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報:降薪促留洋言過其實,中國球員留洋是足協一廂情願

2020-12-18 虎撲網

虎撲12月17日訊 此前,中國足協秘書長劉奕將「降薪」政策解讀為促進球員「留洋」。對此,《足球》報撰文稱,以目前中國球員的現狀,即便中國足協出面向德甲、西甲力推,都僅僅是一廂情願。

相關文章寫道,中國足協剛剛推出更嚴厲的俱樂部緊縮財政、限薪和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政策,擠掉中超虛假繁榮泡沫和推動真正職業化方向上的確有所進步,但中國足協秘書長劉奕將「降薪」解讀為促進球員「留洋」,就有些言過其實,甚至不合邏輯了。且不說薪資高低與中國球員留洋意識之間基本並無因果邏輯關係,以目前中國球員的現狀,即便中國足協出面向德甲、西甲力推,都僅僅是一廂情願,根本無助於中國足球留洋向日韓那樣,由點及面,量變成質變的發展。

中國足協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已意識到了中國聯賽的經濟危機和向真正職業化推進的緊迫。但在留洋問題上,足協還沒有認清殘酷的現實:歐洲主流聯賽對中國球員能力的認可度,與中國足球在國際大賽上的表現幾乎是同步的。想要強行向五大聯賽「推銷」球員,大概率會像沙特和卡達人一樣,落得自取其辱的下場。

留洋與否,與降薪無關

中國足球留洋的黃金時代,是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楊晨、李金羽、李鐵、孫繼海、範志毅、李瑋鋒、謝暉等人組成的集團式「留洋」,但即便當年他們,大多也都靠中國資方「贊助」或免費租借,才有留洋可能。而且,當時甲A聯賽的繁榮已給這些國內頂級球員較高收入,只是因匯率問題與他們在海外的收入差距不大。收入上的對比,與當年中國球員的留洋意願並無直接關聯。最典型案例就是在四川全興早已功成名就的馬明宇,加盟佩魯賈只是為留洋而留洋,與薪資壓力毫無關係。

在他們之後,孫祥、蒿俊閔、張稀哲、張呈棟、張玉寧都是放棄了國內的高薪,前往歐洲發展,與「降薪促留洋」的邏輯並不相符。至於武磊,作為這一代中國球員的佼佼者,也是在上海上港承擔薪資背景下,才能在西班牙的中國資本控股俱樂部立足,還要為主力位置苦苦掙扎,足見如今歐洲主流聯賽對中國球員的認可度,已低到何種程度。

中國足協不是沒有主動推動青少年球員留洋,但前有健力寶,後有萬達主導的西班牙集體留洋計劃,再到葡萄牙事實上「出口轉內銷」的「遊洋」,根本無法在歐洲主流頂級和次級聯賽立足。實際上,歐洲五大聯賽對中國球員的認可度下降,明線是董方卓開始逐漸很難立足的個體現實,暗線則是各年齡組國字號最近十餘年在亞洲洲際賽事的全面潰敗,證明了球員本身實力的全面下降。近年張稀哲、張呈棟、張玉寧在德甲和西甲被冷置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賽季,中國留洋球員能在歐洲職業聯賽立足者只有西乙西班牙人的武磊,法乙歐塞爾的季驍宣和塞爾維亞超級聯賽的李東,但後兩者本賽季尚未有在聯賽出場記錄,上賽季出場記錄也不足10分鐘。其餘幾十人無一例外只能委身於更低級別的半職業甚至業餘聯賽以及俱樂部的梯隊,進入一線隊都勢必登天,更遑論出場。

當年中國足球能在德國打開局面是有施拉普納作為「嚮導」,萬達計劃與西班牙足協和各俱樂部的合作成果如何,也有目共睹,最後還是要靠自掏腰包和華資俱樂部才促成武磊加盟。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足協強行「推銷」球員到五大聯賽特別是德甲和西甲,之前的失敗案例已經太多,如今還要這麼做,大概率也只是像沙特和卡達人那樣自取其辱。

日韓都低姿態,何況中國

中國足協秘書長劉奕提及留洋,重點談及德甲和西甲,無外乎此前中國球員在德甲成功者眾,以及21世紀與兩國足協曾有合作的「人脈」。但德國足壇成為亞洲球員登陸五大聯賽最大的跳板,除了幾乎沒有加盟硬性限制,還在於之前已有奧寺康彥、車範根、馬達維基亞等球員證明了能立足的實力。

日韓球員近年留洋潮的爆發,與各自聯賽本土球員平均薪水並無因果聯繫。恰恰相反,日韓聯賽平均年薪近10年水漲船高,目前J1聯賽一線主力球員年薪已可到50萬歐元以上,韓國也相差不多,與大多數兩國留洋球員薪水差距還是較大。畢竟,五大聯賽除了英格蘭,其餘聯賽中下遊球隊和歐洲二流聯賽平均球員薪資也只有20-30萬歐元,低級別聯賽薪資更低。中超這次降薪,一線球員年薪照樣可達到30萬歐元,與五大聯賽(英超除外)中下遊球隊,歐洲二流聯賽球員平均年薪相當,但試問又有幾位中國球員能在這些聯賽一線隊立足?

真正導致留洋井噴的原因是青訓人才不斷湧現,本土聯賽一線隊日趨飽和,一向有「脫亞入歐」心態的日韓球員也降低了世紀之交直奔五大聯賽的心理預期,轉而幾乎不計較薪酬,從五大聯賽降格到次級聯賽,甚至歐洲二三流聯賽,在歐洲遍地開花。

日韓甚至出現了像李升祐、李剛仁、久保健英這樣自幼開始紮根歐洲聯賽的青訓球員,只求更快更好融入歐洲足球環境。相比之下,萬達計劃和葡萄牙集體留洋的中國球員,本質是出口轉內銷的「遊洋」,與日韓無法相提並論。作為世界盃常客,世界排名也遠高於中國的日韓足球,並未非五大聯賽不入,放低心態的結果就是以量變求質變。

本賽季在五大聯賽效力的日本球員僅有16人,但在五大聯賽次級和歐洲二三流頂級聯賽效力者多達56人,分布在30個聯賽。不僅在歐洲,在亞洲、中北美、南美甚至非洲、大洋洲都有,這才是下半年國際比賽日,日本隊能在歐洲就地組建全留洋國家隊的基礎所在。算上各級聯賽,本賽季日本留洋球員總數高達280人!上至五大聯賽、荷甲、葡超、比甲,下至五大聯賽的半職業低級別聯賽,甚至業餘的蒙古、孟加拉、柬埔寨、寮國、加納、尚比亞聯賽都有日本球員的身影。

韓國同樣如此,五大聯賽僅有8名球員效力,但在五大聯賽次級和歐洲二三流聯賽卻有16名球員踢球。此外在日本、中國、沙特、卡達、阿聯等亞洲頂級聯賽也有大量球員。日韓在歐洲旅歐人數最多的聯賽都是德國,但並非甲級不去,而是遍布甲乙丙和地區、州聯賽5個級別,韓國在德甲僅4人,低級別聯賽16人,僅少於在日本踢球的數量(J1聯賽19人,低級別24人);日本在德甲僅6人,低級別25人,為日本球員在海外單一國家人數之最。​​​​

(編輯:姚凡)

相關焦點

  • 足球報:降薪促留洋言過其實,中國球員留洋是足協一廂情願
    虎撲12月17日訊 此前,中國足協秘書長劉奕將「降薪」政策解讀為促進球員「留洋」。對此,《足球》報撰文稱,以目前中國球員的現狀,即便中國足協出面向德甲、西甲力推,都僅僅是一廂情願。相關文章寫道,中國足協剛剛推出更嚴厲的俱樂部緊縮財政、限薪和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政策,擠掉中超虛假繁榮泡沫和推動真正職業化方向上的確有所進步,但中國足協秘書長劉奕將「降薪」解讀為促進球員「留洋」,就有些言過其實,甚至不合邏輯了。
  • 降薪「促」留洋?足協秘書長言過其實了
    記者寒冰報導 中國足協剛剛推出更嚴厲的俱樂部緊縮財政、限薪和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政策,擠掉中超虛假繁榮泡沫和推動真正職業化方向上的確有所進步,但中國足協秘書長劉奕將「降薪」解讀為促進球員「留洋」,就有些言過其實,甚至不合邏輯了。
  • 降薪刺激中國球員留洋?足協的如意算盤,這次又要落空
    最近,中國足協陳戌源在談話中透露,未來將進一步推出相關措施,來削減和限制足球俱樂部的投資。而根據媒體的報導,足協計劃在將來,把本土球員的薪水削減到稅前500萬元,外援的薪水也將減至稅前300萬歐元。相比於現行的標準,足協新一輪的「降薪令」無疑更加嚴格。
  • 降薪!國腳年薪將限制500萬元以內,足協意在促進優秀球員留洋
    近日,名記苗原在社交平臺透露,足協準備開啟新一輪的降薪計劃,將國腳的年薪設置為最多500萬元,普通球員的年薪設置為最多300萬元!對此,球迷們議論紛紛,不少球迷認為,足協這一刀砍得太狠了,降薪過多,可能會導致聯賽的精彩程度下降!而部分球迷認為,這是足協逼迫國內球員都去留洋,激活國內聯賽的活力。
  • 足協以限薪的方式鼓勵和推動球員留洋
    在昨天中國足協在上海組織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主旨包括五點:財務狀況接近「極不健康」,「金元足球」必須退出賽場,處罰一視同仁絕不含糊,中性冠名促「輸血模式」改變。鼓勵球員留洋。
  • 一廂情願的足協新政:既難以促進留洋,更無法增強青訓
    金元足球以來,中超也就是恆大拿了兩個亞冠,但日本和韓國也都拿了兩個亞冠。然而,足協新政真的只會減弱國家賽場的競爭力嗎?其實,我們知道:足協緊縮財政的初衷是打破足球泡沫,藉此倒逼年輕球員留洋歷練。但實際情況卻可能是足協的一廂情願。
  • 解讀中超二次降薪:先讓投資人活下來 推動更多球員留洋
    當時無數人擔心俱樂部會與球員們籤訂陰陽合同,很難起到真正的作用。不過新冠疫情的到來,讓本賽季的中超(甚至包括下賽季)變成了賽會制比賽,因此降薪成為了無數投資人必須完成的工作。繼年中官方「建議」再降薪50%,到這一次直接年薪調整比例最高可達6成。中國足協在聯賽剛一結束就下此重手,應該如何解讀?
  • 限薪、降薪,中國球員就能「走出去」了嗎?
    【文/觀察者網 鄧睿侃】近日,中國足協發布一系列針對中超、中甲等聯賽新政。本土球員、外援降薪限薪,球隊改中性名都是熱議的對象。對於本土球員降薪,大多數體育人士表示,這是合情合理的。但足協相關人士對於該政策目的的解讀,卻不能讓人信服。
  • 足球報:足協可能明天官宣「腰斬式降薪」 傳聞有兩套降薪方案
    直播吧11月24日訊 據《足球報》報導,明天在蘇州召開的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上,足協可能會正式官宣「腰斬式降薪」。此前,足協主席陳戌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為了保證聯賽健康合理發展,足協在年內會推出進一步壓縮投資方案,目的就是要讓聯賽擺脫泡沫化的困擾,然後回歸理性,其中一大措施就是對球員實行新的降薪政策。根據國內媒體近期的報導,進一步降薪後,國內球員的年薪將不超過500萬元,外援不超過300萬歐。
  • 國內球員二次降薪是利是弊?四個切入點談二次降薪後的足球發展
    中國國內球員的薪水過高,薪水支出甚至高於日韓的聯賽,但是這是多年來市場化運作之後的結果,薪水高絕對不是制約中國足球發展的"頑疾",同樣的道理,限薪也絕對不是解決中國足球發展的"關鍵一環"。
  • 中國足球降薪無關留洋,有關青訓
    國家隊在世界盃穩定亮相,能得到世界足壇的認可;立足於本土的青訓碩果纍纍,可造之材源源不絕,本土聯賽已供大於求,留洋井噴現象才能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在歐洲依靠量變升級到質變的巨星,如孫興慜、香川真司等人又會提升歐洲足壇對日韓球員的認知度,刺激更多青訓球員旅歐,形成良性循環。
  • 中超降薪促進留洋?其實是個忽悠人的偽命題,現實比理想殘酷得多
    最新消息顯示,中國足協正在醞釀中超聯賽第二次大降薪,目前的方案暫時是這樣的:國內球員頂薪,稅前500萬人民幣;外援頂薪,稅前300萬歐元。而在2020賽季實施的方案中,國內球員頂薪是稅前1000萬人民幣(國腳上浮20%),外援頂薪稅後300萬歐元。
  • 足協終於出手,一波反向操作,或讓韋世豪等一眾球員掀起留洋狂潮
    中國球員留洋的就只要尚效力於西乙的武磊這支獨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見孫繼海、楊晨、李鐵他們一起留洋的一幕呢?中國打進世界盃,也是中國留洋球員最多的時候。如今足協終於出手,一波反向操作,或讓韋世豪等一眾球員掀起留洋狂潮。
  • 降薪是要逼著年輕人留洋:彌補上一個錯誤,期待下一個楊晨
    當留洋的韋世豪、楊立瑜受到U23政策的號召高薪回歸,這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現在足協及時調整,用降薪、限薪的方式,鼓勵和推動球員留洋。亡羊補牢的同時,期待著會有下一個楊晨的出現。足協秘書長道出降薪背後的目的:鼓勵球員留洋,期待下一個楊晨在此次的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後,中國足協秘書長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出臺工資帽的目的是為了鼓勵球員留洋,年輕球員在國內拿高薪,他們就不願意走出去。」
  • 降薪能促進留洋?改名也並非救世良藥……
    距離中國足協召開2020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已經過了幾天,隨著限薪令的正式到來,以及各項針對中超俱樂部的具體管理辦法陸續披露,這場有關中國足球未來命運的大地震仍在持續,多家媒體與眾多的俱樂部反應較為激烈,更不用提那些涉及更名的俱樂部所屬地的球迷,那麼針對這一新政,中國足協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 足協降薪原因曝光:今年至少8支中超球隊欠薪,包括冠軍江蘇蘇寧
    近日,足協繼續降薪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球迷們對此褒貶不一!根據足球報的消息,足協下一步限薪令的大概率方案是:國內球員(包括國腳),1年最多只能拿到稅前500萬元的工資,外籍球員,1年最多只能拿到稅前300萬歐元的工資。
  • 足球報:足協明日或官宣降薪!每隊外援工資總額不超1000萬歐
    根據《足球報》的消息,足協25日將在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由於會議時間較短,不排除足協直接宣布政策,即此前外界關心的限薪令問題,足協有可能直接宣布限薪數字,每隊外援的總工資水準不得超過1000萬歐元,與此前報導的外援每人稅前年薪300萬歐元有所出入。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參會的除了足協相關負責人之外,各俱樂部只能派1名代表參加,而且不得請假,整個會議將在上午進行、結束。
  • 足協25日或官宣腰斬式降薪 降薪令來自於上層而非足協
    中超聯賽已經落下帷幕,有關下賽季的相關事宜在中國足協已經提上日程。據《足球報》報導稱,中國足協決定於25日在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會議上足協可能會正式官宣「腰斬式降薪」。足協主席陳戌源各俱樂部普遍默認,這個會議要研討的就是中超的進一步降薪問題
  • 中超又降薪!大牌外援紛紛出走,球員叫苦不迭
    近日,知名記者苗原在社交媒體透露,隨著今年聯賽接近尾聲,中國足協準備進行討論新一輪球員降薪的事宜。,據了解,中國足協此番舉動是為了針對球員們的「高薪低能」。結果這又引起了部分球迷的擔憂,他們認為現在中國足球的發展本來就不理想,如果繼續降薪的話恐怕會讓人才流失。
  • 足協將推二次降薪:外援頂薪僅剩稅前300萬歐
    記者陳永報導 2018年底,中國足球第一次降薪方案公布,從2019賽季起,「六個帽子」正式實施,包括支出帽、注資帽、虧損帽、薪酬帽、獎金帽和引援帽,其中薪酬帽,也就是降薪方面規定,國內球員年薪限額稅前1000萬人民幣,正式的國腳有20%的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