。

三、研究與實踐相互論證

近十年來,陳為新恰好站在時代交匯點上,除了苦練雕刻上的功夫以外,也在不斷培養自己的「刀外功」。從各種藝術門類之間探究共通之處,汲取營養,多方涉獵苦練,融會貫通。此外,陳為新也自長期從事的雕刻工作實踐出發,與上海學者、藝術學博士漆瀾先生合作,投身於壽山石古典印鈕的工藝歷史、技巧恢復等專題研究工作。

漆瀾是行業內出了名的「有學問,有脾氣」,對印鈕雕刻頗有研究。陳為新與漆瀾因石結緣,這位通曉典籍、學識豐厚,於藝術領域有著深厚「內功」的良師益友,成了陳為新雕刻路上的「推進器」,為陳為新深入傳統、探尋古典帶來了莫大的助力。

數百年來,壽山石印鈕雕刻始終以師徒口傳心授的形式流傳,有關壽山石印鈕雕刻的史料文字記載少之又少,針對其發展史進行專門性的學術梳理的文獻更是從未有過。於是,陳為新與漆瀾萌生了集中梳理壽山石印鈕雕刻歷史脈絡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十年磨一劍」的壽山石古典印鈕雕刻研究探索,將成果結集為《印鈕三百年》一書。

名稱:悠閒

石種:高山石

尺寸:15.2×9.3×10.9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名稱:和諧相依

石種:五彩芙蓉石

尺寸:7.5×7.5×8.5cm

陳為新創作作品

陳為新和漆瀾憑藉著對古典印鈕藝術的熱愛,參照歷代古典印鈕雕刻的存世資料,通過對形制、技法的重新運用,逐步作出總結與考證,並結合文獻,以工藝範式、風格和審美趨勢等變化,聯繫其出現的社會、歷史根源,剖析壽山石印鈕雕刻工藝背後興盛及衰落的緣由。較為全面而詳細地歸結梳理了壽山石古典印鈕從清末至今300年餘年的歷史脈絡。書中不僅收錄了大量珍貴的一手文獻資料,還精選了具有經典性、時代性、代表性壽山石印鈕作品進行展示對比,對今後在壽山石印鈕藝術方面的雕刻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還未正式出版便引起福建壽山石界甚至於全國印鈕雕刻界的轟動,足見它的研究價值和地位。

陳為新當下所從事的這項工作——即對古印鈕形式的總結、整理和再運用——其所求索的目的,不僅僅是讓這些古典的審美得到復興,也是期望通過研究和梳理,令相關的古典審美視角和文化態度在當前的壽山石雕刻創作領域中能得到廣泛的再現,使今人能夠更便於理解其中的成因,並配合當下的情境去蕪存菁。此外,他也寄希望於通過這種系統性的梳理,做到在保護和傳續固有的古代形式延續之外,尚可促進新風格的出現。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任何一門工藝的領域,都存在對於古代器物的追溯和總結,這類總結中,不但聯結著其發展過程中所關聯的社會情況、國力盛衰,也不乏對文化衝突與融合等,而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梳理這些信息,才能觸摸到壽山石印鈕雕刻工藝的文化根脈,也才能找到各種造型風格及技法使用中,各類變化產生的內在動因。

四、結語

回眸陳為新的藝術之路,可以說是尋理之路,穿越古與今,現代與當代,痴心探研中國古代印鈕文化,在透析前賢的經驗中,融古出新。多年來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將他對壽山石印鈕文化的探索與研究傾注於《印鈕三百年》中,為壽山石印鈕雕刻界增益良多,填補了印鈕史的空白。這是對中國古典印鈕文化的喜愛和敬畏,也是一種至純至真的文化精神境界。在當代壽山石雕刻界,以從藝人的身份進行這樣的工作,誠然難免辛苦,但所謂「德有鄰,必不孤」。陳為新所作所為,在我看來,是在歷史文脈中找到自己的藝術坐標,這種坐標就是期望在壽山石古典印鈕雕刻史上留下自己深深的印痕。

相關焦點

  • 民間文藝新思路 | 古典印鈕創作與觀念之探尋者——陳為新壽山石雕刻印象
    ,更為重要的是他對古典印鈕雕刻文化的深刻汲取。從材質到技藝表達,從觀念到形式語言,方寸之間,闡釋了東方神韻之美,神乎其技的雕刻技藝,令人嘆為觀止。他的作品已經不單純追求新與奇,也不簡單用精微表現精緻,而是用內在的精神表現漢唐韻味。
  • 「開放與創新——青年壽山石雕印鈕邀請展」(杭州站)啟幕
    、浙江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林乾良,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茅大為,西泠印社社員蔡樹農,杭州市書協副主席王自立,福建省民協青年委員會主任陳為新等蒞臨開幕式。壽山石用以治印後,其印鈕雕刻技藝隨之發展,壽山石印章在印學界享有至高的殊譽,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印紐,也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雅好」,材質之美、雕刻之美、篆刻之美相融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印鈕雖小,但匠心獨運,其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藝術功力,使得方寸之間、氣象萬千,這也是壽山石文化不斷傳承創新的魅力所在。
  • 人體藝術:解讀項仕中的古典油畫創作
    駜煐滊炁旯鳥坒糘凼阹膣鐟曁途眤愫唵萇痚駭濘桕溝鵾墜楟睈媌硜嬨騔箴鼲巣哇侜朻鬕爦鋼挿軂惞鄏偤譭樅庌硉擑上世紀90年代初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恰逢國內油畫創作與教學上對歐洲古典油畫的追摹之風,所以當時他就對歐洲古典油畫有了基本的理論學習與系統的臨摹創作實踐;2001年至2003年,他又只身前往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徐芒耀工作室研修古典油畫技法,從而使專業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 人體美學:解讀項仕中的古典油畫創作
    的鎰晻饞惺旼諎注埖淺充鰈怱鑢蓤轆黠饢停幸鎩愖栲韈咰鏱摶竓疳瞥牥襜滱欄萈襟鉲欿骰及醚蝌鉉屨螯儎樗剸訥泜上世紀90年代初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恰逢國內油畫創作與教學上對歐洲古典油畫的追摹之風,所以當時他就對歐洲古典油畫有了基本的理論學習與系統的臨摹創作實踐;2001年至2003年,他又只身前往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徐芒耀工作室研修古典油畫技法,從而使專業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 孫清:它們不止是印鈕
    孫清並不像丈夫潘驚石那樣,以凸出刻畫古獸的脊骨、肌腱關節的手法來增強古獸的動勢與張力,而是將創作的重心都放在了「開臉」這道環節。  即便是被人拿在手中,它們也似乎能打破「印鈕」的身份,直接與人們毫不相讓地對視。而在此之前,我們見過的所有印鈕,往往在印臺上自成一調,使玩印人作為旁觀者,只能用抽離的眼光地去觀賞它們的世界。
  • 美術研究|篆刻和印章又雙叒叕相約有福之州!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展覽還特邀評委專家團進行創作,9件「有福之州」篆刻作品將驚豔亮相。刀與石、書與刻,白文寬博平穩,朱文自然流動,每一方印都別具特色,表現出豐富而熟練的筆意,展現了篆刻藝術的獨特之美,更傳達了「有福之州」的精、氣、神。
  • 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最好傳承就是不斷的創作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捧紅了彭敏、陳更、武亦姝、外賣哥等參賽選手,一大批古典詩詞通過問答、搶答、飛花令、嘉賓點評等環節得到了華麗綻放。欄目自開播以來,深受中小學生和廣大詩詞愛好者的喜愛,對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 古典與現代的交相輝映——關於詩集《玉清茨》
    楊清茨的詩集《玉清茨》,鮮明體現了「古典」與「現代」之間的雙向交流與交相輝映。她的詩作與她的書畫一樣,首先讓人感受到的是清雅、脫俗的氣韻,撲面而來又似曾相識。其中一些元素在古典詩歌中非常普遍,已經進入中國文化「基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美輪美奐而看起來似乎又距離當今越來越遠,被現代人和現代社會所遺忘。
  • 用繪畫藝術中永恆的古典神話主題創作出美的典範
    卡巴內爾作品《摩西之死》我們在閱讀古典神話和傳說的時候,能感受到故事中傳遞的強烈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種審視人性而得到的審美價值,是一種「美的典範」,然而藝術家不僅能感受到故事中那種強烈的「審美價值」,往往更樂於藉助古典神話傳說題材表現他們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
  • 《卷珠簾》與古典浪漫主義之斷思——胡醍醐隨筆
    這首歌曲的歌詞,採眾名家古典詩詞之精華意縕聯綴成章,古風古韻。歌曲的旋律清麗悠婉,色彩淡雅。調式交替運用自如,是運用民族調式創作頗具特色、個性的上乘佳作。運用雅樂音階創作流行歌曲,是較常見的手法,其更易於張顯中國流行歌曲民族化的特點和色彩。有人認為雅樂音階長於表現憂鬱、感傷的情感,如:三毛詞、李泰祥曲的《橄欖樹》,向彤、何兆華詞、王祖皆、張卓婭曲的《小草》等。
  • 中國十大古典長篇小說!
    自明初我國第一部長篇小說產生以來,小說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座裡程碑,作品之豐,蔚為大觀。其中許多經典名著,不僅是文學瑰寶,更深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下面為大家介紹中國十大古典長篇小說。(按創作時間排序) 《三國演義》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在唐人的小說觀念中,傳奇這種文學表達形式,並未進入其小說範疇和理論觀照,因此在嚴格意義上也就不能成為唐代小說的代表,只能作為唐代某一時期的流行文學樣式。如果以今人的小說觀念與標準來劃分,則大抵可以從創作的層面,如以敘事、審美等題材類型的角度加以研究。
  • 末春創作的古典美人,一顰一笑美到骨子裡,讓人想穿越
    在創作插畫的時候,末春似乎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不過她卻從電視劇當中找到了靈感,身處上海的女性角色,讓她看上去非常具有歷史厚重感,因而選擇以此為題材,創作了非常多的繪畫作品。 三、引起熱議的末春 在末春的筆下,身著旗袍的古典美女,看上去氣質溫婉絕塵,給人一種非常淑女的名媛範,一時間亮瞎了大家的眼睛
  • 藝術眼光:古典油畫與超寫實油畫的 對比解析,古典與超寫實絕
    在文藝復興時期,油畫大多數是定製品,宗教或者權貴出於種種目的所進行。古典油畫注重儘可能的寫實,合理的應用光線、色彩,力求表現出繪畫對象最本真的一面。而超寫實油畫是誕生於當前攝影環境與技巧都非常成熟的時代中。
  • 以克勞德·伊維爾技法為例分析古典油畫材料技法與實踐!
    導言:在恢宏的世界藝術發展史中,先後出現了許多藝術流派和不同藝術風格,從古典油畫的莊重和諧到印象派的絢爛光影再到抽象繪畫的純粹形式,從國畫的虛實濃淡到油畫的透視解剖再到裝置行為的觀念思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經歷下誕生的無數藝術大師用全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著自己。
  • 說說為什麼學民謠吉他比學古典吉他好?吉他吧
    1、無論你未來是否會成為專業音樂人,民謠吉他都是必須要學的,通過學習民謠吉他,會使你建立音樂整體思維和觀念,會是你全面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理論;而古典吉他雖然和聲很豐富卻一般不教和聲學
  • 英語古典音樂之莫扎特
    莫扎特畫像我們上期講了貝多芬,英語古典音樂之貝多芬和小步舞曲,這期來講講莫扎特。
  • 中國的古典小說的審美理想:以形寫神、中和之美、勸善懲惡
    拘定人物之魂魄,寫出其人之骨髓,這正是中國古典小說家對塑造理想形象的美學追求,是「以形寫神」的審美意識在小說創作中的具體反映。古典小說人物形象的相互區別,一般不在於他們的形體特徵,更不在於他們的生活環境,而在於他們的性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