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oiserie——流傳在18世紀法國的中國夢

2021-01-10 法泰家居

美國瓊斯·德尚的《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稱:

事實上,想了解法國奢侈品改變風尚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新的一類古董奢侈品包含哪些物品,關鍵要知曉17世紀末流行全歐洲的東方裝飾風。

在18世紀的法國,一個名為「Chinoiserie」的風格驚豔了世界:富麗的色彩、繁複的設計,這種風尚在19世紀被命名為「Chinoiserie 」,又稱『中國風』、『東洋風』指一些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的藝術品、家具、奇異珍品。這個名詞背後是對神奇富饒的東方寶藏的憧憬。

約翰·紐霍夫1665年所繪的南京瓷

宮殿裡的中國美術館 布賴頓約翰納什 1820

1742年弗朗索瓦布歇,中國園林

弗朗索瓦布歇的打扮 1742

對屏風的極度喜愛

明朝中後期,中國海外貿易的開放使不少歐洲傳教士和商人紛紛湧入,構成了17世紀Chinoiserie文化的融合。18世紀是「中國風」的黃金時代。從建築到室內裝飾,清宮的建築庭院、生活場景被繪製模仿。

Chinoiserie,是一個夢境,它從來不是真實的「中國」,它是一個被歐洲塑造出來的想像。它裡面充滿了神秘、浪漫與奇遇。就像當時的西方人所說:「有什麼國度這樣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國……」

1743義大利瓷器茶具

1755年切爾西陶瓷製作廠《中國音樂家》

法國宮廷文物 中國元素扇面

1770年茶棺材 英國斯塔福德郡 白色琺瑯銅彩色瓷釉

特點

關於東方的一切傳奇色彩,讓歐洲宮廷心馳神往。微妙的細節、幻想的繁榮,它的色彩是濃烈的,高純度高飽和。它身上既有中國文化的氣韻,又流淌著法國化了的異國情調,裝飾在西方世界裡,可以說是最早的混搭了。

攝政王的臥室(後來國外喬治四世)

中國風格的內閣 德國慕尼黑寧芬堡陶器

中國風元素的飾品擺件

牆紙

中國的水墨畫、工筆畫賺足西方人的目光,即便買不到原作,也會以這些中式畫作為藍本,編織成掛毯或者描成壁紙,圖案多以花鳥魚蟲、梅蘭竹菊為主,底色或濃烈或清雅,作為家居裝飾的主要部分。

飾品

遍地的黃金綢緞和縱橫的亭臺樓閣,精美的清宮奢華風讓西方貴族神魂顛倒。燈的架構完全模仿了亭臺樓閣,勾勒東方造型意蘊。鏡子邊也去掉曲線雕花,變成亭子一般的造型。

茶文化的傳播,讓歐洲人的餐具變得豐富多樣,圖案皆為中國傳統字畫的元素、宮廷畫中的一景,滿是東方色彩。

家具

法國手工藝匠開始製造中國風的家具物品,多半飾以中國人物和奇珍異獸圖案.椅子腿、椅架、櫃角、沙發,由法式描邊、小雕花改為中式直線條,甚至裝飾圖案都已變成中國畫、竹節、荷塘、古建等元素。

屏風

屏風是Chinoiserie風格中最受歡迎的家具。都是整副的大面積的屏風繪畫,繪製著富麗的中國皇宮、神話、名家名畫,搭配歐式的邊架,其生活場景仿佛拉近了貴族們與遙遠東方的距離。

瓷器

青花瓷在當時最為暢銷,就像打開世界大門的埠,將東方文化傳出國門。瓷器也被西方貴族作為彰顯地位的象徵,紛紛擺在家中。其色彩也被紛紛模仿,出現在裝飾的各個角落。

為什麼流行至今

幾百年後的今天,當Chinoiserie被重新提及,這種風格依然驚豔。不需要裝飾過多的繁華富麗,兩種元素就可以是它的高級詮釋,是真正適合當下的Chinoiserie風:巴黎香格裡拉大酒店中庭的東方屏風;La Bauhinia餐廳裡的中國紅木家具、瓷器花瓶擺放其間,雅趣十足。

Chinoiserie,是融合了法式和中式兩種文化結合的優雅產物。它把文化的多元提煉融合,取其精華,傳遞優美意蘊。在藝術美學、裝飾設計、家居生活、時尚領域中都留下美麗的印記。文化交流沒有止息,讓我們繼續看到世界文化多元更美好。

相關焦點

  • 中美浮夢錄︱風起時:「Chinoiserie」與禁令
    【按語】中美相隔萬裡,兩國於18世紀末開始的交往被稱作世界上最年輕的帝國和最古老的帝國之間的相遇,而雙方也曾經對彼此有過夢幻式的美好讀解。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美交往日形增多,中美關係成為國際關係中最引人矚目的雙邊關係,這是歷史的大趨勢。
  • 18世紀的法國,一邊痴迷中國風一邊瞎畫中國人
    神奇的是,這場匯聚法國名流的跨世紀狂歡會,主題竟然叫做「中國皇帝」。參加舞會的很多法國王公貴族都化裝成中國人,貴族小姐們則裝扮成菩薩,樂師們全部身著中國袍。舞會不僅提供「中式風味小吃」,甚至還以一段名為《中國國王》(Le Roi de la Chine)的表演作為開場——30位樂師將坐在轎子中的「國王」抬進場引爆氣氛。
  • Chinoiserie:西人心中的中國風已風靡了幾個世紀
    幾百年前,被洋人玩味的「Chinoiserie」(中國風)早已是當時皇宮貴族居所裝飾的舶來品,透露奢侈意味。我想起很多時候在歐洲旅行,參觀法國宮廷,英國城堡,遇見的此種Chinoiserie,歷歷在目!
  • 18世紀法國古董家具類型匯總
    經過了義大利文化的多年的主導,到了18世紀,法國再次出現了新的藝術和家具風格。與往常一樣,人們一直在尋找新的經典。過去的學生現在已經成為了老師,並將過去所學習到的經驗和教訓帶進了18世紀的家具設計當中。
  •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英語「Chinoiserie」,來自法語「 chinois」,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物品,中國藝術風格。這個詞彙在18世紀中期被吸納到英語中,指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中國風」。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
    現在來看看歐洲另一個大國――法國的態度。 興起於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啟蒙運動是反對封建貴族的專制主義統治,張揚人文主義精神的思想解放運動。客觀上它為新興資產階級走上歷史舞臺作了必要而且有效的輿論準備,直接導致了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啟蒙運動席捲了歐洲所有主要國家,但他的中心在法國。
  • 法國宮廷中的「頭號玩家」——17至18世紀法國王室遊戲風貌!
    序言十七至十八世紀是歐洲主要國家向近代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法國,隨著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從十六和十七世紀之交亨利四世創建波旁王朝開始,法國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並加速向君主集權的絕對主義國家邁進。相反,因為宮廷社會的寵愛而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盛行開來的遊戲有褪球,即高爾夫球的前身、撞球這些更講究體態的技巧遊戲,以及文中提到最多的紙牌、象棋、跳棋等智力遊戲。上述宮廷遊戲文化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頂峰,並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末。儘管同樣是君主集權,但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的遊戲倫理,卻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約束下的遊戲倫理非常不同。舉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 18世紀法國平民寫實主義畫家,夏爾丹油畫作品欣賞
    夏爾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法國畫家。1699年11月2日生於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於同地,法國18世紀市民藝術的傑出代表。午餐前的祈禱 夏爾丹十八世紀的法國,洛可可風盛行啊,豪門貴族都喜歡找畫家把他們奢靡生活記錄下來,看過安東尼·華託的作品就可以了解當時的流行趨勢。但就在所有畫家都樂此不疲地描繪上流社會的腐朽時,卻出了夏爾丹這麼一個異類。
  • 【給力熱點】17—18世紀法國天主教與易洛魁人薩滿教的碰撞研究
    受法國人與易洛魁人關係的影響, 17世紀法國殖民者、耶穌會傳教士和易洛魁人的互動過程是這樣的:17世紀初到17世紀40年代, 易洛魁人就其與休倫人和阿爾貢金語系的印第安人建立和平聯盟、或者在易洛魁人地域建立貿易站的問題, 派代表與法國人協商, 結果遭到拒絕或因法國提出無理要求而失敗, 易洛魁人遂發動武力襲擊, 易洛魁人與休倫人籤訂和平條約, 但終因瘟疫的爆發而廢止。
  • 十八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當時的歐洲人有多愛中國??
    但就是在18世紀的門檻上,法國凡爾賽宮裡的一幕,卻見證了一個被近代國人忽略的原因。這場名副其實的「中式舞會」,代表了當時風靡歐洲一整個世紀的「中國熱」新風尚。這火熱的場景,恰恰縮影了另一個歷史真相:十八世紀歐洲的進步,恰恰來自他們對於中華文明的火熱崇拜,以及滿懷崇拜之心,不遺餘力的學習。二、崇拜中國的歐洲「精英」18世紀歐洲「中國熱」時代,究竟「熱」到什麼程度?以基本生活來說,當時中國的瓷器絲綢摺扇,都是風靡歐洲。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似乎從17世紀到18世紀,乃至19世紀,法蘭西民族都有稱霸歐洲,稱雄世界殖民地,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的潛質。三十年戰爭的後期以及結束後的50年裡,英國國內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在18世紀初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好了,從17世紀的40年代到18世紀初,英國方面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完成了不列顛島的統一。法國方面在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幾乎成為了歐洲陸軍方面的霸主。
  • 條條大路通羅馬系列一:泥濘小路破馬車,18世紀法國的道路建設
    對17、18世紀的大部分歐洲人來說,道路狀況決定溝通速度和流動性程度。當時歐洲的所有道路都是小徑,沒有路基也沒有排水渠,經常被車轍弄得坑坑窪窪。 一旦下雨,路就成了泥濘的沼澤。如果遇到暴曬,道路又成了塵土飛揚的凹地。這個時期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道路幾乎就是野獸和爬蟲的居所。
  •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十七世紀末,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它在戰勝荷蘭之後,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法國這時是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封建國家,不但稱雄歐洲大陸,而且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對外進行殖民侵略。十七世紀末和整個十八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海洋、殖民地和歐洲的霸權進行了長時期的鬥爭。
  • Chinoiserie 中國風,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Chinoiserie,中文譯作:「中國風」、「中國藝術風格」、「中國風情」或「東洋風情」,在藝術史上是一個專有名詞。此藝術風格起源於十七世紀,至今仍風行全球。嚴格來說,Chinoiserie是歐洲人想像出來的中國風格,是東西方文化的創新融合。
  • 藏族文化與20世紀初的法國文學創作
    [摘要] 同英國一樣,19世紀的法國也同中國藏族地區有相當的歷史交往,藏族文化通過傳教士、冒險家、旅行者、外交官、藏族文化研究者等不同職業的人得以在法國傳遞。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夢世紀」的圖騰:澳大利亞原住民樹皮畫開啟中國巡展
    7月3日,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大師:澳大利亞樹皮畫藝術家」中國巡展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這是該批館藏在澳大利亞以外的首次亮相。6月14日上午在澳大利亞大使館舉行的媒體發布會上,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館長馬修·特利卡(Matthew Trinca)表示:「此次展出作品是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中最重要的館藏系列之一。
  • 為何法語會成為18世紀歐洲貴族通用語
    18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國宮廷都通用法語,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甚至在俄羅斯出現貴族不會說法語都不能結婚的現象。為何當時的歐洲貴族都喜歡說法語,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國是歐洲的霸主1678年法國獲勝,荷蘭遭受重創,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的弗朗什孔泰、佛蘭德、埃諾等地,歐洲各國承認路易十四「太陽王」的稱號,確立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1680年巴黎市政廳為路易十四獻上「大帝」的尊號,路易十四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此後法國的霸主地位一直維持到18世紀。
  • 中國「扇」動世界!18世紀以精湛技藝風靡歐洲,盡顯宮廷高貴奢華
    看過傳記電影的小夥伴們,應該熟悉這一部一生奢靡無度的法國皇后,用百姓的救命錢買昂貴珠寶《絕代艷后》。西方歐洲宮廷電影中的華麗服飾,無論是在《伊莉莎白》還是《公爵夫人》影片中,無論衣服首飾日拋更新,歷經幾個世紀的風潮流轉,從頭到腳全方位都是「頂級私人訂製款」,手中必有一件「華麗配飾」——摺扇。