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宮廷中的「頭號玩家」——17至18世紀法國王室遊戲風貌!

2020-12-08 青樓大茶壺

序言

十七至十八世紀是歐洲主要國家向近代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法國,隨著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從十六和十七世紀之交亨利四世創建波旁王朝開始,法國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並加速向君主集權的絕對主義國家邁進。這種轉變也造成法國的「社會文化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以巴黎的宮廷社會為代表的統治上層在文化生活上日益與大眾階層隔絕開來,而形成一種以新式禮儀為基本特徵、其他階層很難模仿的獨特且封閉的宮廷文化。

從十七世紀宮廷劇作家莫裡哀諸多諷刺資產階級模仿貴族風尚的戲劇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宮廷貴族從這種封閉的文化中獲得了強烈的優越感。反映在遊戲上,於世紀之交,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還經常在狂歡節等場合到巴黎的大街上進行公開的狂歡。但從亨利四世的兒子路易十三開始,這種現象就逐漸消失了。

新式宮廷遊戲文化講究優雅的體態,得體的著裝和言辭,以及理性至上的情緒控制。在這種情況下,狀似瘋癲的各種狂歡遊戲自然被他們所拋棄,同時失寵的還包括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老式網球因為這種運動被認為過於劇烈,容易導致遊戲者失態,出身邊鄙的亨利四世就曾因此遭到巴黎的資產階級嘲笑。相反,因為宮廷社會的寵愛而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盛行開來的遊戲有褪球,即高爾夫球的前身、撞球這些更講究體態的技巧遊戲,以及文中提到最多的紙牌、象棋、跳棋等智力遊戲。上述宮廷遊戲文化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頂峰,並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末。

儘管同樣是君主集權,但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的遊戲倫理,卻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約束下的遊戲倫理非常不同。舉一個最突出的例子。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框架下,中國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會公開地跟大臣們一起玩遊戲,因為這被看作是有失體統,國王輸給臣下更是有失體面,嚴重者甚至危及整個社會秩序和統治基礎。他們往往是跟宮廷裡的殯妃、太監、軍士或宮女一起玩,即便如此,皇帝的行為也經常招來大臣們的批評。歷代帝師對年幼的太子或小皇帝的嚴格管教就更不在話下。然而在法國,波旁王朝的君主跟大臣和貴婦們一起徹夜遊戲(包括賭博)都是家常便飯,而我們也將在下文中看到,舉行這些遊戲正是路易十四興建的凡爾賽宮的一個重要功能。甚至當一位太子妃不願意參加這種遊戲集會時,她還遭到了路易十四的嚴厲訓斥。

正如文中所說,這些遊戲實際上是一種宮廷儀式,法國的國王們除了從中獲得娛樂,還把它們當作重要的統治手段。與此同時,國王們在遊戲中輸給臣子是常有的事,他們並不認為這有失威嚴 ;相反,他們認為國王在遊戲上勝過所有臣民才是可恥的,因為這可能意味著在最為關鍵的統治藝術方面存在缺陷。在這些問題上,路易十四都在《致王儲訓言》中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的見解。本文將會介紹相關的宮廷遊戲,為大家展示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王室"頭號玩家"的風貌

一、國王的宮廷遊戲

總體上說,舊制度時期法國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人們對遊戲的由衷迷戀。時人可資娛樂的東西要比今天少得多,而其中最受青睞的要數各種社交遊戲。與其最卑微的臣民一樣,法國國王也喜歡玩遊戲。藉助遊戲,他在處理繁冗的政務和進行無時不在的表演之餘,也獲得了消疲解乏的機會

當國王想消遣的時候,他的選擇範圍也非常廣泛,這當然要歸功於十七、十八世紀極其豐富的遊戲種類。首先是"技巧遊戲",亦即講究身體靈敏度的反應類遊戲,其中最著名的是老式網球和撞球。老式網球在十六世紀還十分流行,此後則迅速衰落。到了十七世紀末,法國玩家住所中的大部分老式網球場多被廢棄或拆除。從檔案記錄以及像歷史電影《亨利四世》中我們能發現波旁王朝的建立者國王亨利四世十分喜歡這項運動。但是,儘管亨利四世十分鐘愛這項遊戲,但這一基因並未遺傳到他的後代身上,路易十四更喜歡撞球。因為這是一種體面的遊戲,男女可以同時參與,因而也更符合蒸蒸日上的"文明社會"的品味。

接著是由中世紀傳承下來的"智力遊戲"(玩家憑藉智力決定勝負),包括象棋、跳棋和古雙陸棋。這些遊戲在法國宮廷遭遇的命運迥異,象棋逐漸被人們拋棄,跳棋形勢略好,而古雙陸棋變成了最受精英集團喜愛的遊戲之一,其中就包括路易十六及其家人。

但此時期發展最為迅速的仍要數紙牌遊戲,它們的種類不斷翻新,新的玩法層出不窮,儘管有時僅是曇花一現。檔案等資料研究顯示路易十六最喜愛的遊戲是皮克牌、龍勃勒牌和維斯特牌。他的妻子瑪麗·安託瓦內特同樣喜愛玩紙牌,但她玩的是"運氣遊戲",比如法老紙牌五。"運氣"因素的注入是紙牌遊戲在當時大獲青睞的重要原因。

"運氣遊戲"需要使用紙牌、輪盤或有編號的籌碼作為遊戲工具,人們在遊戲中必須冒險,同時還要沉著面對變幻莫測的不確定性"命運"。所有這些與貴族階層的尚武精神完全契合,令上層社會趨之若鶩。

法國君主們的遊戲不僅反映著時代的品味,同時也是時尚發展的源動力,撞球就是非常突出的一例:由於得到路易十四的青睞,這項遊戲曾在十七世紀末盛極一時,但卻不被路易十五所喜,導致其在貴族圈子裡一度"失寵",直到舊制度末期,得益於路易十六的個人品味,撞球才再度流行開來。

撞球:法國宮廷遊戲中受青睞的一種

二、王室遊戲遇到的問題

儘管遊戲在本質上只是一種消遣和放鬆,但在現實生活中,遊戲卻帶來了諸多的問題,特別是因為在舊制度時期,沒有哪一種遊戲是不賭錢的,區別僅在於賭注的多寡。這會導致諸如欺騙、擾亂社會秩序、家破人亡等等問題,也因此教會和道德家把會導致這些問題的遊戲當作社會的毒瘤加以譴責,"運氣遊戲"相應在當時的法國也遭到禁止。法國宮廷——即便是在國王的遊戲桌上亦不能完全避免上述弊端。宮廷是整個法蘭西王國的一面鏡子,但與社會大眾不同的是,除非宮廷遊戲中的不軌行為導致王室蒙羞,否則基本上不會有強制力介入宮廷遊戲中。路易十四的衣櫥總管塞薩克侯爵就曾因為在發牌時作弊而被國王免職並趕出宮廷,不過這類處罰極其罕見。

18世紀法國王室所用的撲克牌"Q"

與他的臣民一樣,舊制度時期的國王及王室成員也極其熱愛遊戲,只有路易十四的兒媳巴伐利亞的瑪麗·安娜和路易十五的長子是難得一見的例外。悖論的是,國王、其家人和整個宮廷每天都肆無忌憚地縱情嬉戲,特別熱衷的還是那些在宮廷以外整個王國都被禁止的遊戲:比如,在巴黎遭到禁止,違者將被處死,卻在路易十四的隨從當中風靡的樂透遊戲"Bribi"和"HOCQ",法老紙牌在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那裡也是相同的情況。對於道德家們來說,這種情形比"遊戲的毒瘤"本身更加可怕一假如國君和宮廷不以身作則,怎能指望旨在重拳打擊賭博活動的王家法律得到遵守?此外,對於王室在遊戲桌上花費的巨額資金,到十八世紀人們也予以越來越嚴厲的譴責。他們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認為國庫應當首先用於造福社會,而不應如此揮霍。事實上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法國國王和王后身處兩個相互矛盾的邏輯交叉點:國王既是"虔誠的基督徒",又是王國的第一紳士;他既需要作出良好的表率,同時又需要一個輝煌而歡樂的宮廷。

三、宮廷遊戲:一種統治儀式

在路易十四之前,法國國王的遊戲被看作是一種私人的活動,參加的人很少,並且是在王家寢宮、相鄰的小房間或是大多數宮廷來賓不得進入的其他場所。事情在路易十四親政後的十七世紀七十年代發生了根本變化:出現了最初的國王"居室遊戲之夜",並且隨著法國宮廷最終固定在凡爾賽,"居室遊戲之夜"逐漸制度化並成為一種宮廷儀式。在那之後,國王的遊戲集會更加公開,幾乎成為一種"表演",每周數日都會在凡爾賽宮的大居室內舉行。王家遊戲由此進入規模大幅提升的新階段,這從遊戲的組織及專門劃出的遊戲空間即可見一斑。在這些玩家遊戲場合中,君臣關係介於親暱與威嚴之間。雖然凡爾賽宮的日常"居室遊戲之夜"隨著路易十四的去世而消失,但王家遊戲中這種君臣間的互動方式卻長期保留下來。在馬利城堡大廳舉行的遊戲是由太陽王路易十四所設立的另一種公共遊戲形式,儘管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對馬利城堡都沒有什麼感情,但一直到大革命前夕為止,他們都在遵從傳統,繼續在該地舉行此類公共遊戲。

在路易十五統治的最初幾年,由於國王的喜好關係,凡爾賽宮停止了舉辦有眾多廷臣參加的"居室遊戲之夜"。取而代之的是從一七三九年開始,由路易十五的王后瑪麗·萊津斯卡在凡爾賽和平廳舉辦的遊戲集會,作為新的宮廷儀式,這一普通公共遊戲方式一直延續到大革命為止。因和平廳最初並非為此專設,為適應需要王室還對其進行了華麗的改造。其實早在十八世紀初,勃良第公爵夫人(路易十四長孫媳,路易皇太子、勃良第公爵之妻,路易十五之母)就在這裡舉行過遊戲集會,只不過並未形成長期的宮廷儀式的規模。瑪麗·萊津斯卡皇后的"和平廳"遊戲集會究其實來源於"居室遊戲之夜"和勃良第夫人主持的遊戲集會,因而在在儀式性及君臣關係上亦延續了前者的傳統。

如果說路易十四賦予了王家遊戲無可比擬的公共維度,那麼人們也看到,從十七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鑑於參與人數眾多的公共遊戲喪失了國王私人娛樂的功能,路易十六也在令專人設計的凡爾賽宮私密居室裡並舉辦小型的居室遊戲之夜,以避開聚集在大居室裡的眾多廷臣。但是顯然,我們可以看到,舊制度末期法國宮廷遊戲的公共化是國王將遊戲變化為統治手段的方式。大型的公共遊戲變成了一種政治儀式,成為了宣揚王室權威以及法國王室的親民性的體現。同時也透過在凡爾賽宮的公共遊戲,國王聚集了自己的廷臣,甚至是將他們"控制"在了自己手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叛亂的發生。

法國王室的遊戲原本是為了滿足自我放鬆和逃避宮廷系統的需要,然而隨著以路易十四統治為代表的絕對王權的構建,它卻很快被宮廷系統的規範所利用一貼上了政治的標籤。法國國王和王后遊戲的有趣之處還在於:觀察在這一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從亨利四世到法國大革命)的宮廷遊戲,實際卻能了解到一種宮廷儀式從誕生到消失的全部過程,而在其發展壯大的時期,則向我們呈現出一幅對照鮮明充滿了故事的圖景,是十七至十八世紀在法國蓬勃發展起來的一種奢華文明的真實寫照,而在這一寫照中,國王與他們的王后們顯然是宮廷中的"頭號玩家"。

相關焦點

  • Azzi & Osta高定禮服:借鑑17世紀法國巴洛克宮廷服飾,立裁精緻
    今天分享的這個高定禮服系列靈感來自法國瑪麗·德·美第奇王后。瑪麗·德·美第奇是亨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臭名昭著的路易十四的祖母。這位法國王后以其在音樂,時尚,文學和藝術方面的令人欽佩的品味而聞名。在法國羅浮宮,有一間著名的展廳叫「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由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彼得·保羅·魯本斯繪製的21幅大型油畫展示了瑪麗·德·美第奇的生活。
  • Chinoiserie——流傳在18世紀法國的中國夢
    美國瓊斯·德尚的《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稱:「事實上,想了解法國奢侈品改變風尚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新的一類古董奢侈品包含哪些物品,關鍵要知曉17世紀末流行全歐洲的東方裝飾風。」在18世紀的法國,一個名為「Chinoiserie」的風格驚豔了世界:富麗的色彩、繁複的設計,這種風尚在19世紀被命名為「Chinoiserie 」,又稱『中國風』、『東洋風』指一些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的藝術品、家具、奇異珍品。這個名詞背後是對神奇富饒的東方寶藏的憧憬。
  • 【給力熱點】17—18世紀法國天主教與易洛魁人薩滿教的碰撞研究
    17世紀50到60年代, 易洛魁人打敗休倫人, 收養戰俘, 與法國籤訂和平條約, 允許傳教士進入並傳教。隨著瘟疫的爆發, 傳教士遭到驅逐, 易洛魁人向新法蘭西發動攻擊, 法國人還擊, 易洛魁人戰敗並籤訂和平條約。 17世紀70年代到18世紀初, 因法國人挑唆易洛魁人與休倫人和渥太華人的和平聯盟關係, 易洛魁人與其交惡, 傳教士遭到驅逐。
  • 「國王選情人,情人挑裁縫」法國宮廷秘聞錄——《洛可可豪華版》
    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將十七世紀譽為「路易十四的世紀」。路易十四,也稱路易大帝和太陽王,是法國專制制度極盛時期的國王,其在位的70餘年間,法國一度稱雄於歐洲。這位不亞於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的「超長待機王」,不但醉心於文治武功,還非常重視藝術修養,法國著名的凡爾賽宮就是他為後世留下的文化遺產。
  • Chic | 昔日的法國宮廷御用,如今的巴黎小眾網紅(上)
    ◁ 左右滑動 ▷巴黎成為歐洲的時尚中心,不得不追溯到法國王(皇)室。他們的風格著裝都曾讓歐洲貴族競相效仿。而一些百年品牌,曾經都是時髦的法國宮廷御用,如今在創意人的改造下,變身小眾精品,其中一些單品甚至成為了ins網紅。
  • 法國文學中的王朝幻想
    這個時期的法國國王們趁著德意志的渙散,對內掃蕩貴族勢力,對外把英國國王從法國領地上趕出去,從而讓法國漸漸崛起成為了歐洲第一強國。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同時也為了壓制那些新近併入王國的領土上的地方勢力,法國國王獎勵藝術,尤其是能夠直接為王室服務的——以巴黎和宮廷的語言創作、並且可以在整個王國和歐洲傳播的文學。
  • 遠嫁法國宮廷而難得歡心的梅迪契皇后:天作之合還是華麗悲涼?
    16世紀後半葉蔓延整個法國的、非常血腥和異常慘烈的法國宗教戰爭(French Wars of Religion)在亨利二世執政時期已經初現端倪。對於法國宗教戰爭,我們在後面要詳細介紹,這裡只簡單提一提。法國長期以來,就是非常傳統的天主教國家(Catholic Kingdom)。法國人民絕大多數信奉天主教。
  • 條條大路通羅馬系列一:泥濘小路破馬車,18世紀法國的道路建設
    對17、18世紀的大部分歐洲人來說,道路狀況決定溝通速度和流動性程度。當時歐洲的所有道路都是小徑,沒有路基也沒有排水渠,經常被車轍弄得坑坑窪窪。 一旦下雨,路就成了泥濘的沼澤。如果遇到暴曬,道路又成了塵土飛揚的凹地。這個時期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道路幾乎就是野獸和爬蟲的居所。
  • 法國王室象徵——鳶尾花
    2.花材故事法國是一個鮮花之國,它的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譽。鳶尾被視為法蘭西王國的國花。鳶尾花,作為獨特的徽章,在歐洲的宗教相傳公元5世紀末,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克洛維一世,也就是法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國王,路易·克洛維斯接受洗禮時,耶穌送給他的禮物就是鳶尾花。
  • 18世紀的法國,一邊痴迷中國風一邊瞎畫中國人
    神奇的是,這場匯聚法國名流的跨世紀狂歡會,主題竟然叫做「中國皇帝」。參加舞會的很多法國王公貴族都化裝成中國人,貴族小姐們則裝扮成菩薩,樂師們全部身著中國袍。舞會不僅提供「中式風味小吃」,甚至還以一段名為《中國國王》(Le Roi de la Chine)的表演作為開場——30位樂師將坐在轎子中的「國王」抬進場引爆氣氛。
  • 為何法語會成為18世紀歐洲貴族通用語
    18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國宮廷都通用法語,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甚至在俄羅斯出現貴族不會說法語都不能結婚的現象。為何當時的歐洲貴族都喜歡說法語,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國是歐洲的霸主1678年法國獲勝,荷蘭遭受重創,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的弗朗什孔泰、佛蘭德、埃諾等地,歐洲各國承認路易十四「太陽王」的稱號,確立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1680年巴黎市政廳為路易十四獻上「大帝」的尊號,路易十四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此後法國的霸主地位一直維持到18世紀。
  • 十八世紀法國沙龍:發軔於貴婦房間的啟蒙思潮,法國大革命的序章
    但啟蒙思想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代十七到十八世紀以法國巴黎為中心的一種上層階級的特殊社交模式——貴族沙龍就是啟蒙思想產生的搖籃和成長的溫床。近代法國貴族沙龍在推動文藝、自然科學、哲學的繁榮以及社會平等意識的增強、集體話語權的擴大等過程中,脫離於上層階級的局限,對社會其他階層、廣大的下層人民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鼻煙盒——18世紀歐洲菸民的掌中珍寶
    它是一種將菸葉由幹法或溼法工藝加工而成的菸草粉末製品,隨之鼻煙立即成為了西班牙和法國的時尚物品,鼻煙在質地、氣味、嗅聞時的姿態以及與之匹配的儲藏煙盒,都顯得頗有腔調,因而快速俘獲一眾素來挑剔的西方貴族雅士。法國作家狄德羅在小說《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直接將「奴僕、鐘錶和鼻煙盒」定義為社會身份的象徵之物。
  • 17、18世紀的歐洲道路:差強人意的西班牙,勉強過關的義大利
    西班牙差強人意的道路建設18世紀時期西班牙的道路建設是學習法國的,一是因為當時西班牙的王室就是波旁王室。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當時的整個歐洲,也只有英法兩國的道路建設極為成功。所以學習法國進行道路建設對於西班牙來說是很自然的。
  • 18世紀法國古董家具類型匯總
    經過了義大利文化的多年的主導,到了18世紀,法國再次出現了新的藝術和家具風格。與往常一樣,人們一直在尋找新的經典。過去的學生現在已經成為了老師,並將過去所學習到的經驗和教訓帶進了18世紀的家具設計當中。
  • 源自法國王室的護膚品牌婕珞芙,如何在雲南講好中國市場的故事?
    源自法國王室的護膚品牌婕珞芙,如何在雲南講好中國市場的故事? 01 穿越歷史 百年經典品牌締造口碑品質產品   根據品牌方的介紹,GELLÉ FRÈRES法國婕珞芙的品牌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法國宮廷
  • 為何法國王室破產,引發大革命,而英國王室延續至今!
    1789年,法國發生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從此統治法國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波旁王朝覆滅,法國王室破產。這是我們在中學就已經耳熟能詳的歐洲近代歷史,但或許就有人疑問,為什麼同樣是歐洲王室,英國王室卻能延續至今呢?
  • 締造法國時尚與藝術之都的男人——「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奢華日常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素有「太陽王」之稱,他在位72年,擴大了國家的版圖,使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成就了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是17到18世紀全世界唯一可以和康熙比肩的帝王。除了政治上的功績,路易十四還在他的宮廷裡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華之風,並把這股風氣吹遍了整個法國大地。路易十四的奢華日常使得法國巴黎成為了後世世界聞名的時尚與藝術之都。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這是一個值得研究者關注的有趣現象。
  • 從羅亞爾河谷的古堡中,管窺法國歷史——神農索堡的宮鬥故事
    安布瓦斯的封臣馬爾克家族在河上修建了一個深入河中的磨坊和家堡,正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這裡還是英國部隊的駐紮過。但十六世紀,路易十二的財務官託馬斯·波耶爾夫婦買下裡這個地方。正式開始了它和女人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