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國內球員二次降薪只不過是在出現問題之後"臨時抱佛腳"的應對之策,或許只能解決表面上的短期問題,應對"表面之症",卻更容易隱藏"內裡之疾",甚至隱藏的愈來愈深,無法從根本上提升中國足球的水平,從基礎抓起,從"根"裡改變,方位治本之策。
國內球員二次降薪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巨大的爭論,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當然了,支持者眾,其實支持與否,關鍵的問題在於不能因為薪水過高就要"嫉妒式"的以為不公平就要攔腰截斷,這不符合職業發展和市場運作的規律,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二次降薪到底能不能推動中國足球的發展。中國國內球員的薪水過高,薪水支出甚至高於日韓的聯賽,但是這是多年來市場化運作之後的結果,薪水高絕對不是制約中國足球發展的"頑疾",同樣的道理,限薪也絕對不是解決中國足球發展的"關鍵一環"。個人也支持一定程度的限薪,但是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不利於中國足球發展的生態。
首先一點需要達成共識的是,足協出臺國內球員的二次降薪絕對不是"憑空想像",一定是出現了問題之後,針對問題的解決之道,那麼出現了哪些問題呢?降薪真的可以一一解決嗎?下面從四個維度來解讀一下限薪之後的一系列影響。
在《足球報》的報導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在2018年年底和2019年年底眾多俱樂部紛紛退出、2020賽季中超近半數俱樂部(包括多家大俱樂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欠薪、拖欠轉會費,以及疫情進一步衝擊了俱樂部生存環境的大背景下,保障俱樂部的生存成為中國足球的當務之急。"
從這裡我們可以窺探降薪政策出臺的初衷和目的,那就是從俱樂部的角度出發,首先就是保證俱樂部的生存。因為疫情的原因,各俱樂部的收入的確是有所減少,出現經濟問題或許也是在所難免,在上個賽季開始之前,足協就公布了準入機制,宣布了中超、中甲共計16支球隊退出職業聯賽,退出的大部分原因就是欠薪,欠薪退出的球隊包括廣東華南虎、四川FC、遼寧宏運、上海申鑫、銀川賀蘭山、大連千兆、福建天信、延邊北國、吉林百嘉、南京沙葉、保定容大。
同時中超俱樂部的狀況也不容樂觀,此前多家媒體爆出了俱樂部欠薪的消息,格德斯上訴國際足聯魯能欠薪,上海上港的財務狀況令人質疑,還被爆出了扣發了5月全額工資,蘇寧方面更是被爆出因欠薪集體罷訓,雖然之後進行了闢謠,但是還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論,除此之外,降級的北京人和和外援解約也是因為欠薪,河北華夏幸福、河南建業等俱樂部也都被爆出現了財政困難。
根據此前的統計數據,2018年中超聯賽球員平均年薪約合720萬元人民幣,之後儘管實行了限薪政策,但是大部分的合約都是在限薪之前籤訂的,這就意味著2019和2020中超球員的平均薪資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的確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由於疫情的原因,俱樂部的收入銳減,出現財政狀況可以理解,疫情期間各俱樂部球員紛紛主動降薪的做法也足以說明俱樂部薪資支出的壓力。
從這一點來看,足協出臺降薪政策出發點是好的,那就是首先要讓各俱樂部存活,才能有接下來的一系列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足協出臺二次降薪的政策可以理解,也應該贏得支持。
但是關鍵問題在於,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誰都能夠理解,也可以支持,但是問題在於一旦特殊時期過去了呢?第二次降薪是不是會撤銷?如果二次降薪僅僅是為了俱樂部的生存,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降薪還有其他的目的和作用,又該如何解讀?
關於國內球員,不得不說的就是上進心的問題,中國足球一直發展緩慢,很多人都將原因歸咎於上進心的缺失,很多的國內球員拿著不菲的收入,可以開豪車,住豪宅,不得不說,這些球員的生活可以依靠踢足球獲得非常好的滿足,從而導致了上進心缺失,不思進取,更不願意去苦練提升球技。我們可以理解高收入之後的"懶惰",但是高收入真的是上進心缺失的核心和關鍵嗎?
其實根本沒有必要舉梅西和C羅的例子,我們可以看看其他的球星,萊萬的年薪稅後是1100萬歐,這樣的薪資空間對於萊萬來說更是衣食無憂,但是他依然保持著對足球的專注度和熱情,34歲的他依然處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姆巴佩在巴黎聖日耳曼踢的風生水起,而且有報導稱巴黎為了留住他甚至願意開出5000萬-6000萬歐的年薪,不過姆巴佩似乎更加中意離開巴黎,去豪門球隊。放眼整個世界足壇,拿到的薪水比國內球員多的並不在少數,但是他們卻沒有丟失上進心,依然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而努力,他們依然在執著的追求更加好的平臺。
在足球領域,薪水和個人表現相輔相成,但是薪水絕對不是制約上進心的關鍵因素,只不過國內球員對足球的態度以及個人價值觀或許出現了偏差,所以如果想用薪水來"制衡"上進心,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首先應該改變的是球員的價值觀,是對足球的熱愛,以及對足球的專注度。
關於留洋的問題,之前有過非常多的爭論,當然了,留洋與否的確是和薪水有著一定的關係,此前採訪過國內某年輕球員,他就坦言,在國內踢球就可以拿到比留洋還要高的薪水,那麼為什麼還要去留洋?於是很多人就想當然的以為,國內球員不去留洋,國內工資高是罪魁禍首,其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武磊被稱為是"村裡人"的希望,在國內球員中水平算是佼佼者,但是到了歐洲賽場,武磊不得不跟隨西班牙人降級,徵戰西乙,即便是在西乙,武磊也無法保證主力位置,更何況是五大聯賽的其他球隊?所以對於國內球員來說,要不要留洋是一回事,能不能留洋是另外一回事,其中最關鍵的,或許是能不能留洋。
即便是足協採取了二次降薪,國內球員的薪水會有大幅度的下降,那麼就會刺激球員們留洋嗎?之前楊晨評價過,國內球員中能夠在德甲立足的只有楊立瑜。雖然楊晨的說法有些絕對,但是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五大聯賽能夠立足的國內球員的確是不多,即便是在國內沒有那麼高的工資了,這些球員或許也無法開啟留洋之路,畢竟自身的實力不足以在歐洲聯賽立足。為什麼日韓球員熱衷於留洋?那是因為他們的實力可以在五大聯賽立足,效力於五大聯賽的日本球員甚至都可以排出一套完整的陣容,韓國球員也有多達10人在五大聯賽效力,對比之下就知道國內球員的窘境。
"非不願也,是不能也"
另外就是除了五大聯賽之外,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級別的聯賽,大部分都是以自己的青訓為主,基本上不需要外援,所以國內球員在這些級別的聯賽中也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想用降薪刺激留洋,效果恐怕不會太明顯。
對於俱樂部而言,薪資支出和青訓的投入絕對不是反比的關係,畢竟一個賽季下來俱樂部的投入並不是一定的,國內球員二次降薪可以減少俱樂部的支出,不過減少的支出會拿出來做青訓嗎?這也不一定。
不得不承認,如果俱樂部其他方面的支出少了,或許會在青訓上加大投入,但是前提是要讓各個俱樂部形成共識,那就是要大力發展青訓,如果俱樂部沒有形成這樣的共識,即便是為俱樂部節約再多的錢,或許俱樂部都不會把它們用在青訓上。
過去的十多年中,中超各俱樂部就像是在"軍備競賽"一樣加大投入,紛紛引進大牌外援,國內球員的薪資也是水漲船高,在最初的時候不進行限薪,任其發展,經過這些年之後,中超也逐漸的回歸理性,這時候再進行限薪,的確是有些多此一舉。畢竟各個俱樂部的發展,絕對不會超出本身的承受能力。在第一次降薪的時候就有過評論,已經逐漸回歸理性的中超,如果再進行限薪已經是多此一舉。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刀切"的限薪行為或許不利於國內球員的成長,日韓聯賽的薪資水平儘管比中超低很多,但是依然有千萬級別的球員,不同的薪資層次反應的是球員實力上的差別,如果國家隊成員全部採用500萬的一刀切,又如何區分這些球員的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