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瓊斯·德尚的《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稱:
「
事實上,想了解法國奢侈品改變風尚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新的一類古董奢侈品包含哪些物品,關鍵要知曉17世紀末流行全歐洲的東方裝飾風。
」
在18世紀的法國,一個名為「Chinoiserie」的風格驚豔了世界:富麗的色彩、繁複的設計,這種風尚在19世紀被命名為「Chinoiserie 」,又稱『中國風』、『東洋風』指一些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的藝術品、家具、奇異珍品。這個名詞背後是對神奇富饒的東方寶藏的憧憬。
約翰·紐霍夫1665年所繪的南京瓷
宮殿裡的中國美術館 布賴頓約翰納什 1820
1742年弗朗索瓦布歇,中國園林
弗朗索瓦布歇的打扮 1742
對屏風的極度喜愛
明朝中後期,中國海外貿易的開放使不少歐洲傳教士和商人紛紛湧入,構成了17世紀Chinoiserie文化的融合。18世紀是「中國風」的黃金時代。從建築到室內裝飾,清宮的建築庭院、生活場景被繪製模仿。
Chinoiserie,是一個夢境,它從來不是真實的「中國」,它是一個被歐洲塑造出來的想像。它裡面充滿了神秘、浪漫與奇遇。就像當時的西方人所說:「有什麼國度這樣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國……」
1743義大利瓷器茶具
1755年切爾西陶瓷製作廠《中國音樂家》
法國宮廷文物 中國元素扇面
1770年茶棺材 英國斯塔福德郡 白色琺瑯銅彩色瓷釉
特點
關於東方的一切傳奇色彩,讓歐洲宮廷心馳神往。微妙的細節、幻想的繁榮,它的色彩是濃烈的,高純度高飽和。它身上既有中國文化的氣韻,又流淌著法國化了的異國情調,裝飾在西方世界裡,可以說是最早的混搭了。
攝政王的臥室(後來國外喬治四世)
中國風格的內閣 德國慕尼黑寧芬堡陶器
中國風元素的飾品擺件
牆紙
中國的水墨畫、工筆畫賺足西方人的目光,即便買不到原作,也會以這些中式畫作為藍本,編織成掛毯或者描成壁紙,圖案多以花鳥魚蟲、梅蘭竹菊為主,底色或濃烈或清雅,作為家居裝飾的主要部分。
飾品
遍地的黃金綢緞和縱橫的亭臺樓閣,精美的清宮奢華風讓西方貴族神魂顛倒。燈的架構完全模仿了亭臺樓閣,勾勒東方造型意蘊。鏡子邊也去掉曲線雕花,變成亭子一般的造型。
茶文化的傳播,讓歐洲人的餐具變得豐富多樣,圖案皆為中國傳統字畫的元素、宮廷畫中的一景,滿是東方色彩。
家具
法國手工藝匠開始製造中國風的家具物品,多半飾以中國人物和奇珍異獸圖案.椅子腿、椅架、櫃角、沙發,由法式描邊、小雕花改為中式直線條,甚至裝飾圖案都已變成中國畫、竹節、荷塘、古建等元素。
屏風
屏風是Chinoiserie風格中最受歡迎的家具。都是整副的大面積的屏風繪畫,繪製著富麗的中國皇宮、神話、名家名畫,搭配歐式的邊架,其生活場景仿佛拉近了貴族們與遙遠東方的距離。
瓷器
青花瓷在當時最為暢銷,就像打開世界大門的埠,將東方文化傳出國門。瓷器也被西方貴族作為彰顯地位的象徵,紛紛擺在家中。其色彩也被紛紛模仿,出現在裝飾的各個角落。
為什麼流行至今
幾百年後的今天,當Chinoiserie被重新提及,這種風格依然驚豔。不需要裝飾過多的繁華富麗,兩種元素就可以是它的高級詮釋,是真正適合當下的Chinoiserie風:巴黎香格裡拉大酒店中庭的東方屏風;La Bauhinia餐廳裡的中國紅木家具、瓷器花瓶擺放其間,雅趣十足。
Chinoiserie,是融合了法式和中式兩種文化結合的優雅產物。它把文化的多元提煉融合,取其精華,傳遞優美意蘊。在藝術美學、裝飾設計、家居生活、時尚領域中都留下美麗的印記。文化交流沒有止息,讓我們繼續看到世界文化多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